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唐、英經濟體量對比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這一個多月來

英國人再度提及入股尼加拉瓜運河相關事宜,法國人也表示了類似的意向,帝國政府先後委婉的拒絕了,沒有留下一點餘地。

法方表示理解,而英國人態度則強硬的多,倫敦多次在不同場合表示;

不會放棄在這條重要的運河工程中謀求話語權的努力,這是英國全球影響力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世界性經濟危機已經持續兩年,至今依然沒有看見緩和的跡象,這對帝國整體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1874年第四季度,總體經濟增長乏力,相比較去年同期增長回落到2.8%~2.9%之間,低於前三季度的3.4%平均值。

由於帝國經濟體量大,完全依靠內需拉動而缺少國際市場,顯得需求不振。

展望1875年第1季度的經濟前景不容樂觀……”

首相董傑伯爵正在彙報1874年第4季度的經濟統計,還有相關國際形勢評估,為下一年帝國政府工作預做鋪墊。

皇帝李察坐在上首龍榻上,把玩著手中的一件祖母綠翡翠珍玩,神色中沒有做任何表示,意味著“朕已知曉”,政府方面應對得當。

尼加拉瓜運河持續推進至今已6年,總體工程量完成近7成,瀕臨大西洋一側的河道完全疏浚加寬加深,基本已接近尾聲。

瀕臨太平洋一側雙線三級船閘混凝土澆築量已經達到85%,目前已經轉入沿岸混凝土護坡,繼續爆破狹窄地峽,加寬並加深河道的工程中去。

從明年6月份開始,將會開始安裝超大型鋼鐵構件,包括尺寸無與倫比的大型閘門,附屬超大構件等等,前後將持續約一年半時間。

從運送到安裝,再到除錯,每一步都將傾注工程人員巨大的心血。

附屬尼加拉瓜運河工程的河灣市大型國際碼頭,皇家海軍基地,國際儲運倉庫區,道路和橋樑等等設施,也在穩步推進建設中。

用不了多久

這一世界性的海運通道即將建成,暢通的溝通太平洋與大西洋,將大唐帝國西海岸發達的城市群與歐洲更加緊密的聯絡在一起。

眼看著尼加拉瓜運河的恢弘工程一步步接近尾聲,英國人心中那份羨慕嫉妒就別提了,忍不住站出來指手畫腳的評論。

英國媒體拎酸呷醋的味道隔著大西洋都能聞到,不斷敦促倫敦政府在這一世紀工程中體現出世界領導地位。

英國《泰晤士報》報道;

“尼加拉瓜運河工程將是迄今為止人類工程史上,集頂尖土木工程技術和水利技術於一身的輝煌壯舉,必將永遠載入史冊。”

“其工程量和難度遠超蘇尹士運河,總投資更是屬於是運河的4.5倍之多,前後動用了總計56.3萬名勞工,堪稱人類建築史的奇蹟。”

“令人遺憾的是……世界領導者英國缺席這一工程,唐國在這一工程中表現的“吃獨食”的形象為國際社會所詬病……”

“英國皇家海軍致力於維護全球海域安全與和平,不能缺少美洲這一塊關鍵拼圖。而尼加拉瓜運河正是扼守兩洋通道的關鍵,重要性越來越被世界所認知……”

“難以想象……如此重要的國際海運咽喉要道,竟然沒有英國資本參與。”

英國《泰晤士報》的觀點代表了主流輿論傾向,讓他們氣急敗壞的是;

大唐帝國政府從始至終就沒有鬆口。

前車之鑑,後車之師。

英國人在蘇尹士運河股權之爭中的表現,讓人難以信任,大唐帝國政府當然不會再犯這種低階錯誤。

看看當初全力主持興建蘇尹士運河工程的法國人如今的落魄,就知道絕不能放英國人進來。

你只要開啟一點門縫,讓英國人把手伸進來,他就會想辦法將胳膊也伸進來,然後就是腿和身子,最後鳩佔鵲巢,成為主導蘇尹士運河的控股方。

而法國人費盡心力營建的蘇尹士運河,如今通行處處受到英國人的刁難,這滿腔的鬱悶到哪說理去?

