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撒哈拉沙漠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潛在的動物危險是陳淵需要關注的,但是雨林本身其實被沙漠滋養的非常好。

不過聽陳淵這樣說,水友們非常好奇隔著大西洋,撒哈拉沙漠是如何滋養亞馬遜雨林的?

其實水友們想不通=世界上最乾燥的地方之一竟然滋養著世界上最溼潤的地方?

而且它們二者之間還相隔著十萬八千裡?

“我知道隔著浩瀚的大西洋,你們很難將撒哈拉沙漠和亞馬遜雨林聯絡起來。距離千萬米,撒哈拉每年都在無聲地滋養著南美洲的熱帶雨林,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其實也很好解釋。”陳淵不慌不忙。

“在很早很早以前,非洲大陸是和南美洲大陸連線在一起的。直到大約2億年前,大西洋開始擴張。南美洲和非洲中間的低窪處開始形成了海洋。大約在1.3億年前,大規模的火山噴發徹底讓兩片大陸相離,至此,中間永遠隔著一個大西洋。

也就是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撒哈拉沙漠就在亞馬遜雨林的身邊耳鬢廝磨。這或許是它們當今仍保有緊密聯系的原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氣候乾旱惡劣。與南極不同,撒哈拉是最大的沙質荒漠,也就是它的表面完全被沙子給覆蓋著。此時,大家應該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沙塵暴。

早幾年的有一條新聞可能大家看過,撒哈拉沙漠50年來最大的沙塵暴越過大西洋直逼美國。強風把沙塵吹過了大西洋,進入到了加勒比海域。沿途的國家被撒哈拉的沙塵籠罩著,天空一片昏暗。

然而,就是這些每年漂洋過海的沙塵默默地為我們守護著亞馬遜熱帶雨林。

NASA用一顆衛星獲取了撒哈拉地區沙塵暴時的衛星影象。當北非和西非的強風掠過撒哈拉沙漠的時候,沙塵被卷到了大西洋上,從太空上看一片沙塵遮天蔽日。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沙塵輸送。

有時候撒哈拉沙塵暴的持續時間非常長,有一週左右,一部分塵埃降落在了大西洋,一部分塵埃被卷到了亞馬遜雨林。

實際上,這些沙塵大有文章。撒哈拉的沙塵基本上是來自於查德的博德里窪地,這曾經是一個非常古來的河床,微生物堆積成了古老的岩石,因此這些沙塵中含有大量的磷元素。

磷對植物的生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但是在亞馬遜雨林的土壤中,磷是比較缺乏的,養分大多是在植物身上,土壤中的養分和有機質很快就被植物吸收了。

再加上豐富的降水與河流的沖刷,亞馬遜熱帶雨林的磷就更少了。但是遠方卻有救兵來了。”

根據NASA的估計,撒哈拉沙漠每年會將2770萬噸的灰塵帶到亞馬遜,其中有0.08%是磷,也就是說每年會將總量為22000噸的磷來到亞馬遜熱帶雨林,而這一數量差不多與熱帶雨林流失的磷的總量相當。

是不是覺得很神奇?

是不是發現世界很小?世界很奇怪,以某種微弱又緊密的方式聯絡著。地球對於人類來說很大,對於宇宙來說卻不過是一粒沙。

很多我們看似無關的事物正在緊密地聯絡著。就像人類的行為對環境帶來的破壞一樣,這和蝴蝶效應有點像。一個非常微小的變化可能會帶動整個系統產生巨大的連鎖反應。

“很多人喊著要消滅沙漠,如果把撒哈拉沙漠消滅了,亞馬遜雨林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養分,那麼我們是不是在消滅沙漠的時候也消滅了森林?”

