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華明同盟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國家間是最難保守秘密的。當英國上躥下跳訪問東訪問西的時候,新華夏也終於有所行動。

新華夏的安全委員會召開了一次全體會議,總統張軼輝親自主持。

經過幾年的權利洗禮,張軼輝顯得更加沉穩,表面溫和的面孔下,隱藏著久居高位的一股氣勢,讓人無法忽略

這一次會議主題自然是怎樣應對西方國家的反新華夏聯盟。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應對,自然是拉上同樣被針對的大明。大明與新華夏一樣,是西方聯盟的反對物件,除了與新華夏聯盟以對,也沒有更好的選項,因此,新華夏對於與大明的聯盟並不擔心。只是,僅僅這樣就夠了嗎、要知道,西方聯盟可是在自己的家門口拉了幾個盟友,雖然,此時著這幾個家門口的國家,無論是美利堅還是日本,都態度曖昧,根本不敢明著反對新華夏與大明,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國家轉向西方聯盟也並不奇怪。

此時,新華夏也想給西方聯盟添堵,就需要在歐洲也能找到一個盟友。

此時的新華夏,雖然通曉“後世歷史”的一代崖山人已經基本凋零或者退休,但是一些崖山人為了讓後代有所警戒,還是留下了一些關鍵資訊。當然,隨著新華夏的逐漸強大,對於歷史的改變也越來越大,許多後世的歷史都已經改變,所謂的“預知”已經不算準確,但是一些客觀的東西還是可以預知的,最主要的是科技的發展。當然也有一些重要的“政治智慧”被保留了下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面對此事西方世界的聯合,林航似乎早有預料。林東旭從自己父親留下的日記中瞭解到,英法這兩個西方世界的傳統強國,雖然爆發了百年戰爭,拿破崙戰爭時期也是很不友好,但是出於防範後進勢力爭搶生存空間的一致需要,聯合起來也並非不可能。要想防範這樣兩個強國的聯合,新華夏不僅需要聯合大明這樣同文同宗的國家,還需要在歐洲也給他們尋找對手。其中,沙俄貪婪而又無恥,見利忘義,且與東方的大明、新華夏的遠東領土都有領土爭端,爆發衝突必不可少,只可利用不可倚重。

其餘國家,無論是波蘭還是奧地利,都由於國力的緣故,即使反對西方,也沒反抗的實力。

歐洲最可利用的,就是普魯士。

普魯士人在貧瘠的中歐北部,北面依靠波羅的海,似乎優勢不小,但是這片土地是典型的鹽鹼地,土壤十分貧瘠,甚至雖然沿海,卻滿是灘塗,發展航運都困難,奧地利人甚至輕蔑地稱呼它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砂石罐頭”。

但是艱苦的環境也讓普魯士人十分堅韌,不畏艱辛。條頓騎士對普魯士地區的長期治理,給普魯士注入了強悍的軍事基因,給普魯士帶來了紀律與服從,使得普魯士士兵,成了歐洲最好的士兵。七年戰爭,表面上是英普聯盟,但其實是普魯士一家面對幾乎整個歐陸,雖然最後沒有得到什麼,但是卻打出了普魯士的赫赫軍威,打出了民族自信。最後,即使是面對拿破崙時期最強大的法國,也能屢敗屢戰,永不屈服。

因此,完成德意志統一的,並不是條件更好的奧地利,而是普魯士。

此時的普魯士,靠著戰勝拿破崙帝國的餘威,成了歐陸四強之一,即沙俄、奧地利、法國與普魯士。但是,此時的德意志依然是四分五裂,根本算不上一個統一的國家,限制了普魯士的進一步發展。更糟糕的是,普魯士雖然軍力強盛,但是經濟方面一直是個弱項,這也是先軍政治國家的通病。

而這,就是新華夏的機會。

因此,拉攏大明與普魯士就成了安全會議最後達成的共識。

雖然說,與大明的聯合是各取所需,甚至說,西方聯盟的直接原因就是大明侵犯呂宋。不過,大明人愛好面子,即使他們是萬般情願,新華夏還是必須先擺出一定的姿態。為此,新華夏總統張軼輝於1821年5月訪問大明。

此時,明朝的皇帝已經是朱圭垚,是新生大明的第三任皇帝。此時,大明君主立憲政體已經穩固,無論是平民還是皇帝都明確了皇帝的職責,所以後面的兩任皇帝還算安分守己,基本沒有動過歪心思。

朱圭垚在自己的皇宮隆重招待了張軼輝一行,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隆重介紹了兩國源自上個世紀的友誼,並希望繼往開來,攜手並進,聯手掃除西方世界的封鎖,再創新的時代,

