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卷 第八十二章 尋章莫摘句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班長的話對我有所震動,即便回到北京,我也沒與小池談過此事。但我跟她談了關於那幾個武林人士討論的內容。她評價到:“有趣倒是有趣,但真理有幾分,我就不知道了。”

我不同意她的說法,爭辯到:“第一,他們都經過實踐檢驗過來的高手,其經驗和能力應該不是問題。第二,他們的話都有古人理論上的根據,來自本門本派的傳承,應該沒有大錯。”

“莊哥,睜眼看看這世界,究竟是什麼在改變這個社會?靠古人那玄之又玄的東西嗎?如果那些全是真理的話,八國聯軍如何打進來的?”她的聲音比較激動,估計這個說法她早就想說出來了。

“你也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我明顯有些底氣不足。

“那倒不是,莊哥,我們認識是從你算命開始的,我對你預測的準確度確實讚歎,包括你給小蘇推算的。說明,古代有值得我們借鑑的東西,包括中醫,我也認為它是有作用的。但這,並不能證明,古人的話古人的推論全部正確,就我個人感覺來說,古人的話中,有很多都是故弄玄虛,缺乏實證的。”

“你這個感覺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反問到。

“是我從讀古書中來。我發現中國歷史上有個毛病,周朝和先秦時代,人們做學問還有根據,不知道就說不知道。比如孔子,子不語怪力亂神,估計是他不熟悉這些東西,他就不說,或者說他認為說了這些對社會不好,所以他不說。他也不過分肯定自己不理解的東西。比如關於鬼神的問題,他不瞭解,只說祭神如神在。究竟有沒有神在,他不回答。對自己不理解的人,他也不妄加猜測。他親自向老子請教過,當學生問他老子是個什麼樣的人時,他不正面回答,只是打了個比方。”

她說到這裡,喝了口水,於是我接到:“他說,聽說龍又會上天又會下海,你看見了它的頭卻看不見它的尾。龍我沒看見過,但老子我見過,老子大概就是這樣的人啊。”

“對”她放下茶杯,繼續說到:“孔子就是這樣的人,知之謂知之、不知謂不知,不亂說話,是個實在的學問人,值得做萬世師表。老子呢?他只講哲學,不講事實,所以他也算是實在的,後來的莊子,用夢來打比方,用編故事的方法開介紹道家思想,也算是有學術上的根據。當時的墨子,就算是實證大師了,具有早期的科學精神。”

“當時就已經出現的《周易》和《黃帝內經》是怎麼來的,是誰寫的,我們都不知道,但我們知道,它們都有很好的實踐效果,說明,當時,人們做學問的風氣還是很好的。比如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可以說是開啟了概念邏輯的先風,荀子也是一代大師,作風樸實。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群星燦爛、碩果累累。”

“你覺得,是什麼時候開始變壞的呢?”我問到。

“其實,當時我就覺得有些不好的傾向了。比如列子御風而行的說法,明顯不把自己當文藝,後人還把這當真實,就比較可笑了。當然,當時浮誇的風氣還不嚴重。後來,就越來越不行了。本來秦代就有焚書坑儒的事件,漢代還有獨尊儒術的國策,把學術限制在一個極其狹窄的範圍,要想出成果,就只有靠編了。《淮南子》中就有大量虛構的成分,如果虛構故事講道理屬於打比方,還算正常,但它把虛構當事實就比較惡劣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其中一些神化故事影響下,許多中國本土文人也來虛構神化故事。本來佛經的神化故事是用來教育人道理的,這是可以的。但我們本土知識分子講神化,把它當成事實了。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飛鴻謝靈運見過,潛虯他見過嗎?合在一起寫,真假難辨。算了,就算它是文學作品,當不得真。但中國從那裡起以假亂真的東西就越來越多了。以至於後來宋代程朱理學發明出感格天地的話來,就非常可笑了。它不僅在實踐中胡編亂造,而且在理論上違反基本原理,是非常惡劣的。感格天地在儒家,它違反了孔子天何言哉的判斷,也違反了老莊關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說法,我不明白,這樣明顯違反聖賢的論斷,居然他們也說得出口,居然還有人信,可見學術精神已經墮落到何種荒謬的地步!”

