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卷 第二百零二章 被遺忘的人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我們是被遺忘的人,也許只有戰友才會記得我們了。”孫班長說到:“鄉村被遺忘,轉業退伍的老兵被遺忘,我們都被市場遺忘了。”

“看不出來,孫班長,你還是個詩人。”我開玩笑。

向班長倒笑起來:“老孫,膽子小,就別怪命。長臂猿不也折騰起來了,你呢?當年叫你折騰,你不折騰,現在後悔了吧?”

有故事,看他們怎麼說。

“我有條件折騰嗎?沒底氣啊。”孫班長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情緒激動起來。“當年我回去的時候,也盤算過,我們這種當不了幹部的人,最好進財政部門,離錢最近,當然,進縣財政局我是沒有希望,但進鄉財政所,我還是動了心思的。一來,我自己當過司務長,懂點財務;二來,鄉鎮工作,本鄉本土,有點關係可以用得上,達到資源交換的效果。你以為我沒想過嗎?”

趙班長說到:“你還送過禮吧,為進財所,別以為我們不知道。當年分配的時候,就數你精,啥盤算啥行動,從來沒跟我們透露半點風聲,直到分配報到,才知道你早就有預謀了,怕我們跟你競爭,故意在背後搞行動。你這傢伙,沒有比你算盤打得精。”

“現在說那些有什麼用?”孫班長說到:“我到鄉財政所才明白,啥叫江河日下。一個鄉,自從不收農業稅以後,真正的財源就斷了,工業幾乎沒有,商業都是小商小販,況且還都是熟人,差不多都有關係,收費很困難。鄉鎮財政供養人員越來越多,就像你老趙,原來一個單位七八個人,現在三十多個,這在鄉鎮是常見的現象。鄉鎮財政收入少了,但支出多了,怎麼辦?只有兩個辦法:找上面要,找銀行借。實話跟你們說,大家都找縣裡要錢,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這考的是拉關系哭窮的能力,這就不是我擅長的了。找銀行借,操作難度更大,有些鄉鎮黨委書記親自出馬都不一定搞得定,我們財政所就更沒作為了,所以也就沒地位了。”

“不是有農民補助、糧食補助、新農村建設資金嗎?”李班長問到。

“那敢動?想坐牢嗎?我還有一大家子要養活呢。況且,就是想動,也輪不到我。當官的都搶不過來,啥時候輪上我們喝湯了?總之,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就是貪汙也得低水平重複競爭,殘酷得很,我們早就被擠出分粥的行列了。俗話說,領導吃肉我喝湯,但領導現在不僅沒有肉吃了,連湯都少了,我們還喝啥?”

他給大家發煙,我看到是硬盒的中華煙,我就明白他的消費檔次了。他是一個好面子的人,過去在部隊當司務長手頭活,抽菸在同年戰友中檔次是最高的。這次專門到北京來與戰友一起聚會,在酒桌上發煙,肯定是買好煙的,面子嘛。但是又要有面子,又要節約錢,怎麼選擇?中華牌子硬,有面子。硬盒45一包,軟盒65。當然軟盒檔次高,肯定是有面子的。但他要節約,多0元都不太好支撐,所以,他買的是硬盒。按裝逼與平時:1的比例規律,他平時抽的最好的煙,估計也就十幾元錢的東西了。

“你們不知道,現在墮落到啥程度。過去鄉財政所長000元以內的經費可以簽字算數,現在是多少?500以內,超過500的要主管副鄉長批。5000以上的經費,需要鄉黨委集體研究決定。錢少了,權力自己就小了。何況,我們這些沒當官,沒有籤字權的人。各個職能部門都有自己的小權,縣上的佔大頭,鄉鎮的根本沒機會,是不是,老向?”

向班長點頭認可:“縣鄉兩級,需要照顧的關係多,所以編制外的臨時人員多,這需要各部門自己掙錢發工資,這就造成了與民爭利,與下級爭利,與其它部門爭利。縣領導整天被這些部門之間的鬥爭,牽扯了大量精力。比如交警中隊的,他要掙錢,就設執法陷井。一條好好的公路,車速開到八十碼不成問題,車流量雙少。但他把限速設定在0碼,限速標誌立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外地司機根本無法注意到,就超速了,就罰款了。罰沒收入他們與縣財政各分享50%,所以,縣領導也不管。我開車在那裡就多次超速,但交警都不會處罰的,因為政府的車、打過招呼的關係戶的車,交警都有登記,他們不會自找麻煩。公路部門呢,就以治理超限超載為理由,沿途設立多個治超站,既安排了關係人上班,又為單位創收。攔截過往貨車,找個理由就罰款,幾乎跟攔路搶劫差不多。我是個開車的,對這比較熟悉。其他的我也知道一些,就不多說了,大概都差不多。執法部門最牛,可以打著法律的名義公開罰款,然後發福利發資金發臨聘人員的工資,養活當官的七姑八姨。”

這些情況,倒是我沒接觸過,沒聽說過的。鄉村都惡劣到這種程度了嗎?

