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羊皮書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同桂雲這次陪著金巧巧回孃家,到了西溝口憨娃想停下來飲騾子,同桂雲不置可否,看了一眼金巧巧,金巧巧一臉淒涼沒有表情,同桂雲給憨娃一個眼神,示意抓緊趕路。到了石人子廟,金巧巧突然說要停一停,同桂雲愕然。她早就聽說這廟很怪,裡面有個高大的石頭人,非常神秘,過路人都要前去膜拜祈禱保佑平安。之前她曾跟金巧巧提說過此事,金巧巧眼兒一斜,不以為然地說:“一塊破石頭有啥好祭拜的,不能當飯又不能當男人,有啥用。”這次她怎麼突然轉變了,或許小少爺之事對她打擊太大,她想求福祉,同桂雲心裡琢磨也沒好問,她扶著金巧巧下了車,慢慢向石人子廟走去。

廟並不高大也不壯觀,就是一個簡陋的土廟,裡面空空蕩蕩,中央立著一尊丈八高的石人,深目,闊臉,高鼻,厚唇,大嘴,輪廓清晰,通體混元,威武雄壯。金巧巧既沒有焚香也沒有祭拜更沒有祈禱,她站在石人跟前愣了一會兒神。同桂雲扶著她出來的時候,一回頭,感覺那石頭人跟憨娃有點像,也就是那麼一個閃念。後來她也為自己的這個想法覺得好笑。

金巧巧這次回孃家呆的時間長,憨娃第二天就趕著騾車回了東城。同桂雲每日陪著金巧巧在家裡呆著,閒時就看看《國語》和《國文》。她已經能讀通《國語》了,讀《國文》卻非常費勁,還有些讀不通,許多字不認識,意思也不知道:也沒有可以請教的人,她想起了周青峰和谷有福。

一天中午,趁金巧巧午睡,同桂雲悄悄跑了出去到學堂裡找他們。周青峰和谷有福非常高興,他們約好每天中午輪流給她教她《國文》,指導她讀書幫她解讀文字。這段時間,她還知道了魯迅、冰心、許地山、蘇雪林等著名文人,讀了魯迅的《風波》《故鄉》《鴨的喜劇》《社戲》等作品。周青峰說:“魯迅先生是新文化運動巨匠,他的作品很深刻,《秋夜》《好的故事》《雪》《風箏》等作品教我們真切地懂得人與人、人與物的關係。”同桂雲深有體會。谷有福跟她講了蘇雪林的《金魚的劫運》《禿的梧桐》,谷有福說:“這兩篇文章告訴我們要正確認識世界,教我們怎樣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同桂雲深以為妙。後來又讀了許地山的《春底林野》《落花生》,周青峰說:“這些文章字字句句道出的,都是人間之真情真愛……”同桂雲非常感慨,也認識了所謂人間真愛。是的,這些文章中含蘊的詩情畫意和深刻的道理已經把她引入一個嶄新的精神世界,多年以後她一直記憶猶新。

一天下午,周青峰對同桂雲說:“你不是總喜歡問東城以前的事情嗎,我帶你去見個人,他或許能滿足你的好奇心。”

同桂雲之前轉彎抹角地問過周青峰有關東城過去的歷史,主要是想知道黑塔的下落。當然,她聽人瞎說過一些有關東城城堡、關帝廟、寄故屍廟,還有當地流傳的一些屯莊的事情也很好奇。她問過楊大爺,楊大爺也說不清,說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她曾問過周青峰知否聽老輩們說起過周家屯莊裡的事情,比如祠堂、傳說中的黑塔等等,周青峰一臉茫然,他甚至連屯莊的佈局、水井的位置、後面院落的牲口圈燒坊等等,都沒有印象。好像他就不是周家屯莊的人,也難怪他不知道:反倒是她對周家屯莊裡裡外外一清二楚,甚至連周家屯莊最莊嚴最神秘的祠堂也進去過。她想起這些也覺得不可思議,也為自己的冒失覺得有些慚愧。可是關係到自家運勢的大事還沒解決,也是沒有辦法呀。

周青峰帶著同桂雲去見的這位先生也姓周,叫周太華,周青峰說是同族的大老(大老:當地方言,大伯。)。周太華先生的家在城西,是一戶安靜的平房大院落,屋舍框架結構大氣而堅固,大約年久失修,外面的牆皮看上去有些敗落。屋裡擺設講究,都是黃木家具,牆面微微泛黃,門窗方方正正,看上去也有些年陳了。上房几案上沒有任何擺設,書房裡掛著一副大字,都是篆體,也難怪同桂雲沒認出一個字。周青峰向大老介紹了同桂雲,說她是來自東城的同鄉。周太華先生非常客氣,招呼他們落座,吩咐丫頭沏茶。周青峰和同桂雲在北面黃木雕花椅子上坐下來,周太華在南面的一張椅子上坐下。一位小丫頭端了一壺茶來先倒了兩碗端給周青峰和同桂雲,又在一個帶蓋的紫砂茶缸裡倒了茶端給周太華,然後出門去了。

