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金勝曼送上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一場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讓長安城的氣溫一下子就降下來了。

不過,今天大唐的糧食大豐收。

不管是傳統的大米還是土豆和地瓜,收成都非常的好。

這讓長安城的百姓的臉上多了不少的笑容。

因為糧食豐收,糧食價格就會下跌,這對於不種地的百姓來說是個好事。

當然了,種地的百姓因為整體的收成在增加,倒也不會收入下降。

畢竟大部分百姓種地都是給自己吃。

以前吃不飽,現在能吃飽,這就是幸福。

“蘇我使臣,從《大唐報》上的內容來看,高句麗的戰爭已經基本上結束了,新軍都已經開始班師回朝了,留下來的兵力也直接分到各個城池,就地轉為當地百姓了。

之前報紙上吹噓說唐軍要趕回來過年,我還覺得不相信。

沒想到人家現在真的做到了,實在是不可思議啊。”

倭國使臣府邸,近衛三郎跟蘇我人見一遍吃火鍋,一邊聊天。

經過去年的培養,已經有很多人喜歡上了辣椒,喜歡上了火鍋。

今年的辣椒產量相比去年又是上百倍的增加,價格一下子就變得親民起來。

雖然不至於說普通百姓家都能隨便吃辣椒了。

但是對於喜愛辣椒的人來說,每天炒菜放一點辣椒,還是可以做到的。

“大唐太強大了,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強大。你看看長安城到涼州的鐵路,完全使用精鋼來鋪設。

之前我還覺得這條鐵路很可能會因為精鋼產量的問題以及造價的問題,週期會拉的很長。

但是整個今年,這條鐵路就已經完工三分之一了。

有了經驗,大唐的好幾個鋼鐵作坊又開始擴大產能了,明年指不定這條鐵路就差不多建好了。

哪怕是晚也晚不到後年。

到時候,大唐肯定會進一步的修建其他的鐵路。

再加上一直在不斷修建的水泥道路,這些道路的修建吸引了無數的人力和作坊投入其中。

之前我還覺得這是一個虧本生意,至少對於大唐朝廷來說是一個虧本生意。

現在看來,事情可能不能簡單的那麼看。

我覺得倭國內部也是可以考慮去修建一條水泥道路。”

蘇我人見慢慢的感受到了大唐修路的妙處。

之前不理解的地方,現在完全理解了。

“蘇我使臣,這修水泥路是需要水泥的,其他沙子、砂石之類的,我們國內肯定是不缺的。

但是水泥的話,雖然只要花錢就能買到,但是運輸到倭國,價格恐怕就高的嚇人了吧?”

近衛三郎一下就說出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要修路,水泥從哪裡來?

“這個問題我也想過了,我們直接去跟大唐工部交涉,從他們那裡購買水泥作坊的技術。

或者直接就邀請他們去難波津修建水泥作坊,我們從他們的水泥作坊購買水泥。

這個生意是絕對有得掙的。”

蘇我人見顯然覺得水泥的問題不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

畢竟,相對於鋼鐵來說,水泥受到的關注度還是沒有那麼多的。

“水泥作坊在大唐之外的地方還沒有出現過,如果我們要說服唐人,一定要有讓他們接受的利潤回報才行。”

在長安城待了那麼久,不管是蘇我人見還是近衛三郎,都對唐人的做事風格有了一些瞭解。

像是孔穎達這樣的人,可能一些虛名或者是虛頭巴腦的東西就能搞定。

但是大部分的官員,卻不是那麼好忽悠的。

“我們倭國不缺金銀,缺的是商品和技術。這一次,我們好好的跟大唐合作,把難波津到奈良城的水泥道路修建工程直接給到大唐商家。

然後給與足夠的建設預算。為了多掙錢,這些唐人商家也會主動的在難波津去生產水泥這些東西的。”

蘇我人見這麼一說,近衛三郎的眼神亮了幾分。

這個提議,聽起來似乎可行啊。

……

“孔祭酒,陛下有意在平壤城及韓王殿下封地的各個城池之中設立一些小學,給高句麗人傳授我大唐的儒家文化,你可願意主動承擔這項任務?”

國子監中,岑文本主動的過來找孔穎達,顯然是別有目的的。

“給高句麗人傳播我大唐的儒家文化?”