法國人現在手中僅剩下12%的股份,即便這樣,英國老一直都在排擠打壓,竟然想將法國人最後一點的股份也蠶食光。

偏偏法國殖民中南半島又迫切需要蘇尹士運河航道,不得不在多個方面向英國妥協,可謂憋悶至極。

凡此種種所作所為,英國實在不是一個好的合作伙伴。

皇帝李察坐在上首龍椅上,心中反覆斟酌的是當前偏弱的經濟增長態勢,這才是他最關心的首要問題。

想來想去,感覺能夠用出來的政策幾乎都用了,擴大基建和發動戰爭牽引的社會需求越來越弱,幾乎無計可施。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大唐帝國實施的是貨幣與黃金掛鉤的黃金本位制,不可能濫發鈔票,必須有多少黃金儲備發行多少貨幣,超發只能控制在一定限度內。

這個時代既沒有通貨膨脹也沒有通貨緊縮,唐元幣值堅挺的不像話,購買力非常強。

回顧大唐帝國的經濟發展,在北美洲戰爭結束後,北美統一市場掃除了貿易關稅障礙,帝國資本主義工業獲得了迅速的發展。

大唐帝國從50年代開始的鐵路建設高潮,一直持續到70年代中期,是牽引社會需求的重要力量。

1862年至1872年這十年間,新建鐵路的總長度為31092英里,基本上建成了遍及北美大陸,向南直抵墨西哥和德克薩斯的鐵路網。

從1873年開始到1874年末,世界範圍內的大規模經濟危機席捲而來,為了強力拉動社會需求,增加就業和擺脫嚴重經濟危機。

這兩年新建的鐵路是1862年~1872年新建鐵路的9倍多,大手筆的鐵路投資帶動了周邊產業,對鋼鐵和能源產業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從而推動了冶金業煤炭業和石油業迅速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1873到1874這兩年,在歐洲各國普遍陷入嚴重經濟危機泥沼(注;德國除外)的情況下,大唐帝國依然能夠保持3.2%~3.5%的發展速度,內需拉動功不可沒。

在這期間,大唐帝國鐵路的營業里程從35085英里,增加到76171英里,相當於12.25萬公裡,通暢的鐵路網幾乎連通了帝國各大中小城市,形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現代鐵路網。

1865-1873年,大唐帝國生鐵產量從75.5萬噸增加到632.3萬噸,增長了8.5倍。

煤產量從2215.9萬噸增為9591.7萬噸,增長了3.3倍。

石油產量從1865年的1.5億加侖,增加到1874年末的6.16億加侖,增長了3.4倍,實現了巨大的跨越。

與此同時

新興的石油化工產業與特種鋼鐵和機械產業,成為表現矚目的新亮點,樹立大唐帝國以石油化工和電氣化為代表的第2次工業浪潮先鋒的位置,引領世界工業發展新潮流,變得更加牢不可破。

所謂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有“危瞼”也有“機會”,德意志帝國就是整個世界經濟危機中表現最為耀眼的優等生,但是他的成功不可複製。

50億法郎的鉅額戰爭賠款在短短兩年內注入德國經濟中,產生了騰空起飛的奇效,其他人羨慕不來。

大唐帝國的經濟表現堪稱優秀,在新的一年中,,預計將在第二季度的某個時候超越大英帝國,從而坐上世界經濟總量第一的寶座。

而在1875年的第2季度,大唐帝國的人口也將接近9750~9800萬之間,距離年底突破上億人口只有一步之遙。

大唐在發展,英國也沒有停下腳步。

在1865年至1874年之間,其重工業在這一時期也獲得較快的發展。

英國煤產量從1865年至1873年連續增長8年,從1.05億噸,增加到1.31億噸,總量增長了25%,每年的增幅相對較小。

生鐵從1865年至1872年持續增長7年,到了1873年世界經濟危機的風暴下,才有所回落。

其生鐵總產量從1865年度459.7萬噸,增加到1872年度685萬噸,增長了49%。

到了1873和1874這兩年,其生鐵總產量重新又回落到600萬噸以下。

英國資本還大量參與了美利堅合眾國和其他國家的鐵路建設,並向這些國家出口生鐵、鐵軌、機車車輛和鐵路建設所需的機器,從而帶動了國內重工業的發展。

唐、英兩國的經濟發展就是賽跑,始終保持較高發展速度大唐帝國後勁十足,雖然遭遇世界性經濟危機風波的侵襲,依然能夠實現彎道超車目標。

出於避免刺激英國人敏感神經的考慮,大唐帝國社會輿論普遍低調處理,絕口不提經濟總量的超越,反而總是拿人均收入較低做文章。

統計顯示;

大唐帝國1874年人均收入98.72唐元,距離突破人均收入百元一步之遙,這一收入水平距離英國相差一倍多。

英國1874年人均收入約合237唐元,是大唐帝國收入一倍還要多,普遍更為富裕。

這是因為大唐帝國是個典型的移民國家,處於人口規模高速增長狀態,並且不斷的向外殖民擴張,納入哥倫比亞這樣的新殖民區400萬人口。也會拉低收入水平。

新移民以文盲居多,收入普遍較低,而且農業人口比例較高,無形中也拉低了年均收入水平。

幾項因素疊加,居民年均收入總體水平就遠遜於英國,處於差不多比法蘭西略高二成的水平。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