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沙漠降雪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它們作為白堊紀古代海洋中的一種兇勐的掠食者。

在當恐龍統治陸地時,用它的長尾巴和粗短的、槳狀的四肢在水中遊弋,用它巨大的下顎和尖銳的錐形牙齒吞食各種獵物。

作為由數十種海洋爬行動物組成的滄龍家族中的一種。滄龍在白堊紀晚期統治著海洋。

不過在陳淵的解釋中,水友們得知蒼龍不是海洋恐龍,而是另一種爬行動物,與現代蛇和蜥蜴關係更近。

“你們應該也知道6550年前,滄龍和恐龍在同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中滅絕。此後,一種虛構的滄龍在大屏幕上復活了,最引人注目的是2015年上映的電影大片《侏羅紀世界》,增加了這一龐大海洋爬行動物群體的形象。”陳淵對此並沒有可詳細交代的,實際上關係這些訊息隨便在網路上搜尋一下都能找到相關的線索,

至於水友們最為好奇的滄龍有多大?

陳淵只想說的是滄龍是滄龍家族中最大的成員之一。據2014年發表在《動物研究所學報》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標本之一被確定為霍夫曼滄龍,估計其身長約為17米。但並不是所有的滄龍都是巨大的。就像他之前談論的鋸刃異齒滄龍,只有海豚的大小。

最大的滄龍在大小上可以和巨大的巨齒鯊相媲美。巨齒鯊是中新世中期和上新世時期的海洋霸主,而在6550萬年前滄龍滅絕很久之後出現。

一般巨齒鯊身長可達15~18米。然而,這兩種掠食者都沒有現代藍鯨那麼大,而現代藍鯨體長可達34米,是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大的動物。

聽陳淵的解釋水友們對滄龍是更加好奇了,說實話,對於恐龍這種生物,誰不好奇,誰又不感到激動呢,這完全是人之常情,就算是陳淵當初第一次見到恐龍化石的時候他也是非常的激動,就更別說水友們了,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話說回來老陳,滄龍都喜歡吃什麼啊?】

【吃什麼?吃鯊魚唄。】

【拉倒吧,那個時候有鯊魚?我怕你是有點魔怔了哈。】

“好了好了,你們別為這個爭了,沒啥意思。”

陳淵趕忙叫停水友,他說道,“一般在白堊紀末期,滄龍是海洋中最佔優勢的掠食者,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大型滄龍可能會吃掉它們能夠捕捉到的幾乎所有獵物,包括魚、鯊魚、海鳥,甚至其他滄龍。這些滄龍是頂級掠食者,可以與現代的虎鯨相媲美,而其他滄龍則是更特殊的捕食者,適合吃貝類,比如現代的海獺。”

像滄龍的化石被完整地儲存下來,這有助於古生物學家更多地瞭解它們的捕獵策略。例如,加拿大的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個密蘇里滄龍物種的標本,裡面有大塊的魚骨。這條魚比滄龍的頭還大,骨頭的位置表明滄龍是一塊一塊地吃掉獵物的。

在另一個化石中,在另一種滄龍的胃中發現了一隻幼年滄龍。來自史密森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化石表明,即使是最大的滄龍物種也可能成為獵物。

事實上,根據1995年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學報B》上的一項研究,已經發現的霍夫曼滄龍化石上有嚴重破裂和癒合的下顎,這表明它們過著暴力或危險的生活方式。

據史密森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稱,滄龍可能在相當深的水域捕食,但不會離開海岸太遠。

滄龍可能一開始就像蛇或鰻魚一樣在水裡游泳,但滄龍的尾巴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這些動物進化出了一條像鯊魚一樣的尾巴來推動自己在水中前進。它們也可能有強大的蛙泳能力,用它們槳狀的前肢協助突然加速捕捉獵物。

