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墓穴機關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陳淵說的是完全沒有錯的。

“不過這還不完全算是無價之寶。”陳淵又突然說道。

不過水友們卻不太能夠理解。

【老陳如果說連這都不算是無價之寶,那什麼才是?】

【對啊,老陳你難道還知道嗎?】

陳淵只能說是水友們的眼光太短淺了。

“說到無價之寶,大家都會想到那些及其珍貴的寶物。象古時候的夜明珠、和氏璧,今天的古董文物、名人字畫等等,這些東西因為稀少而顯得珍貴。有的甚至到了無法用價格來衡量的程度,這樣的東西才能稱得上是無價之寶。”

“但是在無價之寶中,這些顯然還不是最值錢的。”

聽陳淵這樣一說,水友們立馬激動了起來。

“這還不值錢,那什麼才值錢?”

陳淵摸著下巴想了想,也決定借這個機會和水友們說個故事。

“給你們說個人吧,宋廉,他是明朝初期的一代大儒,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和史學家,也是朱元章開國功臣中的開國文臣之首,其歷史地位遠遠超越了民間傳說的神機妙算的劉伯溫。被後人尊稱為“龍門子”。

關於“無價之寶”,宋廉曾經有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記得宋廉還是浙東隱士的時候,有一天,西域來了一個經商的人將珠寶拿到集市上出售。這些珠寶琳琅滿目,全都價值不菲。其中有一顆名叫“珊”的寶珠顏色純正赤紅,就像是硃紅色的櫻桃一般,直徑有一寸,價值高達數十萬錢以上,引來了許多人圍觀,大家都嘖嘖稱奇,讚歎道可真是寶貝。

恰好龍門子這天也來逛集市,見了好多人圍著什麼議論紛紛,便也帶著弟子擠進了人群。龍門子仔仔細細地瞧了瞧寶珠,開口問道:“珊可以拿來填飽肚子嗎?”

商人回答說:“不行。”

龍門子又問:“那它可以治病嗎?”

商人又回答說:“不行。”

龍門子接著問:“那能夠驅除災禍嗎?”

商人還是回答:“不能。”

“那能使人孝悌嗎?”

回答仍是“不能”。

龍門子說道:“真奇怪,這顆珠子什麼用都沒有,價錢卻超過了數十萬,這是為什麼呢?”

商人告訴他:“這是因為它產在很遠很遠沒有人煙的地方,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歷經不少艱險,吃不少苦頭,好不容易才能得到它,它是非常稀罕的寶貝啊!”

龍門子聽了,只是笑了一笑,什麼也沒說便離開了。

龍門子的弟子鄭淵對老師的問話很不解,不禁向他請教。龍門子便教導他說:“古人曾經說過,黃金雖然是重寶,但是人吞食了它就會死,就是它的粉末掉進人的眼睛裡也會致瞎。

我已經很久不去追求這些寶貝了,但是我身上也有貴重的寶貝,它的價值絕不只值數十萬,而且水不能淹沒它,火也燒燬不了它,風吹日曬全都絲毫無法損壞它。

用它可以使天下安定;不用它則可以使我自身舒適安然。人們對這樣的至寶不知道朝夕去追求,卻把尋求珠寶當作唯一要緊的事,這豈不是捨近求遠嗎?看來人心已死了很久了!”

陳淵忽然笑了笑,“你們看,在這個故事中,宋廉為我們說明了金銀珠寶的用途:珠寶不能充飢;不能治病;不能趨吉避凶;不能使人變得更加高尚。所以說,金銀珠寶是毫無實際用處的東西。

而宋廉所說的“至寶”,他沒有點明是什麼,在傳統上認為就是指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完美的精神生活。而我個人認為是“才學”。和道德品質一樣,“才學”也是水淹不到,火燒不著。

高尚的道德品質可以讓一個人自身舒適,但是不足以安天下。尤其是在“反元建明”時期,使天下安定的恰恰是宋廉的才華和學識。與道德品質和金銀珠寶相比,才學更有獨到之處。”

淵博的知識可以塑造一個人的道德品質。

廣博的學識可以充盈一個人的精神世界。

才華和學識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賺錢能力,使人掌握獲得金銀珠寶的技能和智慧。

才華和學識可以培養一個人的管理能力。小則能齊家,大則能治國平天下。

所以說,世間最值錢的無價之寶是“才華和學識”。獲得這個無價之寶的唯一途徑就是學習。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當我們的能力還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的時候,唯有學習,才是最可靠的捷徑。

對於陳淵的一番話水友們聽完後簡直是拍手叫好。

而很快陳淵也在要求下將虎符的詳細照片給發送到了首都博物館內。

此時博物館就正在召集著記者開一次重大的會議。

“所謂的虎符,也叫做兵符。由於古代對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別是在軍事上,將銅製兵符刻成伏虎形,所以用虎符來為之命名。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動軍隊所用的憑證。

通常情況下虎符分為左右兩半,平常不打仗時時左一半交給帶兵的將帥,右一半由皇帝儲存。需要打仗調動軍隊時,皇帝會將右一半交給另外的將領拿去和帶兵將帥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驗證可信,才能夠調動軍隊。

正因為虎符是一分為二的,且虎符上的紋理是相連的,每一次調兵遣將的時候,掌管軍隊的那個將領都會嚴格的檢查、核對,所以很難做出了與原來虎符一模一樣的假冒虎符,自然就不用擔心軍隊被人隨意調走。”

“所以唐老您的意思老陳發現的虎符是真的?”

