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嚇人的秘密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那麼,與我們社會人間影響最大,最有關聯的山與水,究竟是什麼呢?或者問,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地理因素,究竟是什麼?是如何發揮作用?今後趨勢怎樣?這些巨大的問題,我們研究院作了多年的研究,現在,我即將給大家報告一個嚇人的秘密,當時,得出這個結論時,也把我們自己吃了一驚。”

這話一出,整個場面鴉雀無聲。

大家彷彿置身於學術的高階,即將成為中華傳統學術巨大成果發佈會的見證者,大家的表情嚴肅起來,不敢稍有動作,害怕發出聲音。彷彿都害怕,擔不起破壞這一歷史時刻的責任。

我見過亂用外國名詞嚇唬中國老鄉的教授與海歸,也見過一連串英語法語德語甚至希伯來語的貌似廣博的人。但利用大家最熟悉的話題來取得嚇人效果的,這還是第一次。

我是不被嚇倒的少數的人,當然爸也不會被嚇倒,他不僅是見得多。更重要的是,我都不緊張,他就有底了。我知道蔡老師的底細,雖然不準備揭穿他,也不可能被他唬住。揭穿他不厚道,不信他是因為瞭解。

但是,如果他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人,如果我對傳統風水學沒有深入瞭解過,恐怕我此時的表情,也跟會場上的人,差不多吧。

螢幕上那張地圖,中間那一根線突出地閃爍。蔡老師輕鬆地說到:“大道至簡,答案其實就在常識中,也許在座的諸位已經有所體悟,這就是秦嶺和淮河。”

大家松了一口氣,我們背後一排還有人輕聲議論:“看樣子,我沒猜錯,果然是它們。”好像,自己也跟研究院的人一樣的水平。好像,猜到這個結論,證明了自己並不笨。

“但是,光知道這點就夠了嗎?我們還在研究什麼?如果研究只到這種程度,那我們研究院不如解散算了。就像你研究半天,證明了人總是要死的一樣,這是沒有意義的。關係的問題是,如何好好地活。”

蔡老師這樣講,又勾引了大家的興趣。

“我們要研究,這個規律如何起作用,人們如何利用這個規律,把自己的生活,真正融入到大智慧中,得到一個圓滿的人生,這才是研究的意義。如果大家覺得我說得對的話,請表示一下。”

要掌聲,有時是很有意義的。大家有種參與感,在激烈的掌聲中,群情激憤。

“我們發現一個現象,在距今一千年以前,也就是唐代以前,關於都城,有一個規律。這個規律,從文獻、從考古中都有材料證實,我不詳加敘述,大家有興趣,回家去查一查就知道。況且,在座的,有的還是這方面的專家,論據我就不一一展示了,免得耽誤大家的寶貴時間。我直接上結論。”

大家看到地圖上有好幾個點在閃爍,其中有兩個點閃得特別明亮。“大家看到了,閃爍的點,就是唐代及以前,中國最主要的都城。閃得最亮的兩個地方,在座的,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甚至都去過。長安和洛陽。”

“都說華夏五千年文明,夏朝的實際情況,我們不能隨便妄斷。就是商朝,其傳承脈絡及具體情況,目前也是國家工程即斷代工程,還沒有正式的結果。但是,我們今天最為熟知,最值得研究,有最可靠證據、最詳實記錄的,是從周朝開始的。”

這一段話,大體上沒人問題。如果是一個對歷史學比較感興趣的人,就知道,這也是一個常識。但對在坐的外行來說,這幾乎就顯得非常學術了。

關鍵的問題是,他的引言都大體正確,但會有可能會給你推導出有嚴重傾向性的錯誤的結論,這是當今騙術的常用技巧。把已有的事實誇大,脫離某個規律的適用範圍,將個體特殊當成一般普通對待,孤證立論,都是沒有邏輯的表現。而中國人,恰恰缺乏邏輯思維的訓練,最容易上這個當。如果利用這個思維弱點賺錢,相當於收智商稅。

他繼續說到:“大家都知道,周文王作《周易》,中華文明正式系統化,這是道統的確立。周武王統一天下,這是法統的確立。此時,道統與法統的一致,導致中華民族從此確立起來。中華民族是文化立國的,因為是個多民族國家。贊同這個道統的,就是我族,不管其血緣。這是中華民族構成方式與其它國家的不同點。這也是中華文化偉大的最典型的例證。”

