第七十三章 十三世紀的貿易戰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海風習習。

朱雄英身披一件兒襖子,雙手插在袖籠之中,縮在眾人身後。

“鄭和啊,都說海風傷人,你快看看,我的帽子沒有漏風吧?”

鄭和看了看朱雄英那包裹的嚴嚴實實的模樣,澹笑道:“少主,您包裹的很嚴實,沒有漏風。”

已經十歲,並且身高又竄了一截兒的朱雄英哦了一聲,還是放心不下,鑽回了船艙中。

他拿起一個用牛皮製作的暖手袋來,他們這次是來給大明的北平運送糧餉茶葉銀元,還有就是棉衣棉被等物品,更是運送了一批新式的火銃。

對,時隔兩年,我大明終於研製出了最新式的燧發槍。

此槍被命名為洪武一式。

燧發槍的原理其實並不難,而且此時的大明,在火銃的列裝運用上屬於世界前列,一線的將官衛所兵普遍應用火銃。但是他們使用的火銃有個極大的缺點,那就是用的是火繩點火法。

這火繩點火法,一旦遇到陰雨天氣,或者是各種潮溼天氣,就很容易啞火。

大明在廣東,福建等地,之所以屢屢需要調集大軍前去平叛,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火器在這些多雨水的潮溼地區,很容易受潮。

火銃的火繩,一旦受潮,就等於無用。

所以大部分時間,在沒法應用火銃的地方,明軍並沒有火力代差,只能靠著精兵用戰術和冷兵器圍剿。

而朱雄英也敏銳的發現,其實這個時候的大明,在火器的理解和使用上,是遠遠要比歐洲國家先進的,而且火力基本上碾壓同時代的西方,西方的火銃,還用著幾十年前或者百年前宋時的火銃呢。

最初,火槍出現要追朔到宋朝,當時,還只是“木質突火槍”,在到了蒙古人繼承了宋朝的軍火,又一次次西征,將火銃改成“銅製”,後來又漸漸出現了“鐵質”。

阿拉伯人在被蒙古人征服之後發現這火銃著實犀利,而且火藥也太厲害,當時蒙古人帶去西方世界的華夏工匠,也將火藥的製作方式流傳過去,於是開始廣泛學習。

自此,世界上東西方都開始發展起火銃來。

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雙方的發展方向不太一樣,開始往不同的方向發展……

火槍最初,還是利用火繩點燃火藥,將子窠射擊出去。

明軍因為人數眾多,再加上火銃並不適宜華夏復雜多變的廣袤地形,不是放之四海皆準,所以在現在的明軍之中,它重要,但是又沒那麼重要。

沒辦法,西方的西亞中亞地區,乾旱少雨,火槍就很實用。

而華夏地區,先不說雲貴川,就說江南地區,火藥受潮也是要了老命。

所以兵部對於火銃的改造應用,走了個極端,他們的發展方式,是提升威力,主要表現在,三眼銃,四眼銃,五眼銃,甚至後面出現的十眼銃。

這樣在面對蒙古騎兵,或者是大規模戰場時,只需要一次齊射,就能起到十分大的作用。

還有個,華夏地區古代戰場,動輒上萬人的大戰,火銃這種武器造價昂貴,而且耗費火藥,註定不可能大規模列裝。

再加上,明朝在永樂大帝之後,周圍並沒有什麼實力對等的國家,在武備上就逐漸鬆弛下來……

而西亞地區的阿拉伯爾人,發現火銃很適合打仗,在和東征的十字軍幹仗時,便將火銃提升威力,加長槍管,槍頭加裝刺刀。

再到後來,歐洲人也開始研究這種武器,他們是私人領主制,騎士需要自己準備裝備,所以對自己使用的裝備十分上心,開始鑽研打火快,射擊準,而不是像華夏這邊研究威力大,於是他們開始改動點火裝置,又將火藥改成粒狀火藥,加上準星照門,槍身的扳機也改裝,逐漸有了現代燧發槍的雛形。

