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卷 第二百一 十章 因果有何憑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但好人為什麼橫死異國他鄉呢?好人為什麼培養不出好的後代與學生呢?因果如果存在,這難道是特例,是因果的悖論?

也許,他不是故意做好人的,他只是處事依循自己的良心,並不圖回報罷。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說萬事有因果,因如種子果如花,因緣成熟就開發。在佛門還有一句經典叫:“欲觀前世因,今生受都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句話被無數大師們所引用、推崇和證實。如果這些大師們沒騙我們的話,因果就是存在的。

這就好比我們學習科學,化學反應的原料、條件、方式,一旦正確結果,其反應結果也就是註定的了。物體執行的規律,與其力的初始大小方向有關。關於歷史的、社會的、生物的,如果沒有因果律,人類的所有研究就是一個笑話。科學的因果,是可以重複的,可供證偽的,也是最有說服力的。人類智慧的發展,也是對因果的把握和運用,才有了思維邏輯及一切物質文明成果,這是擺在眼前的事實。

但因果的依據,究竟是什麼呢?從一個單一的運動和化學反應來說,我們知道了條件,就明白了依據;再複雜一點,生命現象,疾病與健康,我們也知道了許多疾病的發病機理和致病原因,這也知道了依據。當然,越複雜的現象,其條件和依據也就越複雜。如果複雜到人類社會中,人的命運這個話題,依據和條件的復雜程度,就會遠超我們的計算和思考能力了。

人們總是厭煩複雜的東西,因為只有簡單的,才容易被理解,被實踐。

於是,很多理論家,就專門做簡化的工作。數學、哲學、邏輯學,就是簡化思想的重要工具,用大家可以理解的方式簡約地給出認識依據的路徑,以便於實踐操作。

但命運,這個宏大的主題,就連《周易》這樣高深的東西,也無法真正簡化它,即使它所提出的模式有84種,但加上其它分析因素,可以說有成千上萬種命運型別了。這不簡單,而且,對於普通人來說,沒有受過周易分析的專門訓練,很難掌握其一、二,即使我這個受過專門訓練的人,也只停留在單一判斷上,根本無法對一個人命運用出精確的綜述,更不用說我的單一判斷也只有七成的準確機率。

凡是過於專業的東西,要麼不好理解,要麼不好操作。要影響人類多數,只有一個大而化之的極簡模式,才能被充分地流傳和模仿。

“好人有好報”就是這個極簡模式的代表。越簡單的東西越不精確,對實踐的描述就越失真,這是我的感受。

什麼叫好人?就是行善的人嗎?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嗎?有人統計過,道德人品與個人命運的關聯度嗎?統計樣本有多大?涵蓋人群型別是否全面?地域差異是否考慮?時代變化是否覆蓋?好人好的程度和好報好的程度是同比例上升的還是非線性的弱相關關係?有沒有負相關的出現?如果出現了,原因是什麼?是樣本的特殊性造成的還是統計和分析的偏差造成的?等等,幾乎沒有一個人做過這個研究,沒一項相關資料,怎麼就得出這個結論了呢?是直覺?直覺可靠嗎?我還覺得天圓地方呢。

我想起前段時間,在網上某論壇,有人說過這句話:“毒蛇出沒之處,七步之內,必有解藥。”這句話的出處是哪裡的?我至今沒有查到,但它得到了網上一些人的膜拜喝彩,我卻不以為然。因為,這不符合基本規律。假如這句話來源於大量的實踐,從人類與毒蛇千萬年鬥爭的歷史來看,應該是人類早就掌握了的常識了。就像中草藥對常見病的醫治,大概也至少流傳了三四千年了。但這句話卻並沒有形成醫學界的共識,也並未有阻止每年大量產生的因蛇咬死的人的數量。說明這句話沒起作用。也許有人反駁我,說是因為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少,那麼,在毒蛇流行的地方,應該有許多人在實踐中發現了這個道理,自從有語言以來,這個道理應該可以迅速傳播,如果它有用的話。但語言產生千萬年了,但這個道理在實踐中並沒有多大用處,只能說明,這是個假道理。