這段話,如果是平時閒聊,大致可以,但作為專業嚴謹的學術釋出,是欠妥的。其中有許多推導不明,許多概念不清。

“八百年天下,周朝分東周和西周。興旺的是西周,衰敗的是東周。孔子崇尚的禮,崇拜的周公,都是西周的事。而東周,已經是列國了,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春秋戰國時代。周王朝根本沒能力控制國家,有名無實。以至於長江以南的楚國不服周,有問鼎中原的野心。”

如果一開始就說假大空,別人是不會相信的。尤其對於在坐的老江湖而言。一開始說些正確的理論,有利於打消大家的戒備心理。在這點上,蔡老師把握得很好。

我有時想,假如蔡老師沒有學道的經歷,不是一個書法家。這個人哪怕在街上算命,生意也一定很好。哪怕進入某個傳銷組織,也可以當上講師。聰明人如布袋中的錐子,總是要露出鋒芒的。

“為什麼叫東周?為什麼叫西周?因為定都位置不同。強大的西周,定都長安;衰落的東周,定都洛陽。都是周朝,兩地都是黃河流域。都是曾經的古代都城,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

用定都位置證明王朝興衰的理由,是不是牽強了些?我估計,他要開始走偏了。

果不其然,他接著說到:“我們研究發現,以長安為中心的都城,大都代表著中國最強大的王朝。其餘的古都,都沒有這個特徵。比如洛陽,開封,杭州,南京等等。有人或許會產生一個疑問,問北京如何。各位先生,注意我們的定義,我們是說一千年以前的事,而北京首作都城的元大都,不過六百年。”

這一通說法,似是而非,確實比較唬人。

“發現現象並不是我們的目的,透過現象看本質,才是研究者應有的態度。是什麼原因什麼因素造成了這個格局呢?即使從周朝算起,到一千年前,中國兩千多年歷史,為什麼有這樣一個規律呢?”

本身他總結的規律就有點問題,他還要推導出答案,估計就更不靠譜了。

“其實,東與西的區別,在於與秦嶺的遠近。我們選取了四個城市,也就是四個古都,來重點研究。西邊的有長安和咸陽,東邊的有洛陽和開封。大家注意到沒有,長安和咸陽定都的朝代,幾乎佔據了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大家想一想,秦朝、漢朝、唐朝,對不對?”

大家紛紛稱是,這是常識,只要是中國人,對這三個偉大朝代都不陌生。

“為什麼?因為相較於其他地方,長安和咸陽,離秦嶺近。我們前面說過,崑崙山是祖先和神靈居住的地方,是風水的發源地。但風水的興盛地,當屬中間的山系和水系,秦嶺和淮河,要不然,它們是成不了中國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的。”

這一通偷樑換柱,不仔細辨別,我都差點相信。

“以上說的是一千年前,中國歷史的趨勢,秦嶺,中國最有權勢的地方。這是我報告的第一部分。接下來,我要講近一千年的風水趨勢,以及我們應該應對的辦法,極具實用價值,請大家先休息十分鐘”。

這就搞得很正規了,還有下課十分鐘,還有“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彷彿真的跟學術研討,上課交流一樣。其實,就是他在說評書。

在所有條件和結論正確的面目下,千絲萬縷的由頭,讓你理不清頭緒,如果有人告訴你,他找到關鍵結點了,你興奮不興奮?下課時大家激烈的討論,就證明了這點。觀點在交流中互相強化,彷彿大家聽到了從未有過的真經,臉上抑制不住自己的興奮。

還有幾個佳賓,圍住蔡老師,討論什麼具體風水的位置等,搞得很有氣勢。當然,還有找鮑老板的,要求請蔡老師提供諮詢,請鮑老師當介紹人。

他這一套,我都會。當年,如果沒碰上妍子,如果我以算命為生,估計到今天,也走上了蔡老師這一條忽悠之路。

除了上衛生間的,人們迅速回到了原位,好像生怕聽漏了一句話,靜等下一節課的展開。成功的老師,最主要的是把握氣場,這一點,他們做得很好。

“接下來,我講第二部分:轉移的趨勢。在前面,我講過,權勢與山有關,財富與水有關。並且,在中國,最著名的代表是秦嶺和淮河。那麼,近一千年來,演變的趨勢是怎樣的呢?”