大明因為北元阻隔了陸上絲綢之路的緣故,和西方減少了交流,一直到嘉靖時,繳獲了許多西番的佛朗機炮和燧發短火槍,才開始對火器進行新的研究。

大明萬曆年間,有個叫畢懋康的人改裝了火銃,發明了大明的燧發槍。

但是他發明的燧發槍,還是使用的火繩點火法。

如今,根據朱雄英建議,改造的這種洪武一式,則是燧石點火法,不僅不懼怕陰雨天氣,而且也使用的是粒狀火藥,槍身是松木的,十分長,在槍身前段,是長約一米的刺刀。

三稜刺刀。

如今,洪武一式已經由兵器局在南方經歷過多次實戰,驗證了它在南方戰場的可靠性,開始大規模建造,往雲南,貴州,川藏等地的衛所配發。

而北方,這次由太子朱標和朱雄英親自來運送洪武一式,各種糧餉。

朱雄英鑽進了屋,問道:“對了,咱給魏國公帶的藥物可準備齊全?”

鄭和點點頭。

這段時間,大明魏國公徐達的身體越來越差。

他是南人,在北平這種地方的冬日,十分難熬,朱元章本想叫他回應天修養,但是他生病無法乘船,舟車勞頓更加要命。

於是,趁著這次前來北方運送武器裝備,朱標和朱雄英,也是來慰問徐達。

李景隆和常茂,還有姚廣孝都在裡間,見朱雄英進來,連忙見禮。

朱雄英一一打招呼,見到姚廣孝,不由嘴上浮現出笑意:“姚指揮,你這次立了大功呀。”

是的,姚廣孝也來了。

這次,姚廣孝是以錦衣衛國安司廣東衛指揮一職,奉命跟隨兩廣押運糧餉的船到了應天,再從應天一道,跟著朱雄英來北平的。

只是,舟車勞頓,朱雄英一直沒來得及和他見面。

“貧僧不敢,都是太孫殿下指揮有方!”

如今,朱雄英已經被正式封為太孫,而且還指定了幾個儒臣,教他儒學經義,主要是,太學教授方孝孺,青年翰林夏原吉等。

這些人的儒學修養都不必說。

但他們其實也是朱雄英的學生,朱雄英以朱不敗前輩的名義,時常教他們各種金融和稅收知識。

所以我的老師是我的學生,我的學生是我的老師。

這樣一來,既堵住了儒學世家的嘴,朱雄英也樂得清閒。

“來,都請坐。”

朱雄英吩咐鄭和和周寬去端幾根凳子來,吩咐李景隆和姚廣孝等人都坐下,這兩年沉澱,的確大有收穫,對於未來大明的前景,朱雄英越來越看好。

更好的是,皇奶奶馬秀英的身體,也被調理的好了許多。

其實,她本來也不是什麼惡疾,只是因為她長期信佛吃素,營養不良,導致虛不受補,身體有了毛病,卻又不願意吃藥。

各種辦法使出,最後竟然是拜託香林寺的皇家和尚出手,最後治好了馬皇後……

果然,只有魔法才能擊敗魔法。

“姚指揮,你這次雖然沒有找到辣椒,番薯,還有玉米,但是你從緬甸帶回了胡椒樹,日後南方的皇莊,各地皇私合營的農場,都種胡椒,官府壟斷買賣,能給大明財政賺不少錢,此為大功一件。”

其實,胡椒在緬甸和阿薩姆地區原產。

印度人將胡椒樹引入印度,中亞西亞的商人,則是從印度將胡椒透過絲綢之路,賣入中原,賺取暴利。

之前,各地商賈雖然知道胡椒賺錢,但是這時代的很多老百姓都認為緬甸,暹羅,天竺等地方,地氣土壤風土與中原不同,胡椒就算能栽種,也不一定成活,而且他們不知道胡椒的栽種方法。

