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一百三十二章 平定揚州(163)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將軍府首先會對他們便利,當然最主要的責任就是保護工商業的合法權益,說白了這些他們都是受壓迫的一群人,而現在他們卻有了翻身的機會,不僅不用去邊境當守軍戍卒,甚至到戰場當炮灰,還有穿金戴銀的資格,尤其是一些商人們,幾百年來也就敢在家穿穿絲綢衣裳,而現在終於可以光明正大走在街面上。

當然這些對他們來說其實只是一個最明顯的變化,但真正讓他們激動和感恩的無疑是他們有了讀書和成為官吏的權利,比起以前商籍和工籍,他們現在才算是真正有了人的樣子,雖然還會受到歧視,但是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卻可以勇敢的去為自己爭取他們的利益,而這在以往,除非是那些背後有著大勢力的商販,純商人根本就只能吃啞巴虧。

可是劉瀾既然在治下給予了工商業者身份,那就肯定會把一系列的後續問題都做出了相應的部署,如果是工商業上遇到了什麼麻煩,那就直接去主官部門解決,如果是其他民事問題,自然有當地官府解決,可如果出現歧視,因為他們的身份而故意欺壓,那麼可以直接提出申訴,到時候到了內閣,自然有人秉公辦理,而如果是一些商業上的事情,劉瀾甚至已經在將軍府門前仿造後世幾個朝代設立鳴冤鼓,如果真遇到了什麼臉內閣也包庇的人,只要擊鼓三聲,內衛會接受調查,如果屬實,就算是劉瀾親自出面解決為其做主也是有可能的。

不過這樣的事情更多還是屬於人治,不屬於法治,劉瀾之所以會這樣做,主要還是給一些人一點壓力,至於鳴冤鼓他覺得不僅要在將軍府施行,關鍵還是要在刑曹從事、內閣也一同施行。

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就可做到了縣令、刑曹與內閣刑部的三大審理機構,他覺得官司真打到他這裡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了,畢竟劉瀾現在設立的監管機制已經非常成熟了,如果真在某一環節出現問題,他們會第一時間站出來。

其實在對設立言官的問題上,劉瀾是一直持謹慎態度的,因為歷史上的言官設立最初都是天子為了廣開言路,起到監督與勸諫的作用,如果真要追溯的話,在夏朝的時候就已經有言官了,當然要說言官達到最鼎盛的時期,無疑是在明朝。

但因為言官的特殊性,所以當言官體系出現問題時,那真正的麻煩也就隨之而來了,當然劉瀾因為是後世人,所以對言官他自己有自己的一系列解決手段,首先是結黨問題,這肯定是解決不了的,歷朝歷代都在瘋狂打擊官員結黨,包括恆帝靈帝所發動的黨錮,說白了也是一個道理。

素養劉瀾乾脆以地域在他的之下扶植了三大黨派,至於言官也乾脆讓他們各自推薦,各自監督,而在監督時,被檢舉之人也不是直接就定罪,劉瀾會給他們辯解的權利,可如劉瀾所料一樣,當被檢舉之人辯解時,他首先會選擇用言官的私德來為自己開脫。

這種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攻擊他人達到為自己開脫的事情不僅在封建王朝,就算是在後世也屢見不鮮,很多時候,人們在對一件事情的對錯釋出自己的看法時,很少有直接對事的間接,反而會從各種角度,尤其是喜歡用他們的私德來說事,這樣一來事情就從最初的事變成了這個人的品德問題了,而一個有品德問題的人所說的話,自然就不值得相信了。

可關鍵的問題是,一個人的私德如何其實是與他檢舉的這件事情並無瓜葛的,一個人貪汙卻去檢舉另一人貪汙,這本來是兩件事,最後卻變成了一件事,最後問題沒有解決,卻引起了極大的黨爭。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可以說,這樣的事情說白了就是儒家教育下的結果,不管是官員,包括百姓在內,他們對一個人的好壞認知說簡單點就是他的人品和道德,如果他為人正直,那麼他說什麼都是對的,錯的也是對的,而如果他個人私德有虧,人品有問題,那麼他就算說出的是真理,但因為是從他口中說出來,也是錯的,所以為了杜絕這樣的問題,更為了杜絕兩大勢力因言官引起的相互攻擊,甚至最後發展成後世明朝時的情形,他只是稍作了一點改變,就解決了這樣的問題。