“我們都知道風水輪流轉的道理,三十年改變一個人生,百年改變一個政權,千年改變一個民族。這是統計出來的近似機率的結論。”

高啊,他居然把機率和數字都拿出來了,不由得你不信。甚至,近似這個詞,也顯得嚴謹。

“財富向東南流,政權也向東南走,沿著淮河流動的方向,走到了大海。”他說到這裡的時候,螢幕上的地圖分別閃爍著後來的都城,從開封到杭州、南京等。

此時,大家又開始議論起來,表示第一聽到這種觀點。

“我知道大家有個疑問,就是關於北京。畢竟這後一千年中,最終比較強大的王朝,是定都北京的。這裡有一個例子,更說明了這個問題。比如明朝,最初定於南京,但長不了,最後改為北京,才強大穩定起來。比如民國政府,定都南京,也長不了,才幾十年,還是被北京的政權所取代。大家發現一個規律沒有?東南方向,也就是靠近淮河流域的下游,越來越富裕,但建立的王朝,壽命越來越短,這是為什麼?”

這是個問題,這個問題幾乎人人都意識得到,但都給不出答案。

“原因很簡單,跟著水是有財,但沒有山,沒有勢。沒有勢,就無政權。南京的鐘山,當然比不上北京的燕山山脈,對不對?從大小、走勢,到地理分界線的意義,對不對?”

“當然,燕山山脈是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分界線,是草原民族與內地漢族的交接線,地理上的意義相當大了。當然規模也比鐘山大得多,不是一個量級。鐘山只是一座山而已,沒有脈,沒有氣,當然承擔不了中華的命運”。

“那麼,政權與財富,為什麼在風水上如此背離?這與它們二者的性質有關。大家都是有財富的人,財富靠什麼?靠生產。政權做什麼?做分配。生產出富人,分配出強權。對不對?”

這話一出,大家幾乎要炸鍋了。這些有了財富的人,最怕的就是強權。當然,強權也有好有壞,但唯一能夠讓在座富人有所收斂的,當然是政權了。

“所以,政權在北方總是比在南方有力量。但是,這還不能解釋我剛才所說的東西的問題。”

對,他開始說的什麼東周西周的,現在又說南北,肯定有些不對。他要彌補這個顯而易見的漏洞,顯得自己理論上的嚴謹。有時形式上的破綻,是故意露給你的,讓你將懷疑注意到這個明顯的地方,過一會,他自己將破綻一補,你就相信他了。

我記得有一次,和小池,開著王班長那輛老車,聽電臺。一個說評書的講到:“說張飛身高八尺開外,大家要問了,這個身高是吹牛吧,一米等於三尺,難不成張飛身高兩米六,比姚明還要高出兩個頭?告訴你,你的懷疑是對的。但是,我這樣說也是對的。為什麼?因為古代一尺大約相當於我們今天的七寸,七八五十六,相當於今天身高接近一米九的樣子,這就合理了,對不對?”

當時聽到這裡,小池笑了起來:“真是吹牛不打草稿,各個朝代的度量都不同,他居然就得出結論了,哄小孩呢。”

這種操作方式,跟哄小孩差不多。

“那麼,向北走的趨勢,與東西有什麼關聯呢?我們想想元代建立都城前,它興起於成吉思汗,是不是在內蒙古,最大征服的是中國的西北?明代朱元璋興起時,是不是確立地位的,是跟西北的農民軍隊打仗?清朝衰落的時候,是不是西北的李自成出來?今天的政權,是不是在陝北才有了龍興之象?”

這一通附會,顯然是以偏概全,但也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一個政權的確立和衰敗,是多重因素決定的,僅用風水這一個因素來解釋,肯定是不夠的。

他話鋒一轉,講起了一個故事:“我原來道家的師父,陝西道教協會會長,八仙宮老道長,他在世的時候,就跟我說起過這個問題。依據他觀察天象,他跟我說過,當上海成為中國最發財城市起,不到一百年,風水又要向西北轉了。當時,我很不理解,因為沒有證據。師父解釋到:我觀察和推算的結果是,陝北這地方已經孕育著一個大人物,三十年內必定出山,不過這人是誰,我師父沒明說。他是道家的出家人,講究天機不可洩露。”

這話一出,大家將信將疑,有人私下議論,不知真假。

“但是,西部大開發,已經開始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2008北京奧運,我們用的獎牌,就是崑崙玉製作的,為什麼呢?人家都是金牌,我們非要製作成金鑲玉,還用的是崑崙玉?”

