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多維綜合體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我們這個世界是多維的,就像在坐的各位,同時身為丈夫兒子父親公司領導學生導師,是個多維綜合體,世界也是一樣。”

這是先給定分析模式,再來談分析方法的講述。這種講述一般在大學裡常用,因為分解多維後,才可以運用我們熟練掌握的數學及邏輯工具。

“中國是個小世界,在我們這棟樓裡,人們的工作環境與紐約曼哈頓沒多大差異。在甘肅青海某個牧場的山谷,部分人還過著非洲人民的生活。這就註定,中國不可能由一種經濟模式來制定經濟政策,中央統籌和地方自主是並行的,這就是大家熟悉的條條與塊塊的結合,雖然這種結合產生了大量現實矛盾,但是,它合理。”

此時,那個來自武漢的鄉村治理專家,帶頭鼓起掌來。看來,他研究的內容與城市經濟學家們巨大的落差,在這會場中,得到了承認。

“在這個多維世界中,最近發生了兩件大事,成為攪動全球的變數,讓多維世界更為複雜。第一,網際網路經濟所帶來的資訊革命。第二,全球化趨勢所帶來的治理難題。”

這就是問題了,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就會讓思路變得清晰。

“在中國,還有第三個變數,就是速度的不均衡性。這讓中國經濟有特點有別於世界其他地方,所以,慢說世界主流經濟學家難以理解這個世界,就是中國主流的經濟學家也更難以理解中國了。”

前兩個變數我聽說過,第三個關於中國的變數,我還是第一次聽見。有新東西就有意思,我按下了手機的錄音鍵。

“我先說第一個問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網際網路為標誌的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是當代生產力發展的最大變數。它所帶來的衝擊,以及對產業的影響,我們可以稱之為革命。有人把它與之關聯的工業科技進步,統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或者有人說是第四次。不管稱號如何,但這次革命的實質是什麼?”

不看廣告看療效,稱號並不重要,實質要對實踐中的作用來分析。

“實質就是資訊的交流與產生,速度廣度與深度,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影響呢?如果搞一個綜述,可以專門開一個學科,我只從大家最直觀的地方說起。”

這估計是下定義不如打比方的辦法了,想到這裡,我嘿嘿一笑,許多高手都玩這招。

“在座的有很多是生意人,我舉些例子來說明。過去有做銷售的,從廠家進貨20元,以25批發出去,零售30元。大家想想,除了運輸人員門面倉儲成本,每一個環節這5元的差價,還包含了什麼?”

下面有議論,當然是小規模的,當然有什麼渠道維護、政府政策、品牌建立等,當然,也有人提到了資訊不對稱。

“對了,大家剛才討論時,談渠道、品牌、政府政策等的付出,這些都屬於軟成本,產生這些成本的主要原因有一個,那就是資訊不對稱。如果廠家與所有買家價格資訊對稱的話,中間商就很難賺到差價了,對不對?”

確實是這樣,現在流行一個東西叫網購,特別便宜,讓很多中間商日子變得難過。

“網購是最近才興起的,它的直接後果就是衝擊中間商。這是利用資訊對稱帶來的社會福利。過去有人以為,買個鋪面養三代,那是網際網路沒來之前,當網購越來越厲害時,鋪面會跌價貶值,大家感受到了嗎?”

此時大家又議論起來,基本感受是,貶值倒不至於,但像以前那樣猛漲的機會,幾乎沒有發現了。

“我在這裡大膽預言,網購最終會成為中國人購買方式的主流,鋪面值錢的時代,將越來越沒可能了。不要你以為,投資鋪面,可供後代收租子,那點租子養活不了人的!”

這個衝擊就太大了,這幾乎改變了我們習慣的商業形態。在坐的都算是有錢人,投資方向幾乎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如果不投資商場,不投資門面,哪種長線投資是安全而有效益的呢?

