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文聖和武聖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姬發指責帝辛的第二條罪狀,是不修祭祀,不敬先祖,不畏神靈。

在上古矇昧時代,華夏既有神靈崇拜,也有祖先崇拜。

商朝人會把在戰爭中俘獲的戰俘,作為祭品獻給自己的祖先與神靈,規模十分巨大,甚至一次會殺掉數千人。

到了商紂王時代,類似活動越來越少,規模也越來越小。

在當時,人們是信天命的,而天命來自於祖先神靈。

只有給神靈與祖先足夠的犧牲,才能讓他們保護王朝的子民。

帝辛不好好祭祀的神靈,激怒了以東伯侯和姜皇后為首的神權貴族。

周人以此為名,是為了鼓動商人和周軍一起反對紂王。

帝辛為什麼不喜歡祭祀呢?

因為常年的大規模祭祀活動,使得大量的優質勞動力被白白浪費。

帝辛是想透過減少祭祀行為,增加勞動人口,促進社會生產。

他的思想具有極大的進步性,可惜卻得不到認可。

第三條罪狀是不任用親族,用人不當。

任用親族,換句話說叫任人唯親。

按照正常人的思維,任用親族才是罪狀。

帝辛王不任用的“親族”,代表就有箕子、微子、比干等人。

微子啟與帝辛的政見對立,他就聯合守舊派密謀推翻帝辛的統治,甚至派人到周朝去請兵。

雙方的政見不同,是好事。

畢竟一個王朝,如果從上到下都是統一的聲音,那麼這個王朝也離滅亡不遠了。

但是,微子啟等人因為內部矛盾,私通外敵,就是罪不可赦的賣國行為。

帝辛重用的人才,都是來自中小貴族階層。

商周時代的政·治是貴族政·治,天下是真正的私家財產。

商周和秦漢以後的官·僚·政·治,有著很大的區別。

在此環境下,出身寒微的人,必然會受到來自貴族階層的反對。

一個人的才能,和出身沒有必然聯系。

帝辛的做法,反倒有些唯才是舉的意思。

《牧誓》中說帝辛:“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

這裡所說的百姓,並不是現在所知的平民,而是當時的貴族。

上古時代,百姓是對貴族的統稱。

帝辛對腐朽的貴族階層的排斥,給他招來了巨大的非議,導致他站到了整個貴族階層的對立面。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帝辛的做法,使得他失去了權力基礎。

帝辛被自己人出賣,自焚後,不僅他自己,他所任用的人才也遭到了汙名化,被稱為“奸宄”。

西周建立後,一方面大封子弟親族,另一方面分封殷商貴族。

其中就包括被封於宋的微子啟,更佐證了殷商的滅亡,其實是周人和殷商貴族裡應外合的結果。

第四條罪狀是收容並任用罪人,重用奴隸。

所謂的罪人,其實是指流亡的奴隸。

在奴隸制時代,各個國家都有大量的奴隸。

奴隸的命運很悲慘,不但要從事繁重的勞動,還要像豬馬牛羊一樣,被宰殺祭祀。

因此,奴隸逃亡的現象很普遍。

在帝辛時期,對奴隸相對寬容。

他想用優待奴隸的政

·策,吸引更多的逃奴來到商朝。

從而為商朝增加勞動人口,促進社會生產。

帝辛的行為,激起了其他諸侯國的憤怒,並因此和商朝漸生嫌隙。

與此同時,周文王卻選擇“有亡荒閱”。

周人搜捕逃亡到周國的逃奴,送還給其它諸侯,增加了諸侯們對周人的好感。

這也是為何武王伐紂,有大量諸侯響應的原因。

商紂王的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等事件更是無稽之談。

以當時的商王朝水平,根本就做不出如此奢華的事情。

說到底,是帝辛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觸犯了貴族集團的利益,才遭到反對。

當時,商朝的主力部隊又在外征戰四方,才給了周王朝可乘之機。

商王朝的覆滅和秦王朝滅亡有許多共同之處,都是主力部隊不在,才給了敵人趁虛而入的機會。

魚逸想到商王朝的覆滅經過,也不由得嘆息。

姜雨瑤擔憂道:“魚哥哥,你怎麼了?是發現什麼線索了麼?”