孫班長繼續說到:“目前當鄉鎮一把手,如果想真心搞好鄉鎮工作,最緊缺的兩項能力,我總結的是:向上要錢的能力和債務展期的能力。”

果然是搞過財政工作的,連債務展期這樣的詞都有了。我知道他沒學過金融,但他實際工作估計天天接觸,所以才有這種感觀。

“這還是指的那種真心想搞好鄉鎮的一把手。一般來說,這樣的一把手也稀缺了,現在的一把手都為自己打算,拼的是另一項能力:儘快調到執法部門當一把手的能力。那才來菜,對不對?”他的說法得到大家的贊同。

我不太理解這個邏輯,就是隨著中國的發展,鄉村迅速衰退的現實。

“為什麼呢?”我問到。

“市場把鄉村遺忘了,我們建立市場經濟,鄉村天然處於弱勢地位,所以,鄉村被遺忘,我們縣鄉工作的人,也就被遺忘了。”向班長解釋到:“農業是不掙錢的,尤其是在中國的農業。為什麼呢?這麼小的土地規模養活這麼多人,一人一畝多地,每年撐死在這一畝上掙5000元錢,就是暴發戶了,還抵不到打工一個月工資。農業是向地球收利息,工礦業是向地球要本金,哪個厲害?更何況,資源集中度導致效益偏差,更是鄉村與城市競爭的結構性劣勢,怎麼辦?”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你學了不少東西啊,向班長。”

“聽領導吹牛,代領導開會,也聽了一些,都是不中用的牢騷,沒啥意義。”向班長謙虛到:“比如醫院有一個貴重裝置叫核磁共震,大家都聽說過。假如需要一千萬,如果在我們縣城,一天它能夠給十五個病人檢查。為什麼?縣城病人少,給得起檢查費的人也少,所以,一天只能看十五個病人。但如果到省城,一天可以看五十個病人,因為病人多,給得起檢查費的人也多。你想想,同樣是一千萬的投資,是放在縣城划得來,還是放在省城醫院划得來?這就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縣城人口和金錢規模小、市場規模小,所以好投資不會來,好投資不來,掙得也少,又反向促進錢越來越少、人越來越少。對不對?據我觀察,我們縣凡是當官的、發財的,如果幹得成功,標誌就是退休後在省城買房住。有錢人逃離縣城,縣城就越來越窮。市場經濟,強者恆強。這就好比銀行,你越需要錢的窮人,銀行越不會給你貸款。你越是賺錢的富人,銀行就越願意給你借錢,道理是一個樣。資本總喜歡聚焦,向壟斷和高額利潤集中,這是資本的本性,是符合經濟原理的。”

他所說的,我也聽說過,只是沒想到,這種形勢已經真實發生在我們曾經熟悉的縣鄉。

李班長也說到:“下半年,我也準備把兒子送到省城去讀書了,找關係,花錢也得去。沒辦法,我們縣城中學的教育質量越來越差了。縣中最好的老師被市裡調走了,市裡中學的好老師被省城中學挖走了。省城重點中學的高考,一本率都達到70%以上,我們縣中一本率上0%都困難。我跟老婆商量了,把縣城多餘的一套房子賣了,也要供兒子到省城讀書,咋辦呢?我們都是吃的文化水平不高的虧,不能讓孩子再吃這個虧吧?”

“你吃虧,你比我們幾個不強多了,便宜都讓你佔了。”孫班長說到:“你當個小單位一把手,好歹簽字算數,也比我們活些。要是你問咋辦,我們還活不活?”

“老孫,要怪都怪你自己,當年我叫你搞的事,你不搞,現在後悔,怎麼樣?”向班長說到:“當年我讓他在縣城搞個洗車的,做點生意補貼家用,那邊上的幾個門面,老闆我都熟悉,介紹給他,他不搞,說是投資太大,怕擔風險。現在你看看,那幾個洗車的、修車的,甚至光是充氣補胎的,也比你拿那幾個死工資強。”

“你說得輕巧,投資十幾萬,當年我即使有那幾個錢,也是為老人孩子準備的,敢用?老人有病,孩子讀書,我要投資失敗,找誰哭去?用你剛才的話講,我不是不想投資,也不是不想冒險,而是根本失敗不起,沒資格冒險。如果我像長臂猿那樣,家裡條件好,有點家底,怎麼折騰我都不怕,我估計發點小財,應該沒問題吧?”

