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這可要了老命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多情累美人。

西洋一趟,雖然三個公主陪著。

可是家裡鶯鶯燕燕有是一番滋味。

李敬恨不得在門口貼個封條,天天宅在自家宅院裡。

可眼下的汴梁跟大宋也一樣,百廢待興。

趙柔嘉還在準備登基大典。

復興報上把新帝吹出花來了。

為了能一睹天顏。

各地官員,有錢的富商,都在往汴梁擠。

驛站住不下。

一些因為戰火破舊損毀的房子也被人盯上了。

趙纓絡的公主府就是其中之一。

趙玉盤和趙福金的比趙纓絡的房子好點,也好不了多少。

布匹,馬匹,一船船的運回來,感覺西洋就是聚寶盆,朱璉乾脆召三個公主進宮,她要聽三個長公主講述西洋見聞。

李敬家裡也堆滿了人。

別說兩個結義兄弟還有姑父姑母。

除了能回皇宮住的。

就是宗澤,李綱,陳過庭,黃燦,陳卓一大群人,都住在李敬這裡。

弄的一大清早,李清照就攆著他們一起上朝。

宋代的朝會分為大朝會和小朝會。

大朝會是我國封建君主制時期的一項重大禮儀性政治活動,它既是中國皇權政治的集中體現,又與封建禮儀密不可分。它既涉獵國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內容,又全面展示宮廷禮儀的時代特色。

宋代大朝會是大朝會發展史上及其重要的時期,一方面它是對大朝會進一步發展完善的時期,從舉行地點、儀仗、輿服到禮儀程式都作了更為細緻的規範。

其舉行次數遠少於漢唐,到南宋甚至只舉行過一次。

靖康之難以後。

朱璉監國跟趙構稱帝。

就沒有舉行過大朝會。

宗澤,李綱對於新帝的登基的儀式,規格準備,都是高於大朝會的。

所以具體細節,還在一系列小朝會上解決。

對於典禮的儀式,朱璉早就等著李敬點頭,要不她心裡不踏實。

拿到規程以後的李敬也不踏實。

漢代的登基大典一般要等一個月左右,唐宋兩代往往是先帝死後第二天就舉行登基儀式,趙柔嘉這個比較特殊,趙桓還沒死呢。

所以正式的典禮和登基儀式並在一起了。

在《夢溪筆談》中對唐宋以來的祭祀順序有如此記載:“上親郊郊廟,冊文皆曰“恭薦r事”。

先景靈宮,謂之“朝獻”;次太廟,謂之“朝饗”;末乃有事於南郊。”

原來,唐宋時期皇帝祭祀天地祖宗,先是到景靈宮,然後到太廟,最後到南郊舉行祭天儀式。

太廟是放置歷代祖先靈位的地方,而南郊這是祭祀天地的地方,那麼景靈宮是祭祀什麼呢?

原來,在宋真宗時期,為了讓趙宋朝廷更有面子,一些大臣提出軒轅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黃帝,就姓趙,是趙氏最初的祖先。

於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把曲阜縣改為仙源縣。

在仙源縣修建了景靈宮來祭祀黃帝。

也就是說,趙柔嘉不僅要齋戒沐浴,拜祭了太廟,南郊,還要去曲阜最終完成整個登基典禮,每一處,還有各種繁瑣的規程儀式。

十來天的登基儀式,從開始到結束,群臣都得浩浩蕩蕩跟隨,還要隨時注意禮制。

從曲阜回來,還要花一天時間接見藩屬國主或者使團。

別說走一遍,光對著單子,也看的李敬腦殼生疼。

扭頭就問趙佶。

“太上皇,你登基時候去曲阜了嗎?”

趙佶回想起昔日登臨大位,意氣風發,指點江山,勵精圖治的樣子。

一臉的傲嬌。

“朕當年以庶子之身,端王之賢繼承的皇位,可是去了的!”

“靖康皇帝去沒?”

聽著李敬斜著眼睛繼續問,趙佶臉都黑了。

趙桓是他打暈了讓人抬上皇位的,醒了還死活不肯當這個皇帝。

別說去曲阜,就是太廟,南郊也沒去。

“雖說立春已過,如今正是乍暖還寒時候,女帝身子孱弱,大典應該從簡!”

梁揚祖一直在琢磨周寧的整改,也在琢磨李敬。

想來已經不太滿意這大典的繁瑣了,更不願意趙柔嘉跑去曲阜。

趁著李敬還沒有表達態度,梁揚祖率先站出來。

“臣附議,種院事出兵繳械張浚所部尚未得勝歸來,萬一反賊潰散,汴梁到曲阜這幾百裡路未必就是坦途!”