“資訊傳播的速度是以電波的方式計算的,遠遠比物質傳播得更快,就像你的思想總快過你的身體。”

他將話題扯回,繼續他的主題:“這種速度的傳播會帶來許多問題。假資訊是問題,資訊濫超過分析能力是問題,資訊保安也是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太大,我只講其中一個問題:資訊共享的分層。”

“這是一個多維層面的問題。資訊共享的程度對各人來說是不同的,大概因為工具、文化、關聯度不同,享受資訊互動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工具嘛,上網的快於不上網的,能夠用手機上網的快於用pc機的。文化嘛,老人文化不習慣使用,沒文化的人不習慣使用。另一方面,年輕人最習慣,會英語的更充分。會英語的、有網路工程技術背景的年輕人,就是大家今後在公司招聘的爭奪物件,各位,還等什麼呢?如果你明天要招人,這就是重點啦!”

“信息化所帶來的衝擊中,還有一個前瞻性的展望,那就是對社會管理的資料化。比如以前,我們要調查受眾消費的偏好,需要找專門的調查公司,沿街發表,找人填表,送紀念品,費力不討好。現在,只需要收集網際網路上大家消費的資料,就夠了。你要預測趨勢和公眾偏好,這就是省力又有效的好辦法。當然,這個辦法,政府也可以用。”

黃仁宇說過,現代化國家的標誌就是,以數目字管理社會。

“信息化不光是傳遞信息,還自動產生知識,而這些知識恰恰與我們人文社科關係密切。所以,黃教授,你研究鄉村治理,一般是由點及面。當你掌握了全面農民農村或農業的大資料之後,你甚至可以跳躍到由面及點的地步。”

我現在在知道,那位武漢專家姓黃,我記得他的文章,曾經火爆過一段時間。

黃教授回答到:“如果真那樣,我可以像中央領導人那樣思考問題了。”

這不是笑話,按他的說法,這可能成為現實。

“知識的自動產生其實也很簡單,比如經濟學家得出過一個結論,就是口紅經濟學。意思是,當經濟發展停滯時,口紅的銷量就增長,這是大量觀察和積累得出資料,然後對比現實得出結論的辦法。可想而知,為了得出這個結論,這位經濟學家耗費了多少精力。現在倒簡單了,直接對比口紅網路銷售的資料,就可以得出經濟發展的引數,這不是自動產生嗎?”

知識的自動產生當然可以推動社會發展,但如此一來,傳統的知識生產模式將被革命,這可是關係到許多專家和院校研究所的飯碗問題。

“所以,信息化帶來的基本矛盾就很清楚了,就是資訊互動和產生的速度,遠遠快於現實物質交換產生的速度,思想快於身體,你就會不耐煩,對不對?”

不耐煩,是他打的比喻。焦慮,卻是這個社會越發明顯的共性了。當然,這個基本矛盾所產生的後果,要比焦慮大得多。他限於時間不願意深說,因為在座的都是行家,響鼓不用重錘。

“信息化的東西到此為止,因為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在座有專家比我懂得多,我只是把信息化當成今天主題的一個背景,給大家提一下。”

李茅正在掙信息化的大錢,他如果有時間來聽,估計他也不會看不起文科生了。

“我講第二個變數,經濟全球化。前面所說全球網際網路正在促進全球信息化,全球資訊的互動和產生,也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速度。”

他從螢幕上打出一張張圖形和表格,展示了世界前100強的大公司,它們的全球化產業鏈和銷售網,以及利潤分配及發展趨勢。這種用資料說話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這就是新的經濟學發展的方向。當然,這要摒除不真實的資料和不嚴謹的推導,更不能夾帶私貨。

“大家看到,世界營收前100位的公司,絕大多數都是全球化公司。我們舉例說來,最熟悉的聯想公司,它的市場當然是遍佈全球,它的股票當然在美國上市,它的生產也全球布點,但大家為什麼認為它是一個中國公司呢?只是因為它在中國創立,創立者是中國人了。但是在利潤分配上,全球股東在瓜分。在稅收上,各國都在相應收取,在員工聘用上,全球都在招人。也就是說,它的好處也是全球化的。”

他這一說,我理解了,一個公司的股東是全球的,經營成本花在全球,經營效益全球分配,這個中國公司,只不過有中國血統而已,公司本身,只能叫世界公民了。

“這個趨勢愈演愈烈,我把近十年來世界大公司全球化水平做了一個曲線圖,大家看一看趨勢。”