周青峰和周太華開始閒聊,都是近期世道上的事情,有說到楊督軍的,也說到了學堂裡的情況,同桂雲在一旁聽著。後來說到東城城堡和周家屯莊,周太華非常感慨,他長長地嘆了口氣說:“唉,這些陳年舊事呀,說來話長啊!”周太華先生給周青峰和同桂雲講了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東城的全名叫東吉爾瑪臺城堡,據史料記載,乾隆三十五年繪圖上報朝廷,三十七年開建,第二年建成,官方稱木壘城。當時駐馬兵一百四十人,步兵一百六十人,屯墾兵一百五十人。它在奇台新城東面,後來人們就叫東城。歷史上曾經叫過東吉爾瑪臺屯、東吉爾渠、東吉爾、三屯莊等。東城最早的名字叫吉爾瑪臺布拉克,據說跟成吉思汗有關,蒙古西征大軍自巴里坤翻過天山,過木壘河到東城河谷,見河谷泉眼密佈,溪水清洌,魚兒暢遊,蒙古士兵高喊:“吉爾瑪臺布拉克,吉爾瑪臺布拉克!”吉爾瑪臺布拉克是蒙古語,意思是,泉水窩子、小溪流、魚兒暢遊。

此時,同桂雲眼前立刻出現小時候在西河壩捉小魚的景象。同桂雲捉小魚非常靈活,紅蓮子手笨抓不著一條魚,她見桂雲抓了一木盆魚兒就跟她要,有時還拿杏幹葡萄乾之類好吃的東西跟她換。她還記得陳奶奶講過一個故事,傳說東溝和西溝各有一條小龍,兩個小家夥整天搗蛋,時而乾旱,顆粒無收,時而暴雨連連,洪水泛濫,沖毀莊稼。人們苦不堪言,向玉皇大帝祈禱,玉皇大帝派大青龍前來調理,一時間風調雨順,東城人口才繁衍起來。她很快回過神來,聽周先生繼續說。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蒙古大軍過了東城嚮往西走了一段到了現在的西吉爾,又看到了跟前面一樣的山溝,泉眼密佈,溪水清洌,人們就把東城叫做東吉爾瑪臺布拉克,把西吉爾叫做西吉爾瑪臺布拉克,後來就簡稱東吉爾、西吉爾。清朝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為了補給糧草,開始在東吉爾瑪臺等地屯田,最初是綠營兵耕種,叫軍屯,每個屯兵給二十畝地,每三個人給一副農具,一匹馬或一頭牛,一副農具包括:犁鏵一張、鐵鍁二把、鎯頭一把、斧頭一把、鐮刀二把、鋤頭一把、撇繩一根、搭背二副、韁繩二根、擁脖二副、弓弦五根、肚帶一根,主要種植豌豆和小麥,也有胡麻和菜籽。後來遷來了內地民戶耕種,叫民屯,每戶認耕三十畝地,配一副農具,借給一匹馬或者一頭牛。也有押送來的犯人耕種的,叫犯屯,每三人借給一匹馬或者一頭牛,配農具一副。後來朝廷見兵屯費用高,逐步變為民屯,朝廷在東吉爾瑪臺設巡檢司一名,負責東吉爾、西吉爾、木壘河等地的糧草收購倉儲。朝廷平叛之後,為鞏固邊防,開始修建城堡,東城城堡和關帝廟都是綠營兵建的。孔夫子是文聖,而關老爺是武聖,歷代皇帝都把它作為軍神鼓舞士氣。

東吉爾木壘河一帶屯墾歷史久遠,據史書記載,漢唐時代就開始軍墾。老輩人說:木壘河白楊河東吉爾西吉爾英格堡大大小小幾十條河谷山溝,到處都有先前屯墾的遺蹟,他們是明朝人、元朝人、唐朝人還是漢朝人,沒人能說得清。他們開墾了荒地種了幾年或者幾十年麥子豌豆就走了,有的留下了一座古城一座古烽燧遺蹟,有的撂下一把白骨一座荒墳。現在的人們開墾著的或者就是千百年前他們開墾的土地,他們撂荒了的土地現在也在撂荒……

周先生說:關於木壘河,還有一段故事。木壘河最初應該叫穆壘河。據說“穆壘城”這個名字還是雍正皇帝定的,具體說來是嶽鍾琪將軍建議的。

嶽鍾琪嶽大將軍是嶽武穆的後代,歷經康雍乾三朝,平西藏定青海收復西域立下赫赫戰功,官拜大將軍,是滿清三百年漢將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他自幼熟讀兵書,文韜武略,二十歲隨父從軍,戎馬一生。康熙末年在平定準葛爾部阿拉布坦叛亂中,嶽將軍作為前部先鋒隨徵西大將軍十四王爺胤禵出征。那年他三十三歲,英姿勃發,他治軍有方紀律嚴明,他跟士兵們吃同樣的飯菜睡同樣的帳篷,同甘苦共患難情同手足,他是軍中猛虎,他的士兵一個個都像猛虎一樣勇猛無敵。嶽將軍有許多傳奇,他曾率六百騎兵突入敵營殺敵三千,威震敵膽,叛亂分子聞嶽將軍之名就發抖。雍正皇帝還給他賜御製詩一首:

一掃攙槍淨,師旋蜀道中。

錦成休戰馬,玉寒集飛鴻。

智勇原無敵,忠誠實可風。

丹書褒偉績,還與錫彤弓。

後來嶽將軍隨徵西大將軍年羹堯征討羅卜藏丹津叛軍。年羹堯被貶後,嶽將軍被封為寧遠大將軍,率川陝甘三省大軍大敗叛軍,葛爾丹策零採取緩兵之計,派人說想把羅卜藏丹津解送進京,將軍將此情況報告皇帝,雍正皇帝召嶽將軍回京議事。敵人趁嶽將軍進京之際偷襲了西路軍的科舍圖卡倫,數萬駝馬糧草被劫,雍正皇帝心中不快。嶽將軍回到軍中認真分析形勢,他想起去年到過一條河地勢險要,詢問當地遊牧人這條河叫什麼?他們指了指南面鬱鬱蔥蔥的青山說:“蒲類”。遊牧人的話音不準,到底是“蒲類”、“普雷”還是“穆壘”。嶽將軍查閱軍中地圖,發現山南面就是巴爾虎爾。他給皇帝上奏說:穆壘地勢扼要,是巴里坤通往古城的孔道:在此築城駐軍可截擊敵人,也可以屯田保障大軍糧草供應。雍正皇帝應允。嶽將軍派一支軍隊一路修固大石頭、三個泉子、一碗泉等驛站、烽火臺和城堡,到達木壘河修建了一座城堡。

周太華說:當年嶽將軍上奏築城,大清地圖上並沒有穆壘河的名字。隨軍幕僚跟嶽將軍說:還是據實上奏請皇上定奪。嶽將軍將這些情況寫入奏摺中說:左岸有一舊城業已荒廢,河道不寬水流不急,以木壘橋車馬通行。雍正皇帝將奏摺遞給老臣張廷玉,一邊檢視地圖一邊說:河水自南往北,南面是巴裡坤湖……張大人說:漢時班超通西域到過蒲類國就是巴里坤。雍正皇帝點點頭說:嗯,還是衡臣學識淵博啊。

同桂雲問道:“衡臣是誰呀?”周太華笑了笑說:“衡臣就是張廷玉,衡臣是他的字,皇帝對身邊親近的大臣就喚人家的字,表示親切。”周太華接著說:“雍正皇帝又看了看地圖,唸叨了一句:巴里坤,蒲類,就叫‘穆壘’吧。大清國地圖上就有了穆壘這麼個標記。張大人寫好聖旨,雍正看到‘築穆壘城’時,他沉思了一會兒,覺得‘穆壘’二字就是比‘蒲類’好。”同桂雲說:“不就是個名字麼,為啥說‘穆壘’比‘蒲類’好呢?”周太華說:“這個‘穆’字是個好字,意思很好,是溫和的意思,人們常說的‘穆如清風’就是這個意思。還有恭謹、嚴肅的意思,大人上堂審審案了,要肅穆、靜穆。宗廟家祠裡,父居右為昭,子居左為穆,就是左穆右昭。這些說道雍正皇帝自然知道。”

周青峰問道:“那麼後來‘穆壘’又怎麼變‘木壘’了?”周太華嘆了口氣說:“這個過程,說來話長。”同桂雲笑了笑,“嗬,大老也成說書匠了,要不要拿一把蒲扇再拍拍驚堂木呀!”

大家笑了起來。周太華說:“這個說來還跟嶽將軍有關。嶽將軍平西藏定青海立下大功,讓同僚們嫉妒,一個漢將手握重兵也遭滿人猜忌,後來受到彈劾被消盡所有官職斬首。”同桂雲驚訝地說:“哦呀,這麼大的大將軍還立了那麼大的功勞,說殺頭就要殺頭呀,他到底犯什麼罪了?”周太華說:“他祖先嶽武穆岳飛精忠報國,他犯什麼罪了,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以莫須有的罪名賜死於風波亭。”

同桂雲說:“看來雍正皇帝也是個昏君啊。”周太華說:“其實,張大人寫‘穆壘’還有另一層意思。那些年,嶽將軍軍功顯赫遭人眼紅,也就被人家盯上了,稍有疏忽就被彈劾。之前有個叫曾靜的人傳信蠱惑嶽將軍說:你也漢族苗裔忠良之後,怎麼能夠做滿人的犬馬,你現在手握重兵,應該立即舉兵反清,恢復漢人江山。這可是誅滅九族的大罪,嶽將軍立馬上報,雍正皇帝雖然沒有懷疑他,但心裡始終撂下了陰影。這可是個病!雍正本來是個疑心很重的人,他的繼位就有許多流言蜚語。雍正是派兩路大軍征討西北,靖邊大將軍付爾丹出北路,嶽將軍畢竟是漢人,漢人手握重兵對於滿清皇帝是很忌諱的。雍正皇帝詢問張廷玉,張廷玉也很為難,他也是漢臣,張廷玉是個謹小慎微的人,他當時是軍機大臣,位高權重,他非常謹慎地說了一句:嶽將軍對朝廷是忠心的。張大人寫的這個‘穆’字,就是嶽武穆的‘穆’字。雍正皇帝看了看張廷玉再沒有作聲。”同桂雲問,“後來呢?”周太華說:“嶽將軍初到木壘河正是枯水期,河面不寬水流不大,在河道中央以圓木壘橋就過去了。”

