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玄學思考題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經過好多天的折騰,生意上的事總算有了個頭緒。妍子又在北京的寺廟請了一些經書,我得在書架上給它們騰地方。

在整理書架和書桌的時候,突然發現一堆材料,裡面就有手抄的《玉匣記》,突然產生了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想起當時冒充郭大師的吳某,不僅是自己這個號稱對傳統文化有研究的人,而且包括縱橫江湖幾十載的寧老將軍,都被他騙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估計,對古代文化的迷戀,是造成我們迷信的基本原因吧。

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在對這些遺產的繼承和學習中,不自覺地產生了古人崇拜。幾千年積累和發展的東西,當我們窮其一生精力和智慧的時候,也有讀不懂的情況,我們對不懂的東西,最直觀的反應是好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盲目地崇拜也夾雜其中。

這就好比一個學習鋼琴的人,在彈奏《野蜂飛舞》時,會不自覺地崇拜寫這個曲子的人,他如此發達的手指,在鍵盤上準確地點選,快而不亂的音符,在房間裡流動,那該是一個多麼偉大的人啊。

拉赫馬尼諾夫在寫拉三的時候,是故意炫技還是在故意為難後人?估計他是在用這種方式,與後世的天才們對話吧。

幾千年沉積下來的精華,後人即使能夠讀懂,也是天才們幹的事,這就是崇拜的原因吧。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從詩經到宋詞,從六書到五音,在我們這個早熟的文化中,確實有值得驕傲的祖先。所以,每當讀到聞一多先生的詩,我都情不自禁地激動起來。

“你雋永的神秘,你美麗的謊,你倔強的質問,你一道金光。一點親密的意義,一股火,一縷飄渺的呼聲,你是什麼?我不疑,這因緣一點也不假,我知道海洋不騙它的浪花,既然是節奏,就不該報怨歌。如今,我只問,如何抱得緊你,你是那樣的橫蠻、那樣美麗!”

每一個傳統文化的學習者,都把自己看成海洋的浪花,當然地崇拜海洋;都把自己看成某個音符,當然地崇拜歌。

但是,這是對精華而言。五千年的沉積,還有大量的泥沙,以及這些泥沙攪起的渾水。我覺得,許多方術,都是渾水現象。至少,它們今天呈現出來的形式,就是渾水。用這渾水摸魚的便利,撈取名利。

判斷一件事是否正確,大概有兩種辦法。一是判斷是否合理,這可以用邏輯來推測。二是判斷是否有用,這可以用實驗來檢驗。

現代科學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有這兩種方法,可以重複檢驗證偽,才變得可靠起來。

妍子每天的功課後,就是陪媽說說話,走走路。這幾天,我也進入一個暫時休整的狀態。李茅在聯絡他的教育扶貧計劃,還處於前期籌劃階段。他有了眉目後,答應過我,要邀請我實地參加,以積累經驗教訓。

小蘇已經到非洲去了,先說要呆半個月,結果一到那兒,王班長就給我打了電話。“小莊,蘇總來一趟不容易,我得讓他印象深刻,沒一兩個月時間,根本完不成計劃,你們作好思想準備,蘇總要被我扣留一段時間了。”

我在小蘇電話裡,明顯聽出了小蘇的興奮。“莊哥,王總家的游泳池真是太好了,我跟你說,莊哥,你見過的事比我多,保管你沒見過這麼好的游泳池。”

“什麼情況?非洲還有這好的游泳池?”我有點不理解。

“關鍵不是池子不是水,究竟哪裡好,你懂的。”小蘇撂下了電話,我已經明白,他是指的,一起游泳的人。黑白珍珠點綴,小蘇樂不思蜀。這也不是壞事,他有這個慾望,讓他滿足後,他才能迴歸正常。

最主要原因,是王班長,他不會害小蘇。

當有一個巨大的誘惑放在你面前,或者天上掉下來金黃的餡餅,我們總要向後躲閃,因為,不確定這是套路還是陷井。但王班長不是壞人,這是他追求的生活方式,小蘇見識一下,倒可以平復他那躁動的心。

我有閒時間了,突然想到一個事情,倒有點意義。

玉匣記這本書寫了許多預測方法,如果這些預測方法是有用的,何不用它來預測事實,看看它的準確性呢?

比如當年我學易經的時候,用它來倒推過去發生的事,有超過隨機機率的準確性。順推將來發生的事,也有相當的準確性。這是一種比較科學的,可以證偽的方法,我怎麼不可以試試呢?