他放出來幾張圖表,然後又放出網際網路發展曲線圖,讓大家對比。這一經對比就發現,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與大公司全球化的發展,在趨勢和速度上,有驚人相似的關聯度。這就很說明問題,因為這是十年的資料,不能用一個巧合來解釋了。

“我在發改委研究所工作期間,有幸被選定給領導作一次報告。當時有一些部長和司長在座,我也是講經濟全球化問題。人家當領導的,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他們善於從紛繁復雜的現實中,迅速抽取出本質性的問題,敏銳地找到辦法。這種能力是學校學不出來的,人家是多年領導地方經濟建設中,建立起來的對矛盾分析和處理的直覺訓練。”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他這個說法,不是在給領導臉上貼金。我自己就有體會,當我帶領溫州工廠做一件事時,所得到的體會和經驗是綜合性的,有用的。班長當年在部隊就真正管理了一個班,十來個人,也比社會上的普通人管理水平高得多。

經歷就是能力,就像原來部隊所說的神槍手一樣:都是子彈喂出來的。

一個企業家一次次成功,將企業做得大,至少是經過實踐檢驗的能幹。比如金姨,沒讀多少書,但她在商業上的判斷和組織能力,可不是一般大學企業管理課,能夠學到的。

“當我講完,進入討論環節時。當時商務部的一名領導問我:你這個經濟全球化對社會治理的困境,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經濟活動主體全球化與政府治理邊界的國域化,是全球化經濟中最基本的矛盾?”

用基本矛盾的思維來分析問題,這是簡化樸素而直接的,往往還是有效的。當然,沒大量的實踐作支撐,也容易流於空想。

“我當時就服了,他一下就看出了根本問題。大家想想,當全球化經濟體佔據一個國家的主導時,政府對經濟的引導和控制能力還有多少呢?”

這當然是個問題。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國家機器往往是最終權力的體現都和執行者,當這個最後的控制人發現他最大的權利:經濟利益。不受控時,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比如政府為增加財政收入提高稅收,但大公司為避稅,就轉移生產到稅收低的國家。這怎麼辦?政府不能調控稅收、不能掌握財政,那麼,政府的功能就是大大弱化。

權力總是有的,二八定律都在起作用。公司原來是控制生產的,政府原來是控制分配的。如果公司在分配中的話語權越來越大,那麼,政府倒臺,還是百姓造反?因為過度集中的權力,會造成絕對的腐敗,這是一個老話題了。中國封建時期的迴圈就是這樣,資本的力量造成土地的兼併,社會迎來了流血的革命。

“要解決這個問題,政府要重新奪回漸漸弱化的分配權,只有兩個途徑。第一,放開權力競爭,直至政權壟斷,讓優勢國家一統天下,不管公司走到哪裡,這個帝國的管理就延伸到哪裡。這是什麼?這是霸權。當然不是我們的選擇。”

“第二個辦法,全世界執政者,聯合起來!”

他講到這裡的時候,全場爆發了,掌聲和笑聲一遍。這句話改編自馬克思經典: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什麼時候,執政者這高高在上的傢伙們,也被逼到必須抱團取暖的程度?這是商業的力量,這是資本的力量,歸根結底,這是全球化的力量。

資訊的迅速互動,交通的日益快捷,為政者必須聯合想辦法,才有出路了。

“這就是國際治理體系的提出,國際治理體系是一個大問題。比如在坐各位要決定事情,是按實力說話,還是按人頭說話?是讓所有人都同意才行?還是大多數透過,默許多數人的暴政?”

這個問題是當今國際社會的大事,如果按實力說話,那是聯合國,五常有絕對實力,所以有絕對權力。但是總有小兄弟不服氣。如果按人頭說話,必需要所有人一致才行,那就是歐盟。但總是議而不決,決而難行,沒有效率。

“公平與效率是一對矛盾,中國在國內治理時,就面臨這個問題,更莫說這個世界了。如果要公平,比如毛時代的大鍋飯和人民公社,那就沒有多少效率了。如果要效率,任由資本沒邊界發展,公平性公打折扣,產生嚴重的貧富分化。”

他停頓了一下,再次按開了圖片,說到:“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第三個變數:速度不均衡。”