元代,胡椒能賺取暴利,為了維持暴利,元朝的上層知道胡椒可以引入種植,卻並不從東南亞地區引進。

很多東西,一旦多了,就不值錢了。

就和現如今,大明仍舊不能普及海鹽曬法,大規模建造鹽場一樣。因為交通不便,大明尚且需要大量的商人去開邊,除了大量的軍屯軍戶耕種,還需要商人不停補貼給糧食。

有些商人為了方便,會在九邊自己組織人力開荒,招募佃戶,直接就地繳納糧草為軍糧,以此來換取鹽引。

如果普及海鹽曬鹽法,鹽巴不值錢了,那對於大明九邊的補給軍餉將會是災難性的打擊……

起碼,得等到大明將周圍的大仗基本上肅清,然後國內的三五計劃完成,有財力,有餘力調集大量民眾修路,兵力和糧餉隨時能抵達九邊,這時候才可以考慮公佈海鹽曬法。

有劍而不可用,朱雄英也很鬱悶。

姚廣孝謙虛道:“這不過是貧僧做的一件小事,不足掛齒。”

作為姚廣孝的直屬領導,常茂也笑道:“姚指揮過謙了,你這幾年的確做的不錯。”

朱雄英也笑了起來,吩咐鄭和去搞點水果來吃,如今大明的海軍們,已經能夠在船艙裡吃香蕉,還有烘乾的各種乾果,香蕉幹,山楂幹。

烘乾水果,並不難辦,大明南方種植香蕉的軍屯衛所極多。

將吃不完的香蕉,全部烘乾,用石灰製作保持乾燥的灰包來運送,廣西,福建等地的一些軍屯衛所,還靠著出售這些乾果,賺了一些錢。

香蕉不僅能吃,香蕉樹在缺少食物的時候,也能用作備荒口糧。

兩廣,福建,雲南的衛所,在朱雄英建議下,都開始大量種植香蕉。

民間的商人,老百姓,也知道大明軍隊收購乾果貨品,紛紛發揮勞動人民的智慧。

似什麼山楂幹,獼猴桃幹,八月瓜幹,應有盡有。

而且,大明的海軍和邊軍衛所,也能吃到各種烘乾的蔬菜幹,燉煮入湯裡,放點麵粉,極為飽腹。

如胡蘿蔔幹,廣菜幹等。

最多的,是苜蓿草幹……

苜蓿本是馬料,但人也能吃,苜蓿草好種,產量高,一次種植可以收穫許多,烘乾之後,儲存也久,既能喂馬,又能人吃。

如今在大明的九邊衛所,尤其是冬日沒有菜食的地方,邊軍士卒日日吃苜蓿草幹燉炒麵,都快吃成了馬兒,張開嘴都是一股馬嘶味兒……

朱雄英也笑了,他又道:“姚指揮,鄭國公說的對,你的確是做出了事業,為我大明立下大功,你這兩年在廣東協助南雄侯和東莞伯,不僅建立了許多商隊,還找來了不少高產作物,這些高產作物對我們大明實在太重要了,就說你找來的生菜,木薯,這兩樣。”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朱雄英眼神閃爍,有些激動。

“先說生菜,這生菜種植簡單,有水就能種,日後九邊衛所,冬日裡除了吃苜蓿乾草,吃蘿蔔乾,吃泡菜,還能搞點溫室大棚,吃生菜,九邊衛所的將士都得感謝你啊!”

生菜本來很早就傳入中國,但是兩廣鄉民將它叫做“鵝仔菜”“嘜仔菜”,並不太將此菜看的太重,沒辦法,兩廣地區能吃的菜,著實太多。

“再說這木薯……”

朱雄英還沒說話,姚廣孝就露出疑惑表情,為難道:“雄英殿下,這木薯有劇毒,它真能吃嗎?”