他說的是事實,不是沒有投資機會,是因為沒錢投資,是因為經不起失敗。失敗後果,對窮人來說,有可能是家破人亡。

向班長說到:“你說的也是事實,我在縣城其實投資機會很多了,但我沒錢,掙的幾個修車加油的零花錢,也供養我老婆了。漂亮的人不好養活,穿要穿得好,吃要吃得好,用要用得好,我這幾年小恩小惠拴了她幾年,她有了工作,她開了眼界,我的小恩惠就不起作用了,她跟別人跑了。我怎麼辦?好歹我房子算是保住了,緊巴巴供養孩子還行,怎麼說呢?自己沒有特殊能力,也沒有投資本錢,就這麼湊合著過吧。我不怨誰,這都是命。”

在我眼中,向班長是有能力的,為人也好。但時代大潮的沖刷,已經讓這個曾經的弄潮兒,被時代遺忘了。

久不開口的趙班長也開口了:“算了,不說那些了。好歹還有幾個戰友,要不是小莊和老陳,我們今天能夠痛快地喝茅臺住五星大酒店?也算是開過洋犖了。”

“小莊就不用說了,人家是大學生,有本事。”孫班長說到:“老陳呢,他帶了個好兵,所以他的命好,我們也跟著沾光了。”

我趕緊說到:“各位班長,你們都是我的大哥,你們要這樣說,我確實慚愧。任何事情,光有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實話跟你們說,我的能力過去和現在都一樣,但錢的數量根本不一樣了,為什麼呢?是幸運。我覺得我自己有幾個幸運,導致今天比你們的處境好一點。第一,我有幸參了軍,鍛鍊了意志力,有打架的能力有自我生存的能力,當然我過去窮,也不怕冒險和吃虧。我退伍後,我什麼都不怕,因為我是睡在地板上的人,不會再掉下來了。部隊教會我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不墮落,不放棄,這是一幸。第二,我有幸到了北京,北京不像鄉村需要在熟人社會中找關係,即使你想找關係,又找得了誰,在北京,誰敢說自己官大錢多?這裡也給了我們這種一無所有的外鄉人給了機會,是有可能翻身的。我的第一個一百萬,就是在北京掙來的。有了這一百萬,我就有了新交際圈,這就產生了新的機會,不管是人際朋友的機會還是投資出錢的機會,我都有翻身的條件了。第三,我有幸找到了今天的老婆,她家有錢,並且願意交給我企業讓我管理,我如果有點能力,這才有發揮能力的平臺和基礎。實話實說,對於我這樣能力的人來說,在北京遍地都是,但有我這樣幸運的人,總歸還是少數。”

我沒有說董先生教我算命的事,這也算我的能力之一。因為我一旦說了,他們都會找我算命。我準確率本來就不是太高,他們又對未來表示出巨大的期待,我怕他們失望。除此之外,我所說的三個幸運,是真心話。即使我學了算命,假如我不到北京來,也遇不上李茅小蘇等合夥人。也遇不上我岳母,也遇不上妍子,沒有這些,就沒我今天的處境。

“隔河美女,發誓追求。努力游泳,終於到手。結果一看,背影殺手。”

當向班長自飲自酌時念出這幾句話時,大家面面相覷,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

“我們也三四十歲了,也可以總結了。我剛才念的是個順口溜,是另一個老轉業幹部說出來的,我給大家解釋一下,大家看像不像我們。”向班長看大家有興趣,開始了他的解釋:“這個轉業幹部在縣政府辦,是寫材料的,至今還只是個副科級,愛發點牢騷、寫點歪詩,他這是總結他自己的,當然也像我們。我們當年從農村出來當兵,目的是什麼?是想跳出農村,成為城裡人,對不對?這個城裡與農村就隔了條河,城裡人就是隔河美女。我們當年出來,發誓要在部隊解決這個問題,沒能力考軍校當軍官,就努力轉志願兵,其中的努力和辛酸,我想大家都有體會。只說我當年是怎麼在部隊學駕駛的,小莊估計不知道。每年支隊推薦學駕駛不超過5個人,我沒關係,怎麼推薦得上呢?怎麼辦?當時支隊司機班班長,我打聽到,他是總隊參謀長的親戚,有關係。他不是老開大車,給我們中隊送米送煤嗎?只要他開車來,我就積極幫他洗車擦車、端茶遞水、周到服侍,每次他來中隊,我都買一包好煙供上,得到他的好感,最後,他同情我可憐我,給他當領導的親戚說了,計劃外給我撥了一個學技術的指標,這才上了駕校。我學技術不僅學開車,還偷偷向修車的師傅學基本修理,回到支隊後,開車技術也好,排除臨時故障也好,都比別人強,這才混到給領導開車的機會。要不是給領導開車,哪有機會轉志願兵?哪有機會娶美女?這叫努力游泳,終於到手。退伍回來,成了城裡人了,發現仍然活得不伸展。地位低,沒積蓄,關鍵在熟人社會裡,各種優勢和劣勢還沒人為放大,這就尷尬了。”

