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明清大戰再起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涉及半個省份的洪水給山東帶來了不可計數的損失,卻也給蓋元洪的義軍創造了一個雄厚的群眾基礎。蓋元洪還比較聰明,讓知道城市是滿清的統治基礎所在,力量較強。他並沒有將目標一開始就定在城市,而是首先圍繞農村發展。

農村的地主老財就如同貔貅,他們不僅貪婪,還吝嗇。在他們狹隘的觀念中,所有的財富無非兩種,銀兩與糧食。在災荒世界,糧食更是貴逾性命。因此,貪婪的財主們大豆囤積居奇,收購了大量的糧食在自己的糧倉。這確便宜了義軍。

跟著義軍有飯吃,眼見得就要餓死的農民聚集在蓋元洪周圍,短短半個月時間,起義隊伍就擴充到了上萬人。

蓋元洪終於有充足的力量向費縣縣城展開進攻。費縣也就是是一個小小的縣治,矮小的黃土城牆,還年久失修,還處處漏洞,其實已經十分不堪。也沒有防守的力量,只有縣府的一些衙役,還有一隊百人的團練,哪能擋得住義軍。甚至有見風使舵這,乾脆投降了義軍。義軍很輕鬆的從這些缺口處衝了進去。

縣城當天就被攻破,縣令滿文濤丟下官印出逃,被義軍在一個破廟中抓獲,被當眾砍頭,場面極其血腥。

佔領費縣讓義軍名頭更大,響者雲集,義軍規模滾雪球般壯大。

蓋元洪卻並沒有被暫時的輝煌衝昏頭腦,他知道,看似聲勢浩大的義軍,其實就是一群烏合之眾,根本不可能與正規軍相抗衡,一直呆在費城就是死路一條,北東西三面又是滿清的地盤,想要活命,只能向南面靠攏。

蓋元洪想到了西北方向的徐州。雖然徐州對面就有大量的清軍與徐州城內的明軍對峙。但是雙方基本勢均力敵,自己這一方突然加入,說不定就是壓死駱駝的第一根稻草。

蓋元洪將自己的意見一說,很快就獲得了一些聰明人的附和。至於本人,附不附和也沒關係,他們只會隨大流走。

蓋元洪的義軍向西南方向一路行去,幾乎沒有阻滯,這也是由於滿清與大明對抗,雙方都將兵力堆積在一些重點城市附近,比如徐州、襄陽、成都等城市,周邊地區兵力都極度空虛,義軍又是刻意避開滿清的城市,不僅沒有遭受什麼損失,反而因為攜裹了大量流民,規模繼續壯大。及至抵達徐州附近,已經擁眾六萬餘人。

在徐州北面駐防的正是清軍後起之秀海蘭察。海蘭察原本也是一名勇冠三軍的將軍,崇尚進攻而怯於防守。只是這麼多年來,在徐州附近攻守交替的戰爭,讓海蘭察成熟了許多,智謀漸深,穩重了不少。在滿清的老一輩看來,新一代中也就福康安能夠稍勝一籌。

聽聞背面有大批軍隊接近,心中一驚,“難道是明逆透過海上運輸將部隊從自己背後運過來了?”這些年滿清在與大明與新華夏的戰爭中也學到了一點,那就是失去了海軍的護衛,大明軍隊可以從任何一點對自己發動進攻,這對於滿清的防守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但是,這些年,滿清與大明基本上勢均力敵,任何一方都沒可能一舉吞併對方,雙方的大規模衝突反而沒有了。當然了,小規模衝突還是不斷的。

只是,看著那北方泛起的塵煙,這支部隊規模絕對不小,這樣太誇張了,大明什麼時候有運輸數萬人的能力了?

透過仔細觀察,才發現,這一群人雖然人數眾多,但也不過是泥腿子的集合,根本不堪一擊。但是如果放任不管,萬一明軍出站,這樣的烏合之眾也會給在自己造成很大困擾。思前想後,就派出了一支三千人的蒙古騎兵,打算以最短的時間將其一舉殲滅。

遠在徐州城頭的明軍自然也發現了對面的異常。見清軍騎兵竟然遠去,也是欣喜異常。每一次大明與滿清的對抗,最令人頭疼的就是這一支機動力超群的騎兵了。徐州城內的明軍有大約八萬,而對面的清軍卻只有五萬,若不是蒙古騎兵在旁策應,清軍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見到蒙古騎兵遠去,城內的明軍終於出動了。

雖然明軍主將孟宇也擔心這是清軍的奸計,但是明軍也只是按部就班對著對面的清軍展開進攻,倒也不擔心會中了對方的計。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只是,明軍顯然高估了義軍的戰鬥力。明軍剛剛攻破了清軍的第一道壕溝防線,蒙古騎兵就已經回返。為了避免側翼受到攻擊,明軍只能乖乖的退回城內。

