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面宜機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葛重文左手捂住剛剛被砍斷食指的右手在地上哀嚎,葛易的臉上沒有多餘的同情。

而是說了句:“如果還活著,就起來否則你又要被西夏人給抓回去!”

他對於這個次子沒有感情嗎?不,乃是血脈相連的關係怎麼可能沒有感情,只不過他眼裡整個家族是勝過個人的。

次子沒有了,自己的長子還有長孫至少還在,所以說雖然心疼可是也埋怨其愚蠢。

葛重文聽到這一半威脅一半命令的語氣,他顧不得斷指之痛,還有喪妻之痛踉蹌的從地上爬了起來。

他已經半點也不想回到西夏的營寨之中,過著那地獄一般的生活。

實際葛易即使回到了大宋,也無法過著當初在銀州那樣的生活,畢竟他們的財物都是被西夏所搶走的。

他們能夠擁有的就是重新擁有大宋戶籍,落地生根成為宋人。

而葛易也明白這一點,可相比起那種朝不保夕的日子能夠活下來已經十分難得了,自己打下的家業如今一朝散盡,子孫也應當自己努力打下家業。

接應他們的乃是市夷司的軍隊,他們在此處暢通無阻根本沒有任何的阻攔。

“爹,他們難道不是宋國的族人嗎?”

聽到次子又一次愚蠢發問,葛易出聲斥責道:“我們都是宋人不要一口宋國,宋國的喊著,還有等到到了大宋你也需要自己謀取生計!”

“我從小給你安排名師教導你讀書,想來你也能透過科舉在大宋闖出一條道路來!”

葛易對於次子已經很疼愛了,長子葛重武自小就隨在他的身邊接觸家族生意,而次子則什麼也不用擔心專心讀書即可。

他原本的算計是讓長子暗地裡扶持次子能夠走入西夏的官場之上,而等到次子朝堂之上站穩腳跟在進行反哺。

可是他沒有意料的到的是西夏會面臨內亂外患的問題,以至於讓自己一家到了如今的處境,好在他早早的就為自己鋪好了後路。

可以說葛易其人心思說的上十分縝密了,能夠在西夏闖出偌大家業絕非偶然之事。

葛重文聽到自己父親的話頓時變得慌亂無措了,原以為是大宋的族人相救,自己回去依舊可以享受榮華富貴。

但如今的他即使在愚鈍,也知道了救他們的哪裡是什麼同族之人分明就是宋人朝廷。

他知道了原來自己父親竟然是為大宋朝廷效命的,聽這話的意思是打算讓他自己謀生了。

他雖然自小有名師教導,可是在大宋想要透過科舉入仕,這其中的難度比登天還難。

他可是聽說過不知道有多少大宋的失意舉子,在西夏謀求了官職。

他雖然清高自傲,可並不會覺得自己就勝過那些人。

他們此時在一輛馬車之中,面對這個次子的討饒他不為所動,他自然知道一個家族想要興起是不能有私心的。

他們葛家在大宋當初也是詩書傳家,因為其父溺愛長子,讓兄長讀書而讓他下地幹活。

雖然是書香門第但是家中也無法同時供應兩個孩子讀書,他心裡不忿方才會跟著鄉人偷偷的一起跑到了西夏。

所以後來闖下偌大的家業時,讓長子自小跟著自己打理生意而讓次子讀書,這其中未免沒有當年的遺憾和不甘。

所以投入的精力在次子身上會更多一些,如今到了大宋葛易明白,次子若是依舊如此只會拖累全家。

當初族中就是因為父親偏袒兄長,讓懶惰並沒有讀書才能的老大敗光了家產淪落為了農家子。

正因為有前車之鑑在前,他才會吸取了其中的教訓,長子聰明能幹從小便性情溫善,持家有道在大宋也能夠很快起家。

~

此刻的葛重武帶著妻子長子還有母親已經等候著父親和弟弟歸家,朝廷給予他們一筆安家費。

雖然不多可卻是讓他們在這裡有了容身之所,當初老婦帶著自家兒媳躲在西夏城中那間三進門的府邸。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整日躲躲閃閃提心吊膽,已經被餓的近乎脫形了,如今的她們住在這間有些破舊的民房中卻無比的安心。