【那老陳,《侏羅紀世界》中的滄龍有多準確?】

【是啊,我總感覺電影裡面的恐龍和實際上的恐龍並不一樣。】

陳淵忍不住比中指了,你問我,我丫的問誰去。

在電影《侏羅紀世界》中,一個標誌性的鏡頭是一隻巨大的滄龍衝出水面,抓住一條搖晃著的鯊魚。在電影《侏羅紀世界》系列中,這只古代海怪在大銀幕上出現過好幾次,但專家認為這種描述在科學上並不準確。

2015年《侏羅紀世界》上映後不久,古生物學家認為,真正的滄龍種類並沒有那麼大。種國土地管理局峽谷地區管理局的古生物學家麗貝卡·亨特-福斯特(ReBet-Foster)和摩阿布博物館館長約翰·福斯特(John Foster)表示,電影中的這只恐龍的體型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滄龍化石的2倍。

當時是德雷克塞爾大學古生物學和地質學教授的肯尼斯·拉克維拉也承認這只海洋動物太大了,但他讚揚了影片對滄龍上顎牙齒的準確描述它的上顎有一副特殊的第二套牙齒,類似於一些蛇和蜥蜴的牙齒,用來固定住獵物,防止獵物逃跑。

根據對滄龍像鰻魚或蛇一樣游泳的過時解釋,電影中的滄龍的運動也是不準確的。

實際上就以現在的化石來說,想要真正百分百還原滄龍還是不太可能的。

就好比人類滅亡後,後世智慧生物僅僅憑藉人類的骸骨,它們也無法靳準分析出人類的外貌,尤其是人類是否長有體毛,皮膚又是何種顏色。

不過人類滅亡的這一天會到來嗎,或許不太可能,但也並不是陳淵目前需要擔心的。

相比是這個水友們還是更好奇滄龍是怎麼滅亡的?

其實這依舊是那句話,6550萬年前,在白堊紀末期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滄龍和非鳥類恐龍一起從化石記錄中消失了。

《地球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小行星撞擊地球後,滄龍賴以生存的豐富的海洋生態系統崩潰了。這一崩潰導致了所有滄龍的滅絕,再也沒有回來。

海洋霸主的捕食者曾經是與現代海豚相似的海洋動物,即魚龍。納蘭霍自然歷史博物館稱,這些動物後來被蛇頸龍取代,然後又被滄龍取代。根據《荷蘭地球科學雜志》的研究,滄龍消失後,鱷魚目動物的數量增加,並取代了大型海洋食肉動物的角色。

不過說到恐龍,第一時間內想象到它是一個龐然大物,並且我們可以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看到它們。而這些影視作品出現的恐龍,則是根據考古學家挖出來的恐龍化石,以及考古學家對這一生物的還原影象。

回到之前陳淵說的那些問題,這也讓水友們開始好奇這些考古學家又是根據什麼將這些恐龍化石還原成圖片的。

其實,考古學也沒有見過恐龍,之所以能夠還原出恐龍的圖片則是根據恐龍化石中的資料,比如恐龍的骨骼,以及牙齒等。而最主要區別是根據其磨損程度來判斷,這一恐龍到底是肉食性恐龍,還是食草性恐龍。除此之外,考古學家還依靠專業的看法以及思想對恐龍進行畫圖還原。

當然,隨著我們所處的時代科技的逐漸發達,我們所看到的恐龍也就不一樣了,這主要是因為人類並沒有見過恐龍,因此恐龍的外貌的改變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改變。舉個例子,考古學家發現斑龍的化石後,透過拼湊還原出了它的骨骼形狀以及樣子,且還透過腦洞構思出了它的樣子。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考古學家意識到曾經的構想是很不合理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紕漏之處。因此,對於一開始的斑龍模樣,他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糾正。於是,斑龍便從曾經的模樣變成了如今這個樣子。當然,這並不是斑龍最真實的模樣。

此外,考古學家在剛開始發現稜齒龍時,認為這一恐龍很有可能經常棲息在樹上。不過,隨著他們不斷的研究,便發現了紕漏之處。因為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們認為稜齒龍的骨骼非常輕,所以很適合呆在樹上。但在研究之後,研究人員發現稜齒龍並不喜歡棲息在樹上,因為它們的重量不適合長時間的呆在樹上。