是的,木薯有毒。

木薯分為兩種,甜木薯,苦木薯。

兩種木薯都有毒,尤其是苦木薯,如果不去皮,不煮熟,吃了會要人命。

最初,木薯只在非洲野蠻生長,當地的黑人知道這東西能吃,大都是用火燒著吃,不吃皮,只吃裡面的果實。

阿拉伯人長期搞黑奴貿易,也在非洲和當地的酋長購買金銀鑽石等物,無意間發現木薯能吃,便將此物帶到了西亞,後來又傳到波斯,從波斯傳入印度。

而此物生長迅速,甚至都不需要種植,讓它有個地方生根發芽,很快就能竄起來。

再加上,它本身又能吃,所以很快印度又傳到了東南亞等地。

東南亞人民一開始不敢吃,因為木薯做不熟,毒性極大,會死人。

而且東南亞各地物產豐饒,似暹羅,緬甸,天竺等地區,有些地方水稻一年三產甚至四產,且熱帶水果遍地,根本不吃木薯。

但是因為朱雄英給姚廣孝交代過,要關注當地土人種植的一種薯類植物,類似於山藥葛根,有藤蔓,好種植,根莖能吃。

姚廣孝一番尋找,還真讓他發現了,不是紅薯,是木薯……

這東西在東南亞有些港口附近,長的遍地都是,當地土人都不吃,嫌這玩意兒有毒,吃這個還不如吃香蕉樹,好歹香蕉樹還是甜的。

姚廣孝為了尋找這東西,親自跟著廣東的商隊數次下南洋,在南海等地尋找多次,本來他也懷疑木薯這東西真能吃?最後嘗過之後,感覺有可能是朱雄英所尋找的紅薯,便將它帶回。

姚廣孝,也的確是個人才。

在前世那個時空,鄭和下西洋,姚廣孝曾經親自跟著去過,那時候他已經七十六歲高齡,還跟著鄭和一路走到了如今的馬六甲海峽,還去了“古裡”國,曾經到過孟加拉,天竺一代。

此人能在前世成為靖難功臣,絕非是一個野心家那麼簡單,是一個有大才智和跨時代視野的強人。

朱雄英讓常茂將他收編入錦衣衛國安司,代表國安司前去廣東組建衙門,為大明組建商隊,輔助維持兩廣安定,並且在安南交趾尋找稻種,尋找各種高產作物。

他還真做到了……

雖說不是番薯,但是木薯啊,木薯……

作為前世那個時代的世界三大薯類之一,木薯在前世那個時空,足足養活了六億多人。

雖說,其中絕大部分是非洲的大老黑,因為他們懶得摳腳,隨便找個地方把木薯一栽,就不管了,然後等餓了就來挖,然後燒著吃……

因為非洲土地肥沃,栽種一顆上海青,都能長成草本植物,木薯更是不必說……

但是對如今的大明來講,這東西不比番薯和土豆作用小,甚至堪稱是當前,最適合大明的備荒糧草,它可以人吃,可以當做飼料煮熟了餵豬喂牛,還可以用來釀酒,這要是普及推廣種植開來,大明不知道多少子民得活。

“姚指揮呀,這木薯的確能吃,但是此物若是不煮熟,有劇毒。”

“而且,這木薯分兩種,苦木薯和甜木薯,你找的是甜木薯,毒性稍淺,主要是皮有毒,只要把皮去掉,然後燒煮熟了就可食用。”

“此物,既能人吃,又能餵豬,喂牛,還能釀酒。”

“若是我大明在兩廣,福建雲南等地推廣種植開來,此物可以救活不少老百姓,吃不完的木薯就烘乾晾曬成木薯幹,還能支援北方衛所官兵。”

“我看吶,日後北方衛所的官兵,要給你姚廣孝在灶頭立個生祠,感謝你姚廣孝帶來了木薯。”

朱雄英笑道。

姚廣孝連忙雙手合十,道:“貧僧惶恐,這不過是舉手之勞。”

這時,外面有人進來傳訊,言語前方有一艘登州水師的船,遭到倭寇襲擊,傷亡數十人,其中大部分是大明的漁民,被倭寇襲擊,登州水師的海船前去救援,被倭寇埋伏,指揮海船的總旗戰死,其餘海軍拼死作戰將倭寇打退。

