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新雜誌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丁賢檢查完利記工業園的傳媒大廈,被李文庸與林國光請進了《萬千星輝》雜誌社的會議室。

園區有八棟傳媒大廈,其中一棟的戶外招牌冠上了《萬千星輝》的logo,一棟冠上了《MTV》,還有一棟冠上了《荷東新聞》,其餘大廈暫時沒有命名,大廈裡的寫字間也大多處於招租狀態。

九月份園區才正式開業,雖然招租廣告很早已經打出去,但柴灣地理比較偏,遠離港島商業中心,來此落戶的公司並不密集。

丁賢隨眾進入《萬千星輝》大廈時,明顯感覺到大樓環境的冷清,這應該空置率過高的緣故。

但丁賢也沒有找李文庸與林國光詢問招租公務,這差事不歸雜誌社管,而是華記黃埔在負責,到時丁賢會找謝君信瞭解情況。

今天丁賢造訪園區,只過問與傳媒相關的業務。

目前華記集團總共出版了三份報刊,最先發行的是《MTV》,這本音樂雜誌早在1976年已經創刊,荷東總經理馬承邦打造了創刊號,後來荷東與MTV分家,雜誌社也從荷東轉到了MTV旗下。

《荷東新聞》是一份偏娛樂向的日發報紙,同樣創辦於1976年,這是馬承邦收購老報紙《天天日報》後改版而成。

因為香江市場小,新報刊不宜連續濫發濫開,馬承邦就穩紮穩打,運營了《MTV》與《荷東新聞》將近兩年,直至這兩份報刊在香江市場打出名氣,才於1978年春節後推出新雜誌《萬千星輝》。

《萬千星輝》是一份綜合娛樂雜誌,內容不像《MTV》那樣只宣傳音樂,它涵蓋有娛樂圈的所有潮流新聞,但社論重心始終是明星,從電視電影界,到音樂體育界,只要是名人,統統都會被刊登。

荷東簽約有華人界最有名氣的明星,每期《萬千星輝》都能拿到獨家採訪權,海外明星歷次到港演出,必定會訪問荷東公司,《萬千星輝》仍舊可以拿到第一手素材,它內容詳實新穎,內幕消息權威,期刊製作精良,從創刊時起,就從香江傳媒界脫穎而出,成為青少年追星的必讀刊物。

今天的會議室裡,《萬千星輝》、《MTV》、《荷東新聞》三份報刊的製作團隊匯聚一堂,似這種與老闆面對面交談的場合,每年只有寥寥一兩次而已。

因為大家工作出色又賣力,老闆每次與大家敘話,不是開口加薪,就是閉口發福利,所以大家最喜歡與老闆見面,不樂意見的是頂頭上司MTV總經理林賜祥,林大經理的脾氣非常火爆,報刊銷量稍微有一點下跌,噼頭蓋臉就是一頓臭罵。

丁賢手邊擺放有新出的期刊,但他並未翻看,抬手在封面上拍了拍,說:“自香江城中有雜誌上市以來,銷量最高的週刊,每期頂天只能賣到五萬份,《萬千星輝》的單期最高銷量是八萬份,平均銷量保持在六萬,對於一份上市僅僅兩年的新雜誌來說,這是特別優秀的成績,我對你們整個團隊的運營能力非常信任。”

丁賢停頓片刻,目光在眾人臉上逐一掃過,又道:“以前報社與雜誌社是荷東的直屬單位,現在變成了MTV子公司,你們都知道MTV是一間跨國傳媒集團,電視業務遍佈全球,這次我去北美,MTV總裁孟生向我提議,籌建一份雜誌期刊,也就是國際版的《MTV》,向所有MTV電視網落地的地區發行。”

孟政鴻提議發行《MTV》雜誌,其實目的仍舊是為了強化MTV品牌,順便透過雜誌宣傳華記產品。

港版《MTV》之所以被製作出來,就是為了推介隨身聽,幾乎每一期的封面歌星人物,全都佩戴有隨身聽,這也是一種時尚裝扮。

國際版也會遵循這個宣傳套路,MTV是純音樂傳媒,在全球各個地區都簽約有當地最走紅的歌星,把這些元素集中在《MTV》雜誌上,推薦給當地歌迷,讀者群體的定位非常清晰,雜誌銷量很難撲街。

丁賢繼續說:“原本孟生是打算在北美招募團隊,我卻屬意讓你們出馬,牽頭製作國際版《MTV》,你們願意接下這個重任嗎?”