“我知道,類似於感格天地的傳說古已有之,比如愚公移山、孟姜女哭長城等,但這些都可以當文學作品來看,沒什麼不妥吧?”我對她的論點表示懷疑。

“問題就在這裡,用文學藝術的傳說來歸納出一套世間道理,這就比較可笑了。你想,如果作為論據的事實為假,那麼,作為結論的觀點,經得起推敲嗎?”她反問到。

她這麼一說,我想確實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這樣一些毛病。我看到過一個道教書籍叫《抱朴子》,記載了大量練丹藥的方法,據說得之可長生不老、服食成仙,引得許多人都按他的方法試驗,結果,當然是沒有一個管用的。

她憤憤不平地繼續說到:“光搞些無用的學術不要緊,問題是它還嚴重阻礙了科學的發展。墨子的光輝沒人繼承,因為統治階級不提倡。墨子的義只在江湖中存在,實用、人性,只是缺乏了發展。漢代的張衡發明的地動儀,但沒有留下系統的記載,只有司馬遷還算公道,為這些偉大的科學留下了一個列傳。唐代的僧人一行大師,在一千多年前為我們定出了本初子午線和南北迴歸線,我們沒有傳承他的天文學說,倒是聽說最近他算命用的《一掌經》反而流行了起來,你聽說過嗎?”

她問起來,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我不僅聽說過,還看過,初步研習過,這本經本來預測的目的不是算人生未來的,而是當時唐代宗教政策刑不上出家人,有許多有案底或者別有用心的人用出家來逃避法律,一行僧人為了區分來人的歷史,發明了《一掌經》,是為了保護佛教的純潔性的,雖然後來也沒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發生了武宗滅佛事件,但一行僧人的初衷卻是良好的。在我研習中,與實踐結合看,它的預測水平是比較高的,而且具有數字和概率分析的特點,是科學家分析事物的方式。”

“好經都讓後人念歪了!”她激動得站了起來:“我常常想,這是為什麼呢?後來得出兩個答案,不知道對不對。第一,統治階級統一思想的需要。中國有近兩千年農業社會的超穩定生產結構,鄉村自治和生產自給的模式,本能上厭惡變化和探索。從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政府就把學術探索限制在一個很狹窄的範圍,並且用科舉這種極具誘惑力的形式,強化了這個限制。你看,在試卷上說些大而無當的正確的廢話,結局就遠比寫《夢溪筆談》、《徐霞客遊記》、《本草綱目》等人強得多,寧做范進、不做沈括。讀死書、死讀書,成為一代風尚。即使有退休文人,也在故紙堆裡尋章摘句、隨意堆衍,成為顯學,敗壞了學術求實之傳統,更帶壞了中華文明源頭之文風。雖然有文人偶作反抗,如韓愈的古文運動、如桐城派的新文風,但都只在文學上有點影響,對意識形態和思維習慣難以構成挑戰了。第二,也是由於中國古代農業社會比較發達,構成了一套自給自足的保守文化,自己養活自己的能力夠了,就缺乏向外探索的動力。加上對故土依賴性的增強培育了安土重遷的文化,這種文化又產生了知足常樂的人生觀和怡然自得的審美情趣,政治結構也就形成了封閉的特色,所以求穩定成為心理共識,探索者們的努力不被社會鼓勵,所以科學就發展不起來了。”

這時一個新的問題在我頭腦中產生了,問到:“按你說,文風越來越壞,但先秦之前總體較好。我知道,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在先秦,它們留下的經典如易經、黃帝內經,包括孔、墨、荀、老、莊,等等,說明,看古人要追溯到先秦,從基本經典看起,估計就不會有大方向的錯誤吧?”

“理論出發點如果全錯了,就沒有後來燦爛的文明。”她也不得不承認,古人也有智慧的光輝。“但是”她話鋒一轉:“古人有些理論起點也是有很大錯誤的。”

“理論起點?你是說一些最基礎的理論判斷?”我不解的問,這可是個大問題,如果有些起點錯了,那麼,後來依據這個起點推出的一切理論都應該是錯的。

“對,比如有個影響久遠的理論起點就是錯的。”

“哪個?說來聽聽?”