本來說的興高采烈,憧憬著未來大明老百姓人人都能吃飽的朱雄英,臉色頓時難看起來。

李景隆和常茂,也是眯著眼,咬著臉頰咬肌。

自從洪武十五年,大明開始發行大明銀幣之後,對於白銀的需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大,捎帶著,和倭國的貿易也更加頻繁。

貿易的頻繁,帶來了海盜倭寇的猖獗。

其中,絕大部分倭寇,是高麗國的貴族,還有倭國各大名自己麾下的官兵假冒的,專門在海上打擊大明的商船,甚至還敢打擊大明的海軍官船!

朱元章是可忍孰不可忍,屢次派遣使者前去駁斥。

並且在今年,正式和倭國斷交,照會倭國,將自己手下的倭寇管好,否則大明要出手教訓他們。

誰知,倭國的南北兩邊大名,並不以為意,反而更加猖獗。

因為,自古以來,從唐朝,到元朝,都未能征服他們倭國,他們壓根不怕……

忽必烈時,曾經兩次組織東征日本,結果都遇到了颱風,損失慘重。

當時,大元的疆域東西十萬裡,是武力最鼎盛的時候。

連忽必烈都無法征服日本,給了倭國人極大的信心,他們紛紛叫囂,這是天助日本,是神風。

也因此,他們並不覺得,一個國土還不如大元的明朝,能夠征服他們。

其實,這裡面有一個更生層次的原因,是大明和倭國貿易更加頻繁之後,大明從倭國購買大宗貨物,帶回來的是白銀,海產品俵物,給他們的大額貨幣,卻是大明寶鈔……

倭人覺得十分吃虧,因為大明寶鈔在倭國又不能用。

他們更喜歡明朝的“吳布”,明朝的雪花鹽,明朝的絲綢。

還有大明的各種瓷器。

然而倭國又缺乏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和大明照會,於是,受不了長期貿易逆差的倭國南北朝諸侯,在內部各村打出腦漿子的同時,開始將目光放在了越來越頻繁和越來越富裕的大明海商船上……

他們要求,結算不能用大明寶鈔,要用實物兌換實物。

而高麗國也是一樣。

高麗一直充當著二道販子,蒙古人雖說敗退去了漠北,但是他們對於大明的各種貨物,尤其是鹽巴,絲綢,茶葉,還有最近賣的特別貴重的玻璃,鏡子等物品需求十分旺盛。

高麗國的兩班貴族,就用從明國買來的鹽巴,茶葉,絲綢,還有大明皇家琉璃廠產出來的玻璃,鏡子,去跟蒙古人,去跟更北方的女真人,鮮卑人,野人,換取在大明十分珍貴的熊皮,貂皮,虎皮,人參,鹿茸等物品。

而高麗國又沒有大明銀幣和大明寶鈔等外匯儲備。

於是,他們就只能先購入大量的大明銀幣,大明寶鈔這類外匯儲備。

因為賺的錢越來越多,只能多存入廣量的大明寶鈔,高麗國的兩班貴族,富裕的都存了幾千上萬塊大明寶鈔,因為存取方便,隨時能從大明海商那裡換取各自物品,賣給更北方的蒙古蠻子,女真蠻子,還有野人們,換取毛皮藥材。

但是問題就來了……

這個貿易十分不對等。

他們費工費力,來回倒騰當二道販子,最後拿到手裡的,全都是在高麗國無法花的大明寶鈔,因為銀元太多了不好存,寶鈔方便。

可是,這大明寶鈔,它是大明的貨幣呀……

於是,實體物品,如糧食,毛皮,金銀,高麗人參,倭國進的漆器,俵物,全都被大明的商人們,用大明寶鈔買走了。

可是,高麗國自己國內,這些東西越來越少,兩班貴族持有了越來越多的大明寶鈔,表面上越來越富,底層百姓越來越窮……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北元,察合臺汗國,撒馬爾罕國,倭國,沿海諸島國……