但,為什麼一個假道理卻如此流行呢?科學發達到如此程度,科學教育在網民中應該還都經歷過,為什麼會得到如此多的喝彩呢?這估計與大眾傳播規律有關。

假如這句話的產生,最開始也不是騙人的,是來自於某個特殊的事例。有人被毒蛇咬了,在邊上發現一株草,敷在傷口或吃進嘴裡,居然治好了蛇毒,活了過來。有他經歷的也許不止一個,這樣就形成了某種印象,大家以為這是普遍現象了。但是,大家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這些人都是倖存者,他們確實在現場找到瞭解藥。但大量被毒死的遇害者,他們也許也用過這個“知識”,也許也在周邊的植物中做過嘗試,他們失敗了,他們沒機會說出他們的嘗試,沒有話語權,沒有駁斥倖存者的特例,所以,這句話就在倖存者事實的加持下,斬釘截鐵地流傳下來了。

這叫倖存者偏差。

從聽眾角度來看,有一個規律,就是大家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被毒蛇咬傷,肯定是不好的事,如果有一個竅門,能夠在災難面前救命,那這個竅門,人們寧願相信它是真的。在被毒蛇咬傷到自我救命這兩件事情中,希望和恐懼,兩種人類最基本的心理動力同時存在,這就更誘導人們相信有希望的一面,擺脫自身的恐懼了。說實話,除極少數特殊行業的人,誰不害怕毒蛇呢?

很多話之所以被大眾接受,不是因為它是真理,而是因為大眾願意相信它。

在命運因果這個複雜命題出來後,人們願意相信簡單的,更願意相信對自己有利的,也符合這種模式。

命運是自帶恐懼感的,因為死亡的不可預知,因為生命的絕對有限性,這可以說是人生最大的恐懼。希望是人人期盼的,只要是對自己有利。好人有好報,既給人類普遍命運帶來希望,又對自己有利,為何不相信它?

長期用這句話教導別人的,表面上是誇讚對方的善行,實際上是鼓勵對方對自己好一點。你要做一個好人,你要對我好,這並不僅是為我好,也是為你的命運好,你好我好大家好,這就是個好道理。

但真相呢?往往不好調查。人類命運的樣本太繁雜,調查統計幾乎不太可能,也沒人做過這個工作。好人,用什麼樣的標準來量化,也是不好確定的,既然無法精確研究,那麼,就暫且相信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模糊結論吧。

其實,這句話的反例無處不在。比如,我們還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好人命不長,王八活千年”。

歷史上很多有名的好人,人生受盡折磨,最後橫死他鄉;歷史上有很多大奸大惡,卻享盡人間繁華,得終其天年。

“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何將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重讀莊子《山木》篇,我會心一笑,覺得這老頭實在是太可愛了。他打了個比方,從邏輯上證明材與不材、好與不好,與個體命運無關。

但儒家、佛家,都提倡道德,都提倡行善,這是什麼道理呢?

從儒家講,這與他們的理想有關,他們的目的是恢復周朝時的社會制度,以禮來恢復社會秩序。他們的道德是有層次的,也只從“人皆有不忍之心”作為出發點,用“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歸結點,這個要求是比較低的,與現代所說的“好人”還是有距離的。

道家所說的道德,與人品關系不大,道是天地執行的規律,德是這種規律在人身上的體現。它存在的理論論據是天人合一,它表現出的境界是順應自然。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佛家所說的道德,在本體上與道家相似。在實踐中,主要體現在戒律上。在本體上,它還有更大的含義。

佛教認為,一個人只有解脫後,他的所有作為都是道德的,無一不善,這點與道家相似。但在社會功用上,佛家提倡得更明確。他們認為,當人人都為別人的時候,別人才都會為你。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態,與我們這個世界差距太遠,只能算是一種理想和努力方向,不能算是對現實的解釋。

在未解脫的時候,許多行為都是不道德的,怎麼辦?用戒律來約束。透過約束行為達到約束心靈的目的,從而為開悟排除慾望的干擾。所以佛教戒律,在我看來,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為了佛教的存在,以適應社會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世間社會的破壞性干擾。第二部分是為了自身的修行,剋制自己的慾望和心理定勢,讓心靈擺脫身體和慾望的牽引,達到純淨自由的地步。