砸陳淵的解釋下,這看似很不可思議,隔著大西洋相望的撒哈拉沙漠和亞馬遜熱帶雨林竟然有如此緊密的聯絡。每年撒哈拉沙漠都為亞馬遜帶去豐富的沙塵,其中這些沙塵中的磷和其它元素生生不息地滋養著亞馬遜雨林的成長。

沙漠的存在很重要。

統計數據告訴我們亞馬遜雨林裡面的植物接近十萬種,這些植物為當地的昆蟲提供了棲居地,其他動物也以此為食物。

亞馬遜雨林地區最大的特點就是降水量非常充沛一一年降水量多的時候能達到三千毫米。

不過,降水量大其實也容易造成一個弊端一一水土流失,亞馬遜河流因為降水豐沛的會失去差不多兩千萬噸的泥沙,它這裡面包含了接近兩萬噸磷。

都知道磷對於植物生長是極其重要的,除了植物自身能夠吸收到植物體的磷外,亞馬遜雨林有接近九成的磷會因為水土流失而丟失。

亞馬遜雨林如果像現在這樣缺少磷輸入,那麼磷這種元素可能會枯竭。

然而大自然卻有你難以想象的調節能力,非洲北部十分遙遠的沙漠一一著名的撒哈拉沙漠,竟然能夠為一萬千米之外亞馬孫雨林提供這種元素。

撒哈拉沙漠形成其實是非常早期的,最新差不多一萬年之前,地球當時正好由冰川期恢復過來。

開始了另一個地理時期,也就是著名的全新世,撒哈拉沙漠又一次因為地理的變化而快速沙漠化,最終成了我們看到的最大的沙漠。

這個沙漠的面積大於亞馬遜雨林,甚至幾乎是其兩倍,這裡的條件確實極度貴乏,乾旱讓許多生命都不能在這裡繁衍。

不夠,撒哈拉沙漠雖然給人死寂沉沉的感覺,也在大家印象中一直人跡罕至,但其實沙塵暴總是間歇性的席捲當地。

一年兩次撒哈拉沙漠沙塵脈動曾經吸引過無數科學家進行研究,這個時候的沙塵能夠透過風的推力來到遙遠的美洲大陸。

而著名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也曾經對此進行過研究,比較顯著的是哈馬坦風每年都能夠帶來接近二億噸沙塵,這些塵土會在風力作用下一路向西,在生態學上被稱作是“礦物遷徙”。

聽起來有點類似於動物遷徙,然而,我們這裡所說的礦物遷徙具有相對而言非常大的規模,只是與動物不同,這些沙塵基本上有去無回。

在移動之後,這些塵埃有可能會在路途中掉落大西洋,但還是有超過一億噸能夠來到海岸附近,這時候就能登上美洲大陸,這裡面大概三分之一能落在亞馬遜雨林。

然而,無巧不成書,撒哈拉沙漠裡面有大量的磷,換算一下的話它正好可以幫助亞馬遜雨林增加近兩萬噸數目的磷元素,這時候之前水土流失導致的磷流失就可以被中和掉。

大自然自我調節真的很強,距離如此遙遠的沙漠以及雨林,甚至位於不同的大陸,都可以透過如此奇妙的方式進行互補。

然而,沙塵也會來到加勒比海域,並波及北美洲的一些國家像是美國以及墨西哥,屆時空氣質量會非常差。

在上個世紀的時候,人們第一次知道了來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可以補充熱帶雨林的磷元素含量,在去年的時候,該區域的礦物遷徙被認定為千年難遇的涉及量之大。

當時的美國肯定又一次被嚴重的影響,在當地很多報刊的報道中,沿海居民都看不到海岸線,出門竟然變成十分艱難的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樣的沙塵暴確實對於人們而言產生了嚴重影響,想象前幾年我國嚴重的霧霾天,確實是痛苦不堪。

不過撒哈拉沙漠的存在確實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很多的不一樣。

為此陳淵決定去探尋一下那片沙漠。

“北緯14度到35度,西經15度向東到東經45度,這片區域內有一片巨大的沙海。932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由沙丘形成的“海浪”將其中大部分區域變成了生命的禁區。這裡就是地球上面積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非洲大陸擁有3000萬平方公裡土地,將近三分之一的面積都被北部的沙海所覆蓋。