首先不得挾私報復,任何一名言官絕不允許檢舉與自己有任何私怨的官吏,一旦被刑曹查實,這些是刑曹事後必須進行調查的,一旦查實,不管被檢舉者有沒有過錯,檢舉人都會被立即罷免官職,再不錄用。

其次被檢舉人當被檢舉時,劉瀾是允許他進行辯解的,可是辯解只能是就事論事,也就是說他只能去解釋被彈劾的這件事,而不允許其東扯西扯去攻擊檢舉人的人品和私德等問題,這是與本次檢舉毫不相干的,更何況他檢舉你是他身為言官的職責,是與他的私德與人品沒有任何關係的。

而之後你不管如何辯解,是因罪被罷黜還是被關大佬甚至是被處以極刑,那都是罪有應得,而如果只是較輕的罪責被罰俸祿或者其他,事後你要去檢舉之前檢舉你的人,那是不被允許的,因為劉瀾已經在第一條裡說的很明白了,不許抱負。

所以你的派系可以找另一人去檢舉他,有問題劉瀾自然不會放過,沒問題那就繼續使用,所以劉瀾這樣做不敢保證能夠保證言官都沒有問題,但最少可以保證言官在互相的制衡下不會有真正欺世盜名之徒。

而這更重要的一點是,可以讓三方勢力互相牽制下去,卻又不會讓他們爆發大規模的衝突,歷史上的黨爭是真的恐怖,讓劉瀾心有餘悸,而因言官出現的黨爭劉瀾更是要極力的避免。

劉瀾對勢力的態度很明確互相牽制與制衡是一方面,但更希望的還是他們能夠分工明確,不要互相拆臺,而要避免這些情況,那麼類似言官直接的交鋒就必須要避免,只有這樣才不會爆發出真正大規模的問題。

而一旦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那勢必就變成不死不休的局面,你方收集對方的黑料檢舉,我方收集你方的黑料檢舉,最後誰也別好過,卻把朝堂搞的烏煙瘴氣,明代的那些言官不就是這個樣子,甚至一些人乾脆是為了博取直名,刻意去激怒天子,這類人到底是戴著面具還是剛正不阿,也只有後人才能知曉了但在劉瀾看來,越是這種人,就越是在欺世盜名。

就好像海瑞,對他的評價歷代都褒貶不一,有的人拿私德女兒說事,但最少這些在嘉靖眼中都不算什麼,因為他明白一點,那就是海瑞敢抬著棺材來,就已經做好了一心求死的準備,你殺他那就是正中下懷,不僅給了海瑞一個直名,更會讓自己在青史上留下罵名。

那麼就海瑞來說,劉瀾眼中他是好是壞呢,其實並不重要,就他所做的事情,肯定是好官,百姓都喜歡的好官,可在天子眼中,這種人就是欺世盜名之輩,因為他讓天子很難做,甚至是在逼天子成為昏君。

劉瀾還記得後世最長聽到的一句話,百姓人人都希望能夠遇到海瑞這樣的清官,卻又害怕他們的親人是海瑞這樣的清官,這就說明了海瑞這個人最少在百姓眼中的評價是遠遠無法與包拯相提並論的,最少在劉瀾這裡是如此。

因為包公鍘親侄子包勉本來就是後人所編纂,歷史上如同鍘美案一樣並未真實上演,從私德的角度來說,鐵面無私的包拯肯定是要比逼死女兒的海瑞更有人情味的,可拋開私德這一點來說,兩個人都是後人值得尊敬的古人,是百姓心目中的青天,只不過青天或許沒有那麼神,青天的私德或許沒有那麼好。

你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為聖人,人無完人,如果真有這樣的人,那一定是包裝出來的,或者是王莽這種欺世盜名的偽君子,因為他需要給世人留下一個完美的形象,所以他就必須要裝出一副聖賢的樣子,而王莽這一個完美形象演足了整整三十年,最後他的狐狸尾巴終於藏不住露了出來。