張軼輝自然也要加以回應,表示繼續加強兩國的友誼。

表面功夫也就是這一天。第二天,新華夏與大明展開實質性協議的探討階段。

既然西方已經進行聯盟,兩國都覺得需要進一步加強聯絡。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軍事方面的互信合作。隨著最近幾年新華夏的幾次軍事行動,大家都已經認識到了後膛槍的先進性,無論是英法還是大明都在研製,首先就是一向認為比較落後的普魯士研發出了德萊賽步槍,並提前三十年裝備了部隊。隨後,英法也開始研發成功,並裝備部隊,世界主流國家提前進入後膛槍時代。

只是,東方的大明在研發後膛槍時卻陷入瓶頸,因為此時的大明對於科研依然不是十分重視,導致工匠的地位也不高,並且,他們一向秉持拿來主義思想,反正有什麼需要,直接向新華夏購買就行。

而前幾年,新華夏也比較頑固的封鎖自己的先進技術擴散,大明雖然屢次提出進口新華夏的後膛槍的要求,卻沒有得到滿足,還引起兩國關係產生波折。

現在,既然兩國需要加強軍事聯絡,提出引進後膛槍技術也就成了應有之義。

新華夏此時倒也不含糊,同意了大明的要求,畢竟,大明槍炮技術落後於西方國家,說不定會導致軍事失利,對新華夏來說也不是什麼好消息,只會增大新華夏的壓力。

除此以外,大明還提出了引進3萬噸戰艦製造技術。新華夏此時已經有了新的戰艦製造計劃,對於戰列艦的重視其實也只是表面功夫,因此開始還是故作為難的姿態,最終還是同意了大明的要求,代價很低,就是大明必須以略高於成本價的代價購買新華夏的大小艦船23艘,總價值12億華元。

雖然價值量不小,但是由於是五年計劃,對於大明來說,也不存在太大困難。

除此以外,新華夏還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一旦新華夏需要,大明必須提供一支至少5萬人的軍隊進入新華夏支援新華夏陸地戰場,根據實際需要,這支部隊的數量甚至有可能會增加,不過最多不會超過十萬。這支軍隊在新華夏的亦應所需,全部由新華夏提供。

卻原來,新華夏陸軍雖然戰鬥力不錯,但是數量一直不多,雖然這幾年大力擴充,也不過15萬人。同期,美國陸軍卻有23萬,後備兵役人口也是遠大於新華夏。新華夏雖然說不至於怕了美利堅,但是,並不希望將自己寶貴的人口浪費在在陸地征戰上面。新華夏的這個考量可以說是參考後世抗美援朝的經典案例,當然,是來自老一輩的“智慧”。

大明同樣也有自己的考慮。新華夏是擔心領國的陸軍,大明卻是擔心敵對國的海軍。無論是大明還是新華夏,都判斷,海戰的主戰場必然爆發在南太平洋,因為,只有在東南亞地區,才有廣大的西方殖民地區域,才能支援海軍的遠洋作戰。至於美洲地區,一來新華夏海軍實力較強,二來作為新華夏的後院,拉美地區雖然海軍力量不強,但是陸軍尚可,西方列強想要侵犯這些地區,也要投入相當大的力量,卻損傷不到新華夏多少,除了巴拿馬運河。但是,新華夏也知道自己的軟肋所在,不僅在巴拿馬駐紮了一支一萬伍仟的陸軍,還有太平洋第一艦隊的第一支隊在此駐守,總噸位接近十萬,實力不容小覷。兩翼更有本土的太平洋艦隊主力與大西洋艦隊,想必西方列強也要有所顧慮。

而南太平洋不同之處在於,一旦西方列強掌控了東南亞,就可以威脅到華夏聯邦的新華夏澳洲共和國,作為聯邦僅次於新華夏美洲共和國的另一個重要加盟國,損失掉澳洲,對於新華夏來說簡直不可忍受。

對於大明來說,東南亞同樣是大明天然的勢力範圍,不允許任何敵對勢力參合,以免得自己的戰略利益受損。

因此,大明提出,一旦大明海軍在東南亞海域遭遇危機,在提出援助的要求之後,新華夏必須予以支援。這就相當於以對方的強項來彌補自己的短板,對雙方都有利。

所以,新華夏與大明很快透過了《新華夏與大明同盟條約》,加強了兩國的政治軍事聯絡。之所以只是以新華夏美洲共和國的名義與大明簽訂同盟條約,卻是因為新華夏有自己的打算,大明也略有察覺,卻沒有指明。畢竟,華夏聯邦,最主要的力量就是新華夏美洲共和國,其餘國家即使參戰了幫助也不大。(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