早在公元前時代,生活在北非地區的遊牧民族圖阿雷格人就認識到了這片區域的廣闊程度,他們將這片區域命名為“大荒漠”,這也是阿拉伯語“撒哈拉”名稱的由來。

這裡夏季平均氣溫在40攝氏度以上。午後最熱時,地表溫度最高能接近80攝氏度。但拂曉時分,這裡的氣溫卻能降到0攝氏度以下。

撒哈拉沙漠由西向東最長的距離將近5000公里,比我國HLJ的漠河到海南島最南端的距離還要長。南北最長處也將近2000公里,相當於我國BJ到廣州之間的距離。

世界四大洋面積最小的北冰洋有1475萬平方公裡,而緊鄰撒哈拉沙漠的地中海才只不過251萬平方公裡,只剛剛超過撒哈拉沙漠的四分之一,因此說撒哈拉沙漠是一片由沙粒組成的海洋一點也不為過。

【為什麼撒哈拉沙漠那麼大?】

水友們不太理解。

在地圖上,整個非洲板塊上半部分的三分之二幾乎全是沙漠。

世界七大洲中,除南極洲位於高緯度的地球最南端且被冰蓋所覆蓋之外,絕大部分沙漠都分佈在北緯和南緯23.5度附近。這並非是一種巧合。

由於太陽對地球表面的熱輻射,南北緯0到5度之間的赤道區域積聚了大量熱能。地表空氣受熱膨脹,密度減小,開始自下向上流動,形成了赤道低氣壓帶。

但上升的熱空氣不可能擺脫地球引力,在地表上空某個高度,這些熱空氣逐漸向高緯度空域流動。由於地球在不停轉動,這些氣流在慣性的作用下,逐漸偏離了與南北經線平行的軌道,並開始向東西緯線的方向偏移。

在20到30度的緯度之間,這些空氣流動的方向已經完全偏移到了與緯線平行的狀態,並開始下沉到地表,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副熱帶高氣壓帶”。

在副熱帶高壓的影響下,酷熱與乾旱成為常態。我國夏季常見的酷熱天氣就與副熱帶高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23.5緯度附近,北美洲形成了索諾拉沙漠(31.1萬平方公裡),南美洲形成了阿塔卡馬沙漠(18.13萬平方公裡)和巴塔哥尼亞沙漠(67萬平方公裡),非洲南部也有納米布沙漠(5萬平方公裡)和卡拉哈裡沙漠(63萬平方公裡)。

但由於這個緯度附近北美、南美以及非洲南部地區大陸都呈現出南北狹長的地形,導致這些區域的氣候深受海洋氣候的影響,即使形成了沙漠,也多呈南北狹長走向,面積也不大。

在歐亞大陸,沙漠的分佈除了在阿拉伯半島區域遵循23.5度的沙漠緯度規律之外,由於“世界屋嵴”青藏高原的阻擋,加上海洋暖溼氣流的作用,所形成的沙漠也呈現出向高緯度和內陸地區偏移的傾向。

世界最小的大陸大洋洲,雖然面積只有769萬平方公裡,但由於其所處的緯度正處在深受副熱帶高壓影響的區域,即使在四面環海的情況下,也有20%的區域超過15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變成了沙漠。

除受副熱帶高壓影響,撒哈拉沙漠也處在東北信風帶上。但它的東北方向是歐亞大陸,從內陸地區吹過來的風溼度小,無法形成豐富的降水。位於下風口的大西洋又無法將其上空溼潤的空氣帶到這裡。

加上非洲北部地區又是“沙漠緯度”附近所存在的東西跨度最大的大陸,地勢起伏較小,較容易形成單一的氣候,這些都為其形成地球上最大的沙漠創造了有利條件。

不過相比之下,撒哈拉沙漠算是沙漠中的綠洲。

就單說非洲北部出土的一些海洋生物化石證明,4000萬年以前,非洲北部區域曾被海洋所覆蓋。當時非洲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都生長著各種各樣的植物,河流、窪地也有普遍分佈。

由於非洲板塊向北漂移開始與歐洲板塊產生擠壓,加上地球氣候的變化,一部分陸地逐漸裸露出海面。歐洲與非洲之間海洋面積的縮小使撒哈拉地區的降水量逐漸減小,最終形成了浩瀚無邊的撒哈拉沙漠。

但撒哈拉沙漠也並非一片死寂,部分季節性河流和尼羅河河谷的存在使得零星綠洲呈區域性和點狀分佈。只不過這些綠洲相對於撒哈拉沙漠巨大的面積顯得微不足道罷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