所以海瑞更真,因為他有自己的缺陷,而包拯更假,因為距離年代久遠,很多他的事蹟其實都是戲文,但這並不能否定包拯這個人,就好像曹操,他的功績擺在那裡,沒有他誰能知道天下會是個什麼樣子,更何況他終其一生也未曾稱帝。

評價人要客觀,評價事情要就事論事,所以千萬不要把人品和發生的事情混為一談,這樣你會發現問題永遠也解決不了,反而可能問題會被一帶而過,最後變成了一場道德的審判,不得不說傳統觀念,儒家思想已經深深耕植到了每一個人的心底,可有些時候道德的審判,又最傷人。

不過他現在的安排在他看來已經避免了很多的麻煩,雖然不知道能否一勞永逸,但有新的問題到時候在去解決,反正劉瀾在對待所有的事情上都是秉承著靈活多變的原則,而不似儒家傳統守舊的思想,一成不變。

要不然劉瀾又怎麼可能排除萬難取消了不平等的戶籍制度,這一步對劉瀾來說是比之其它新政最難攻克的一道難關,但在徐州劉瀾卻選擇了一個先難後易的方式推開了改革的序幕,而在秣陵,有了徐州的經驗,一切都非常順利。

當然改革之所以能順利,其實劉瀾自己非常清楚一點,那就是因為莊園經濟,大量的塗冰兼併加上幕後的商業老闆,雖然這些世家們不會主動從事,但一直處於幕後,所以真正的阻力不在民間,而在世家,何況在這個時期,民間的力量也很難影響到劉瀾這樣的決策層,或者說整個封建王朝,普通百姓也就只能起一個導火索的作用,還真不會有什麼人把他們會當做危險,這就是現實,縱觀歷史,這等情形比比皆是,為他人做了嫁衣,或者說是為了貴族們做了嫁衣。

所以劉瀾在徐州用曹豹的人頭開啟了改革之路,在秣陵也同樣是以鎮壓反叛世家開啟了反叛之路,而這才是戶籍制度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但是在民間,普通的自耕農對工商的歧視甚至是原本的利益階層對工商業的歧視卻一直都在,並從未消失過。

做好他們的工作,很容易,就是讓他們也能夠從中獲得利益,不過想要改變自耕農更深地骨的想法卻又非常困難,所以雖然看起來現在秣陵的工商業已經是以前的數十倍,但真正在民間商業的被接受程度卻並不算高。

但劉瀾相信不出十年,一切都會發生明顯的改觀,劉瀾有信心在現有的工商業規模提升幾十倍甚至數百倍,畢竟這麼大的力度投入,各種政策的傾瀉,未來只有更加可期,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劉瀾也完全可以透過這十年時間將國內市場徹底發展起來,甚至可以考慮開拓海外市場。

雖然現在劉瀾估摸著東南亞還處在蠻夷階段,能換取的經濟效益不會太高,可如果開拓了美洲呢,是不是也可以向哥倫布一樣呢?用生產的普通甚至是廉價商品換取美洲的鉅額黃巾與白銀。

劉瀾對此還是比較期待的,當然美洲除了金銀之外,還有劉瀾非常心動的農作物,這才是最讓他所期待的,甚至比之黃巾白銀更讓他心動,當然除了這些,還有佔領美洲也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他沒有記錯的話,美洲應該是不產馬匹的,而那時劉瀾在結束了國內戰場,就可以將馬鐙、馬蹄鐵等已經研製而出但未使用的技術全部用在美洲戰場,當然在後世西班牙人政府印加文明並沒有藉助到戰馬,可如果他劉瀾征服美洲的話,那騎兵肯定是這個時期劉瀾唯一的選擇。

不過劉瀾有些懷疑,這個時期的美洲大陸文明又會是一個什麼樣子,是更接近被哥倫布發現時的樣子還是其他,畢竟劉瀾對美洲大陸可沒有太多的瞭解,唯一的瞭解也是透過哥倫布。

所以他還真的有點好奇現在的美洲大陸。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