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鴛鴦陣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自從和王堅結拜為兄弟,較場裡跟王堅走得近的十五個兵士,也順理成章成了李木的私兵,暫時在馬廄做活。

不過,馬廄也就四匹馬,平日裡根本就沒什麼事。

眼看如今四月中旬已過,還有不到五個月的時間,廬州之戰就要爆發了。熟讀兵書的李木,雖然知道此次廬州保衛戰最後以大宋勝利收場,但是作為最前線的廬州門戶梁縣,歷史上可是瞬間城破。

自己的地盤,可馬虎不得。稍有不慎,就嗚呼哀哉了。

馬監主簿,半點兵權也沒有。

眼前王堅等人,還是李木藉口人手不足,從較場拐來的。可憐啊,十五個兵士,四匹馬,就是全部家當了。

雖然手上兵少,無所事事的李木,也不敢閒著,越野拉練,軍陣操習,誓要將這點人馬練成精兵。這樣一來,可就累慘了王堅等人。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平日裡不是揹負雙甲繞城跑圈,就是在梁縣東北處的窯河負重泅渡,無論早晚,夜以繼日的重複著枯燥的訓練。還好,李木這裡伙食不錯,有菜有肉絕對管飽,不然沒等到打仗就先被李木折磨死了。

李木實施的地獄式訓練,在縣令縣尉等人眼中,絕對是吃飽撐著沒事幹。自認為梁縣南邊有廬州城撐腰,蒙古人即便來了,也可進可退。

若是蒙古人勢弱,憑著梁縣城防也能撐到廬州來援;若是蒙古人勢強,就直接棄城投奔廬州。

不過,李木自己心裡可是清楚明白的,當初到梁縣為官,就是太后勢力給自己的處罰。要是自己也跟著不戰而逃,他李木絕對會被重罰,不死也是流放。

有鑑於此,李木不但玩命練功,而且還異常苛刻的訓練手下兵士。

還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跟王堅走得近的這十五個兵士,也都是硬骨頭,誰也不肯落後,即便每天重複同樣的訓練,一幫人苦中作樂,暗中互相較勁。

不過這樣也好,良性競爭,李木乾脆將王堅和十五個兵士分成兩隊。八人一個小組,鍛鍊閒暇之餘,就是每月一次的軍事大比武。

總分勝利的一方,無需在馬廄做活,可以專心訓練。輸家除了臉上無光之外,就要把贏家的活接過來,勞心勞力,爭取下月比武翻身。

這日早上,李木像往常一樣,靠在馬廄邊上,和赤雷馬培養感情,就看到自家兄弟王堅帶著十五人小隊,滿頭大汗地跑圈回來了。

經過四個月的嚴格訓練,眾人精氣神煥然一新,人人稍事休息後,就按部就班準備下個環節的鍛鍊。

讓老馬伕高升清洗馬棚,李木來到馬廄中間,站在中間一大塊空地上,對眾人說道:“諸位,我們經過了四個月的基本訓練,大家在體力、力量、反應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說句喪氣話,即便如此,我們宋人兵士的身體素質,還是不如蒙古人的。

也許諸位會覺得我李木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但這是事實,蒙古人作為馬背上的民族,男女老少皆會騎馬射箭,平時為民,戰時為兵。

再加上蒙古人平日吃食就以牛羊肉為主,五穀雜糧吃得很少,因此蒙古人天生比我們宋人高大強壯,單兵作戰能力也更強。而且最重要的是,蒙古人以殺敵為榮,在戰場上人人爭先恐後,不懼生死,整體軍事素質,也比我們強很多。

不過,諸位,也不需要氣餒,我們大宋好男兒,也不會差多少。為了國家,為了百姓,我們一樣不怕死。但是打仗是要靠腦子的,衝動蠻幹也許能勝一時,但絕不可能永遠勝利。

所以,今天我們的訓練改一改。我要教給大家一個新的陣法,鴛鴦陣,是我有感兵家十陣,改良出來,專門針對狹窄地形時用的。

蒙古人最善於平原地區的野戰奔襲,重騎兵分割陣型,步兵或者騎射協同作戰。不管當年漠北草原統一戰,還是三徵西夏,南滅金國和西征歐羅巴,都將這種戰術發揮的淋漓盡致。

蒙古人雖然長於野戰,但是與我們大宋交手多年,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那是因為沒有足夠強的攻城利器,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小看蒙古人的學習能力。若是以後城破,蒙古人攻進城來,我們短兵相接時,我接下來要說的這種陣法,將有大用。”

這四個月來,李木與王堅等十五人,進行同樣的訓練的內容,卻是加倍的負重,完成速度竟然總是最快的。王堅以及一眾兵士,雖然知道李木身負上等內功,但還是十分敬重李木這種能與部下同甘共苦的長官。

眼瞧面前十六個人抬頭挺胸,身子挺拔猶如筆直的勁松,李木稍微停頓了一下,就接著說道:“我們梁縣,四面開闊,地勢平坦,無險可守。但是我們梁縣毗鄰淮河,東北邊的窯河,河網支流,錯落有致,倒也能限制蒙古鐵騎的發揮。

但是這窯河距離我們梁縣比較遠,若真是蒙古人來襲,窯河的地形還是利用不上。我們仍就以守城為主,若是蒙古人攜帶了攻城利器,攻上城頭,或是攻進城裡。

我們與蒙古人短兵相接時,單打獨鬥,只能被各個擊破。所以,我們必須用到的就是鴛鴦陣。‘鴛鴦’一雌一雄,相伴而遊,意味兵法之陰陽,奇正以相補。

十一人是一個標準的大隊,但是十五人也可以組隊。隊長在前,次長二人各領一列緊跟在後。隊長一定要是隊伍中武藝最高強者來擔當,隊長就是整個大隊的尖銳的矛,在近身拼殺中要能迅速切開對方防線。左手長盾,右手鉤鐮槍,另配短刀匕首。

次二人以防護為主,一長牌一藤牌,並攜帶標槍短刀,輔助隊長進攻。之後再來兩排四人的長槍手,照應前面兩邊盾牌手。長槍手之後再跟進的是使用短刀藤牌的短兵手,同樣兩排四人。

如敵人迂迴攻擊,短兵手即持短刀衝上前去劈殺敵人。然後再緊跟一排兩個長槍手,尾部同樣以兩個次長和一個隊長進行裝備配置。

首尾呼應,皆是矛頭,即便混戰中,被攔腰斬斷,也能迅速一分為二,轉變成兩個鴛鴦陣,配合應敵。”

鴛鴦陣,由明代戚繼光對抗倭寇而來,最善於狹窄地形中的短兵相接。為了對付單兵實力強的蒙古人,李木提前三百多年讓鴛鴦陣問世。

將鴛鴦陣其中精要解說清楚後,李木就被老馬伕高升拉出了馬廄,見高老頭急切的樣子,口乾舌燥的李木連喝了好幾大碗水,才疑惑地問道:“老高,這麼急著叫我出來,有什麼急事嗎?”

“大人,太平坊的老闆派人傳話來,說是北邊異動,叫你過去一趟。”(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