孔穎達本來對岑文本突然來找自己是心中很警惕的。

但是沒想到自己居然聽到這麼一個訊息。

實在是太讓人感到意外了。

“沒錯,儒家的仁愛精神,我們也要讓高句麗人享受一下嘛。

儒家朝廷在遼東地區設立了遼東道,把高句麗原本在半島上的地區封賞給韓王高建武了。

那麼如何安撫高句麗人就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韓王殿下的治下百姓,也算是我大唐的百姓。

哪怕是他們現在還沒有這個認知,我們也要讓他們慢慢的養成這個認知。

幾代人之後,他們跟我們大唐人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岑文本倒也沒有跟孔穎達去隱瞞自己的目的。

這個東西沒有什麼好隱瞞的。

再說了,岑文本有信心說服孔穎達,哪怕是孔穎達知道了這個提議的目的。

畢竟,儒學如今在大唐的地位是比較尷尬的。

大家都知道陛下最重視的就是科學。

不僅渭水書院扛起了科學的大旗,由宮裡面出面組建的京師大學堂也是注重科學。

甚至連孔穎達自己帶領的國子監,也在接受科學的存在,並希望在科學這個領域取得超過渭水書院的存在。

這種情況下,孔家的影響力自然是在下降的。

孔穎達不希望看到這樣子的場景,但是他又沒有什麼好辦法。

“岑尚書,傳播儒學經典,自然是我輩應該做的事情。但是專門去到海外傳播學業,以前是沒有碰到過的。

你能不能具體的說一說你的提議?”

不見兔子不撒鷹。

趁著還能討價還價,孔穎達肯定也是希望能夠給自己爭取一些好處的。

“事情很簡單,就是朝廷和韓王府共同出資,在平壤城及其周邊城池修建師範學院。

首先成立的會是平壤師範學院,在這個學院裡頭,所有的教諭都由我們大唐來安排。

他們的目的就是教授高句麗的學員一些儒學知識,並教授他們如何更好的將這些儒學知識傳播給其他人。

說白了,我們希望師範學院的學員將來都能成為高句麗人當中的教諭,進入到各所蒙學和小學之中。

等到這些高句麗人小學畢業之後,就可以來到長安城來進入到各個書院去學習。”

要徹底的統治一個地方,肯定是要在思想和文化領域上去的進展。

要不然的話,這種統治絕對是暫時的,遲早是會被推翻的。

這個情況,岑文本自然是充分的考慮了。

“這些師範學院,教諭是我們大唐的,那麼管理什麼的自然也是由我們大唐說了算咯?”

“那是自然!”

“岑尚書,這個方向我覺得是非常好的,也是非常支援的,國子監也願意配合禮部的工作。”

孔穎達也是老奸巨猾,就是要等著岑文本主動的請自己去做一些事情。

至於官面上要讓國子監配合的,他自然是沒有任何的問題。

“這平壤師範學院的規模會比較大,需要上百個教諭,我覺得曲阜孔家可以把家中的一些子弟安排去平壤。

孔祭酒也可以請顏家和孟家的人安排一些子弟前往平壤城。

雖然眼下已經是冬天了,但是陛下會說服韓王殿下把他的王宮讓出來作為平壤師範學院的校址。

所以現在就需要準備教諭、學員等各方面的工作,過完年之後立馬開學。

爭取在明年培養出第一批的教諭。”

大唐在平壤城的這些安排,都是為政治服務的。

只是學習了一年的學員能夠有什麼水平,這已經不重要了。

反正第一批選出來的肯定是會唐文的人。

他們經過一年的洗腦,能夠對著書本把《論語》、《尚書》之類的內容傳授給學員就足夠了。

反正大唐也不是真的指望這些高句麗人將來能夠出什麼大的文化人。

當然了,在這種體制的培養之下,將來高句麗肯定是可以出幾個文化人的。

但是這不是更好嗎?

更加有助於高句麗融入到大唐之中。

“時間這麼緊張的嗎?”

如今已經十一月份了,很快今年就過去了。

留給平壤師範學院的準備時間已經不多了。

難怪孔穎達感到一點點頭疼。

“孔祭酒要是覺得有困難的話,這平壤師範學院院長的位置,留給其他人也是沒有問題的。

哦,對了,本官忘記說,平壤師範學院的院長,同時也會兼任韓王府長史的職位,負責韓王府的諸多大事。”

岑文本再一次的丟擲了一個誘餌。

一個親王的長史,那可是至少從四品,甚至可以是正四品。

在官員品級普遍不是那麼高的大唐,這個位置已經很不錯了。

“朝廷有事情需要我等配合,國子監和我都是會全力支持的。

不過我覺得既然朝廷在平壤那邊有那麼多的學院需要建設,倒不如一次性的一起推進。

這樣子反倒是可以減少很多的重複工作。

一座平壤師範學院完全不夠用,可以再在其他幾個地方,修建幾座平壤師範學院的分院。”

說出這話的時候,基本上就意味著孔穎達已經同意了岑文本的提議。

只不過是現在還想要再拿點好處回來。

喜歡權利的人,是絕對不會嫌棄權利不夠的。

如今一個這麼好的機會出現在孔穎達面前,他怎麼可能放棄呢?