“按鄧大人改開的意圖,是先富帶動後富。這在當時,當中央處於絕對控制地位的時候,是做得到的。因為政府掌握著絕對的分配權。但是,為提高地方的積極性,中國的改革是從放權開始的,各地方按各自的步驟發展先行,問題就來了。有利於地方政府稅收的事,各發達地方幹得火熱,而上交中央的稅收比例就減小了,減小收入就等於減小中央對經濟社會的控制權,為此。朱總就發明了分稅制,重新掌握了分配的主導權。”

這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也屢見不鮮,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往往會陷入一統就死、一放就亂的大迴圈。

“如果沒有今天我所說的變數的影響,這種做法是可能的,也是有效的。讓中央來調節分配比例,保障大致均衡。但是,大家知道,這兩個巨大的變數來了,新的不均衡被放大,治理方式如何改革,又擺在了領導的面前。”

中國當然不能硬性遮蔽這兩個變數。全球化與信息化,正是中國近些年騰飛的翅膀,如果沒有這兩個變數,我們即使開放了,也只能給洋人打工,根本沒有彎道超車的機會。

“怎麼辦?如何擁抱這個巨大的機遇,但又要造成大致均衡的態勢?我們的領導又做對了。順勢而為,不在分配上下功夫,而在生產上下功夫。用發展的辦法解決或者說覆蓋舊的問題,這是不是在哲學上,肯定變化和運動,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他這一說,會議室就轟動了,紛紛議論起來。這傢伙畢竟有中外學習的背景,又在政府高層工作過,又在公司實踐賺了錢,出口不凡,立意高遠啊。直到此時,我才有點佩服他了。

再想想自己準備的發言提綱,覺得非常淺薄了,果斷決定,暫時不發言。

當然也有提出問題的,這些問題要麼太專注於自己的專業,要麼太過常識,沒引起我的注意。

只有黃教授提出的問題,是我最關心的。他問到:“農村、偏遠貧困地區,怎麼辦?”

這是不均衡的極端問題,這也是個大問題,我看他怎麼回答。

我關心這個問題,是因為我是農民出身的,而且農村空心化,到了我難以想像的程度,完全廢棄的村莊,已經擺在了我的眼前。

“中國所遇到的一切問題,解決辦法就是發展。但如何發展,這就是試驗。這是我們政府堅持得最好的一種辦法,及時試驗,及時推廣。大家注意到沒有,每一個新設想的試驗,我國總是分幾個地方同時進行,試驗週期大約一到兩年,讓新鮮的經驗馬上來適應新鮮的現實,以保證經驗不過時。”

這是對的,下面討論時,有人總結了三個三,我覺得有意思:試驗總是從省市縣三級同時選點,總是從東中西三個地方同時發起,總是用提倡、檔案、法規三種力度來推廣。

中國人對三,真是情有獨鍾。

“這裡的道理在哪裡呢?所有的理論,必須來源於新鮮的實踐。所以,那些學古典經濟學的、西方經濟學的,水土不服是肯定的。那些抱著老祖宗經驗的,不適應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趨勢,是肯定的。最大知道的試驗和產生,都來自於試驗。將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引入物理學的試驗方法,這是中國的創舉,是偉大的。”

試驗是試驗,總得有個大方向吧,不能亂搞。總得有個大趨勢吧,不能沒有目的和方向。這是我現在的疑問,估計他會解答的,因為這個疑問顯而易見。

“我們既然不能迴避前兩個變數,要解決好第三個變數,我們就加速前兩個變數,有一種勇氣在裡面,有一種自信在裡面,也有一種中國人的智慧在裡面。”

我知道他要說答案了。

“政府就是借錢,也要投資於交通通訊的基礎設施,就是這個道理。在最遠的地方修鐵路,在最高的雪山修手機信號站,在最大的城市間加快交通的便捷,在窮的偏遠山村,架橋鋪路,免費安裝電視和資訊裝置。所有這一切,都是加快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速度,讓這個速度產生三個效應,來平衡經濟中心遠端的落後,達到帶動的目的。”

他所說的三個效應是什麼呢?大家都沒說話,安靜得如同小學生。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