當年,如果我拿幾天來試驗這種方法,也不至於上了那吳某的當,搞成一個笑話。

事實每秒都在發生,而預測的時間或者徵兆點,卻是隨機產生的,可以說是可遇而不可求。所以,這種預測的實驗,究竟需要多少時間,需要多少的對比量,需要運用哪種結構來歸納比較,這確實是需要設計的。

首先,是資料的錄入,就比較困難。因為時間不固定,預測出結果的驗證時間更不固定,如何在這時間和結果不固定中,以一定標尺來評價和比較呢?

比如,耳熱法、眼跳法,都分時間,以一個時辰為單位,在這兩個小時以內算是一個時段。具體的部位,也分左右的不同,得出不同的結論。

最理想的判斷方法是:假設在某個時辰以內,先後很短間隔中,都出現了耳熱和眼跳的情況,將兩個預測結果記錄下來,然後在預測的文字裡找到驗證的時間,再將驗證結果記錄,這就算是一次標準的樣本了。

即使在同一時辰,這種樣本也要分四種情況:比如左耳熱、左眼跳,右耳熱、右眼跳,左耳熱、右眼跳,右耳熱、左眼跳。

當然,還有兩種特殊情況,兩耳同時熱,兩眼時跳。

這只是對耳熱法、眼跳法進行對比,可以列舉出五種情況。如果再加上所謂燈焰法、噴嚏法等等方法,這個分析模式的數據錄入量,應該是專案種類特別多了。

當然,以上每一種變數的錄入,僅有一次驗證是不夠的,樣本量太小,根本無法得出結論。比如昨天晚上某時刻,我左眼跳,按通俗說法,左眼跳財,那麼第二天,我果然在路邊撿到了一百元錢,這是巧合,根本無法說明規律。

況且,即使我撿到了一百元錢,也根本算不上發財。因為按我每天超過五萬元的絕對收入來看,每小時自動入賬兩千元,那麼,每個時辰,都有四千元的收入,撿一百元,根本沒有發財的含義。這就意味著,確定事實與預測是否一致,除了定量的關係,還需要定性的關係。

更為困難的是,假如至少需要相同情況的十次樣本分析,才能夠得出大致有意義的機率結論,那麼,單純以眼跳法來驗證,一年時間恐怕都不夠。比如,一年內,我能夠確定,我的左眼會跳那麼多次嗎?

這僅是確認一個左眼跳的預測與事實是否有關聯,就這麼難。那麼,還要比較眼跳法、耳熱法、燈焰法、噴嚏法這四種方法,預測準確性的高低,需要的時間得多長?

其中,判斷事實正確與否,是一個定性判斷,但所有的定性,應該有定量的規定性,要不然,只能是跟著感覺走了。人的感覺,是難以客觀的,應該不能用作科學判斷的依據。

比如夫妻和合這個判斷,就比較主觀。以我與妍子目前的關係,屬於夫妻和合還是不和合呢?和合究竟是什麼呢?是指完全濃烈的感情,完全和諧的狀態,完全交融的思想,完全協調的行動。如果按這個標準,我可以說,任何一對夫妻,在這一生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

即使在某一個時段,夫妻間達到如膠似漆的狀態,但兩人的思想和情感角度,也會有差異。按理想的嚴格的標準來定義和合,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還有一種定義方法,和合,就是排除了不合和的狀態。不吵架,不鬧矛盾,不互相拆臺,不給對方使臉色,不給生活找麻煩。但是,這種相敬如賓的狀態,就是和合嗎?我跟妍子都達到了,但同床異夢的現實,確實讓我感覺不到和合的快樂。

我仔細研究了一下,在這些所謂預測的結果中,大多數判斷,都是主觀的判斷。而主觀判斷是否準確,全憑事實來臨後你的心情。

當年二牛,就是王叔的兒子,剛在溫州,在我的幫助下開手機店的時候。他曾經形容過這種感覺的差異性。他說:“大哥,生意好的時候,哪怕天上下著暴雨,我都覺得是豔陽高照的好天氣;要是生意遲遲沒有開張,即使天上太陽火辣,我也覺得得陰氣沉沉的。”

心情,可以影響對天氣的判斷。而天氣判斷,是人類最基本,甚至可以說是最具明顯性一致性的判斷了。

問題出來了,當你誤以為拿著邏輯之盾和事實之矛無比強大時,非常有把握地企圖刺破玄學的真相時,才發現,那事實判斷的敵人,不過是個貌似旋轉的巨大的風車。

事實判斷的目標,是個主觀的感受,如何用客觀的標準來量化它呢?