我趕緊插話:“人為放大,是什麼意思?”

“縣城是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由於熟悉,整天處於攀比較勁之中。比如比房子有多大啦、衣服是不是名牌啦、買沒買車啦、有幾個門面啦等等,我不比,老婆要與她一樣漂亮的人比,孩子要與他同班的同學比。這一比,我不就輸了麼?”

我問到:“熟人社會不是溫馨安全嗎?”

“那是你只看到了表面。如果你窮了,親戚都看不起你,兄弟都不搭理你,現實得很。不要跟我談鄉村純樸,那是農業社會,今天商品社會,是笑貧不笑娼的。比如外出打工回來的,有在外面混黑社會的,有賭博發家的,有賣淫三陪當小三的,只要掙到了錢,回鄉都是英雄,沒人管你的錢是哪裡來的。我們那裡,天天都在攀比,天天都在計較,你不在那個環境,你不知道。現在農村請客吃酒席之多,誰送的禮多誰坐上席,不管輩分的,由不得你假清高。”

說到這裡,李班長說到:“小莊,你在北京,有些事不知道,今天農村的攀比和請客之風,連我都應付不起。過去是一年幾個節,年紀大的長輩過生日,再不就是婚喪嫁娶,這都是有數的。但現在不同了,任何人,過個普通生日,要請客,請親友請同事,不去得罪人,去了送不起禮。吃殺豬飯要送禮,母豬下崽要請客,母豬來了奶水都要請客。你說他是斂財也好,裝面子也好,反正不去不行,去了要送,送多送少當場念出來,這不是攀比是什麼?”

他所說的,匪夷所思。我想,怪不得,我舅舅平時不住在鄉場上,送禮都送不起啊。

“其實這也是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向班長說到:“本來就沒幾個錢,天天酒席應酬吃喝,一個月能剩下多少?實話跟你說,我有兩個電話號碼,一個是對外公開的,一個只有家人和這幾個戰友知道,有些人的電話是不趕隨便接的,一接,多半是請客送禮的,再不就是借錢的。只能瞎編個理由糊弄過去了,估計老李,你也是這樣吧?”

李班長點點頭:“何止是這樣,我現在最討厭別人打電話問我:在哪裡。我要答在家,他就來找我,我要答在外地,他就問什麼時候回來,搞得我想躲都沒機會。如果他不這樣問,我可以隨便編藉口,他這樣問,搞得我很被動了。但是,這些人,你還不能得罪。在熟人社會裡,有人幫你他沒能力,但要壞你的事、壞你的名聲,可以輕鬆做到,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關鍵是要躲得開。”

“為什麼這樣?熟人那麼容易變仇人嗎?”

孫班長說到:“親戚都可以變仇人,你信嗎?我的條件雖然在戰友中不算很好,好歹也算吃財政飯的人,在政府工作。我大姐的孩子要上縣中找我幫忙,我找老李打招呼,上了。我二姐聽說我找老李把大姨姐安排到環衛了,她也想到環衛。我問她好好在外面打工不好麼?她說想回縣城住,舒服些。你想,不是我不幫忙,關鍵是麻煩老李,我怎麼下得去手,一次兩次也算了,畢竟我們戰友還是不能過度使用噻。更何況,她要到縣城買房,不得找我借錢?不得還要找更多麻煩,我哪有那個本事?我自己都沒錢到縣城安家,能夠幫她。她就怨我幫大姐不幫她,現在,斷絕往來了,過年回家都不怎麼說話的,這不,親人成了仇人麼?”

向班長總結到:“幫理不幫親,救急不救窮。古人的話不是白說的。況且,自己不站起來,事事望著別人,永遠是個窮命,唉!”

一聲嘆息!(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