在朱雄英的前世,這有個名詞兒。

叫做通貨緊縮。

大明寶鈔寶鈔,可是高麗等國的實體物品,都被大明用大明寶鈔卷走了。

而高麗國,北元,倭國,又沒有辦法用對等的物品,去大明將這些大明寶鈔花出去,導致手裡的大明寶鈔越來越多,財富看似積累,可是自己本國的實體物品越來越少……

一場十三世紀末的經濟貿易戰,導致了高麗國,倭國,甚至如今的察合臺汗國,北元,都不約而同的出現了通貨緊縮。

大明朝廷,在李善長建議下,本來準備渡江過去,在日本和高麗建立大明皇家銀行分行。

這樣有好幾個好處,可以讓高麗貴族,倭國貴族手裡的大明寶鈔值錢,隨時兌換,而且能折算成金銀。

順便,大明也能多賺點錢嘛,多從這兩國買點糧食,皮草,木材,藥材,俵物等。

但是高麗國和倭國的人都不傻,而且他們也很警惕。

於是,如今的黃海渤海,大明的商船十分危險,常常遇到偽裝成倭寇的高麗海船和倭國海船打劫,他們做生意雖說做不過大明,但是搶劫卻十分上道兒,準備用這種原始的方式來反抗大明的經濟掠奪。

朱雄英眼眸漸漸冷了,他冷哼道:“高麗棒子和倭國鬼子,真是不知道死字兒怎麼寫的啊。”

姚廣孝嘆氣道:“貧僧在廣東時,琉球中山國也多有海盜,許多是中山國王室假扮,安南陳朝也是……”朱雄英冷笑一聲。

“他們其實還有個辦法,那就是不認我大明寶鈔,或者是用海量的大明寶鈔來擠兌,將我大明皇家銀行的白銀儲備掏空,讓大明寶鈔變成一張廢紙。”

“不過這樣一來,高麗,倭國,安南,北元等地的商賈,之前賺取的大明寶鈔,也就不值錢了,他們不會做這種自損八百的事,所以他們想透過打劫劫掠來實現貿易順差,真是痴人說夢。”

“這次,本皇孫殿下來北平,有兩件大事!”

姚廣孝,李景隆,常茂都豎起了耳朵,看向朱雄英。

“第一件事,我大明要求高麗和倭國開口岸通商,並且劃地給我大明駐軍,建立皇家銀行,倭國路遠,不易攻伐,且前元兩次攻打都失敗,可以稍緩,但是高麗國……”

“它高麗和我大明,陸上接壤,居然敢派水師扮做海盜,在黃海劫掠我大明商船,不抓幾個高麗棒子刮了,難以平我大明民憤!”

“而且,來而不往非禮也,就高麗水師那幾條破船也敢來我大明劫掠,我真不知道,四叔坐鎮北平是幹什麼的,就不知道讓……”

“哦,坐鎮齊魯的是十叔魯王啊,是他,那被打劫就情理之中了……”

“他魯王,只會用槍打女人,射在她們肚皮上!”

“姚廣孝,你在兩廣也抓了不少海盜倭寇,這幫人你回頭去給我提過來,對付高麗棒子和倭寇,咱們就是要以牙還牙,我要你資助幾隻海盜,專門打劫高麗人和倭人!”

“倭人猖獗也就算了,高麗人也來湊熱鬧,那就狠狠的打!”

“著山東錦衣衛國安司,鼎力支持,要火炮給火炮,要槍給槍,抓住高麗倭寇,全都給我丟進黃海餵魚,我看看他高麗國有多少人抓不玩!”

眾人心頭一稟,全都重重地點了點頭,姚廣孝道了一聲佛號,這和尚十分奇怪,按道理殺生不是好事,他卻興奮莫名,虎臉露出期待表情。

“至於第二件事,哼,你們聽我說了,肯定嚇一大跳!”

“此事便是……”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