而此時,以蓋元洪為首的少量義軍殘餘已經進入了城內。

這一次徐州之戰,雙方基本上不分勝負。

但是,卻為明清再次大戰點燃了*。早就磨刀霍霍的明軍主力不斷向徐州開進。滿清自然也不會閒著,也向徐州一帶調兵。

最後雙方在徐州附近的總兵力竟然超過了80萬,而大明一方就有50萬,處於優勢地位的大明自然要展開主動進攻。1791年5月,天氣已熱,更熱的卻是徐州城外的戰鬥,*時代最大規模的戰鬥就此展開。

雙方都是*部隊,註定了這是一場膠著戰。雖然明軍兵力更多,但是清軍憑藉防禦工事,還是將自己明軍牢牢地擋在了第二道防線以外。

總算明軍也不是傻子,從上次義軍的行動中獲得靈感,將一支萬餘人的精兵悄悄轉移到了清軍的右側,在前線激戰正酣的時候從側方發動了進攻。

清軍雖然極力挽救,但是畢竟實力稍遜,首先是正面被突防,接著側翼前來阻截的蒙古騎兵也遭受明軍側翼的重創。自從有了火器,騎兵相對於補兵的優勢已經被大幅度削減,甚至在面對精良火器的步兵時,還要處於劣勢。這種情況一直到坦克的出現才得以再次逆轉。

清軍見作為依靠的騎兵也未能起到該有的作用,只能無奈放棄徐州城外的北大營,向北面的兗州府撤退。而這已經是1792年的另一個5月了。

而中線與西線的明軍也不閒著,明軍一路從襄陽,一路從重慶,分別展開了對滿清的進攻。這些年來,飽受水災影響的滿清,就是是盡了最大的努力,也不能完全保證對軍隊軍餉與物資的充足供應,對滿清軍隊的士氣造成了不小的影響。面對氣勢如虹的明軍,無論是襄陽還是重慶一線,清軍最終都遭遇敗績,不得已向北方撤退。

滿清在江北的統治岌岌可危。

新華夏華京

大明對滿清突然發起的進攻自然已經接到訊息。

此時的新華夏,貪戀權勢的張柏林已經離職,新總統是林航的學生黃永陵,與1791年8月正式接任新華夏總統,至於總理則被張柏林派系的彭元松。

話說,新華夏建國初期,往往是兩個派系聯合組成的政府,一派成為總統,一派就擔任總理,雙方既相互監督又相互合作,被公認是兩黨制執行最好的時期。但是這一良好的傳統在崖山人老一輩相繼離世後,就被更為激烈額黨爭摧殘的一乾二淨,一旦一派黨爭,另一派就只能成為在野黨了。

新華夏一貫關注大明的局勢,因為大明與新華夏之間算是利益有關方,容不得新華夏忽略。但是,說實話,現在無論是大明還是滿清,都不是新華夏這個級別的國家所能輕易干涉的了。因此,眾人山位於盤了一下後續的進展後沒救轉移了話題。

此時世界上的熱點,除了滿清,還有歐洲與拉美。法國革命你爆發後,首先上臺執政的是道邊工商業者利益的吉倫特派。這一派別相對而言比較溫和。但是由於國王的出逃激怒了法國人,在加上比起歷史提前成型的反法聯盟,讓吉倫特派也激憤起來,在1792年年初就處死了路易十六。這可就捅了馬蜂窩了。

此時的歐洲,依然是君主制國家佔據主流,即使是資產階級的英國,表面上看也是國王作為國家元首。

導致反法聯盟再次擴大,不僅是英西普三國,就是東歐的沙俄與奧地利也相繼加入了反法聯盟。遭遇重重困難的法國人卻迸發出最大的革命熱忱,越戰越勇。他們在等待一位蓋世英雄出場,以震撼世界。

拉美也不安穩。經過大半年的艱苦抗爭,杜桑的軍隊先後擊退了西班牙與英國人的軍隊,將起義軍的實力覆蓋了幾乎整個海地。

龜縮在太子港的法國人卻依然頑強的固守,試圖等待國內的支援。但是國內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勢,讓法國殖民者欲哭無淚。

與歷史上還大有不同。杜桑的起義軍由於獲得了新華夏的大力支持,軍隊裝備大幅度提升,若論火器的技術水平,甚至稍微超過了法國殖民者。

相比較武器,更令人崩潰的卻是人數的差異。龜縮在太子港的只有兩萬多土生白人,還有數量更少的殖民軍隊,港口內,還有2倍數量的黑人自由民與奴隸。更糟糕的是,隨著起義軍趕走了西班牙與英國人,革命形勢大大改觀,杜桑的起義軍已經調轉槍口,開始向太子港方向聚集。及至92年5月,在太子港附近的起義軍已經超過了2萬人。(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