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臺灣問題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這天,早朝一過,康熙把張天寶、安親王、康親王、圖海、隆科多、周培公、八家鐵帽子王和幾位幾位上書房大臣叫到養心殿,先商議考試的事兒:“眾位愛卿,朕為了開博學鴻儒科,嘔心瀝血。幾經波折,如今就要付諸實行了,你們知道,這是弘揚中華千古文化,安排文人學士,進而平定民心的大事。儘管還有傅青主等人,死也不肯應試,但,畢竟是個別的。考試即將進行,諸事也已安排妥帖,現在,要你們幾個來議一下,考完之後,怎麼個取法,取上的又如何授官?”

“嗯,傅青主?貌似梁老先生筆下也有此人,乃是七劍之一,會不會是一個人呢。”張天寶聽得康熙說道傅青主嘴裡嘀咕道。

康熙眼尖,看見下面張天寶嘴裡神神叨叨的不知再說什麼,於是問道:“天寶,有何意見?”

“回皇上的話:這傅青主是何人,臣聽著怎麼耳熟。”張天寶疑惑的道。

康熙微微一笑:“這傅青主麼,乃是一書畫醫術、拳術劍法無不精湛之人,很多有名望的大儒稱他‘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只可惜這樣的人不為朝廷所用,反而處處與朝廷作對,朕也不好壓他。”

“哦,的確可惜了,如有幸我倒是想見見他的拳法劍術。”張天寶自言自語道。

“呵呵,天寶你呀你,都已貴為一品大員了,還整日裡改不了打打殺殺。”康熙笑罵道。

“嘿嘿,臣就這德行,改是改不了呢。”張天寶笑道。

康熙無奈的搖搖頭。“明珠,你來說說怎麼個取法。”

明珠聽康熙問自己忙開口道:

“主子不問,奴才也正要為此事請旨呢。參加博學鴻儒科考試的人,都是各省督撫大員們推薦的當地名人學士,前朝遺老,這次進京又是皇上在太和殿裡御駕親試,實乃千古難得一遇的盛典。可是,這取與不取,取上的給什麼官兒,卻又有許多難處……”

“嗯,你說下去。”

“是。依奴才看,這些人都是有名望的人,取上了,自然風光排場。可是,放他們去當個地方官吧,年紀似乎大了點;要都進上書房呢,人又太多了。取不上的,不光他們自己臉上下不來,各地的督撫大人也沒光彩。所以,奴才想來想去竟想不出一個萬全的辦法。”

“靠,說了等於沒說,這廝……”張天寶翻翻白眼心裡罵道。

一邊的熊賜履聽明珠羅哩羅嗦了半天,也沒提出一個正經的辦法,鄙夷的斜睨了明珠一眼,介面說道:“皇上,依老臣之見,可以這樣辦。凡來參加考試的,不管卷子答得如何,全部錄取,讓他們臉上光彩,也顯示出我皇萬歲珍惜人才之初衷。不過,卻不便讓他們去當地方官。因為這次是兩科同時考試,各地的舉人,大多是年輕人,他們十年寒窗,辛酸備嘗。論閱歷。論學問功底,自然比不上這些鴻儒;可是論機智、論忠心,還是年輕人要更可靠些。再說,年齡懸殊這麼大,有些甚至是師徒關系,稍有安排不當,不是生出新的朋黨,就是結下冤仇,與國不利。臣以為,凡參加博學鴻儒考試的,一律取中,放到翰林院去。能侍講的幹侍講,能侍讀的,去陪伴阿哥、格格們讀書。剩下的,組成班底,修纂明史,他們都是前朝過來的人,這差事,正該他們來幹。”

康熙眼中一亮,好,嗯,這熊賜履果然是老謀深算。有這麼一百多位鴻學大儒在翰林院,就打破了原來的老師、門生的舊幫派;修明史,又是件重要差使,他們當然願意幹;老百姓也會誇這是“聖朝仁政”,真是一石數鳥,妙不可言。他興奮地站起身來,在殿裡來回走著:

“嗯,好,熊賜履說的這辦法好,咱們就這麼定了。修纂明史,是件大事,朕要親自管起來,一定要修得比前朝都完整。嗯――朕思謀著,要增加個‘貳臣傳’。不然的話,像洪承疇、錢謙益這些人,在前朝官高位顯,後來又投降了本朝。對大清他們是功臣,可是對前朝,又是叛逆,該入哪個列傳呢;立下‘貳臣傳’就名正言順了,也可以警戒後人嘛。”

熊賜履聽了這活,心頭猛地一震,他仔細咀嚼著“貳臣傳”這三個字。古時,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可是,歷朝歷代,亂臣賊子還是層出不窮。如今,皇上下令,要把洪承疇這樣本朝的功勳卓著的大臣,也列入前朝的“貳臣”之列,功過分明,事非分明,誰還敢再當大清的“貳臣”呢?皇上舉一反三,真不愧為英明之主啊!

皇上欽定了,眾大臣自然無話可說。康熙回到御案後邊坐下,翻閱著各地來的奏報。上面的一份,是魏東亭寄來的,說江南連年豐收,物價穩定,大米已降到七錢銀子一石。康熙十分高興,提起筆來,在摺子上批了一句“米價下跌,朕心甚慰”。可是又一想,覺得不大妥當,便又加上幾句:“穀賤傷農,不可不予關注。可在海關與金陵藩庫中支取銀兩,以略高於市價購買糧食。如此,則既保護了農家,又可令市價趨於平穩。切記,切記。”

再往下翻,是李光地請朝廷派兵收復臺灣的摺子。康熙看了一下,問李光地:“啊,李光地,你這摺子上說,鄭經已經死了,這訊息可靠嗎?”

李光地雖然還沒進上書房,可是今天也被叫進來議事,他心情十分激動。看樣子,自己很可能被選出來參與機務、進上書房了。聽見康熙發問,連忙上前回答: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回皇上,訊息絕對可靠。不光鄭經死了,鄭經長子也被其弟鄭可爽所殺,眼下臺灣已經起了內訌,混亂一片。故此,請主上趁此良機,下詔命令水師渡海東征,收復臺灣故土。”

“嗯,朕早有此意,已令施琅秘密訓練水兵,依你們看,如果東征臺灣,誰來為將呢?”

明珠連忙說:“臣推薦姚啟聖為領兵主將。”

李光地卻說:“臣以為,還是讓大將軍為帥更為合適。”

“不錯,臣複議,大將軍為帥。”安親王、隆科多、周培公等人立刻臉色興奮的蹦出來道,這下可算有仗打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