天有不測風雲。嶽將軍率領大軍進駐鎮西府,雍正十年正月,準葛爾部三千人襲擊軍營搶奪牲畜,嶽將軍派石雲倬領兵前去截擊,石雲倬推遲一日趕到致使敵人逃脫,雍正皇帝很生氣。大學士鄂爾泰等一幫滿臣彈劾,說岳將軍智不能料敵勇不能殲敵應撤職查辦。

這年初夏,連續降雨河水上漲。穆壘城初步竣工,嶽將軍上奏駐軍穆壘,卻被皇帝召回京師,將印交給副將軍張廣泗。這個張廣泗心懷叵測,他曾經因為打了敗仗受到過嶽將軍責罰心懷不滿,此時乘機報復,上一道奏摺彈劾嶽將軍,說穆壘在夾在兩山之間形如釜底不可駐軍。而嶽鍾琪剛愎自用,非要在此駐軍,此地皆山地,兩千軍馬沒有牧場,萬軍糧草車馬駝隊因為河道阻隔要繞行沙漠,貽誤戰機,導致兵敗。嶽將軍就被削去一切職務交兵部拘禁。還好,這個雍正皇帝還是念了嶽將軍的軍功,也或許是不敢落下殺害忠良的千古罵名,才手下留情改為“斬監候”,嶽將軍被關押了多年。雍正皇帝死後,乾隆繼位,將他釋放回原籍養老。十年後,川西北大金川叛亂,朝廷幾次用兵未果,整個西南陷入戰亂,這時候乾隆皇帝突然想起了嶽將軍,六十二歲的老將軍東山再起,他依然是一隻猛虎,不減當年之勇,經過六年征戰,掃平叛亂,凱旋途中將軍病逝資州。

同桂雲感慨道:“嶽將軍真是忠臣良將!”周太華說:“嶽將軍死後,乾隆皇帝非常傷感,嶽將軍的兒子已經病死,乾隆起用嶽將軍的堂兄掛將軍印赴西南平叛,十年征戰,最後也死在凱旋路上,乾隆皇帝深感岳家一門忠烈。”

同桂雲突然想起了什麼說:“哦呀,我以前聽說木壘河最早叫蘆花河,樊梨花徵西時遇到山洪,隊伍受阻,她命令士兵搬運巨石伐木壘橋,搭起一座木壘橋,人們懷念女元帥就叫木壘河了……”周太華聽了呵呵一笑說:“那確實是傳說。”同桂雲也不好意思地笑,一會兒又說:“那麼,‘穆壘’是怎麼改成‘木壘’的?”

“這事還得從嶽將軍說起。”周太華看了看同桂雲和周青峰,又說了關於嶽鍾琪將軍的故事。

當年曾靜投書煽動嶽將軍反清的事情,最終雍正皇帝沒有追究,但是心裡始終很鬱結,這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曾靜數落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滿清異族入主中原不正統,二是列舉了雍正的十大罪狀,尤其說滿清非法入主這件事是滿清皇帝最忌諱的,也是最擔心的。自入關以來,各地反清復明起事不斷,三番平定,西北西南各處時不時飄起反清的旗幟,內地角角落落裡燃燒著復明復漢的火焰,從康熙到雍正一直都忙著平定叛亂剿滅叛賊。另一方面,滿清朝廷雖然也重用漢臣,但滿漢不平等,滿清皇帝心裡始終是把漢人當作外人,所以,重要的職位都是滿人坐,重要的事情都是滿人管,滿漢關係非常復雜有微妙。嶽將軍在朝廷做官,對這個自然清楚。早在曾靜策動嶽將軍之前,四川成都就曾經有個盧宗漢的沿街亂喊:嶽公爺帶川陝兵造反了……可把雍正皇帝嚇了一跳。後來查實,此事跟嶽將軍沒一點關係,盧宗漢是個市井混混,雍正皇帝還親自下詔安慰了嶽將軍。曾靜的事情,雍正皇帝也是相信嶽將軍的,但他心裡很不痛快。透過審訊,曾靜在雍正皇帝跟前服了軟,說自己是受了呂留良的詩書蠱惑的,雍正大怒,對呂留良和他的長子呂保中開棺戮屍,挫骨揚灰,焚燒了呂氏所有書稿筆記,對呂留良的次子呂毅中和學生沈在寬斬立決,呂沈兩家十六歲以上男子全部斬首,女人發配寧古塔為奴。服了軟的曾靜給雍正皇帝寫下洋洋萬言的悔過書,叫《歸仁說》,稱讚雍正仁慈寬厚是個好皇帝。雍正饒恕了他和他的學生張熙,還寫了一本《大義覺迷錄》刊印各省,讓曾靜到處宣講現身說法。乾隆一登基就把曾靜和張熙殺了,據說是磔刑。

