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大明的咽喉之地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東秦妥協了,大明妥協了,琉球沒有上桌的資格。

妥協的條約背後,往往代表著雙方的利益沒有真正得到滿足。

不過妥協的好處卻是,滿足了雙方暫時的利益要求,給予了雙方需要的時間。

使得雙方又一次得到了新的競爭機會,誰能利用好妥協換來的時間,誰就能最早的放棄妥協。

這個道理阿信懂,明朝君臣們也懂,可彼此卻不能在明面上說出來。

王珩在條約簽訂後,還假惺惺的請東秦使團赴宴,設宴的地點在一家名為聚賢樓的青樓。

在清倌人的唱曲與舞蹈之下,眾人杯觥交錯。

簽訂和約後的王珩,心情似乎極其不錯。當眾表示大明寬仁,只要東秦願意,便能永保安寧。

阿信甘之如飴,表達了東秦的惶恐之心,對於大明這次的網開一面,非常的感恩戴德。

接下來,作陪的諸位大臣和京師才子,紛紛開始了作詩,而且還是讓清倌人就景出題。

這種高雅的遊戲,東秦蠻子們自然不知,只是好奇的望著。

等到幾首嘲諷的詩詞寫出來,滿座的才子官員,皆是鬨堂大笑起來。

如此折辱一番,這些大明才俊們才心滿意足。

賓至如歸之後,王珩陪著阿信,說說笑笑的逛京師。在分別之際,這才像朋友一般,依依惜別。

站在鴻臚寺府衙門前,喝了一點酒的王珩,略略拱了拱手道:“阿信外使,我王珩在鴻臚寺為官多年,不得不承認,你們東秦是我見過最不同凡響、最令人稱奇的外邦!”

阿信回禮道:“大明國亦是我從未見過的強大之國!”

王珩擺了擺手,低頭輕嘆一聲道:“說句掏心窩子的話,我雖對東秦極為厭惡,可我對東秦還是欽佩的,你們以蠻荒之地,能造出如此多的鬼斧神工之物,能有如今的態勢,從這一點上,我大明諸公,皆不如你們!你也看到了,勾欄鬥詩聽曲,這便是我大明年輕才俊!”

“可惜啊!可惜啊!可惜啊!”王珩連道三聲可惜,神情彷佛醉了一般。

阿信望著他這副樣子,有些摸不準他的目的,思忖片刻後說:“王大人身為大明之臣,自然只能以大明國事為重,方才之言,王大人乃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看待我東秦!這一點外臣明白,也非常感激王大人,能如此看待東秦!”

“我東秦起於蠻荒,從愚昧走向文明,我們自信我們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也自信我們偉大的國君,會帶領我們不斷強盛起來!所以我們東秦此刻,無論老女老少,都在為國家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同時他們也在不斷追求自己的好日子!”

“而在我眼中,大明雖強,民卻弱!此行我不是沒看到過大明的富庶,可惜大明的富庶,並不能恩澤所有平民。王大人若是真的有心振作國家,還當勸戒明國皇帝,多去看看治下之民!或許讀懂了貧民的訴求,大明亦能強盛起來!”

王珩苦澀一笑,眯著眼望著阿通道:“你是個有氣節、夠坦誠的……真小人!這一回,不是大明輸了東秦半籌,是我王珩,輸給了你半籌!”

說著他躬身一禮,似乎是對阿信這位對手,又或者是對東秦這個大敵,表達了一下他的敬意。

望著他遠去的背影,阿信有些迷湖。他理解不透大明官員的想法,更有些看不透他們的作法。

明明是一些互相有利的事情,可他們卻強烈的反對。

可明明是有害大明的條款,他們卻捨得妥協一二。

這讓阿信也是頗為摸不著頭腦,覺得同這樣的對手打交道,實在是太累了。

他回到了房間裡,張三風正在研究大明京師的區域平面圖。

“你就摸清了大明的京師?”

“沒有,只是一部分,不過這座城池很難攻打,至少需要二十斤炮轟上十幾天。看來啊,得讓君上考慮,是不是造更大一些的炮!”

阿信笑了笑,突然覺得張三風的行事風格才是正確的,管他遇到什麼,先想想看,東秦的大炮能不能轟碎。

…………

…………

兩日後,東秦使團踏上了歸程。

由於大運河通州段淤塞,所以東秦使團只得趕到天津,才登上了前往杭州的漕船。

就如同其餘朝貢的使團一般,他們享受了漕軍和各處驛站的照顧。

阿信和張三風對大運河,只有地圖上的概念,全然不清楚這是一條多麼長的人工河。

只是剛出天津,阿信和張三風就發現沿河有不少衣衫襤褸的人。

打聽之後才知道,這些人原來就是漕軍!

這讓張三風大吃一驚,士兵怎麼可以這麼被對待?

邱睿才對此也不是很瞭解,只是告訴他們,明國軍戶逃亡是常有之事,軍戶的日子過的還沒有佃戶的好。

這個發現讓阿信和張三風都有一種竊喜之感,他們不相信這些士兵,能有什麼強大的戰鬥力。

張三風當天就在日記裡寫道:明國士兵極度的貧乏,據說這是來自於長官的剋扣!他們缺衣少糧,武器非常的簡陋,看上去就是一副病態,眼神渙散無光,彷佛一槍托就能把他們砸倒。這樣龐大的明國,卻把士兵變成像戰俘營裡的奴隸一般,實在不能想象,這群士兵會對這個國家有歸屬感和認同感!

……

到了滄州後,同樣的情形依舊可見,他們還目睹了一起兵民衝突,幾個士兵因為衝撞了某位大人的船,而被要求當眾跪下,在接受了該大人的家奴杖責後,這才饒過了他們。

在這個過程中,漕軍的長官只是一味的諂媚,並沒有過問事情緣由,也不關心這些士兵到底有沒有過錯。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讓東秦使團的成員,都體會到了邱睿才所說的,大明乃是以文制武,武將的地位遠不如文臣。

對於這一點,張三風覺得這是對士兵的不信任和羞辱,他甚至為這些明國的漕軍而感到同情和不值。

等到了濟寧後,他們發現了此地稍稍繁華一些,漕軍的氣色也相對要好一些。

再一看碼頭堆放的貨物,瞬間就知道此地盛產棉花。

經過詢問後,他們才知道此地也是山東境內,魯棉也是山東最好的棉花。

阿信立馬在日記中記下:山東盛產棉花,此地的漕軍看著也更加的健康一些,只不過慵懶的神情、頹廢的狀態,只要願意給幾百銅錢,他們便能在查驗時,給予方便。不過濟寧這個地方,頗為富庶和繁華,人口眾多!好在沒有城池,單純就是人口匯聚於此。

……

兩天後,他們進入了江蘇境內,越往下漕軍的健康狀況就越好。

只是更深的腐敗也被東秦使團看到,漕糧船過關,總免不了要被這些漕軍弄下來一些。

其餘人也見怪不怪,官員的船可以私帶貨物,普通商賈的船卻不給銀子不放行。

如此種種,讓阿信和張三風,都對大明沒有任何好感,覺得這是一個雖大,卻極其落後、腐朽的地方。

彷佛這裡的每個平民,都要受著來自各處的欺壓,他們也似乎早已習慣。

唯一讓東秦使團驚訝的是,越往南走,城池越來越高。

他們在揚州見到了堅城後,就進入了一條大江,最後被一座更加高大的堅城,給攔住了去路。

張三風瞪大眼睛望著這座叫鎮江的城池,好一會後,才在地圖上,用紅點將其大概的位置標出來。

…………

…………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