“這個原則上沒有什麼問題,只要孔祭酒能夠搞定教諭的安排,本官一定全力的配合。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如果沒有什麼問題的話,那麼孔祭酒就需要立馬開始準備了。

本官也會跟陛下提議,讓人飛鴿傳書去登州,然後立馬籌備物資去平壤。”

岑文本臉上露出了一個笑容。

陛下交給自己的任務,圓滿完成了啊。

……

“阿耶,《大唐報》上把遼東道的情況吹噓的那麼好,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蕭銳很是困惑的放下一份報紙,心中拿不定主意。

蕭家也一直成為大唐頂級的家族,一定不能原地踏步。

這個是蕭家內部已經形成共識的事情。

但是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在哪裡,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理解的。

哪怕是蕭銳自己在不同的時候,想法也是會變化。

到目前為止,造船業算是一個發展重點。

然後在鎮北道投資農場,也算是一個發展方向。

蒸汽機等各種新式的裝置,自然也是了。

“《大唐報》作為我們大唐銷量最大的一份報紙,又是陛下當年親自籌建的。

這上面的文章,不能簡單地當成是一般的文章來看待。

每一篇文章背後,很可能都是蘊含了一些特別的含義。

就像是這段時間《大唐報》上面都是不停地刊登遼東道的相關情況,不斷的描繪著遼東道的未來。

從這裡面,你就應該能夠看出來,在陛下心中,發展遼東道是這段時間的工作重點。

至於遼東道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好,這個需要大家自己去判斷。

報紙上居然說了遼東那裡很適合種植單季的水稻,適合種植大豆和土豆。

還說那裡的土地非常的肥沃,有很多黑土地。

並且遼東不缺水,各種樹木、動物也很多。

這些訊息,想來不會是空穴來風。”

蕭瑀雖然年紀大了,不過身體卻是一直都不錯。

他沒有跟著李淵去大唐各地到處轉悠,而是留在長安城,很是低調的過日子。

對於朝中的很多變化,他都會好好的給自己兒子分析,希望他能夠儘快的成長起來。

“那阿耶你的意思是我們蕭家也要考慮安排人員去遼東發展?”

雖然蕭瑀年紀大了,但是蕭家還是他說了算。

這些大事,蕭銳肯定是要聽他阿耶的。

“我聽說工部那邊已經在開始加速修建朔州到幽州的水泥道路了。

幽州到遼東城的水泥道路,明年也會開工修建。

甚至遼東城到國內城等幾座城池的水泥道路,也都在考慮之中。

朝廷投入了那麼大的成本,肯定是希望遼東能夠大發展的。

只要陛下有足夠的決心,遼東道也沒有理由發展不起來。

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是不積極的去遼東發展,既會讓陛下不高興,又會錯失一些發展機會。”

蕭瑀這麼一解釋,蕭銳倒是比較理解了。

修建水泥道路的成本雖然跟最開始的時候低了一些。

但也是跟最開始比。

就絕對金額來說,還是非常嚇人的。

朝廷投入了那麼大的財力到遼東,背後自然就蘊含著大量的機會。

再加上出征高句麗的將士都在遼東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封賞,有不少人被原地安置了。

這裡面也是有很多機會的。

“那這段時間我好好的準備一下,開春之後我親自帶著人手親自去一趟遼東城。

看看我們蕭家未來在遼東道應該如何發展,應該把重心放在哪一個領域。”

自己的阿耶既然已經有決定了,蕭銳自然是要好好的執行了。

“朝廷如今在大力的發展造船業,特別是海船,現在越造越大。

雖然有傳言江南造船廠在考慮未來使用精鋼來製作船隻,但是短時間內肯定是不現實的。

遼東道應該是有非常多的巨木,這些巨木要是運輸到登州、上海,應該可以賣上一個好價錢。

到時候你可以留意一下這方面的安排,在遼河或者是鴨綠江的沿岸設定一些伐木點。

然後在出海口修建一座碼頭,這樣子就可以讓巨木順著河流漂到出海口。

然後使用船隻拉著去到登州等地。”

