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少年國家說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幾乎在張軼輝訪問大名的同時,新華夏外長林東旭也開始訪問歐洲。

此行在外界看來,就是一場無謂之舉。畢竟,西方的聯盟已成定局,新華夏此次訪問連亡羊補牢都算不上。

事實上,效果如何,從林東旭受到的接待上也能看出來。

以往新華夏外長出訪,即使是西班牙、英國這樣隱隱對抗的國家,雖然滿心不願,但是由於新華夏有強勢的海軍作為依靠,還是不得不以大國的規格對待,基本上,即使是新華夏的外長,也能夠享受到其餘國家內閣總理大臣的待遇。這一點,即使是最為敵視的西班牙也不得不擺出表面尊重的架勢。

但是,這一次林東旭外長的首站,是西班牙。西班牙甚至連迎接的程式都省略了,直到林東旭一行抵達馬德里,才有西班牙的副外長對林東旭等人表示了歡迎,迎接晚宴上,其餘高官一概見不到。

林東旭雖然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希望兩國保持友好,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應。在場的西班牙最高身份官員,副外長,也僅僅露出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讓林東旭有種對牛彈琴的感覺,或者,更貼切的說法是,熱臉貼上冷屁股。

林航表面上看,露出了極為沮喪的表情,是因為沒有得到良好的回應。

依照行程,林東旭繼續訪問了英國,接著開始訪問歐陸,荷蘭、法國。所到之處,一片冷清。即使是表面上最歡迎自己一行的法國人,也無非是內閣副首相進行了接待。會議上,閉口不談兩國所謂的傳統友誼,倒是提出,希望新華夏加大對法蘭西的投資。

林東旭微笑的答應了,內心卻在鄙夷不斷,“真拿我們新華夏當傻子麼?”

事實上,林東旭雖然口頭上答應了對法蘭西的投資,但是口惠而實不至,在投入一分資金的前提下,實際上卻撤出了十分的前期投資。

法國人雖然在事後明白了此種情形,但是畢竟雙方還沒開戰,只能忍者。

林東旭倒數第二站,就是普魯士。此行並不為人所熟知,並且也大多沒人關注,主要是此時的普魯士正處於低潮期,國際地位其實不高。歐洲列強在戰勝拿破崙以後,曾經召開了一個維也納會議,其實就是分贓大會。結果,普魯士雖然是戰勝國,意圖恢復自己戰前的所有領土,但是在分配薩克森時,卻與其他列強發生分歧,幾乎與英、法、奧發生戰爭。主要原因在於普魯士雖然為戰勝拿破崙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在之前由於被拿破崙戰敗過,起先曾經依附國拿破崙。而戰勝拿破崙的關鍵也是法軍在莫斯科的慘敗,所以,沙俄以戰勝拿破崙的首要功臣自居,而英法則是不希望在自己身畔出現一個強國,不約而同的打算削弱普魯士。後來達成了妥協。普魯士得到了三分之二的薩克森領土和萊茵河沿岸的土地,而將此前獲得的波蘭領土讓給俄羅斯,卻讓普魯士飽受屈辱。

痛定思痛,普魯士人意識到,先軍政治也不是萬能的。普魯士雖然軍事實力進入英法等強國的視野,但是由於容克地主階層對於國家的掌控,經濟活力匱乏,導致經濟實力有限,失去了最重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此時的普魯士,正在全世界尋求投資。但是英法等國都在全力整軍備戰,怎麼可能會給予普魯士所需要的大筆資金?至於歐陸另一強國沙俄,是比自己還窮的窮逼,就更指望不上了。更何況,落後的沙俄也需要外國的資金來促進自己經濟的發展,從這方面講,兩國競爭關係大於合作關係。這也是雙方在一戰時期成為敵對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林東旭訪問普魯士,受到了這些天以來最熱烈的歡迎,不僅普魯士首相卡爾?奧古斯特?馮?哈登堡侯爵親自在港口迎接,當晚還由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主持了歡迎宴會,規格之高,不亞於西方國家的國王前來訪問。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林東旭自然是對國王的殷切招待表達一番感激之意,當晚賓主盡歡。

