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喜樂摻半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普軍潮水般的進攻強度越來越高,炮火轟擊與步兵進攻交番進行,色當城在大軍圍攻下風雨飄搖,喊殺聲響天徹底。

下午3:00許

法軍在20萬敵軍全面攻擊下終於支撐不住,在色當城樓舉起了白旗,狼狽不堪的向普魯士軍隊投降了。

此戰法軍近4萬人傷亡,2萬多人被俘,夏龍軍團精銳兵力大多折損在此役中,軍團司令麥克馬洪元帥也身負重傷,可謂一戰盡墨。

9月2日上午,拿破崙三世作為戰敗國的君主會見德國首相俾斯麥,正式簽署了投降書,並且奉上了自己的佩劍。

色當戰役後

拿破崙三世、法軍元帥及以下的39名將軍,10萬士兵全部做了普軍的俘虜,650門大炮也被普軍繳獲,敗的體無完膚。

9月3日,拿破崙三世向巴黎發電:“軍隊已被擊敗,全體官兵和我本人都已成為俘虜。“

在普魯士軍隊全軍上下徹夜狂歡的時刻,俾斯麥首相不無憂慮的對威廉一世說道;“陛下,我們的勝利來的如此之快,而這並不是最理想的狀態,我擔心面臨一盤散沙的無政府局面。”

“你是說巴黎?”

“是的,陛下,我擔心第二帝國會不復存在了。”俾斯麥首相說完後,目光與威廉一世碰撞在一起。

從對方的眼中,他能看到威廉一世也深深的擔憂此事,不禁重重的嘆息了一聲。

這都叫什麼事兒啊?

拿破崙三世不但在法蘭西操蛋,在發動戰爭一事上率性而為,也給普魯士王國增添了巨多的麻煩。

誰都知道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基礎極不牢靠,如今法國皇帝陷落在普魯士兵營中,他一手創立的第二帝國有可能轟然坍塌。

果然,一日後,法國皇帝被俘的訊息傳到巴黎之後,一場非流血的革命爆發,輕易的便推翻了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一個新法蘭西臨時政府。

在這種情況下

由於法蘭西第二帝國已經被推翻了,普魯士王國繼續拘押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他只不過是個孤家寡人一個,所有榮耀已經隨風逝去,沒有法國人願意再聽他的命令了。

這麼個燙手山芋留在手上,若是有個三長兩短還真說不清楚。

威廉一世與俾斯麥首相商議後,准許拿破崙三世帶著心腹手下離開軍營,流亡英格蘭。

與此同時

普魯士王國軍隊經過休整後再次開拔,主力第三軍團和梅斯的第一和第二軍團開始向巴黎進軍,下一步準備圍困巴黎。

大西洋另一側的北美大地

帝都長安

皇帝李察手上拿著來自歐洲最新的軍情通報禁不住笑了起來,心情當真十分暢快,普法之戰的戲劇性轉折太有趣了。

拿破崙三世的投降並非戰爭的結束,而僅僅是開始……

從8月2號法軍發動試探性攻擊,到9月2日拿破崙承認戰敗交出佩劍,正式簽署了投降書,前後整整一個月時間,法國就打輸了。

這一個月時間走馬燈似的變化,法國政府已經倒臺了兩屆,法蘭西第二帝國也隨之垮塌,又成立了新的民族救亡政府,而在法蘭西各地劇烈動盪才開始。

皇帝逃亡英國了,法蘭西帝國輸了……

自西羅馬帝國後的法蘭克王國時代,高盧人與日耳曼人之間就戰爭不斷,戰爭經常在兩個國家之間展開。

幾乎是每十幾年就有一次戰爭,彼此之間的仇恨非常的深。

法國在拿破崙的領導下成為歐洲的霸主後,兩個國家的矛盾更加突出,普魯士人不斷的擴充軍事力量,希望有一天一舉將法國打垮。

如今的普魯士王國有多榮耀,法蘭西就有多麼羞恥。

一些憤怒的法蘭西民族主義者將滿腔怒火發洩在前線參戰的法國貴族和士兵家卷的身上,少數地區出現法國貴族和其家卷被拖出來絞死,砍死或者慘遭欺凌而死的極端事件,就連一些士兵家卷都難逃毒手。

