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神聖的上朝制度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遠在臨江城的李寒不知道,因為他不肯就任華夏首領,他的生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血匕是一個極其可怕的殺手組織,在近兩百年的行動中,他們沒有失手過一次,甚至包括刺殺拜月帝國的前太子殿下。

當然,即使李寒知道血匕要刺殺他,他最多也就是加強警戒,不可能因為害怕被血匕刺殺就違背原則的擔任華夏首領,在李寒的理解中,擔任了華夏的首領就屬於篡權奪位。

這段時間,李寒忙的腳不沾地,華夏政權初立,什麼事情都需要他操心,畢竟這次的政權設計不是按照原本的分封制,而是全新的中央集權制度,而除了李寒之外,儒家的高層誰都不清楚如何進行中央集權。

按照李寒的設想,原總督府被擴建為耀日帝國東南節度使府,李寒在節度使府設立了東南疆域的******,所有朝臣全都按照李寒設計的上朝制度按時上下班,上朝的時間為雞鳴即起。

華夏政權所有機構的上班下班時間,和神恩大陸所有政權一樣,也是晨聚昏散,但具體時辰上又比一般機關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與農業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作息習慣相適應。

李寒的原話是:“公雞已經叫了,上朝的都已經到了;東方已經亮了,上朝的已經忙碌了(雞既鳴矣,朝既盈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雞鳴即起準備上班的傳統定型為卯時(早晨五至七時)。

由華夏的行政體制所決定,華夏公務員的所屬機關,可分中央和地方兩類。凡在中央各機關供職的官員,一定品秩以上,或有職務所規定,必須參加由顧慧文親自主持的最高國務會議,通稱朝會。

故臨江城京官上班的第一道程式,便是“上朝”,亦稱“朝參”。

朝會有大朝、常朝等區分。道是一切國務,必須先在朝會上諮詢大家的意見,所以百官應該“旦旦上朝,以議時事,前共籌懷,然後奏聞”。

也就是說,除法定的節假日外,這種具有實際內容的常朝,幾乎每天都要舉行。倘是顧慧文生病或怠政,所謂“從此君王不早朝”,那早朝也可以由李寒主持,那便是例外了。

參加朝會者來自各個部門,品秩亦有高低,所以開會時要進入指定的位置,這叫“朝班”,即朝參班次的意思。

又因為官員經常會升級降級,或在不同部門間調來轉去,所以具體到個人而言,朝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按照華夏高層決策決定(主要是李寒的個人意見),朝會的時間,根據議程多少有長有短,一般多在辰時(午前七至九時,這裡多指九時)結束,稱“散朝”、“放班”或“退朝”。

當然,考慮到華夏政權會經常有緊急的事物,也害怕顧慧文精力不夠(主要是治國理政的能力不夠),早朝時,顧慧文並不上殿與百官見面,而是將李寒或各部首長等一些重臣召入內殿開小會。

小會開完後,李寒出來,領著百官在殿廷行禮後,宣佈退朝。當然,如果所需要商量的事物太多或者是比較緊急,遇到小會時間過長,便照過去的習慣,讓其他官員自行退朝。

顧慧文考慮到這個問題,因此下令,如遇執政大臣奏事到辰時還未結束,“即一面放班”,就是允許百官自己退朝,以後便定為制度。

對於參加朝會的官員來講,退朝即意味著上班告一段落,接下來便是準備吃飯,故退朝又叫“退食”。

為了籠絡感情,華夏京朝官在退朝後,都可在宮內飽餐一頓節度使府請客的“朝食”,“退食自公”遂成典故。

“退朝”與“散朝”又有微妙區別——散朝應該把吃過朝食的程式也計算在內.而此時已是中午了。

參加朝會,是華夏京朝官每天按時上班的第一要務,凡無故缺席,遲到早退,或朝班失儀,都屬於違紀,均有處分條例。

之所以對朝會的紀律做出如此規定,是因為耀日、拜月等帝國中央權威不盛,皇帝集權不夠,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早朝百官的隨意性,在三大帝國的早朝中,所有的官僚都可以無故不參加早朝。

當然,李寒知道一味的示強也不行,所以他規定了,凡盛暑、雨雪、泥潦,酌免朝參,謂之“放朝”,也就是說,只要遇到這些時候,百官都可以在家休息。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但放朝不等於放假,班仍舊要上。即使是正常天氣,京朝官在退朝就食之後,亦多要去各自所屬的機關“署事”,也就是辦公。至於那些沒有資格出席朝會的一般官員,以及屬於辦事員、勤雜人員範圍的書吏、衙役等,也當在每天卯時(午前五至七時)即去機關工作。

上班到下班之間的一個段落,中飯以後,照例有一段午休時間可供個人自由支配。

各級地方機關的上班時間,與京朝相似,也有先參加長官主持的會議、然後各自辦公的程式。

按制度,包括各科書吏、各班衙役在內,所有的“做公”人員,都必須以擊響雲板七聲為號,於每天黎明準時上班,然後書辦分別領取各個科室的印章(簽押),衙役分別進入各自班次的崗位,以及秘書、侍從開啟公堂之門等,亦都有不同的訊號,一點不得含糊。

華夏官箴以“清、慎、勤”為基本原則,“勤”的起碼要求,便是按時上班下班,典章制度中,多有規定。

如《華夏令》有一條“官人無故不上(班)”的法令說,內外官員應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處笞二十小板,每再滿三天加一等,滿二十五天處杖打一百大板,滿三十五天判處徒刑一年。

倘是軍事重鎮或邊境地區供職的“邊要之官”,還要罪加一等。《華夏職制》中,還有一條點名考勤的法令和解釋,大意是:內外官吏應點名檢查實到人數的,有時一天幾次,頻頻點名,點名時未到的,每缺一次點名笞打二十小板。倘每次點名不到,完全不來上班,就計算天數,按無故不上班的罪名議處。

當然,地方政府的考勤非常困難,李寒說過一條專門針對州縣官的警告:“切勿於黃綢被裡放衙!”因知天高皇帝遠,地方衙署考勤制度的廢弛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為了突出華夏政權的中央權威,早朝的時候,文武分兩班入朝,文官走左掖門,武將走右掖門。

入內後,先於金水橋南依品級序立,候鳴鞭,各以次過橋,詣奉天門丹墀,文為左班(東班),武為右班(西班),在御道兩側相向立候,稱為“起居”。

奉天門上廊內正中設御座,謂之“金臺”。丹陛左右鐘鼓司設樂,殿陛門楯間列“大漢將軍”,皆著明鐵甲冑;御道左右及文武官班後各有校尉相向握刀佈列。

在文武百官排好隊之後,顧慧文從御門出,錦衣衛力士張五傘蓋、四團扇,聯翩自東西升立座後左右;內使二人,一執傘蓋,立座上,一執“武備”,雜二扇,立座後正中。天順後,執傘、扇力士移到金水橋南夾立,只留座上之傘及夾武備二扇;座上之傘,遇風勁時也撤去。

顧慧文看了李寒遞過來的這些上朝制度,只感覺腦袋一陣一陣的發暈,她忍不住伸出雙手使勁的揉了一下自己的腦袋,正要反對,但是想到這是李寒費盡心機設計的,不由得無力的擺了擺手,低聲說道:“小寒,就按照你設計的辦吧!”

至於其他的朝臣,都開心不已,特別是顧谷雪,她激動的說道:“小寒,那我們就開始排練吧!正好在接見各路使臣的時候用到,一定會震撼他們的。”(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