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遠赴五海之港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這趟K3/4次列車也是這年代的“國際倒爺班列”,國際倒爺們就是乘坐這趟列車往返五海之港,將華夏的貨物源源不斷地倒賣到五海之港去。

姚小聶給高呈林的助手留下三十萬美金,讓他繼續在京城收購四合院,只要律師驗過這套四合院的產權清晰,有多少套就收多少套,有目標了就給定金,等姚小聶回來結算。

姚小聶和高呈林一起登上K3/4次班列。

這趟列車單程車票是1590元人民幣,在這個年代這個票價非常昂貴的。

列車向北行駛,第二天抵達烏蘭巴托,然後繼續向西,穿過蒙古國,經過四天的行駛,抵達五海之港的亞羅斯拉夫爾車站。

出火車站,有一輛小汽車停在火車站門口等著高呈林。

高呈林和姚小聶上車,只見汽車上的司機是一個上年紀的華人。

高呈林介紹,這個同胞大哥叫高勁松,是以前國家警衛連的,武術一級,60年代初被外派到毛熊國從事警衛工作,並在這裡娶妻生子,入了毛熊國的國籍,他原本在毛熊國的警衛隊有個職務,月薪有100盧布,在這邊屬於中等偏高的收入水平,生活和身份地位也算體面。

去年高呈林來到這裡,需要一個懂國語,懂毛熊語,又通曉毛熊國五海之港上下門道的人,他透過各種渠道,就找到高勁松,他給高勁松的薪水是月薪800美金,在這個年代的毛熊國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工資了,所以高勁松就辭掉了在警衛隊的工作,跟著高呈林幹。

姚小聶看這個高勁松的狀態,的確是個非常幹練可靠的人,有著從戰爭年代走出來的人的那種敏銳和堅韌。

高呈林非常重用這個高勁松,因為高勁松熟悉毛熊國上下的規矩,尤其在五海之港高勁松能夠走通幾乎所有的部門和關節,可以說這個高勁松是高呈林能夠在五海之港行走自如的一個保障。

汽車開進五海之港的中心區,路過紅場,姚小聶看著這個莊嚴肅穆的地方,只能一聲嘆息。

一年之後這裡就將風雲突轉。

高呈林問道:“老高,上次電話問你‘毛熊科學院精密機械和計算裝置研究所’的事,有打聽到門道嗎?”

高勁松打著方向盤,說道:“這家研究所是一個小機關,我沒有直接找到裡面的關係。但我找到一個人,中央電子器件研究院裡面有一個院士,是華夏人,浙江人,姓陳,叫陳嵐山,我們可以找他。”

姚小聶:“很好。高大哥,我們要儘快安排見見這位陳院士。”

高勁松:“姚老板,你放心,我去聯絡一下,儘快安排上。”

高勁松的車開到紅場的西邊,停在一片赫魯曉夫樓前,這排樓外面漆著白牆,是毛熊國外貿部門的招待所。

姚小聶被安排住在一套兩居室裡面。

這個居住環境屬於很不錯的,這是高呈林特意安排,這房子裡面的環境一般,但這年代毛熊國的住宅普遍都是這個條件,主要是周邊聚集的都是毛熊這邊的高層人員和他們的家庭,周邊社會環境很好。

姚小聶休息一天,高呈林打來電話,說約了那位陳嵐山院士,在不遠處的一家飯店。

當天傍晚,姚小聶如約來到那家飯店,這是一家蘇式飯店。

高呈林和姚小聶入座,高呈林點了一桌子的好菜。

他們坐了一會兒,看到高勁松和一個白髮老者一起走過來。

老者披著蘇制的大衣,戴著大圍巾,正是高勁松說的那位毛熊國中央電子器件研究院的院士陳嵐山。

四人站起來寒暄了一番,然後入座。

高呈林好生和陳嵐山拉了一會兒近乎,然後從桌底拿出一瓶國產白酒,是一瓶茅臺。

在場的人幹了一杯茅臺,陳嵐山的狀態明顯和氣了很多。

陳嵐山自我介紹,他在1958年“156工程”開展時作為華夏方面的代表來到毛熊國參與技術引進工作,他在這裡工作的時候與這邊的一位姑娘相愛,他們結合之後,他就入了這邊的國籍,在這邊參加工作,並在十多年前被評為中央電子器件研究院的院士。

目前他和夫人的工資加起來有400盧布,在這邊過著比較體面的生活。

姚小聶和這位陳院士寒暄了一番,說明他在華夏辦了一家半導體生產企業,企業生產的半導體產品能夠出口燈塔國和歐羅巴,他希望能夠引進毛熊這邊的技術,使企業的研發能力更上一層樓。

陳嵐山直接問,你說的這家華夏企業是不是華芯?

姚小聶給了肯定的回答。

陳嵐山笑了,說,他們中央電子器件研究院上個月剛剛研究過華芯的全部產品,他們認為華芯的產品市場競爭力很強,雖然質量一般,但是對於半導體產品的普及應用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話頭說開了,大家也就不用繼續客氣地試探,姚小聶直接問道:“陳院士,你知不知道科學院精密機械和計算裝置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員,名字叫做弗拉基米爾·潘特科夫斯基?”

陳嵐山點頭,說道:“我知道他,那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純正的東斯拉夫人,很聰明的小夥子,他很有想法,也敢做,但是據我所知,他在科學院精密機械和計算裝置研究所很難出頭,那些壓在上面的老頭子不會給他說話的機會。”

姚小聶:“我聽說他開發了一套新技術,叫做超標量處理器技術。”

陳嵐山:“我聽說過這個技術,32位結構,50萬個電晶體,簡單化指令集,很大膽的創想。”

姚小聶:“沒錯,還有無序執行,支線推算,每一個時鐘週期可以執行兩條指令的超標量體系結構。”

陳嵐山點頭:“是的。這個結構很特別,想象出這樣的體系是非常大膽的,怎麼?你是想?”

姚小聶笑笑:“不瞞您說。我來這邊的目的就是為了這個年輕人,還有他開發的這套技術。我希望能把他整個團隊引進到華夏去。”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