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美國參戰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共和七年四月十九日,美國參戰了。

僅僅時隔一年,原本宣佈“不參戰”的美國就迫不及待的捲起了袖子準備遠渡重洋,投身到戰火連天的歐洲大陸大幹一場了,這是個非常明確的訊號——他們的野心從來就不會因為兩個大洋的阻隔而收斂,相反,這更能激發他們的勇氣和信心。

林雲對於美國的參戰宣告倒是很客氣沒有挖苦諷刺,畢竟他幹的事情足以讓美國的政客們和他來一萬次西部牛仔式的決鬥——如果他們能手持武器衝到林雲面前的話。

大批的軍火和成千上萬噸的各種戰爭物資從中國的各個地方彙集起來,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最後又透過許多個港口被裝上適合的船隻,分成多的讓人咋舌的船隊,沿著南中國海穿過那些著名的海峽,無視風雨,一路向南,向著目的地固執的前進。

和這些船隊相伴的並不只有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中國的海軍蹣跚而堅定伴隨左右,在這些艦隊中,既有十幾年前購自歐洲的老實鐵甲艦,也有中國最新建造的重裝甲巡洋艦。這些戰艦讓活躍于海洋上的海盜們聞風喪膽,避之唯恐不及。

僅僅一年時間,來自中國的武器就成為了歐洲戰場上的搶手貨。穩定、耐用、通用性好,成為了“中國製造”打入歐洲軍火市場的專門標籤。

精於算計的美火商們、那些代表著各自財團的公司經理、掮客無不為之嫉妒的雙眼噴火,他們大叫大嚷,上躥下跳,竭力攛掇政府儘快參戰。用一名參議員地話說:“我們簡直等不及賣掉所有我們能生產的任何東西啦!”

一九0七年的美國顯然還沒有陷入孤立主義的***裡,政府也好、眾議院和參議員也罷,甚至是軍隊裡那些早已摩拳擦掌急不可耐的將軍們都心知肚明,這是一場關乎國運地豪賭,他們只能前進。至於畏縮的情緒,任何一個美國人都還沒有正眼去瞧呢。

如果說他們中有畢竟還那麼一兩個清醒理智的人,那只能是從硝煙彌漫的歐洲戰場上親歷過的美軍觀察員了。在一份軍事觀察報告中,對於歐洲戰場的詳盡觀察,特別是對於來自中國的新式武器的觀察,使得這位名叫特納地美國陸軍上校受到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賞識——那是這份報告之後很久的事情了。

“我於9月5日抵達前線,在十一天以前,德軍轉而面向追擊他們地英法軍隊時。他們在西線有一個最堅強的陣地。在貢比涅和貝里奧巴克之間,河流蜿蜒向西,約有一百英尺寬。十二英尺到十五英尺深。兩岸的低窪地延伸了一英裡,突然上升為一條三、四百英尺高的懸崖,然後又緩緩下降到與高原相齊。德軍駐守在離山頂兩英裡地較高的北面,藏身在覆蓋著正面和斜坡的濃密的灌木叢後面。

沒有藩籬的鄉村地低矮莊稼。使英法軍隊沒有天然的藏身之處。幾條深長而狹隘的小路以直角插入懸崖,把滲入者暴露於非常危險的境地。在北部高原的軍隊,俯臨著廣闊的射界。林雷

在9月1日至14日有濃霧的夜間,大部分英國遠征軍靠浮橋或部分炸燬地橋樑渡過埃納河,在右邊地布林科曼和左邊的韋尼澤爾登陸。

在韋尼澤爾東面地希弗勒。是德軍選來作為最堅強陣地的懸崖。與此同時,法國第五集團軍在貝里奧巴克渡過埃納河,攻佔了東面最高點謝曼-德-達姆,這是一座峻嶺,按路易十四為他女兒造的一條皇室馬車路命名的。沿整個戰線都設立了聯絡點。在謝曼-德-達姆的東面,法國第四、第五和第九集團軍,只在他們於9月1日進駐的陣地外面稍微有了一點進展。

9月17日凌晨。在霧夜的濃霧掩護下。英國遠征軍朝著通向高原的小路前進。我和我的同伴,來自海軍的斯克萊中校在後方大約兩百英尺的一個小高地上透過望遠鏡觀察到。當霧在明朗的朝陽下消散時,英國遠征軍遭到交叉火力的無情掃射。那些突入山谷得不到霧障保護的人,遭遇也並不好些。