【臥槽,老陳既然這樣,那科學家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發現這些錯誤的呢?】

【我還是好奇他們是透過什麼樣的方法糾正的。】

陳淵微微一笑,倒也是不打算和水友們賣關子,“其實,研究人員之所以能夠發現這些問題,是因為人類的科技一直在不斷發展。對於曾經的問題,我們可以透過新的科技解開謎題,甚至改變人曾經的觀點。另外,考古學家還能透過這些恐龍自身的化石進行分析,可以逐步還原出這些化石曾經屬於哪種恐龍。”

當然,考古學家出現這些錯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恐龍化石對我們來說,是相當久遠的。不過陳淵相信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達,恐龍的真實面貌一定能被真實還原。

陳淵心中感悟許久,他站起來身,看向了窗外,“算了不說這些。”

“最新新聞報道,據悉昨日晚八點。非洲北部的阿爾及利亞,撒哈拉沙漠中罕見的出現下雪,並且產生積……”身後電視機裡響起了新聞播報的聲音。

然而聽到內容後,水友們瞬間就不澹定了/

【我媽,我是不是聽錯了?】

【哈?沙漠也會下雪?】

作為全球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一直給大家的印象是炎熱、乾燥,在這樣的沙漠裡下起雪,一度引發了不少討論,甚至還有不少網友吐槽道,“我在的城市還沒下雪,怎麼撒哈拉沙漠都先下雪了!”

根據陳淵的瞭解此次下雪的地方出現在阿爾及利亞北部的巴亞茲省等地,比如巴亞茲省的首府巴亞茲,當地有網友實拍顯示,清晨冷清的街道被一層薄薄的積雪覆蓋著,和周圍北非風格的建築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即便如此,白色的積雪仍然帶來了強盛的冬日氛圍。

除了網友實拍外,衛星也在太空中捕捉到了該地區降雪的痕跡——歐洲哨兵2號衛星拍攝的特殊處理後的衛星影象顯示,白色的雲區和藍色的積雪區在巴亞茲附近清晰可見。

因為雪在短波紅外光中吸收,但反射可見光,而云通常在兩種波長中都具有反射性。因此透過波段處理在影象上以明亮鮮豔的藍色表示積雪。

另一顆衛星也同樣在放晴後拍到了巴亞茲附近的白色的積雪,在一片灰黃的顏色中顯得十分特別,並且衛星影象中也顯示,在隨後幾天內,這些積雪區逐漸消失,這是積雪隨著時間消融。

有不少網友在直播間發問,“撒哈拉沙漠怎麼會下雪?這是不是氣候亂套了?會不會影響到我們華夏?”

陳淵搖了搖頭,“這個我也不清楚,你問我幹什麼,我又不是管天氣的。不過從目前來看,該地區屬於撒哈拉沙漠邊緣的的阿特拉斯山脈,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冬日裡氣溫會相對比較低,1月7日前後,歐洲-非洲北部一線的大氣環流劇烈振盪,西風帶中劇烈振盪形成一個低渦南下到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

在這個低渦的拉動下,大量冷氣團和地中海上的水汽湧向非洲北部,讓非洲北部多地出現明顯雨雪天氣,甚至於部分水汽深入到阿特拉斯山脈深處,讓這裡的部分城鎮也飄落雪花。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不過陳淵倒也不怎麼驚訝,因為這並非阿爾及利亞撒哈拉地區報告的第一場雪,比如2021年1月,同樣位於阿爾及利亞阿特拉斯山區的艾因塞夫拉出現降雪,該地被稱為通往沙漠的門戶,海拔約1000米,周圍環繞著阿特拉斯山脈,當地攝影師拍下了皚皚白雪落在沙丘上的奇妙景象。

但總體上說,出現降雪依然是相當稀奇的事情。

“雖然說阿爾及利亞距離我國可謂山高路遠,但造成這次沙漠下雪背後的西風帶波動,仍然有機會在西風帶中繼續向東傳遞,因此,接下來,國內的朋友還是要警惕異常西風振盪東傳可能帶來的異常天氣。”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