丁賢讓這邊團隊赴美,並不是看中他們才華,他們在港經營雜誌的能力再強,對歐美市場卻未必瞭解。

丁賢的真正用意是讓香江管理層去北美統籌國際版《MTV》,牽頭招募北美的傳媒人才,未來國際版《MTV》的出版決策掌握在香江這邊,至於雜誌的具體內容,仍舊讓熟悉市場的北美人才去設計。

香江管理層只擔任領導,同時享受國際版《MTV》的銷量紅利,即能提高香江團隊的整體收入,又能監管國際期刊的輿論方向。

自從MTV傳媒集團成立後,管理層一直是兩套班子,一套是孟政鴻帶領的北美團隊,一套是林賜祥帶領的香江團隊,雖然孟政鴻是丁賢親舅舅,但孟政鴻一個人不可能事無巨細把所有要害部門都全權掌握。

就好比十月份邁克爾.傑克遜發行《顫慄》,孟政鴻要求MTV電視網全天力推邁克爾.傑克遜的MTV短片,但 MTV董事會裡主管歌星推介的副總裁,頑固拒絕孟政鴻的命令,他認為邁克爾.傑克遜是個黑人,如果播放黑人歌星的時間長過白人歌星,這會損害MTV的名譽,從而導致收視率下降。

這個副總裁名義上是出於維護公司利益,才違抗孟政鴻的命令,實際上他是出於白人的傲慢,鄙視黑人歌星,甚至是不甩自己的東方老闆,他在MTV管理層裡拉幫結派,試圖對抗孟政鴻的權力。

孟政鴻把這個情況告訴丁賢時,丁賢只說了一句話:‘立刻炒了他,不管有多少下屬跟著他一起走,統統攆滾蛋,不要擔心他們跳槽後的損失。’

然後丁賢又問孟政鴻:‘這個副總有種族歧視的傾向,你以前沒有注意過嗎?’

孟政鴻回答:‘他一直很老實,從來沒有表現過激進態度,等他掌握了核心部門後才突然向我發難,這些混跡大公司職場的鬼老,陰險程度與華爾街的經理人不相上下。’

這次事件讓丁賢意識到,孟政鴻對北美團隊的掌控力並不牢固,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局面,未來丁賢會抽調香江團隊的華人精英,陸續安插進北美管理層裡。

有了這次狀況的前車之鑑,國際版《MTV》絕對不能讓北美團隊掌握所有權力,如果孟政鴻再不幸招募一位隱藏的白人種族分子,爬上總編高位,那到時丁賢想給華人歌星要一個國際版封面,都很難要到手。

所以讓香江團隊出馬,籌備國際版《MTV》勢在必行。

丁賢的打算是讓香江團隊抓住要害部門的決策權力,讓北美團隊分析市場、策劃創意、實施具體的文桉創作,兩地精英搭檔合作,也各司其職。

那麼,香江團隊願意去北美工作嗎?

丁賢剛剛問完話,今天參會的十餘位高管全部舉起手,爭先表態,他們隨時願意啟動去北美公幹。

北美是全球最大的傳媒市場,如果能在北美參與建立一份暢銷雜誌,對個人的事業發展肯定大有好處。

其次港版《MTV》與《萬千星輝》,還有《荷東新聞》,每年都有分紅派發給他們,這是公司的激勵政策,北美市場的激勵肯定更加優厚。

丁賢見了他們踴躍表現,扭頭吩咐李文庸:“具體派誰去北美,你來做安排,國際版《MTV》的籌備方桉也由你牽頭來做,做好以後去找林經理,他會帶你去北美見孟生,落實最終的出版計劃。”

李文庸應聲答應。

他見丁賢吩咐完這件事後,已經沒有其它安排,趁著丁賢還沒有走,他麻利取出一份檔案,遞到丁賢面前。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笑著說:“丁生,《萬千星輝》創刊已經有兩年半,《MTV》與《荷東新聞》已經發行三四年,期間再沒有創辦過新報刊,我搞了幾份新雜誌的方桉,你要不要看一看?”

丁賢先接了檔案,卻沒有翻動,而是問他:“你給林經理彙報過沒有?”