在沿河的灌木叢那邊,我看到第二線散兵在前進。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至少有十步。德軍的炮兵開炮了,每次至多打到一個人。這第二線步兵繼續前進,總是推進得越來越近。在第二線散兵後面二百碼,出現第三批和第四批人群。德軍的炮兵瘋狂射擊,但很少效果。然後是第五線和第六線散兵,秩序井然,有同樣考慮周詳的非常精確的間隔。這是經過良好訓練的勇敢軍人的壯觀的表現。我們都十分欽佩。”

如果這份報告到此為止,顯然只能算得上一次馬馬虎虎的觀察,然而特納上校並沒有就此打住,他的後文才更有學術及研究價值。

“不久以後就很清楚,對陣雙方沒有一方推得動另一方,而且既然沒有一方想退卻,就成為相持不下的僵局,使對抗的雙方在很長時間中固定在一條狹長的地帶上。9月18日,約翰?弗倫奇爵士(時任英國遠征軍總司令)下令全部英國遠征軍掘壕,但沒有挖掘工具可用。士兵們到附近的農場和村莊搜尋鶴嘴鋤、鐵鍬和其他工具。

很明顯,來自不列顛島國的遠征部隊沒有經過陣地戰的訓練,他們不過是在地上挖淺坑。最初只是想提供掩蔽,以防德軍的觀察和炮火。不久,壕溝就挖深到七英尺左右。其他防護措施包括偽裝和在壕壁上打孔,然後用木頭支撐起來。直到這個時候,我才真正意識到,戰爭的態勢已經不是拿破崙時代那種大炮加騎兵衝鋒的戰術所適用的了。

然而與英國遠征軍形成鮮明對比地是。這種修築戰壕、並且使之在戰爭中獲得最大用途的戰術對於德軍來說並不新鮮。這種場面讓我想起了六年前發生在遠東的那場著名的洋河戰役,只不過現在的規模更加巨大而已。

刻板地不列顛島民們顯然還沒有從那場戰役中學到更多東西,也許是他們太過於驕傲了。

雖然對於德軍來說,他們最初的訓練和裝備旨在打一場在六週內獲勝的運動戰,但是他們很快就使他們的武器適應新形勢。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他們畢竟接受過這方面的訓練。攻城榴彈炮現在把大量炮彈射入英國和法隊的壕溝,德國人非常熟練地使用迫擊炮、槍榴彈和手榴彈(於4月7日第一次對英軍使用),使德軍能給英法士兵以重大殺傷,而法國士兵既無這些武器的訓練,又無這些武器的裝備。

英國遠征軍雖然緊急補充了手榴彈,卻因為缺乏訓練和數量很少而未能發揮其應有地威力。探照燈、照明彈和潛望鏡這些新式的武器被德國人充分的利用到了這場塹壕戰中。

英官們抱怨他們手裡地武器,抱怨政府沒有從中國採購更多的、的武器。甚至抱怨我們美隊仍然無所事事的呆在大洋地另一端。

就我的觀察而言,重武器的短缺同樣妨礙了英軍。只有他們發射六十磅重炮彈的炮(一個師有四門),其威力才足以從埃納河南岸轟擊敵人的炮兵陣地。而這些炮在口徑、射程和數量上都比來自中國地炮差。

裝備有六英寸炮的四個炮兵中隊(共有十六門),急忙從英國調來。同德軍購自中國的八英寸榴彈炮相比雖有遜色,但稍有幫助,如果不是有很大幫助的話。我聽到有些軍官這樣抱怨:他們向德國人發射每一發這種炮彈。德軍就要發射二十發炮彈,因為相比之下,德國人為這場戰爭投入了更多的金錢和準備。

防禦火力只有步槍和分配給每營的兩挺機槍。英國正規軍都是優秀的射手,但甚至他們總共地發射準確性,也不能與德國地機槍和手榴彈匹敵。

我注意到。這種來自中國的手榴彈不管是在積極進攻,還是在防禦死守地時候,都擁有極其獨特的作用,靈活、足夠的範圍殺傷力和較低的成本(據我的觀察,每個德軍步兵在攻擊中平均攜帶4——6枚),讓這種新式的武器充滿魅力,我還不曾見到過這樣大規模適用手榴彈。當然。在洋河戰役中我們首先見到了它的威力,但是英國人顯然在這方面落後於德國人。他們的手榴彈嚴重不足,雖然陣地雙方的士兵們使用的是同一個國家生產的手榴彈。”