綏德縣的長長官道之上,經過了一天一夜的趕路他們終於到了大宋的家中。

葛易開啟了門簾,感受著外面的空氣和有些刺眼的陽光卻無比的滿足,一身破舊的短褐舊衫在街上的行人顯得格格不入。

葛易乃是行商出身,當初所賺取的就是宋貨賣往西夏賺取差價,所以對於大宋的西北之地自然無比熟悉。

而綏德縣距離大宋和西夏相隔的那座橫山並不遠,以前自己也曾時常來到這裡,不過那時候一窮二白沒有選擇。

一路行來還需要面對蕃人,綏德縣也是貧瘠窮困,可是如今這長長的官道地勢平坦,還有街上的琳琅的商鋪,以及行人如織。

其中不乏有蕃人混跡於其中,他自然知道大宋比起西夏富庶了不知多少,但是沒有想到僅僅一個縣城就比起西夏王城都要繁華。

最為關鍵的是行人都帶著笑意,這意味著大宋百姓的幸福度是很高的,西夏百姓面臨橫徵暴斂一臉窮苦之色。

哪裡會像這樣每個人都面帶笑意,綏德縣雖然毗鄰蕃部,而且距離西夏也是十分相近的。

可是這裡沒有繁重的勞役和繁雜的賦稅,而且之所以每一任知縣都能夠維持著這份秩序的原因。

在於官府如同一臺巨大機器,而以往皇權不下鄉在綏德縣是不存在的,鄉鎮村落之中小吏都與百姓和平相處。

他們的秩序使得他們有條不紊的進行著,而知縣也不過是這臺機器的零件而已。

且朝廷對於綏德縣的高度關注,使得每一任綏德縣知縣都是蕭規曹隨,不敢生出其他的心思。

因為知縣一旦有任何的想法,或者想要打破這種平衡,面對的是整個官吏集團和百姓以及士紳的反撲。

因為如今的圈子保證著每個人都在受益,就像是有一個巨大的蛋糕,每個人都劃分了自己的那一份,如今有知縣想要重新劃分自然會有人不滿。

變法後所有的收益群體都會捍衛自己的權益,綏德縣已經在此紮根十數年不是朝廷派來的一名知縣就能夠輕易撼動的。

而且綏德縣因為有綏德學宮的緣故,這些學子可是有機會直接去往汴京,與朝廷的相公面授機宜的。

這所謂的機宜之事指的是朝廷所創的農學院,要知道根可是在西北的綏德縣。

無論是當地百姓還是士紳官吏都是將綏德學宮高高的供起,而且這種認同感不僅僅來自於綏德縣而是整個西北六路百姓都將綏德學宮視作了驕傲。

隨著綏德學宮的興盛,西北六路的諸多學子都是以進學宮為榮,外地人說起綏德學宮當地人都會由心的驕傲。

跟在葛易身後的葛重文看著眼前的這一切,就像是從草原部落來到了中原土地一樣。

眼中的震驚無以復加,呢喃的說道:“這就是中原之地嗎?果然與蠻夷之地有著鮮明差別!”

他自出生後葛家就已經在銀州紮根了,自然不需要自己的孩子去擔風險,也從沒有越過橫山去往大宋。

葛易的驚訝在於僅僅幾十年的變化,竟然使得他對於眼前的一切都如此的陌生,而葛重文的震驚在於原來這就是大宋。

西夏雖然有一定程度的漢化,可依舊是遊牧民族,這種反差感就像是從鄉下來到了大都市一樣。

安置他們的地方自然不是綏德縣的縣城,要知道如今的綏德縣縣城的地價可是寸土寸金,這裡就是西北六路的經濟中心。

而且就在前兩年裡,身為西北六路的延洲綏德縣已經成了核心都城。

你不僅僅可以看見蕃人甚至宋人已經一些其他各地的行商,朝廷自然不會奢侈到為他們一家在此處購買一套房產。

隨著一陣呼喚聲,葛易和葛重文轉身看去原本是葛重武笑著呼喚著他們。

隨著西夏的良駒不斷湧入大宋,如今西北之地代步工具馬車已經很正常了。

不過顯得有些簡陋,葛重文有些埋怨道:“大哥,您怎麼就用這樣的馬車就來接我們!”