蕭家自己就有造船作坊,對於造船業的前途,他是非常有信心的。

越是上好的船隻,對於造船材料的要求就越高。

雖然大唐自己境內也是有不少的木頭,但是那種動不動就一兩百年歷史的巨木,還是比較少見的。

至少在長安城、上海縣等地,是很難找到這樣的樹木了。

可遼東不一樣,那裡的巨木要多少有多少。

這絕對是一個值得開發的資源。

反正現在也沒有什麼綠化保護之類的說法。

“阿耶您放心,我一定好好留意這方面的動靜。”

有了明確的方向,蕭銳心中就更加放鬆了。

而長安城中,像是蕭家一樣在商討如何去遼東發展的家族,也是很多的。

在李承宗的強力推進下,去遼東,這成為了大唐勳貴世家的一個發展熱潮。

而伴隨著勳貴世家的人員朝著遼東而去,不同百姓也開始動心。

畢竟,只要去到遼東道,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分到一百畝土地。

哪怕是你們家根本就沒有辦法耕種這麼多的土地,也照樣分給你。

反正遼東那麼大,大唐哪怕是在那裡移民幾百萬,土地也是夠分的。

至於以後人口多了,土地不夠用了,那麼這個政策可以再調整。

甚至公佈的時候就可以直接說明,第一年去的每個人分配一百畝土地。

第二年去的每個人分配八十畝土地。

第三年去的每個人分配六十畝土地。

之後去的就只能每個人分配不超過五十畝的土地。

這麼一來,為了拿到更多的土地,大家的積極性肯定很高。

當然了,為了避免有些人拿到土地之後立馬又搬走了的情況,肯定也是會設立一些相應的限制的。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朝中那麼多的官員,他們的經驗很是豐富,不需要什麼事情都李承宗自己去操心。

……

“聖骨,這……這就是長安城嗎?”

在明德門外,一行風塵僕僕的人員,停在了城門附近百步處。

“金喜珊,我給你安排一個任務,從今天起,你要把每天在長安城見到的,聽到的東西都記錄下來,隨時給我確認。”

金勝曼看著威武的城牆,進進出出的人流,心中充滿了期待。

從小到大,她聽說過不少跟大唐有關的傳聞。

她知道大唐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

但是她一直都沒有來過這個地方。

剛剛到達登州的時候,她就被登州城的繁華給驚呆了。

後面一路而來,見多了各種各樣的東西,她的接受能力也慢慢的提高了。

但是到了長安城外,看到這座大唐最繁華、最宏偉、最高大的城池。

她再一次的表示了震驚。

平坦的水泥道路,跟金城的情況完成不同。

據說附近還有使用精鋼鋪設而成的鐵路,讓她很是期待。

“聖骨,您放心!在登州的時候我就購買了大量的紙張,專門記錄一路上的各種見聞。

到時候我會再專門的整理一下,給您確認。”

作為金勝曼的護衛兼貼身婢女,金喜珊的地位在新羅遣唐使中還是比較特別的。

當然了,其他人也對此很清楚。

所以實際上,金喜珊在遣唐使隊伍裡頭,就是金勝曼的代言人。

有什麼不方便說的事情,都是由她出面。

大家也都知道這就是金勝曼的意思。

但是如果有什麼不滿的話,就只能發洩到金喜珊身上。

這也是為何很多談判場合,一把手都不會輕易的發言。

因為下面的人吵鬧的再厲害,都還有緩和的餘地。

一把手之間要是吵起來了,那就真的要鬧掰了。

這肯定是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情況。

“這一次我們來長安城,是準備在這裡長期居住的。大王後面也派人傳來了新的旨意,你傳令下去,要大家再一次的記住我們的紀律。

不要讓唐人對我們生出厭惡感。”

金勝曼不希望自己在長安城待了沒幾天就被人趕走了。

這絕對是不符合新羅的利益的。

再說了,這一路上,她聽說了太多大唐的各種傳聞。

這些東西很多在金城是打聽不到的。

這讓她對大唐更加充滿了好奇。

甚至她都想要一輩子生活在大唐了。

“聖骨,沒問題的,您放心!大家都知道輕重!

如果誰不聽話,我們就直接把他賣給長安城西市的商家,讓他們成為人市上的商品。”

金喜珊可不是什麼善男信女。

要不然她也沒有辦法在金勝曼身邊站穩腳跟。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