李文庸道:“方桉已經呈交上去,林總說要考慮考慮,還說等你回港後,他要請你過目,然後才做最後決定。”

“既然林經理還沒有批准,那我看一看沒有關係。”

丁賢是為了維護林賜祥的權威,畢竟日常管理報社與雜誌社的領導是林賜祥,丁賢常年都不插手這裡的公務。

丁賢先觀看檔案的封面,李文庸提供的方桉共有三個,他並不是要一口氣出版三份刊物,而是想讓老闆從中挑選一個。

第一個方桉是時尚雜志,定名為《風華》,主題圍繞都市生活展開,題材涉足時裝、餐飲、家裝、設計,也有音樂、美術、閱讀、文藝等各個層面的話題探討,旨在介紹當代摩登時髦的大都會精彩內容。

丁賢瀏覽完李文庸的創作方向,問道:“我訂閱有城裡最暢銷的時尚雜志《號外》,你是不是想抄襲這本期刊?”

李文庸煞有其事的點點頭:“如果丁生你認為是抄襲,那就是抄,反正都在一座城市生活,大家的審美觀點都差不多。”

他又說:“但是作為媒體人,觀察社會的角度不同,時尚方向也會不一樣,我們的《風華》定位是青年時尚,讀者群體瞄準20歲到30歲之間的年輕人,《號外》自我標榜是高階讀物,他們瞄準的讀者群是城中精英階層,讀者的年齡層偏大,三五十歲比比皆是,相互間沒有太大競爭與衝突。”

《號外》是香江最有影響力的時尚雜志,創辦於1976 年,總編是香江文藝青年陳冠中,他自翊高階,刊物面向中產階級,內容也確實出彩,發行僅僅兩年,就成功登頂香江月刊銷量的榜首,每期能賣掉四五萬本。

因為他們在業界名氣很大,本埠明星以登上《號外》封面為榮,把他們視為香江時尚的代表。

李文庸一直盯著丁賢表情,渴望丁賢開口拍板,結果丁賢沒有任何表示,隨即又拿起第二份方桉觀看。

這方桉是一份專業的電影雜誌,李文庸團隊把名字定為《荷東電影》。

丁賢看了命名,笑著問:“你是在模彷《電影雙週刊》吧?”

《電影雙週刊》是從1979年開始發行,但在這本雜誌的編輯團隊已經成名好幾年,1975年香江文藝導演唐書璇創辦了城中第一本電影評論雜誌《大特寫》,在業內擁有不俗的知名度,影評也以專業著稱。

結果辦了幾年後,唐書璇結婚息影,移民去了加拿大,《大特寫》也因此停刊,不過編輯部並沒有解散,總編陳柏生帶領團隊二度創業,於去年創辦了《電影雙週刊》。

別看《電影雙週刊》創辦時間短,口碑卻比《大特寫》更上一層樓,在業界贏得公正權威的美譽,他們針對電影發表的影評,基本不受電影公司干擾,如果是好片子,不給錢他們也主動推薦,假如是爛片,即使給了錢他們也不說好話。

正是憑藉他們積攢下來的好口碑,明年年底他們建立第一屆香江電影金像獎時,才能獲得業界認可。

《電影雙週刊》編輯部就是金像獎的創辦方。

在香江市場搞電影雜誌,很難超過《電影雙週刊》。

李文庸策劃的《風華》讓丁賢稍有心動,但《荷東電影》則不行,丁賢在心裡已經否決了這本雜誌。

看完《荷東電影》的方桉,丁賢說了一句:“我歷年都在反復強調,我們創辦報刊與其它公司不一樣,其它公司是做純粹傳媒,我們是要給華記產品服務,透過報刊的影響力,向讀者宣傳華記產品。”

李文庸立刻指向第三份文桉:“丁生,這一本《ok》就是專業宣傳我們產品的潮流雜誌,目標讀者群是青少年,主要是面向學生仔,內容不止包括明星生活,娛樂圈新聞,還有最流行的購物,最個性的打扮,最精彩的校園生活!”

他講的頭頭是道:“我們華記所製造的產品,歷來以新潮為主調,以流行時尚為標籤,學生仔也是最忠誠的消費者,《ok》雜誌就是服務他們,從校園開始培養他們對華記的熱愛,我覺得很有必要。”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