洶湧燃燒起來的民族情緒高漲,攪動的法蘭西社會沸騰起來,宛如烈火烹油一般劇烈。

拿破崙三世9月3日向巴黎發電報,告知自己和法軍投降的訊息,9月4號攝政議會就被推翻了,歐仁妮皇后被迫離開火山爆發一樣的巴黎,連夜逃亡英倫三島。

打贏了戰爭的普魯士好像又沒打贏,剛剛戰勝的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已經垮臺了,政府不存在了,已經被新的臨時政府所取代,只有佔領巴黎才是最終解決方案。

所以普魯士王國的大軍繼續向西開進,順便佔領了西北方諾曼底地區,隨即等待於此的大量商船靠岸,開始解除安裝海量來自大唐帝國的商品。

受此啟發

普魯士王國也加大了對法蘭西國境內市場工業品的傾銷,利用佔領軍的便利,透過經濟手段賺取更多財富,擠垮了很多法蘭西本地工廠,這就是後話了。

大唐帝國出口的煤油,柴油,潤滑油,奶糖,白糖,肉類和水果罐頭,糧食製品等物資,與普魯士王國傾銷的工業品密切配合,這些走私貨在很短時間內就充斥了法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

皇帝李察高興之餘,讓宮庭樂妓彈奏了一曲《胡茄十八拍》,心情也隨著宛如奇峰陡立般的琴曲上下起伏,激盪不已。

能看到老牌帝國主義法蘭西吃癟的機會很少,這可是最大的一次瓜。

這一次普法戰爭

英國明目張膽的站在普魯士王國一邊,深深的重創了法蘭西人熱切的愛國情懷,兩國可謂是舊怨未消,又添新仇。

從此以後

英國確實在歐洲大陸為法國樹立了一個強勁的敵人,達到了“歐洲力量再平衡”的戰略目的,也失去了殖民全世界最有力的幫兇,在海外威懾力大減。

拿破崙三世執政期間頻頻出現的英法聯軍,自此成為絕唱。

大唐帝國能夠敏銳的感受到這種變化,來自歐洲的國際壓力削減大半,皇帝李察肩頭上的擔子頓時一鬆。

必須得承認

英國的皇家海軍加上法蘭西的陸軍是當今世界最強組合,擁有這樣底氣的英國官員說出;“大英帝國的威嚴不容挑戰”這句話時,對方能夠感受到如山的壓力撲面而來。

現在不一樣了,法國人不玩兒了,普魯士人也不熱衷歐洲以外的事務。

形單影隻的英國外交力度大不如前,估計只能恐嚇一下小國弱國,對大唐帝國這樣的世界列強很難產生影響。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皇帝李察信馬由韁的走到一人多高的手繪大幅地圖前,滿意的端詳著帝國明黃色的廣闊疆域,目光在中美洲古巴區域稍微停頓後,繼續看向南美洲各國勢力分佈。

在地圖上

南美洲呈現出明顯的三分天下格局,狀如冰激凌桶的南美洲地圖上,冰淇淋桶下部屬於大唐帝國的明黃色連成一片,蔚為壯觀。

而在冰淇淋桶較寬較肥的上部,瀕臨大西洋以巴西帝國為主,是三分天下的第2部分。

該國政治、經濟已經被大唐帝國深深的滲透,親唐政治勢力空前強大,巴西海關掌握在大唐帝國資本的手中,作為鉅額戰爭賠償抵押物之一。

透過各種南美洲統一市場條約,大唐帝國已經將南美洲安第斯總督府與巴拉圭,烏拉圭,阿根廷和巴西緊緊捆綁在一起,智利和玻利維亞有限參與,形成了一個暢通的南美大市場。

冰淇淋桶上部瀕臨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部分國家,是三分天下的最後一塊拼圖。

這包括秘魯,厄瓜多,哥倫比亞,委內瑞拉,法屬和英屬蓋亞那,蘇利南,古巴等國和地區,是大唐帝國推行下一步戰略的重點地區。

該地區屬於傳統阿茲特克帝國發源地和大本營,擁有較多的人口和千年以來的文明發展史,經歷西班牙人兩三百年殖民根深蒂固,對大唐帝國一直持有較為敵視和疏遠的態度。

皇帝李察雙手環抱著,右手輕輕磨挲下巴上剃去的堅硬胡茬,目光在這幾個南美洲國家的版圖上流連,心中一連串的念頭乍起忽滅,紛紛而至。

作為一個控制欲極強的帝王,他不喜歡南美洲出現不同的聲音,不管是哪一國家,不管他是什麼來頭?