同桂雲說:“啥叫磔刑?”周太華說:“磔刑就是‘剮刑’,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千刀萬剮’。行刑的時候把犯人綁縛在法場大木柱上,劊子手用法刀一片一片地剔受刑人的肉,先手足,次胸腹,後梟首……有的受刑人肉被割盡了還未斷氣,心仍在跳動,有八刀、十六刀、三十二刀、六十四刀、一百二十八刀,甚至於有三千六百刀的……”

同桂雲驚訝地說:“啊呀,這乾隆皇帝也真夠殘忍的!”

周太華笑了笑說:“說起來,乾隆皇帝對嶽將軍還是不錯的。乾隆晚年,西南廓爾喀人二次進犯西藏,乾隆時常想起嶽將軍,也跟朝臣們再三提起,說岳將軍乃大清朝第一名將,三朝巨擎。他相信嶽將軍是一門忠烈,但他畢竟是漢人。包括民間傳說嶽將軍是岳飛後裔之事,也是滿清皇帝顧忌的,因為岳飛是抗金名將,是漢族的民族英雄,卻是滿清的仇敵,滿清人是金人的後。所以,在滿清皇帝眼裡,嶽鍾琪就是嶽鍾琪,不要跟嶽武穆沾染一絲一毫的關聯,否則就是仇敵。所以,穆壘的‘穆’不能是嶽武穆的‘穆’,就是草木的‘木’,木壘河由此得名。”或許這就是乾隆皇帝改木壘河的原因。

同桂雲笑道:“是不是傳說的?”周太華道:“不,是文字獄。據說一徐姓官員在詩中寫了‘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之句被人舉報,雍正皇帝勃然大怒,竟然下令將其處死,可見康雍乾三朝文字獄的殘酷。”

同桂雲說:“沒有想到一個小地名,居然有這麼大的來歷。”

周太華說:“是啊,翻開歷史,一磚一瓦都有一段苦難的經歷,一家一姓都有一部痛苦地歷史。其實,穆壘城建成之後就被廢棄,乾隆年間在東吉爾瑪臺修建的城堡,朝廷始終稱作木壘城,一直有駐軍,東城口館館子也是連線南北疆的必經之地,官方還社有接待站。”周青峰說:“老人們都說東城口館館子生意人多,故事也多。”周太華點點頭。

過了一會兒同桂雲問道:“嶽將軍真的是嶽武穆的後人嗎?”

周太華說:“其實,他是不是嶽武穆的後人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給百姓們帶來了什麼。嶽武穆在世又能如何,他精忠報國,不是也被宋皇殺了頭嗎。嶽將軍平叛治邊十幾年,在西南實行改土歸流,在西北實行屯墾戍邊,並且提出在新疆建省,應該說是非常好了,也是有功績的,這是百姓的福分。所以人民愛戴他,把他和民族英雄岳飛聯絡在一起,也是一種美好的寄託。可是,這種寄託和美好的願望是滿清皇帝很不願意的看到的。後來乾隆就想起了穆壘,這地方地沃泉滋,屯墾糧產富足,就在詔書中寫下木壘二字,木壘河的名字被再次確定,沿用至今。”

同桂雲感慨地說:“哦,原來是這樣啊!想不到木壘河的名字居然經歷兩個皇帝。”周青峰想起谷有福上次給他唱的一首民間流傳的有關木壘河的歌謠,他就說:“大老,我給你唱個歌謠吧,也把木壘河的歷史給你概括一下。”

從穆壘城到木壘河,

自古到今有五座城;

唐朝修的叫獨山城,

西遼人修的可敦城;

嶽將軍築的穆壘城,

乾隆爺建起木壘城,

也叫東吉爾瑪臺城,

民國重修木壘河城。

周青峰興致勃勃地唱完,周太華誇獎說:“這個歌謠編的不錯,把木壘河建城的歷史都說清楚了,很有意思。”同桂雲也覺得很好,默默記在心裡。

這次見到周太華先生,同桂雲收穫很大,知道了許多聞所未聞之事,這些事請也激起她更大的好奇心,這些歷史跟東城現在的人有什麼關係,比如古老的屯莊,還有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後來一次周青峰約周太華和同桂雲到一家飯館吃飯,席間再次說起東城之事,周青峰好奇地問,“大老,關於木壘河和東城的事情你咋知道的那麼多,好像跟親歷過似的。”周太華說:“賢侄啊,其實這都是我們祖上的經歷。”周青峰非常納悶,祖上的經歷?他好像從來也不知道這些事請。

周太華說:“我們祖上當年就是跟隨嶽將軍平叛來到新疆的。先祖的名諱叫周平,是嶽將軍的侍衛,後來因為腿部受了傷,就在東吉爾瑪臺就任巡檢司。後來又從涼州老家將兄弟周毅一家也接來,在東吉爾瑪臺開始屯墾。乾隆末年,朝廷為了加強墾區管理,東吉爾瑪臺開始實行鄉約制度。