這是一個巨大的困境。這個困境如何突破呢?本來想從主觀到客觀,結果又回到了從主觀到主觀的道路上。

有沒有客觀判斷的預測法呢?有的。就是在玉匣記中,也記載了大量的客觀判斷,比如做生意賺錢的內容,比如疾病治好的狀態,但這種狀態,並不是每天發生,以什麼時間點來判斷預測的準確性呢?

比如,某時段某眼跳,預示著做生意賺錢。但以我的情況來說,我做的生意大部分時間和專案,都是賺錢的,這個結果根本證明不了什麼。因為機率不對等,條件不限定,結果也就沒比較的意義。

所謂藥到病除的狀態,也是不太好預測的。要知道,我現在年輕,根本沒什麼病。即使有感冒之類的病,當然是藥到病除了,這也屬於正常狀態。如果藥到病不能除,我估計離死不遠,當那一天到來,誰還關心預測的準確性呢?

疾病治好的預測,如果說它準確,大概也屬於倖存者偏差。治好了的,說預測得準。沒治好的,根本沒機會說它不準。

要說江湖算命中的邏輯陷井,也有這一套玩法。“兄弟,你一直向東走,一路雖有坎坷,但最終路會通,沒大事。”

廢話,一般死不了人,有什麼大事。有坎坷,是走路的常態,還需要你算?有的江湖算命老手還加上一句:“如果我說錯了,你要有大災大難,你來找我,我不走!”

牛哄哄的樣子,好象很為自己的預測負責。其實,不要說江湖算命的,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四處遊擊。就是他家住在這裡,就是他一生不走。你有了大災大難,你有能力來找他嗎?你只要沒死,他都可以說你沒災。甚至還繼續忽悠:“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如果你死了,你能夠陰魂不散?

要說,在預測中,以明確事實來推斷未來的,估計有諸葛亮馬前課了,關於行人,關於疾病,關於口舌,關於官司。但我發現,這些判斷,在人生中也屬於小機率事件,要碰上,是很難的,驗證起來,不太容易。

但,畢竟它還有個客觀的事實描述,不依賴於主觀的判斷。比如那次跟喬姐算的丟失的鑰匙,預測中就有“失物在坤方”的判斷,結果,也被證實。

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樣一個以客觀事實為判斷依據的預測方法,之所以流傳千年,還是有自信的,因為結果太好驗證了。

這給我一個啟示,凡是對未來預測中,客觀判斷項佔的比例越大的,只要流行時間夠長,很可能準確性比較高。

當然,這只是一種推理,這個結論本身,也需要實踐的多次證明。從機率上講,諸葛馬前課的準確率,以我的感覺,與周易預測,在我的能力範圍內,準確性是差不多的。

這使我產生另一種比較模式,從理論到理論。比如,某次眼跳,以它的結論記錄下來。同時,我也根據諸葛馬前課和周易來同時預測一下,看看結論是否相同。

如果把後兩者的準確率定為70%,那麼,以這70%為基數,來比較所謂玉匣記裡的幾種預測方法,就可以得出它們大概的準確率了。如果其準確率低於50%,那麼,它就低於了隨機機率,根拋硬幣差不多,就毫無預測的價值了。

毫無預測價值的東西,就證偽了,那就是迷信,就是胡編亂造的東西。

但,這會產生新的矛盾,這需要巨大的數據量。比如,如果諸葛馬前課與周易預測的結論,不一樣,這會經常發生的。因為兩個70%並不重合,兩個30%也體現各異,這種不重合,會造成分析上的困難。

但是,只要樣本數量足夠大,還是會迴歸了大體機率70%上去的。

但這個樣本究竟要有多大呢?比如這個70%都是單一判斷還好,如果不是單一判斷呢?比如在諸葛馬前課中,一個判斷,會包含多項內容,是不是所有內容都要出現才算準確?或者只要其中一個判斷對了,就算準確了呢?

在周易中,此種情況就更複雜了。比如裡面有好多判斷,尤其是繫辭中有一句“君子觀此”,當如何如何,這裡面有一個行動選擇然後產生不同結果的話,這話該如何確定其準確性呢?