這又是一陣議論,場面話題的集中度到了某個臨界點。

是時候引爆話題了,我當時正在這樣想。果然,蔡老師說到:“我想,上頭還是有高人指點的,迴歸祖源,中華復興,就從那時開始了,只不過,大家都還沒意識到而已。”

中國人除了文化崇拜外,還普遍有權力崇拜,一說是上層高人,大家的心情立即變得神秘起來。

“重新迴歸萬山之祖的中華源頭,是中華文明重興的起點。而興盛的中心,當以秦嶺為基礎。大家注意到沒有,在歷史上,秦嶺之下的關中平原,既是權勢集中的地方,也是財富集中的地方。八百裡關中的富庶,到今天也不算太差。這是中華傳統的龍興之地,秦嶺,護佑著中華子孫家國不亡,護佑著我們的風水綿長,護佑著我們代代興旺!”

這段話迎來了巨大的掌聲。

他雙手示意大家停下來,接著說到:“今天我講的,只是我們院的研究成果,大家都是成功人士,注意不要隨意傳播。有價值的資訊,或者說學術上的秘密,知道的人越少,越有商業價值,對不對?”

幾乎所有經商的,都知道資訊不對稱所帶來的好處,大家紛紛點頭微笑,彷彿自己掌握了某個天機。

“大家也不要迷信我,我今天說的結論也不一定是準確的。但報告給大家,是想讓大家知道,我們研究院,這些年努力工作,也算是有成果的。如果大家對我們的努力稍有同情的話,請給我同事們以掌聲。”

這不是在跟自己要,是在跟同事要,顯得多麼高大上啊。

“但是,知道這些就夠了嗎?我們該怎麼辦?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如果你說,明天要下雨,這沒什麼稀奇。但接著說,明天出門要帶傘,這就有意義了。對不對?”

“我們都是小人物,我們不能造勢,我們只能借勢,對不對?於是,下面我報告今天的最後一個內容:龍脈的佈局。”

這話一出,全場譁然。關於龍脈這個詞,在座的人恐怕不陌生,比如北京城的中軸線,比如十三陵的山脈走向等等。許多城市的房地產商人,就是拿風水和脈氣,作為樓盤的賣點。

比如某平原城市修建了一個四十幾層的高樓,打出龍脈正宗的招牌,吸引了大批所謂高階客戶。其實就是收智商稅,拿別人不懂行又追求的心理,多賣些錢。

要知道,沒有山脈,就是水脈了。平原地區沒山脈,當然水脈是指大江大河。那個樓盤不臨江河,憑什麼吹噓龍脈?當然地下河也算。但是,房子建在地下河上,就不危險嗎?況且,樓房上百米的高度,樁基的深度也有好幾十米吧,多好的地下河,水脈也在修建過程中被破壞了,哪有什麼龍脈存在?

在北京的石景山邊上,曾經有商人開發了大型樓盤,確實在全國引起了一陣騷動,說是龍脈。但是,高層建築,基本已經破壞脈象了,擋風擋水的東西,是不配講什麼地脈的。最多只有氣勢,人造的氣勢。

故宮中軸線是無法破壞的,不光是尊重傳統,也是尊重中國人的習慣。如果你要在北京城號稱龍脈,你不如住在故宮裡算了。

況且,僅僅挨著個石景山,就吹噓龍脈,這龍脈估計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吧。要不然崇禎帝怎麼死在那裡?叫龍煞還差不多。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要說北京的龍脈,如果古代風水典籍記載的是科學的話,也不過是以燕山山脈為基礎,與它的餘脈相連的地方,才有龍脈可言。

當然,他此時,所說的龍脈,不用猜我就知道,肯定是指秦嶺了。而且,他肯定要說,就是這別墅專案所在地了。他們的目的,我是一來就知道的。蔡老師的水平,我也是很早就清楚的,所以,我不會迷信。

但是,在場的這些新富們,有幾個知道底細的?況且,有幾個真正學過傳統文化的?即使偶爾學習,也不過是趕時髦懂一點東西。

這種人最好騙,淹死的都是會水人。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