“你是真不知道還是假不知道?你不會迷信古人吧?如果你一味迷信古人,那我就不說了,反正,裝睡的人叫不醒。”她盯著我說,有點咄咄逼人。

沒等我有任何反駁,她就繼續說到:“比如:天圓地方。”

“你一說,我想起來了,這個理論確實太荒誕了。但在它產生時,確實有直觀的成分。天圓是觀察的效果,不用說了,地方,是土地耕作時產生的習慣思維,那時的井田制,確實給人以地方的假象”我笑到。

“不是沒有思想家注意到這點。比如,有人駁斥到,如果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那麼,天就無法把地完全覆蓋住,就是家庭主婦也可以試驗,一個圓形的鍋蓋是無法真正蓋嚴一個方形的菜板的。但是,他的駁斥沒起到效果,是為什麼呢?是人們害怕古人嗎?是因為人們寧願相信古人一切都對做思想的懶漢嗎?是因為自己沒有這方面的體驗或疑問嗎?”

她的連續發問,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我說到:“體驗應該是有的,只是沒有問出來。因為這很直觀嘛。”

“如果老百姓有體驗不反問是他們沒有這個職責或者能力,那麼,知識分子有體驗為什麼不反問呢?為什麼沒有思考出地也是圓的的結論呢?是他們忽視了嗎?還是現實中沒有糾錯的必要?”

“我不知道是不敢還是沒有必要,這個需要證據。”我有點理屈詞窮了。

“應該是沒這個必要,所以缺乏動機。他們的聰明和大膽是有名的,但不置疑,是不重視這個結論。”

“你的證據呢?憑什麼這麼說?”我得在反問她中尋找些許自信。

“我給你念幾句詩你聽聽看:其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你知道不?”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知道,王維寫的長江。”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知道,李白寫的長江。”

“他們聰明不聰明?大膽不大膽?”她句句緊逼,我只能點頭。

“杜甫是個實在人吧?他寫的長江也有這樣的句子: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我問到:“你在說他們對長江的描寫,這些都說明了什麼呢?”

她解釋到:“當江水流過地平線之時,彷彿與天相接,他如果仔細思考一個問題:江水流到哪裡去了呢?如果地是平的,我為什麼就看不見了呢?”

“也許是他們認為自己站得不夠高,看不遠的原因可以解釋這個疑問?”我的回答明顯缺乏自信。

“杜甫在望嶽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當然是登高望遠的意思,你難道就天真的以為,沒有聰明人登高望過大海?他們目力所及,也只能看到海天相接的畫面,他們為什麼沒有猜測,地是圓的呢?況且,海目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如果月從海平面升起,那麼只有兩個解釋:要麼月亮沒起之前是藏在海水下面的,要麼地是圓的。請問,古代人們普遍認為月亮是藏在海水之下的嗎?”

“沒有,即使有,也不是古人的共識。”這個我得承認。

“那麼,他們為什麼就推不出地是圓的,這個結論呢?他們知道星是圓的、月是圓的、太陽是圓的,為什麼得不出地是圓的的結論呢?比如渾天儀,就已經把地球設想成圓的了,要不然無法準確預測日食月食,但在大眾知識界,為什麼人們還相信天圓地方的所謂古人之言呢?”

“古人也許沒有疑問這方面的動機吧,隨便一個詞簡單解決這個疑問了事,比如李白說的:江入大荒流,用一個大荒,來解釋沒有看到的天地外的範圍,其實,古人早就知道百川歸大海的事實,卻更願意相信近乎神話觀念的大荒這個概念。”我猜測到。

她也點了點頭,說到:“一是動機問題,現實中沒有爭論地圓地方的必要,與當官發財有關嗎?與心靈快樂有關嗎?。二是認識問題,文字和圖畫是二維的,最容易展示地方的概念,如果地是圓的,那是三維的世界,用人們熟悉的文字或圖畫方式,展示起來有些困難,所以他們就避重就輕了?當然,還有一種可能,他們是故意的。”

“故意的?你是說他們故意相信不可靠的理論?”我對這個觀點一時反應不過來。

“有可能。你想李白喜歡大荒這個神話概念,謝靈運喜歡描述並不存在的潛虯,這是為什麼?我估計,他們是想給平淡的生活增加某種神聖的色彩,以安慰自己過得不那麼平凡。”她這個理論純屬猜測,但似乎有那麼些道理。她繼續發揮到:“想象力是他們的專長,依附於一個現實並不可考的神話或傳說,更可以自由地塑造藝術形象,並且給生活增加神秘色彩,用以在思想上抵抗現實的困境和人生的窘迫。”

我問到:“你是說,相信並不存在的大而無當的理論,反而是他們內心動機所喜歡的?他們是故意裝睡的人?”