第二天,奧古斯特首相前來拜訪林東旭等人,原意是來個談判,摸清對方的來意。然而,林東旭卻不按常理出牌,提出要參觀德國柏林洪堡大學。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前身是柏林大學。在經歷了拿破崙的入侵,暴露了普魯士的落後之後,威廉?馮?洪堡對普魯士的教育進行了改革,他重新改革了普魯士引以為傲的義務教育制度,讓所有階層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機會接受教育,並與1810年創辦了蜚聲中外的世界頂尖學府,德國精英大學洪堡大學。

洪堡大學是世界上第一所將科學研究和教學相融合的新式大學,擁有十分輝煌的歷史,被譽為“現代大學之母”,其”教研合一”、“學術自由、教學自由、學習自由”的洪堡精神也影響到了幾乎所有的現代大學。

別的不說,就拿舉世聞名的諾貝爾獎舉例,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歷史上曾產生29個諾貝爾獎獲獎者。愛因斯坦,普朗克,黑格爾,玻恩,赫茲,哈伯,薛定諤,韋伯,叔本華,謝林,海涅,魏格納等一大批學界大師都曾在該校學習任教。

對於這樣一所著名的大學,林東旭除了內心的渴慕之情,最主要的卻是要發表一番講話,大致內容就仿效梁啟超最有名的《少年中國說》。林東旭從自己父親林旭的日記中發現這片文章的,覺得切合此時的實際情況,可以利用一番。

果然,成立不久的洪堡大學少有貴賓來臨,林東旭的造訪吸引了大多數的學生前來聽講。

《少年中國說》是梁啟超的代表作之一,寫於1900年,正在戊戌變法後,作者梁啟超流亡日本之時。那年是庚子年,當時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爆發了義和團愛國運動。帝國主義組成八國聯軍,勾結清政府,鎮壓義和團運動,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當時八國聯軍制造輿論,汙衊中國是“老大帝國”,是“東亞病夫”,是“一盤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強共管或瓜分,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戊戌變法失敗迫使梁啟超逃亡日本,但他並沒有就此放棄變法圖強的努力,到日本的當年就創辦了《清議報》,透過媒介竭力推動維新運動的繼續,為了駁斥帝國主義分子的無恥濫言,也糾正國內一些人白暴自棄、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喚起人民的愛國熱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啟超適時地寫出這篇《少年中國說》。此文影響頗大,是一篇篇幅較長的政論文,作者站在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立場上,在文中將封建古老的中國與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國作了鮮明的對比,極力讚揚少年勇於改革的精神,鼓勵人們肩負起建設少年中國的重任,表達了要求祖國繁榮富強的願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被公認為梁啟超著作中思想意義最積極,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視為自己“開文章之新體,激民所之暗潮”的代表作。

此時的普魯士,在英法看來也是同樣的落後國家,維也納分贓大大會讓普魯士倍受恥辱,民間正有不平之意。稍微改頭換面的《少年國家說》其激勵民間士氣的作用絲毫不減,且因為面對的是普魯士的學生,使得少年一說更加貼合實際,讓普魯士的學生們深有感觸,一方面是對英法等傳統強國的憎恨,另一方面卻是激勵自己面對落後奮起直追,建設普魯士成為世界強國的決心空前鑑定。

林東旭的《少年國家說》效果出乎意料,不僅在普魯士的學校間廣泛流傳,就是普魯士剛興起不久的報紙也是長篇累牘的對整篇文章進行了刊登並發表評論,讓普魯士國家凝聚力竟然得到了一個極大的提升。

德皇威廉三世再次接見林東旭異性,對林東旭表示感激,並授予了空前的名譽——鐵十字勳章,洪堡大學也授予林東旭終身名譽院士的獎勵。無論哪一個方面,都是空前的。從而,也是的林東旭成了最受普魯士人歡迎的外國人,沒有之一。

由此,新華夏與普魯士的關係竟然十分簡單的就融洽起來。

第三天,普魯士與新華夏的談判正式開始,氣氛空前友好,簡直不像是談判,更像是朋友間的對話。

由此,林東旭更加感激父親林航留著給自己的日記,那是凝聚父親“一生心血”的外交經驗之談,確實效果非凡。

伴隨著個人關係的融洽,新華夏與普魯士的官方關係也進入一個嶄新的篇章,雙方終於打成了一個非正式的聯盟計劃,約定新華夏以資金扶持新華夏的經濟發展,並提供必要的技術援助,以促進普魯士的發展,從而為對抗英法的聯盟而創造條件。(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