第一部分,是佛教存在的必要條件。正因為如此重要,所以佛陀臨終時,告誡所有弟子,以戒為師。出家人,拋棄養育父母的義務,離開社會生產,有可能會成為社會的負擔。比如唐朝中後期,大量人出家,讓社會生產力受到了損害,就產生了滅佛運動,為了改變這種現象,中國才有農禪的出現,提倡“一日一作,一日不食”,也是為了適應社會生產,為了佛教僧團的合理存在。其次,佛教僧團必須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道德,以減少社會的反感面。佛教中描述了許多成就者,他們擁有超人的神勇,但佛教經典給這些神通提出了邊界:唯與刀兵與王難,不可倖免。為什麼?刀兵是社會矛盾巨大爆發的產物,一個小小的社會僧團,是不可能阻止或者改變的,如果要強行改變和阻止這種人類“共業”,是要給僧團帶來滅頂之災的。如果僧人不守社會道德,老做壞事,就會被社會厭惡,不僅沒有相信佛法,而且還會打擊僧團,這也會造成佛教的滅亡和衰落。第三,用老百姓熟知的道德,來樹立形象,提高吸引力,也是佛教擴大影響和吸引信眾的方法。但這種影響也不能太大,僧團要自我約束對財富、名聲的追求。如果影響過大,盛極而衰,也常有發生。比如唐代玄奘大師,名氣過大,能力過強,隨之而來的是,政治勢力的侵入和嫉妒。他的弟子辯機和尚,一世英才,也未能將師傅的法門傳承下去,因為名氣大到公主都喜歡他,名氣大到王公都嫉妒他,衝擊了皇權,悲劇的命運當然不可避免,這些都在大師的預測之中,但他也無能為力。

第二部分,就是透過約束自身行為,來達到約束慾望的目的。真正的戒律,在生活上是極簡主義的,身體的需要,只是滿足生存就夠了,甚至捨身求法也是提倡的。為什麼?古人講:吾之大患在於吾身。身體的有限性與思想的無限性,讓人產生了慾望逼迫的束縛。要打破這種束縛,就必須嚴格控制慾望的產生,如此才會給心靈的發展,創造出一個不受干擾的純淨空間。

有容乃大,無欲則剛。是這個意思吧?從這個意義上講,道德,不是判斷一個僧人水平高低的充分條件,但應該是一個必要條件。但也有特殊例子,比如說濟公和尚,這該怎麼理解呢?

我們天天有人在感嘆命運不公,其實是中了兩個錯誤理論的毒。第一個就是道德決定論,第二個就是能力決定論。在這政治層面也有反映,叫德才兼備。

許多人抱怨的原因,在於自認為德才水平較高,為何不能成就事業。是不是社會太黑暗了?這是極端的現象。

更多的人稍微平和一些,大概會感嘆到“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程度,常有懷才不遇之嘆,或者自認道德優勢,抨擊名人的道德瑕疵,以充當民間道德裁判,在這種自以為是的道德優勢中安慰失意的心靈。

但是,才能的比較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遠遠沒有高考分數那樣簡單。智商情商只是說一個人能力的可能性,並不表示一個人真正幹事的效率和思考的成果。更何況,什麼時代什麼崗位什麼地方需要有什麼樣的能力的人,你是否剛才遇上,這個機率不是很大,需要機遇的。即使真有諸葛亮、姜子牙的能力,沒遇上劉備周文王,也是無法取得成功的。韓信如果生在和平年代,連街頭混混都鬥不過,難道是他能力不行?時也,命也。決定命運的因素太多,能力只是眾多因素的普通一個。並且能力不能簡單量化比較,所以能力可以些微影響但絕對無法決定命運的。

那些自認為有能力的人,你把抱怨收起來,先做好自己做得到的事吧。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是聖人說的,先好好學學。

道德決定命運,更是不好評價。每個人對自己的道德水平的評價,都帶有主觀色彩。而且,假設一個人的道德客觀水平可以量化的話,越是道德水平低的人對自己的主觀評價卻越高,越是道德水平高的人越能看到自己的缺點對自己評價越會偏低。

為什麼?決定道德水平的主觀因素,在於自省。

一個善於自省的人,經常檢查自己的缺點,這人的道德處於漸次上升的趨勢,越來越高,但他對自己的評價因自省的力量,總是偏低的。越是這種人,越不願意用道德來評價或批評別人。