鄉約制度是中國古老的鄉村管理制度,從唐宋延續至明清,體現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理想境界,所謂“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清代新疆的鄉約制度有所不同。

據史料記載:清乾隆三十二年,木壘移民二千六七百戶,開闢田地八萬餘畝。陝甘總督吳達善認為,木壘招民開墾,事屬創始,雖現今人戶無幾,而規制必須預立……俾戶民各知遵守,而應辦一切事宜,亦可垂之久遠。他向朝廷上奏一份《木壘安戶章程》,建議創設裡甲制度。

木壘安戶章程:

若非分裡別甲,按籍以稽,催科易致紛擾。將來戶口丁糧冊籍照裡甲順莊開造,以便稽查。里長職責為徵收戶民初到借支口糧、籽種、牛只等項,並六年後升科糧草……渠長主分配水利,鄉約掌勸化鄉人,保正主稽查匪類、維護社會治安。政府給以上各人員授予委牌,俾各有職掌,以專責成,以資鈐束。該里長等如果勤於勸導,仍照內地例,酌給匾額,以示獎勵……

最初的鄉約由綠營武官擔任,後來交給地方,周毅成為第一任鄉約,一任就是三十年,周家拓地千畝,成為遠近聞名的屯墾大戶。谷家是乾隆末年從涼州前來屯墾的農戶,多年以後谷家出了個人物在奇台縣衙做了官。周毅死後,谷家就接任了鄉約,一任就是二十年。尤家是陝西押送來的犯人,幾十年以後也發展起來,他們依靠車馬戶起家,販運商貨聚集成財東。據說他們用重金買一沙俄美女獻給奇臺縣令,谷家之後他們當上了第三任鄉約,任了十年。至此,東吉爾就形成了周谷尤三個大戶,各自建起屯莊大院,民間也把東吉爾叫作“三屯莊”。後來,鄉約之職就由周谷尤三家輪流執掌,多年來你爭我奪,引發了許多爭鬥,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伴隨了百餘年。同治之亂後,古城子、木壘河、東吉爾的戶民全部逃亡。朝廷平叛之後,部分戶民才陸續回來,周谷尤三家的屯莊並未被毀,三家依然是東吉爾的大戶,另有一些民戶也逐步壯大起來。

同桂雲說:“鄉約是朝廷的官嗎?”周太華先生搖了搖頭說:“不是。”同桂雲突然想起了啥,“那東吉爾巡檢司是個啥官兒?”周太華說:“從九品。”

“從九品?那是個啥官兒。”同桂雲好奇地看著周太華問道。

周太華笑道:“知縣是七品,縣丞是八品,縣衙主簿是九品,巡檢司巡檢就是從九品,是清代官階最低的官。”

同桂雲笑道:“我還以為七品芝麻官是最小的呢,原來還有更小的,嘿嘿。”周青峰和周太華也笑了。同桂雲說:“哦呀,想不到這官兒還有這麼多說道:難怪楊大爺一直說個不停。”轉眼又想起了什麼,問道:“既然鄉約不算官兒,為啥那些人都要爭著當?”

周太華點點頭說:“嗯,問得好。這是清朝鄉約的特點。”

清乾隆年間的鄉約由駐防武官擔任,當然是拿朝廷餉銀的官,負責錢債婚姻房田口角細故之類民間糾紛。後來就由民戶擔任,就不再是朝廷真正意義上的官了,也沒餉銀。政府給鄉約專門撥出一份‘養廉地’,鄉約可以租給民戶耕種,收入歸鄉約作為‘餉銀’。”鄉約就成為不在政府官僚體系內的‘官’。

鎮西府鄉約:

藉資催科,互相勸誡。一切水利種植,必取責焉,遇有口角細故,錢債瑣務,必關白鄉約,量為調處。若有別項大故,稟官究辦,必擇品行端正,鄉望素著者,為之衝放。設有因公科派,遇事生風,立為撤換……

同桂雲突然想起父親租種的廟公地,問道:“‘養廉地’是不是‘廟公地’?”

周太華說:“還不完全一樣。最初,每一個大廟都有五十畝到一百畝不等的廟公地,供民戶耕種,提一部分收入歸廟裡,主要用於修繕廟宇維持香火等。後來,鄉約利用特權擴大養廉地,私自佔用廟公地,私自開墾荒地,擴張自家實力。因為這種特權能帶來巨大的利益,所以人人嚮往。”

周青峰說:“大老,你咋知道的這麼詳細?”