平日裡他們出行可是裝飾華麗的馬車出行,葛重武也不惱怒解釋道:“這是鄰居家借給我們一家的,我們還要還回去,如今我們死裡逃生一切從簡!”

葛易則呵斥道:“你若是嫌棄,你便留在這裡!”

他頓時就沒有了脾氣坐在了後面簡易的馬車上,而且還是露天的,鄉下自然不會在這方面裝飾的多麼華麗舒適。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僅僅就是一個代步工具,而且百姓之家能夠擁有馬車也是少有的。

“爹,我比你們早兩日來到大宋,我覺得比起當初在西夏之時,我們過的更加安心!”

“在這裡大宋的官吏對待百姓很友善,沒有重稅這樣的壓力,只要努力很快就能夠重振家業了!”

聽到長子的話,葛易撫須欣慰的說道:“嗯嗯,重武你有這份心思和抱負那便好,我已經老了以後還得靠你們了!”

葛重武在前面駕馭著馬車,羞赧的說道:“如果沒有爹爹,我們恐怕都沒有辦法活著回來!”

他自小就對待長子十分嚴苛,能夠得到這樣的肯定對於葛重武而言心裡有種莫名的激動。

緊接著他語氣有變得嚴肅了些,說道:“重文,你若是能夠努力一些重新溫書,爭一口氣進入那綏德學宮治事齋,未來將前途無量了!”

大宋的綏德學宮的分齋教學為各國所知,當初葛易還曾嗤笑過,認為大宋將聖人的典籍同那樣學問並列乃是有辱斯文。

他聽到兄長說起治事齋自然心中不滿,立刻反駁道:“我如果要進就進經義齋,難道我也要成為那些泥腿子不成?”

治事齋不僅僅只有農學還有其他的專業,但是因為汴京的農學院,使得治事齋的農學揚名。

這個時候坐在馭手位置的葛重武說道:“不,如今的農學可並不容易,你可以選擇別的科類!”

如今治事齋的人數甚至比經義齋多上一些,因為經義齋你需要透過科舉的層層選拔,而且到了跳躍龍門的時候,即使付出努力也不一定有所成就。

可治事齋便不一樣了,算學,農學,水利諸多學科都是受到許多的人追捧,算學和水利精通的學子可為官為吏。

甚至民間還有許多的商人都會主要選擇綏德學宮的算學的學子,他們可比起那些賬房先生有能力的多。

可以說即是畢業就有從業機會,而那些越熱門的科類,報選的學子就越多,而學宮招收的學子卻是有名額數目的。

所以競爭力同樣也是很大的,所以說葛重武真不是為了打擊自己這個弟弟,是真的很難。

能夠入得了學宮那可都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誰都知道自家孩子若是入了學宮,就是給家中多了份生計。

農學學子可不是僅僅看上幾本齊民要術這種農書而已,綏德學宮早就編寫了教材。

即使入了學宮還需要真正的下田幹活,只要經歷了實際操作,才能夠驗證書中所學。

而成績優異的可以進入汴京的農學院中入考,傑出的會被朝廷直接授予官職。

大宋的司農寺需要的就是這種人才,可莫要小瞧了這一條小道,科舉入仕聽起來乃是光明大道,可是這是真正的千軍萬馬獨木橋。

這農學也能為官對於那些不能中舉的士子而言就是通天大道,不僅僅是綏德學宮有農學,大宋各地都有書院中效彷綏德學宮的這種模式。

每年汴京農學院考教的士子就像是科舉考試一樣。

葛易對於大宋也是十分關注曾聽起過,他道:“大宋的農學院考試可不是任何人都能夠透過的,不是讀過齊民要術就說得上這方面的人才!”

這個時候葛重武點頭說道:“如今綏德學宮農學的教材,為大宋各地書院所收錄,重文若是想要試一試,考不上綏德學宮也可以去往其他書院試試!”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