越是自認為道德水平高的人,越有可能是自省能力不足或者沒有自省習慣的人,他的道德水平缺乏主動的提高渠道,所以還經常自我感覺良好。

烏鴉站在煤堆上,看得見別人黑,看不見自己黑。

當然,還有一種現象,就是社會上的名人缺點太多,大家對他們的道德評價不高,搞得人們有些憤憤不平。這裡有三種情況,一是君子其德如日月之蝕,有黑點都被人看出來了,因為人們是用完人的標準來看待你的。而普通人,因沒人注意他,指出他的缺點,就誤以為自己道德沒有毛病了。二是有的在專業領域的大道德執行較好,但私德確實有虧欠,得到許多負面評價。比如一個皇帝的大德應當是治理好天下,至於他有多少個妃子、私人有什麼愛好,這是私德,就不應當被過分苛求。相反,那個私人道德很好的道光皇帝,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就是一個好皇帝嗎?三是確實有的人道德很差,但卻人命運上順風順水,但這只是證明了道德與命運關系不大,並不能說社會就完全黑暗了。因為,這種人,在哪個時代都有。

老百姓喜歡用道德來衡量別人,是因為道德是他們唯一可以與上層人士比較的工具。但這個工具也僅只有自我安慰的價值,因為它不客觀。

為什麼?因為道德是內心的反映,而人的動機和內心是不可隨意猜測的。

我們對自己的動機和內心都無法把握,何況去隨意猜測別人的內心?但有人總是拿一個道理來說服自己,總認為別人的內心是可以猜測的,這個理論就叫做“將心比心”。

從大機率來說,“將心比心”是錯誤的。為什麼,人心中共同的東西是有,但並不多。人生下來,求生是人的本能,這也許是人心共同的出發點。這個出發點也許是自私,不自私就無法生存。但這種自私,必須建立在別人無私的基礎上,比如餓了就想吃,就哭。但必須有無私的母親,來哺育你,才能讓你的自私得逞。無私與自私的交融中,建立了初步的道德模式。

隨著人的普遍成長模式的分化,每人遇到的際遇是不同的,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處事風格和心理特徵,那麼道德的行為正規化也就發生了改變,標準也各有不同。比如,有人認為暴力是不可饒恕的不道德,但有人卻認為以暴制暴是俠客的風範,值得歌頌。

我們分析曹操的行動及語言,就會發現這樣一個英雄,他的道德成分是複雜的,不可能單純用好與不好來定義。比如,他所說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負我”,這彷彿是不道德的。但是,在那個全國混戰、人人自危、互為敵人的年代,這個心理狀態也許是他用來自我保護的機制,也許是他生存的習慣。他喜歡打敗對手後,玩弄對手的女人,這也許是不道德,但這是他的愛好,或許還有打擊對手氣勢的目的呢,也沒見到他受到過什麼報應啊。他沒有同情心嗎?他哀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現狀,不正是同情百姓苦難的大道德嗎?他自我稱王,挾天子以令不臣,彷彿違背了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和作臣子的道德,但他在自述中卻有合理化解釋:孤若不稱王,不知有多少人要稱王,多少百姓要遭秧。這是不道德嗎?

說了他的道德,再說他的才幹,確實是比較厲害了,這是大家公認的。無論偉大的文學修養還是偉大的軍事修養,獨步天下,更莫說他的思維能力與政治才幹,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史上的精英了。

但他的命運呢?是好還是壞?這也不好用一句話來形容了。他應該算是命運比較好的人,稱霸天下,但統一中國,並沒有在他的有生之年完成,他的壽命也不算長壽。即使他為子女後代打下了好的基礎,讓後代統一了中國,但後代也不爭氣,帝位被司馬氏奪人,後代也被殺了許多。他是一個成功的人,是一個幸運的人,但他不算是一個有福氣的人。比如,一個人,自己的親身子女互相殘殺,就算不上命好。

七步詩,是如何產生的?他當時剛死不久,你想想?

如果要說結論,如果要說一定有因果,那麼只能說,因果的依據,與我們平時所謂的道德,有關,但關系不大。(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