周太華說:“我們祖上留有一部書,叫《東吉爾瑪臺鄉約錄》,裡面詳細記述了東吉爾一百多年來的事情,比如東城城堡、三家屯莊具體的建成時間,幾座古廟的建設時間,人員流動、匪情災情,等等。

據《東吉爾瑪臺鄉約錄》記載,關帝廟是東城最早的廟,是乾隆三十八年由駐防官兵修建的。娘娘廟是周家執掌鄉約時集資修建的,每年三月三日都要辦廟會。財神廟是谷家當鄉約時集資修建的,每年正月初五和七月二十二日都要祭祀財神爺。寄故屍廟是涼州會館集資修建的,乾隆嘉靖年間甘肅涼州到東城的戶民很多,對一些無力埋葬的屍首或者準備以後帶回故土的屍首,先暫時存放在寄故屍廟裡,專門有人管理,每年清明和七月十五鬼節,要請和尚道士唸經超度亡靈……”

同桂雲立刻想起了寄故屍廟的燈,每到天黑就莫名其妙地亮了,非常神秘,非常怪異,這是東城怪異之事。她以前跟紅蓮子憨娃石頭爬在牆頭上看過廟裡的棺材,紅的黃的黑的白的層層落落亂七八糟很少嚇人。當然還有那些寄故屍廟裡的怪事,她還聽說大嘴和尚楊大爺曾經在寄故屍廟裡住過……同桂雲想問問周太華為啥有人把寄故屍廟叫城隍廟,卻忘了問,後來也沒有再問。

有一件事周太華沒有告訴周青峰,就是他們這一支與屯莊周家的關係。周太華是周平的後人,屯莊周家是周毅的後人。周家發跡是因為周平當巡檢司,後來周毅當了鄉約,修建屯莊後,周平周毅後人均在屯莊大院,維持長幼關係。同治回亂平定返回後,周毅後人回來的多且有長者,周平的後人回來的少都是晚輩,屯莊裡的兩大家族地位發生傾斜,矛盾不可調和,隨後分家,周平後人陸續搬出屯莊。周太華祖上到奇台已經幾代,跟屯莊斷絕了來往。

周太華越說越來勁,一時高興又說出了另一個秘密。他說其實關於嶽將軍還有一件蒙古準噶爾汗王寶藏的事情。當年,嶽將軍巡視馬場窩子軍馬場返回穆壘城的路上遭遇了一小股準噶爾部亂兵的襲擊,親兵衛隊拼死殺退敵兵,活捉一個賊兵的小頭目,嚴加審問,得知山中藏有準噶爾大汗寶藏的秘密。

據俘虜交代,準噶爾部大汗僧格去世後,其子策妄阿拉布坦年幼,由其弟葛爾丹攝政。策妄阿拉布坦長大後,葛爾丹怕他將來跟自己爭奪汗位就進行追殺,策妄阿拉布坦由七個忠實的僕人保護著逃到木壘河大石頭一帶,見此地地勢險峻就組織了一次反擊將葛爾丹打敗。但勝利只是暫時的,依他目前的實力還無法跟葛爾丹抗衡,只有繼續向西逃亡。他把汗王寶藏分裝了二十八箱,由十四匹駱駝馱著,分南北兩路而去。向南的七匹駱駝馱子沿著木壘河一直逃到石人子溝,因天氣太熱,駱駝先後得熱病死了。每死一匹駱駝,他們就把箱子藏到附近的山洞裡,把駱駝屍首埋在對面。七匹駱駝都死了,寶藏也藏好了,就向西去追趕他們的主人了。向北的一路七匹駱駝馱子一路逃到一處絕壁,將十四只大箱子全部推入波濤洶湧的木壘河,沒入河底泥沙之中。其實這些箱子裡裝的都是石頭。

嶽將軍得知葛爾丹寶藏的訊息大喜,若是得到這批寶藏交給朝廷,龍顏大悅,還能震懾叛匪。但此事是真是假還得找到寶藏才能上報,否則就是欺君。嶽將軍密令他最信賴的關侍衛帶一隊親兵押著那個俘虜前往山中尋找,他們沿木壘河一直向南翻山越嶺到馬圈灣,在石人子溝深山密林溝壑深處,果然發現了幾處埋葬駱駝的痕跡,應該說寶藏就在附近。關侍衛將山形地貌路線一一銘記於心,準備回去給將軍報信帶駝隊前來挖掘。不想在返回途中遭遇大股敵兵,激戰到天黑親兵傷亡慘重,關侍衛拼死衝殺出來,身負重傷,從東溝退到東吉爾瑪臺山口就不行了。關侍衛臨死前將自己家傳的《青龍刀譜》交給前來接應的周侍衛,讓他務必轉交給嶽將軍。在軍中人人都知道嶽將軍武藝高強,他喜歡跟武藝高強的將士切磋武藝。關侍衛就是一個,關侍衛一口青龍刀舞得風生水起,嶽將軍的一把青鋼劍舞得神出鬼沒,兩個人打得不相 上下。士兵們私下裡說:關侍衛不敢贏,畢竟要給嶽將軍臉面。嶽將軍倒也謙虛,經常跟關侍衛學習刀法。周侍衛埋葬了關侍衛就匆匆趕了回去,沒成想他趕回去時嶽將軍已經進京。嶽將軍剛回營中就接到皇帝詔書要他急速回京,他當日就出發了。