“也許吧。我問你一個問題,拋開事實的論證,從動機上講你是更願意相信人有來生呢?還是沒有來生?”

她這個問題比較大,我暫時沒考慮好。

她自問自答:“恐怕大多數人更願意相信人生還有來生吧?如果有來生,此生就變得充滿希望,如果沒有來生,此生的結局就容易令人絕望了。同理,我們是否相信鬼神的存在?我們是否相信超凡入聖的說法?且不論這些說法是否真實,但它們對人生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可能,確實會讓普通人激動萬分。從這個意義上講,宗教是人們的基本需求,因為他要讓人生變得有終極意義。即使對非常理性的人,如愛因斯坦,也需要心靈的慰藉,也需要為靈魂尋找家園。這就是所謂天圓地方這個錯誤說法流傳中國幾千年的原因,人們不是沒有疑問,而是不願意疑問。可能就是這樣。”她自己點了點頭,彷彿在自我肯定,我知道,這其實是她對自己的結論不自信,自己給自己強打精神的表現。

她說完,長舒一口氣,坐下喝茶,望著我,彷彿要準備欣賞我的表演。

但我帶給她的只有問題:“按你的說法,不能迷信古人,哪怕是有些看起來非常流行的經典看法。那麼,如何判定呢?如果不能判定,如何學習古人正確的經驗呢?選擇,這是個問題。不能選擇,難道什麼都不學了?”

“尋章不摘句,我覺得稍微可行點。”她解釋到:“多看先秦經典,但要整體去理解把握,不要死揪字眼。比如,我們看孔子,我不看後人的解釋,我主要看論語,不必然相信他的結論,但要揣摩當時的語境,學習他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邏輯,如果這樣看,孔子的結論雖然有很多錯誤,但他的態度卻足可以稱得上萬世師表。比如,學習莊子,莊子哪有那麼多朋友,不要爭論惠子是誰,也不要考證他有多少弟子,那不過是他說話的方式,主要看他的思想,看他的主要內容。關於你對周易的學習,我不知道你到了哪個層次,但我只知道,如果死抱卦辭,那是要出問題的。”

她果然聰明,周易的部分說得真不錯。

“我對周易,談不上多深的理解。”我承認自己的水平不高:“但是,透過學習孔子對周易的解釋和闡發,我覺得,對周易的理解有兩個途徑,一是觀象,直觀整體的思維方式,能夠給我更多理解事物的維度。二是預測實踐,在實踐中發現正確的分析路徑,不斷修正自己的斷卦模式。”

她想了想,說到:“你這是直觀的感覺與實踐的摸索相結合。”

“對,但是,你剛才所說的對天圓地方的批評,導致我產生了一個嶄新的思考方式。”

“什麼?我還給你帶來靈感了?”她欣喜中有些好奇。

“地球是圓的,在八卦中,本來方位圖就是圓形的,方位的方也是為了認識的方便。既然方位圖表現出圓,那麼,我大膽地設想一下,它是不是也表現了一個球體呢?”

“你是說,古人企圖用文字和影象的二維表達方式,表達出三維的意義來?”她表示不可思議。

“我是這樣認為的”我解釋到:“我們這個世界是三維的,如果周易只能在二維概念中解釋世界,那麼,它就缺乏解釋宇宙模式的基本能力,如果,周易在解釋宇宙模式上有真理的性質,那麼,它的原始思想就有可能是三維的。只不過文字和影象只能表達二維理解,也很少有人理解三維的意義,所以,很多人在學習易經時,表示難以理解,難以讀懂。如果用三維世界的思路來理解,是不是更容易勾勒出周易的真實模式呢?”

她問到:“你有思路了嗎?”

“目前沒有。但我從先天八卦方位圖中猜想,如果它要表現一個球體的話,那就意味著有n多個圓圍繞著一個圓心,組合成一個球體。這是空間方位的理解。我從預測學方面的理解,人生的方位是二維的,加上時間的長度,就成了三維了,這也是一條可以理解的思路,也許,這方面我想通了,就算是懂得易經了吧。”

我停止了思考,望著她,說了句:“當然,所有思路,都必須得到不斷的在實踐中的驗證,我的思維是不是很大膽?”

她望著我,似笑非笑:“我有一個更大膽的想法,不想聽聽?”(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