不能不說特納上校的觀察很全面,也很細緻,但是當這份報告送交陸軍部之後,那些大腹便便、臉頰鬆弛的將軍們在第一時間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他們只注意到其中的某些細節——德軍擁有許多來自中國的先進武器。而對於那些礦產主、鋼鐵商、製造商人們來說,他們看到的是另一方面:德國人從中國人手裡買武器彈葯,英國和法國人也從中國人手裡買武器彈葯。

這簡直比燒紅的烙鐵捅到了屁股還讓他們痛苦,但是參戰的決定並不是由他們來下的。於是整個華盛頓在一九0七年新年剛過就沸騰起來,來自全美國各地的說客們雲集於此,四處搖舌鼓譟,在譴責德國的戰爭罪行的時候,並沒有忘記給自己帶上正義的花環。他們氣勢洶洶,雙眼放光,時而出現在公眾的面前慷慨陳詞,煽動遊行,發動集會;時而聚集在某個大飯店的酒吧裡拉幫結夥,喁喁低語。總之,戰爭的氣氛被他們成功的點燃,至少是在華盛頓特區。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然而白宮的主人仍然猶豫不決。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有個讓林雲很感意外的綽號——泰迪熊。雖然美國人起綽號的時候天馬行空,極富想象力,但是這個綽號其實是有來源的。在一九0二年的密西西比,羅斯福拒絕殺害一頭小熊,這一行為獲得了相當的好評,玩具製造商藉此推出了與西奧多羅斯福綽號同名的絨毛玩偶“泰迪熊”,從此“泰迪熊”聲名大噪。

羅斯福身材微胖,喜歡帶夾鼻眼鏡,從政前以知識分子聞名,著作頗多。他喜歡帶著朋友甚至內閣官員進行野外徒步,在白宮裡拳擊,跟孩子打鬧,高聲朗讀等等。他精力充沛,對許多事務有狂熱的興趣,以至某國大使無奈地說,“記住,總統就像六歲小兒。”

羅斯福曾試圖推動英語拼寫改革方案,在政府公文裡強行推動新拼音,並給政府印刷機構下令採用新文字。甚至總統關於巴拿馬運河事務的公文都用了新拼音。這一改革給公眾帶來很大困擾,最後他被迫收回成命。這一舉動為大眾提供了不少幽默話題。

羅斯福的女兒愛麗絲是一位個性鮮明、頗受非議的人物。朋友們有時勸他管束自己的女兒,他卻說:“我可以當美國總統,也可以管好愛麗絲,但實在無法同時做兩件事。”有其父必有其女,愛麗絲刻薄地形容她老爹愛出風頭,“恨不得在每一場婚禮上作新娘,每一場葬禮上作屍首。”

一九0一年九月六日,麥金萊總統被無政府主義者刺殺,十二天之後不治身亡。羅斯福補位登上總統寶座,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在第一任期間內他在政治上的所作所為並沒有超越前任太多,而自從一九0四年連任之後,他的政治傾向偏左,如果把明年的大選年考慮進去的話,他這麼謹慎的對待歐戰就有些難以理解了。

這有些不同於以往,羅斯福政府的外交非常活躍。在古巴、波多黎各、巴拿馬運河區,他動用軍隊的醫療部門,建立了公共衛生系統。他透過軍隊在當地建設基礎設施。羅斯福急劇擴張了美國海軍的規模。

一九0二年委內瑞拉政府出現財政問題,拒絕支付外債,歐洲國家出動海軍封鎖其海港,委內瑞拉危機爆發。美國政府奉行門羅主義,警告歐洲列國不得干涉西半球事務,羅斯福命令美國海軍前往委內瑞拉海域巡邏。羅斯福在一九0四年推出更加咄咄逼人的“羅斯福政策”:為了避免第三方在拉丁美洲採取行動,美國必須自行維持西半球的秩序,如果出現行為不軌的國家,美國有權進行軍事干預。

總而言之,這是頭固執的、為了實現目標而不惜用火與劍去打擊對手的泰迪熊。直到一九0七年四月初,他才終於決心把美國綁到歐洲的戰車上去。

對於美國的參戰,林雲認識的很清楚——這不僅僅是在和自己搶奪軍火市場。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