“嗯……”魚逸點頭,他並未將自己的推斷告知給姜雨瑤幾女。

因為,塗山雪和塗山媚兒等人還在,不宜讓她們過多的知道關於地球的訊息。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並不是魚逸不信任塗山雪,而是他暫時還不想暴露自己是從地球而來。

皇帝子勝感慨完諸夏帝國的輝煌歷史後,祭祀大典還在繼續。

皇族大祭司,依舊是在唸叨聽不懂的祭文。

祭文並不是沒有意義,在複雜的祭文下,祭壇的光芒越來越盛。

祭天廣場地面也開始發光。

文廟和武廟被啟用。

文廟被五顏六色的光芒籠罩,那是神秘的文氣。

從最低的白色,到最高的金色,應有盡有。

各色文氣光芒糾纏在一起,恰似天上的彩虹。

文廟中傳來朗朗讀書聲,像是有夫子在教學生讀書識字。

武廟中卻是金屬交戈聲和廝殺聲,彷彿置身於遙遠的古戰場。

武廟周圍是武運、殺氣、死氣,三種氣息。

武運是金色,殺氣是血紅色,死氣是黑色。

金、紅、黑三種光芒纏繞在武廟上。

魚逸隔著很遠,都能感受到那森冷的殺氣和森寒的死氣,令人很不舒服。

緊接著,文廟和武廟像是受到一股神秘力量的牽引,拔地而起,飄向空中。

文廟周圍的文氣更加耀眼,將其全部包裹在五彩霞光中。

武廟也是如此。

諸夏帝國的祖廟也飛到空中。

祖廟居中,文武二廟分居左右。

三個廟宇互相牽引,不同顏色的氣息在三個廟宇之間彼此來回流動。

子勝舉著一張卷軸,朗聲念道:“諸夏帝國昌盛至今,皆是依仗先祖,以及歷代文武大臣的庇佑。”

“請先祖子履、子受、子喜顯靈,護佑諸夏帝國。”

轟!

諸夏帝國的祖廟,散發出璀璨的金光,並伴隨磅礴的威壓。

祭天廣場周圍的各方勢力,都忍不住色變。

三道金色虛影屹立在祖廟上空,宛若天神降臨。

他們是商王朝和諸夏帝國承前啟後的三位君王,子履、子受、子喜。

其中子履居左,子受居中,子喜居右,代表承前啟後的關係。

帝辛能夠居中,也可以看出,在諸夏帝國皇室心中,帝辛的地位甚至超過商王朝的開國君主商湯,以及諸夏帝國的開國君主子喜。

不得不說,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璀璨的金光之下,三位大佬都看不清面容。

三位大佬出現後,跪在廣場上的皇室子弟紛紛低頭叩拜。

諸夏帝國有子喜的神念虛影,魚逸並不奇怪。

畢竟子喜是諸夏帝國的開國之君。

但是,諸夏帝國有帝辛和商湯的神念虛影,就很奇怪了。

在子喜的時代,商湯早就死了好幾百年。

而且,子喜來到天元大陸之前,帝辛已經自焚而死。

照理說,子喜不應該有商湯和帝辛的神念虛影才對。

難道子喜在帶著遠征軍來到天元大陸前,還發生了什麼史料中未記載的變故?

魚逸已經不得而知。

子勝繼續念道:“諸夏帝國文武並重,文臣治國,武將守土開疆。首先有請文廟一聖十哲,文聖倉頡,十哲,……”

文廟中,一名書生打扮的中年,手持一把刻刀和一片龜甲。

他身邊各種文氣環繞。

魚逸很驚訝,諸夏帝國的文聖竟然是倉頡?

倉頡,稱蒼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創造了漢字,為中華民族文明的傳承,做出了不朽的功績。

在地球上,倉頡造字的傳說,那是從蠻荒時代一直延續到現代。

即使是三歲小兒,都能知曉倉頡造字的傳說。

《淮南子·本經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倉頡的籍貫,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

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

倉頡作為文聖,魚逸一點都不奇怪。

倒是後世拜孔子為文聖,魚逸才想不通,為何倉頡不是文聖。

至於文廟十哲,他是一個人都不認識。

姜雨瑤皺眉:“好奇怪,文聖是倉頡?這個人怎麼沒說過?

祭文上提到倉頡創造了文字,才有諸夏帝國的輝煌,難道天元大陸的文字不是神明創造的麼?”

魚逸低聲解釋道:“倉頡不是天元大陸的人,是另一個文明的文聖人。

天元大陸的統一文字,是由神族創造,再傳給凡人種族。

但是,各種族也演化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字。

人族的文字,主要是受諸夏帝國影響,自成體系,與神明創造的文字關系不大。”

姜雨瑤美眸瞪大,“魚哥哥,你該不會說,諸夏帝國的先祖,是來自你以前提到的那個文明?”

“嗯!”魚逸點頭。

“斯國一……”姜雨瑤忍不住驚歎。

洛雅和曲寒煙也是瞪著美眸不敢相信。

塗山雪疑惑道:“小逸,你們在打什麼啞謎呢?”

魚逸輕咳一聲道:“雪姐姐,此事以後再告訴你,現在不方便提及。”

“哼……”塗山雪嘟著香唇,對於自己臭弟弟保持神秘的樣子,很不滿。

…………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