“臣附議!”

“臣附議,曲阜什麼時候都可以去,大可以在登基之後,再昭告軒轅皇帝!”

反應過來的群臣,爭先恐後。

附和梁揚祖的意見。

“梁卿家言之有理,勞煩諸位斟酌其餘細微!”

昨天在李家喝的小醉微醺,朱璉拉著趙玉盤,趙福金聊了半夜。

她當然知道李敬有意讓梁揚祖接替周寧,繼續推行政改。

回想自己派人召回梁揚祖時候,曾言任他為相。

如果他真能繼續推動周寧主導的民意代表參與地方政治,司法,施政的一系列改革,那不單是一石二鳥了。

“娘娘,新帝登基,昭告天地,祭祀祖廟,都是必須的,大宋以民為本,城南這一趟也省不了,曲阜這趟,乾脆改成閱兵,閱兵讓各國國主和師團觀禮,第二天再給西洋諸國賜封王位!”

這樣一來,除了前期齋戒沐浴的準備。

只需要兩天即刻。

沒這麼折騰。

“什麼是閱兵?”

趙佶還在伸長了脖子問的時候,趙福金,趙玉盤就勐的笑起來。

西洋,南洋,幾次大捷,李敬就要搞一次閱兵作為慶祝。

平時看見李敬折騰士卒們軍姿,列隊,走步,方陣,兵士被折磨的生不如死,也折磨出了站如松,立如鍾的宋軍威儀。

用來做登基大典,揚我國威是很好的主意。

“來都城的將領都帶著親衛,不夠排列方陣的,可以從水師和靖字軍士卒借調補充,靖康武勝剛忠等各軍分別列陣從城門下走過,接受新帝檢閱,讓各國國主和使者,看看我大宋威武之師。”

時間有點倉促,讓李綱和韓世忠,劉錡他們沒有嚴格訓練方針的軍隊檢閱不現實。

讓他們從靖字軍和水師中借人,也能督促他們強化訓練。

“準了,既然李副使提議,閱兵部分,就李副使負責。宮殿內祭祖等儀式,還是李右相老成持重!”

李綱點了點頭,在李敬的建議下,岳飛,關勝,韓世忠,劉錡磨皮擦癢的跟著李綱和其他朝臣在皇宮進行了一天的演練。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皇后心疼一堆人堆在李敬家白吃白喝,李敬還要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

乾脆請文臣武將一起在皇宮吃席。

關勝,韓世忠,李綱,劉錡,折可求,岳飛哪裡顧得上這個。

新帝登基,檢閱大宋精銳,當著朝中百官,天下百姓。

靖康武勝這些皇帝和娘娘親自命名的精銳要拉出來熘熘。

即便不能雄壯軍威,國威,也不能丟臉啊。

不僅武將匆匆的跟著李敬跑了,作為記功官的公主們也跑了,包括沒跟著種彥鴻去繳械張浚軍的趙金羅和禁軍都統趙金兒。

“二郎,我先給你說,我的兵不擅長這個,這次閱兵,我連身邊一百多親衛都不派了,三百人的隊伍,你全部給我出人!”

關勝自認為自己的兵,訓練戰陣不遜色於李敬的靖字軍精銳。

走路,走儀仗隊這種花活,比李敬的兵差遠了。

“過分了,大爺,征伐西洋的兵都沒有回來,跟著我來汴梁的兵不多,水師一千多人,靖字軍也只有兩千多兵,全部在青城營地,不信你問金兒公主!”

各地將領帶兵入汴梁,二十個親衛除外,其餘都要交給禁軍,統一安置在城外青城營寨。

三千人,除了步兵佇列,李敬還要準備炮兵佇列,騎兵佇列。

“每軍可以給你們一百五十人,其餘的你們自己想辦法,二比一的穿插在佇列裡,再訓練幾天,問題不大!”