行動決定結果,這事與預測有根本矛盾。又回到原來我的疑問上去了。如果改變自身行動就可改變未來結果的話,預測是很難準確的。如果無法改變,人生的所有努力又都是無意義的。

宿命論和隨機論,都是不可靠的,這是我們的經驗和常識。但要避開它們,在預測這個領域裡,你只要實際操作一下,就知道會有多麼難!

下午的陽光下,熟悉的陽臺,我又開始泡茶看書,因為妍子佔據了書房,她唸經時是不能打擾的。尊重她所做的一切,是我目前唯一能對她做的事。

我現在仔細看的是孔子為周易作的繫辭,這些東西我早就讀過多遍,以前讀它是為了理解話語的含義,但今天讀它,我找到了一個新角度。

我用統計學的方法來看,尋找某些重複率最高的詞句。最關注的一句話就是“君子觀此,當如何如何”,這個句式,在他的十翼中,出現機率非常之高,在六十四個卦象中,幾乎有一半的解釋中,都有。

這意味著什麼呢?

孔子為什麼要這麼翻來覆去去說?有什麼道理?

我估計,孔子大概是讀懂了些道理的。至少,以我的聰明程度,我理解周易的能力根本趕不上他。他這樣反覆說一句話,肯定有其特殊的意義。

這個意義估計可以這樣理解:當賢明之人看到這個卦象時,為了趨利避害,就得採取某種行為態度,態度端正了,行為模式就有了,行為模式有了,命運就會向好的方向轉化。

行為決定命運,而態度,或者說心,決定行為。這是他的邏輯嗎?

如果按態度和行為來改變命運的話,那麼,六十四卦就活了起來,就沒有一定之規。在這六十四個卦象中,每一個卦都有好的和壞的一面,只有一個卦,彷彿沒有壞的一面。

這個卦,就是謙卦。謙,是一個態度,也是一種行為模式。在這種態度和行為中,人的命運不會向壞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所謂最好的卦了。

但是謙,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呢?大概只有兩種人能夠真正做到。一種人是不得不謙,這是弱者,只有柔順地適應社會、順應自然,才能儲存生命、避免災難,這種人,除了先天不足的或者天生殘疾的人,其它大多數人,不是這種情況。

另一種,是聖明的高手。如同孔子那樣,站立在世界思想之巔,俯瞰著芸芸眾生,作低頭狀,貌似謙虛謹慎的樣子。因為他上面沒有人了,他不需要驕傲地昂頭,什麼人都看不見。這種大師級的人,對人類表現出的只有慈悲般的謙和。這種人,本身就是命運的強者,是主宰自己的人,本身就有最好的命運。

所謂最好的卦,對大多數人沒有意義。因為,根據我的經驗,真正發自內心的謙虛,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除了本身就是弱者外,最大可能,他本身就是強者,真正的強者,是不需要在弱者面前驕傲的。

不怒自威,這不僅僅關乎於表情,主要是實力。

當然,還有一種比較方法,可以用來證明玉匣記中所載預測方法,這是用來證偽的,即使不透過那漫長的大量的事實驗證,也可以證實其不正確性。

比如,在相同的時段,同時產生了耳熱、眼跳的情況,那麼這兩種預測結果,應該具備某種一致性。如果按耳熱法的預測,做生意要虧本,同時段,按眼跳法來預測,又說做生意要賺錢,那麼,這其中總有一個是錯的。

如果這種自相矛盾的地方多了,至少可以說明,某種預測被證偽。那麼,結合噴嚏法、燈焰法,就可供證偽的因素就更多了,我要等等那些模式,在某些時刻,一同到來。

我想起科學實驗的一些故事,很多時候,研究在積累原始數據的同時,也需要一些運氣。沒有這種運氣,各種因素不可能在某一時段集中爆發,這畢竟機率太小了。

門捷列夫發明元素週期表的時候,有一個關於看到盤著的凍僵的蛇的故事。在大量研究元素週期表排列形態的門捷列夫看來,這是上帝的提示。但在中國戲曲愛好者看來,這或許是描寫許仙救白蛇的由頭。

陽臺上,以妍子唸經的聲音作為背景,我胡亂地翻著古書,胡亂地思考著八字沒一撇的對比實驗,有時有種強大的自我懷疑:我與妍子在這美好的陽光下,正在做的事情,究竟有沒有意義?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