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軍售的捆綁條件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黃仕簡老奸巨猾,對阿貴說道,“大人,如果按照這樣的情形下去,我們雖然艦船較多,但是敵人佔有地利優勢,我們依然很難戰勝他們。”

阿桂由於戰局的失利,喪失了所有的好脾氣,喝罵道,“別淨說些沒用的,有什麼好辦法沒有?”語氣如同對待家奴。

黃仕簡老臉通紅,卻不敢辯解什麼,只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大人,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現在沒有好的辦法,只能不顧傷亡向前衝,衝出他們的包圍,我們就贏了。另外,我們所在的旗艦覆明號噸位足有兩千噸,裝甲最厚,可為前驅。”

阿桂大喝,“既如此,不用猶豫,兄弟們,給我衝。”所在的旗艦覆明號鍋爐功率達到最大,以最快的速度向大明艦隊衝去。

果然,滿清不顧傷亡的打法反而是此時最正確的應對方式。作為鐵甲艦,此時的*對他們造成的損傷微乎其微,若不是鎮明號太過悲催的被擊中鍋爐房,很難沉沒。而覆明號皮糙肉厚,一翻衝撞下,竟然只有甲板因為是木板而受到破壞,艦體並沒有什麼大的創傷。

衝出重圍的滿清艦隊並沒有直接退去,而是與大明艦隊纏作一團,陷入混戰中,鐵甲艦出現後的第一場大戰就此展開,雙方鐵甲艦數量加起來都超過了了三十艘,前所未見。既然是混戰就談不上戰術了,自然是鐵甲艦數量更多的滿清優勢更大。

結果就是,滿清參戰的20艘鐵甲艦(有一艘在南京參戰過程中受創,無法參與戰鬥)損失了三艘,其餘大部分受創。而大明艦隊則慘的多,十三艘鐵甲艦損失了九艘,其餘防護薄弱的木船更是損傷慘重,有少數憑藉速度優勢逃出生天。

大明海戰失利導致了一系列嚴重後果,甚至丟掉了南京,還讓最繁華的江南核心繁華區毀於一旦,讓王秋等人悲憤莫名。表面原因,海戰失利的直接原因是海軍艦隊實力薄弱,不如滿清傾盡全力發展起來的艦隊,實質原因卻是大明傳統重陸輕海思維的客觀體現,自從大明透過幾艘鐵甲艦將滿清的水師打個七零八落,對於海軍的建設就開始懈怠起來,一如後世滿清李鴻章建立北洋水師這個所謂的亞洲第一海軍強國後,就放棄了海軍建設一樣。

這麼多年一來,雖然新華夏曾主動提出,繼續軍售艦船的計劃,都被大明給婉拒了。因為,大明的官員們認為,創造更好的經濟環境,並促進經濟的發展,才是一個現代政府所最應該關注的,一如他們的師傅新華夏的大部分官員所認為的GDP決勝論。

只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無論是日本之於滿清,還是普魯士之於法蘭西,都證明了一個定理,面對軍事強國,所謂的經濟強國就是一個最美味可口的蛋糕,任人宰割。大明此時也嘗到了這個惡果。

82年八月初的海戰,影響不僅在當事方大明與滿清,還有西方國家與新華夏。

對於大明與滿清這兩個直接參戰方來說,在此次戰鬥中證明了,單純的陸地戰場已經不能夠決定於一場戰役的勝利,尤其是長距離蛙跳式偷襲作戰,更是體現了海軍的快速機動性。可以說,有了強大海軍,才能掌控戰場主動權,才能夠保護自己並打擊對方。畢竟,無論是滿清還是南方的大明,核心菁華區都在沿海,一旦受創,對於國力的損耗是相當巨大的。

因此,無論是為了進攻還是更好的保護自己都必須加大海軍的投入,首先在海上決一雌雄。不僅是失敗的大明向新華夏尋求鐵甲艦的軍售,就是戰勝的滿清也不敢鬆懈,向英國追加鐵甲艦訂單。

先說大明。在海戰失敗後,馬上派遣與新華夏關係最親密的黃冠成前往新華夏,展開軍艦的軍購談判。此次出席談判的新華夏代表不僅有商業部長潘奕雲 ,還有外交部長林航,甚至還有國安部長柳承志。這不僅可以看出新華夏對於此次談判的看重,更重要的是,顯示出此次新華夏的談判,目的並不單純。