李敬可沒有指望宋軍能比得上後世我兔的威武文明之師。

當著這麼多藩屬國的面,威風還是要抖起來。

也讓他們看看大宋的騎兵,大宋的大小火炮。

把各精銳旗號亮出來,能在城頭和報紙上再次鼓吹這些精銳的功績,振奮國人對金之戰的信心,李敬也就知足了。

匆匆的六天時間,各軍主將全部守著早起晚睡,拿著操練習慣的靖字軍士卒當標兵,坑苦了青城營寨的各軍親衛。

青城營地不算太大。

各軍補充滿三百人就開始練。

抬頭不見低頭見。

劉錫和趙金兒在登州看見李敬操練佇列,也把靖字軍幾個押正,對正請到禁軍之中,訓練過好一陣子,現在拉出來還有模有樣。

關勝和種彥鴻的兵耳聞目染也練過,只是要求沒有現在這麼高,還是比較適應。

其他人就不行了。

特別是折可求。

靖康武三軍的訓練大綱到了西北,他忙著帶兵守住入川陝的關隘,一路馬不停蹄,就沒練過。

馬背上長大的親衛,走路都帶著盤腿。

還要踢出整齊的步伐。

這可要了老命。

看見遠處的公主們鬨笑,折可求一副丟了大臉的樣子,對著怒其不爭的士卒,咬著一口白牙,揮舞著馬鞭。

親兵也下狠手抽。

讓公主們和關勝,李敬笑瘋了。

韓世忠,劉錡也比折可求好不了多少,親衛都是功夫好,忠誠,善於齊射的兵,什麼時候專心玩過這個,眼看著暴躁的折可求一腦門的汗水。

眼看著騎兵,步兵,拉著火炮的戰車一遍遍走路。

圍觀的百姓攔都攔不住。

城外的樂子,都傳到皇宮了。

宗澤,李綱,趙柔嘉,朱璉都跑到青城營寨來看熱鬧。

走上臨時搭建的臺子,看著士卒列隊而過,還跟她敬禮。

興奮的手舞足蹈。

官員,將領看著如此新帝,眾星捧月的圍她在中間。

宗澤拉著李敬走到一邊。

“想不到啊,磁州夜宴上傲慢的梁揚祖,居然還是個幹才!”

宗澤胸懷寬廣,只要對大宋有利,他都雙手接納,如今的態度,在李敬預料之中。

“昔日他和汪伯彥,黃潛善,王淵等人狼狽為奸的時候,我永遠都不想見他,誰知道浪子回頭了!”

“黃潛善和汪伯彥,杜充等人犯還是要儘快的從川陝四路捉回來才是,而且要派兵去捉!”

“秦檜審的怎麼樣?”

宗澤知道李敬在青城,但是陳仁俊卻在協助何鑄審理秦檜,趙構的扈從,已經完顏宗幹所部。

何鑄所在的刑部目前尚未拿出結論,朱璉也沒有催促。

但是陳仁俊每天都出城跟李敬彙報。

“這傢伙,避重就輕,審問出了幾個金人奸細,都是無足輕重的角色!”

宗澤最憂心的就是內奸。

從完顏宗幹到大宋以後如魚得水的狀態來看。

金人在大宋編織了一張秘密的網。

宗澤甚至覺得李敬回來的不是時候,蛇沒有引出洞穴。

不能一網打盡,終究留著後患。

“王翰,丁超俊,趙勉三人在紫辰殿支援趙構擁立趙瑾為帝,要不要抓了!”

“朝會是暢所欲言的地方,言者無罪,更何況大宋有的是支援皇子而不是公主的腐儒,難道都抓起來?”

昔日宗帥急於收復都城汴梁,汴梁收復以後,又急著收復大宋的失去的河山。

如今還急著出兵西夏。

李敬是真的佩服這個老頭。

老而彌堅,撐著一口氣,要為大宋奮戰到生命最後一刻。

“宗帥放心,金人的情報網也是利益編織起來的,並不牢固。川陝四路讓種二哥和陳仁俊去,關大爺鎮守西北,我守著皇后和新帝,其他人根本翻不起浪頭,我大哥和韓世忠,劉錡,折可求幾路精銳,您儘管帶著滅了西夏!”

“好,大好,有你這句話,我就放心的帶兵北上了!”

打仗就是打錢糧,滅西夏,可沒有太多油水。

李敬這麼說,肯定把軍餉,軍糧,撫卹都準備好了。

輪能力,李敬遠在自己之上。

宗澤慚愧的很,若不是他捨不得權勢,捨不得大宋江山,捨不得大宋大軍,期盼望著迎回趙桓,樞密院使本來就是李敬的。

“運河和黃河水滿,水師會從南洋弄一批糧食過來,等新帝登基,發出征伐西夏的詔書,就可以從登州調運軍餉!”

“謝了,能跟你生在一個時代,老朽大幸運,真巴望著多活幾年,能看著你把口中的那個火車造出來,讓鐵路鋪滿全國,看看我大宋各地如沿海沿江一般,轉瞬即至!”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