周侍衛一直在那裡等,可是嶽將軍進京以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後來撤軍之時,周侍衛因為腿傷留在了當地做巡檢,也是為了等待嶽將軍。周太華說:“我們祖上非常敬重嶽將軍,還留有一副嶽將軍題寫的李白的《關山月》……”

同桂雲好奇地說:“嶽將軍使得不是岳家槍嗎?”周太華說:“那是書上說的,寫書的人是明朝的,離宋朝還有四百年呢,他怎麼知道那些事情。”

同桂雲想起父親當年教她練功的事情,父親拿一把馬刀舞得虎虎生風,父親說:這就是青龍刀法,也是關公刀法,是關公爺留下的。那時候她也不明白,戲臺上的關公爺手持一柄青龍偃月刀,刀把奇長,刀背像彎月一樣,非常威武。她記得楊大爺說的書裡說的關公爺手裡握的是青龍偃月刀,怎麼就變成了這種馬刀了呢?她還一直想不明白,想在知道了,青龍刀就是關公刀。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周青峰說:“大老,這些情況你咋知道的如此詳細?”周太華頓了頓說:“那位周侍衛,就是我們的先祖周平公。”周青峰驚奇不已,睜大眼睛看著周太華,“哦,大老,這是真的嗎?”周太華平靜地點點頭。

“原來如此啊!”

周青峰看著同桂雲,同桂雲也非常意外,見周青峰看著她,她不知道說啥好。時間在這一刻彷彿凝固了,沒有人再說話,大家都在默默地想這件意外的事情,確實太意外了。周青峰覺得非常意外,同桂雲也覺得非常意外,他們無論如何也沒想到。周太華打破平靜說:“東城口那座關公廟,那就是周平公後來建的,是建給關侍衛的……”同桂雲記得東城口那座關公廟,她進去過,廟宇不大,常年風吹雨淋,已殘破不堪,關公爺的塑像顏色幾乎脫落殆盡,面部多處殘缺,斑痕累累,五官輪廓也還能夠辨認。哦,自己的先祖,這麼偉大的英雄,現在只留下一具軀殼立在那裡,同桂雲心裡一陣淒涼。

後來周太華說到興頭上,他又說出一個秘密,讓周青峰和同桂雲更加驚奇。周太華對周青峰說:“祖上口口相傳一個故事,據說我們這支周氏原本姓龐,是三國龐統之後。龐統,人稱‘鳳雛’,與‘臥龍’諸葛亮齊名,同為劉備的軍師,死在落鳳坡。元朝末年天下大亂,龐氏後人一支流落甘肅河西一帶,龐氏少年與同村關氏少年嬉戲發生鬥毆,將其誤傷致死,引發兩族械鬥。關龐兩姓素有冤仇,械鬥最終演成仇殺,關氏人多勢眾,龐氏不敵,扶老攜幼四處逃難。有一戶夫妻帶著兩個孩子逃到鄰村,改名換姓留了下來,後來這一戶就隨妻姓了周,就是我們這支周姓……”周青峰說:“歷史上流傳的這些真假難辨。”周太華說:“屯莊周家祠堂裡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鳳儀堂’,那就是我們這支的堂號,也是紀念先祖龐統公鳳雛先生的。”

同桂雲眼前突然閃出那天夜裡潛入周家祠堂的景象,她恍惚記得大碑上確實有三個字,好像叫鳳啥堂,當時也沒太在意。右邊石碑上也有密密麻麻的字,好像有大清乾隆年啥的。她心裡想,看來此事確實可信,卻也不便對周青峰說。

然而此時的同桂雲心情卻是複雜的,沒想到關龐兩姓周同兩家歷史上還有這麼多曲折的故事。她一時感慨竟不知道說啥才好了,她突然想起來《青龍刀譜》又激動不已。“對,這是關氏的祖傳刀譜,也是我們祖先的信物,我一定要找到。”她心裡說。同桂雲看著周太華先生慈祥的面容,心裡非常激動,她又問了一句,“大老,那《青龍刀譜》呢?”周太華嘆了口氣說:“說來也奇怪,關侍衛交給周侍衛的就是一塊羊皮書,上面確實有“青龍刀譜”四個字。”

周青峰和同桂雲也明白他說的啥意思,他們還在那裡琢磨著,同桂雲看了看周青峰,周青峰搖了搖頭,他也不明白。同桂雲心裡想,“這又是為啥呢,難道還有其他秘密?”她在那裡漫無目的地猜想著。

過了一會兒,周太華說:“祖上流傳,那是關侍衛臨死前咬破手指在隨身帶的羊皮書刀譜上寫的。而刀譜上原本並沒有其他文字,非常奇怪……”

這塊羊皮書一直在周家儲存,後來遭了一次賊,是不是衝著它來的也不確切。不過那賊人並沒得手卻被仇家殺了,刀譜一直儲存在祠堂裡。同治之亂後就不知道下落了。

同桂雲木在那裡不知所措,心情很是不好,她想,“那刀譜會到了那裡呢?”周青峰卻並沒有體會到桂雲此時的心情,他也不會想到她心中的想法。(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