黃冠成也是個聰明人,自然知道,此行絕不輕鬆。在戰前,大明與新華夏曾經陷入了一個漫長的貿易談判。

當初,大明初立,與新華夏簽訂了一項自由貿易協定,按照協議規定,雙方的產品都可以零關稅的出口到對方境內。大明的官員雖然年輕,但是也大都在新華夏進修過一段時間,自然知道零關稅的意義,也知道由此帶來的後果。他們也仔細考察過新華夏的產品結構。這個時候,由於技術的限制,人們的消費結構還比較單一,還是集中在衣、食兩方面。

糧食就不用說了,大家都有,甚至因為大明人口眾多的緣故,還需要進口一部分糧食以彌補國內消耗,算是互補關係。因此,大明官員主要考察的還是紡織品方面。新華夏人雖然精明機巧,似乎什麼都精通,但其實並不善於絲綢製造,原因就是栽桑養蠶、剿絲什麼的一系列工序泰國繁瑣,耗費工時太多,新華夏人少地多,一項講究什麼效率優先。因此,與新華夏的自由貿易,並不影響大明的三大傳統出口專案,絲綢,茶葉與瓷器。

因此,大明的官員最後同意了與新華夏的自由貿易協定。可惜,他們什麼都考慮到了,就是不明白機械化大生產的威力。

大明對新華夏出口的三大件,在新華夏並不很受吹捧。

大明出口唯一的創匯專案就是茶葉了,因為新華夏沒什麼好的茶葉出產。而大明的瓷器在新華夏市場也是反響一般,除了高階瓷器還有一定的市場,中低端銷量堪憂。

最關鍵也是最大頭的就是布匹的進出口。

布匹方面,崖山人作為後世人,其實對於絲綢並不感冒,他們更欣賞的反而是柔軟保暖又吸汗的棉布,無論是內衣還是外套都是這樣。由於崖山人的示範作用,新華夏國內除了少數思想陳舊的年老漢人還喜歡穿絲綢,普通人雖然有購買絲綢的經濟的實力,但是並不會購買。反而,新華夏卻出口了大量的棉布與呢絨製品到了大明,這個影響可就大了去了。

新華夏的呢絨,直接壟斷了大明軍方的衣物供應。呢絨相對於柔軟的棉布與絲綢,更加挺括,與軍隊剛強的氣質十分相配,因此,從新華夏學成歸來的軍官在軍隊 也是極力推薦採購新華夏的呢絨,因此新華夏呢絨壟斷了大明的軍方市場,獲得了一個最穩定的商品銷售市場。

由此,新華夏光是棉布與呢絨,就每年獲得了不下1000萬華元的銷售利潤,讓新華夏欣喜若狂。對應的,卻是大明的哀鴻遍野。

絲綢從來不是窮人的主要衣著來源,棉布、麻布才是。新華夏確實不生產絲綢,但是卻生產棉布。憑藉機械化生產所產生的百倍千倍的效率,相同規格的新華夏的棉布,相對於大明著名的松江布,價格只有五成左右,簡直就是白菜價。大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湧現出了大量產業工業,他們算得上是第一批的城市無產階級,除了勞動,一無所有。但是,正因為他們的存在,才使得商品經濟有了一批消費者。他們對於價格更加敏感,新華夏的低價棉布一進入市場,就衝擊了松江布的市場,導致以往暢銷的松江布在庫房裡堆積如山,商家紛紛倒閉,哀鴻一片。

姚黃氏是一名最普通的紡織女工。原本家在高郵,因為戰亂。在當地無法維生,只能出逃到松江,成了一名紡織工場的女工,丈夫則成了碼頭的搬運工人,一家人勉強維持生計。甚至,在勤儉持家的姚黃氏的努力操持下,在松江還買了一所小房子,大兒子在一家藥房當學徒,兒子甚至還讀了書,小日子過得還算紅火。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只是,日子正好過的時候,新華夏的廉價布匹來了。這些布匹說實話真不錯,。絲線纖細而均勻,織出的布匹自然纖薄透氣,關鍵是價格只有松江布的一半,直接沖垮了老闆的手工工場,自己也失業了。

尤為糟糕的是,自己的丈夫也失業了,卻原來,松江碼頭主要來往的都是與棉布產業相關,比如運進棉花,糧食,運出棉布。棉布產業的惡化自然也降低了碼頭的吞吐量,導致丈夫也失業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一家人的生計眼看無法維持了,卻毫無辦法,只能唉聲嘆氣,長吁短嘆,卻毫無辦法。但是無論如何,全家人的吃食卻短不了,一方面是減少日常消耗,一方面就是當掉家裡有點值錢的東西,甚至,如果狀況無法得到改善,也就只能賣掉房子回老家了,據說,老家現在還算穩定,也分了點土地,應該能填飽肚子。只是具體情況卻毫無所知,對將來的生活徹底失去了信心。(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