找機會,應該用武力去修理一兩個刺頭才恰當。

不知不覺中

皇帝李察越來越習慣於用武力解決問題,他從中嘗到了甜頭,那種潛移默化以德感化四夷的速度太慢,效果太差,遠遠沒有征服戰爭來的那麼立竿見影。

一場南美洲戰爭打下來,收復了巴拉圭和烏拉圭兩個馬仔,打服了巴西和阿根廷兩個實力較強的南美洲國家。

透過戰後各項條約的捆綁,完全可以預見巴西和阿根廷將會向美國南北兩方一樣,被大唐帝國鼎盛的武力說服,乖乖的成為美洲統一大市場的一份子。

武力征服的爽感極強,是皇帝李察慣用的方式,赫赫兇威就是這麼打出來的。

大唐帝國海量工業品和農產品在美國南北雙方傾銷,打壓的美利堅合眾國工場主紛紛破產,戰後10多年來,一直沒有發展出像樣的規模工業,就是鮮明的例證。

美利堅聯盟國工業發展的萌芽被掐斷,現如今是以奴隸種植園為主的經濟結構,為大唐帝國的紡織廠提供原花原料,同樣是工農業產品的傾銷地。

今後的巴西和阿根廷也一樣,在美洲統一大市場的環境下,只需要接受大唐帝國海量的工農業產品傾銷就可以了,不用發展什麼自主工業,要那玩意兒幹啥?

大唐帝國深化南美洲合作的戰略意圖非常明顯;

就是要將整個美洲打造成為大唐帝國的後院,工農業產品的傾銷地,打造以大唐帝國為首的國家勢力集團,對美洲國家互相之間給予最惠國待遇,對域外國家則實行高關稅。

如此一來,美洲大市場就成為大唐帝國獨享的後院。

當然了

這個後院不能拒絕大英帝國工業品的進入,這是世界霸主的威嚴,但法蘭西和其他歐洲國家的工業品就只能說抱歉了。

好在大唐帝國並不畏懼英國工業品公平競爭,蒸汽機械,棉紡織品,鍊鋼造船等英國工業強勢領域,大唐帝國的工業水平不遑多讓,甚至猶有過之,搶佔了很多市場空間。

與墨守成規的英國工業相比,大唐帝國工業領域注重科技研發,注重技術迭代,在國內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崛起了一大批有競爭力的工業企業集團,發展速度非常快。

以英國傳統的優勢行業棉紡織業為例,

棉紡織業是英國工業的代名詞,在19世紀上半葉,英國憑藉著珍妮紡織機和水力紡織機等革新,將廉價的機織布銷售到全世界,一度佔據了英國工業產值的8成以上。

棉花貿易也成為了世界上最大宗貿易,每年達到數億英鎊之巨。

來自印度,埃及,美國南部的優質棉花,進入英國數千家棉紡織廠中加工成紗線棉布,然後暢銷歐洲和全世界。

英國廉價機織布極大的衝擊著世界棉布市場,甚至導致棉花發源地印度和華夏大陸大量家庭紡織工人失業,手工織布無法與廉價的機制布抗衡。

19世紀早期,印度有600餘萬紡織工人,到了1850年只剩下280餘萬,到1860年只剩下230餘萬,到了1870年已經不足200萬,呈現急劇減少的趨勢。

東亞的滿清帝國要好些,畢竟不是印度那樣完全的殖民地,但是大量的洋布依然衝擊著市場,讓很多沿海地區的手工紡織工人失去了唯一生計,日子過得愈發艱辛。

大唐帝國的棉紡織工業是後起之秀,成長於19世紀50年代,崛起於19世紀60年代,尤其以不斷的推陳出新享譽世界市場,能夠與英國棉布進行全方位的競爭。

大唐帝國紡織業透過間諜從法國弄到了紡織提花技術,並且以全球領先的化工業改進印染技術,電力紡織機械技術,生產出品種,花樣新,價格極富競爭力的紡織產品,並且大規模的返銷歐洲,暢銷中美洲和亞洲,搶奪了很多英國棉布的市場。

在英國南開夏郡,曼徹斯特郡依然有上千家使用傳統水利紡機的企業,技術發展上不思進取,在面對大唐帝國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紡織品競爭中紛紛破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近些年來

紡織工業在英國工業產值中的佔比迅速降低,面臨大唐帝國紡織工業挑戰是重要原因之一。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