記者提問道。

唐生看向身後的照片,點了點頭,“之前也說了,目前發現最早且儲存完整的虎符時先秦時期的杜虎符,杜虎符呈虎形,虎符高4.4釐米,長9.5釐米,厚0.7釐米,其形態呈現昂首疾奔狀,象徵軍威和進軍神速。

尾端捲曲,背面有凹槽,頸有一穿孔。

身上有錯金銘文九行四十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會符,行。”和陳淵發現的虎符相對照幾乎是一模一樣。”

“而且除了杜虎符之外,目前我們還發掘出了兩個秦朝時期的虎符。

一個是新郪虎符,該虎符是戰國晚年秦國頒發給新郪將領的兵符。

虎符用青銅製成,虎背刻有錯金銘文四行:“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會符,行”。

內容雖然跟杜虎符相差無幾,但是可以明顯地看到對君上稱呼的改變,從“右在君”到“右在王”,是秦國國力提升的體現。

還有一個陽陵虎符,這個虎符是秦始皇時期的虎符,虎符上的文字已經變成了“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陽陵”,三個不同時期的虎符,為我們展現了秦國由弱變強的奮鬥史。”

“可是為什麼網上有人說老陳發現的虎符是假的?”

唐生一臉疑惑,“誰說了?”

“他們說虎符不一定是老虎的樣貌,也可能是魚和其他動物。”顯然這個記者有些故意找話題了。

唐生也不怒,反而是撓性解釋道,“其實秦之後的漢朝,沿襲了秦朝的許多制度,包括虎符的制度。目前所見漢代虎符多為錯銀書。秦代虎符銘文銘於左右兩側,兩側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讀。

但是漢代虎符卻有所不同,銘文刻於虎嵴之上,只有合符之後,才能讀得通。1989年在咸陽出土了一枚完整的漢銅質虎符,該虎符長5.8釐米,在它的虎嵴上刻著“與齊郡太守為虎符”,在這之後發現的漢朝虎符多為太守符,極少發現漢朝的諸侯王符。

魏晉南北朝時期,虎符沿用不衰

。西晉虎符通體有虎斑條紋,不能刻字,所以在背縫處凸起長條形窄臺刻背文,肋間文字轉移到胸前或符陰。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唐朝虎符的名稱、形態發生了一次大的轉變。

唐朝時期虎符又有了新的變化,當時的唐高祖李淵為避祖父李虎的名諱,特意下令改虎符為魚符,這不僅是名稱的改變,就連符的形態也發生了改變,從伏虎變成了魚,變化的不僅僅是形態,更是魚符代表的身份。

唐初的魚符後面成為了官員的一種身份證。每一半的魚符只有一半的字,中縫處刻有“合同”二字,這與我們現在簽署合同的時候會在中縫蓋章,雙方每人保留一份一樣。

你說的魚浮就是從這裡來的。”

唐生頓了頓,“到了武則天時期,魚符又變成了龜符。武則天按官品高低將龜符分為金龜袋、銀龜袋、銅龜袋,所以才有了李商隱詩句“無端嫁得金龜婿”。後世以金龜婿形容身份高貴的女婿,沿用至今。到了宋朝,又重新用回了虎符,但是更多的場合,宋朝用的還是令牌。宋以後,虎符便退出了歷史,此後皇帝調兵遣將用的都是令牌為主。”

有了唐生的解釋,這群記者也不再追問什麼,而是將這次的報道作為重點向外界釋出了出去。

陳淵算是立了很大的功勞。

不過他現在的情況並不算太好。

原本陳淵是想先出透透氣,沒想到剛走出沒兩部就發現了機關。

“這丫的進來的時候還沒有,出去就突然有了機關,這古人可真歹毒啊。”

陳淵不禁吐槽了起來。

早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曾有過關於墓中機關的記載,所說的機關就是暗路,秦始皇曾命令工匠製造暗駑,以防止靠近墓穴,從而保護墓葬防止盜墓賊盜墓,以及考古學家在秦始皇陵中發現大量的汞含物,也有可能是一種水銀機關。

然而由於秦始皇陵並未真正挖掘,這些尚無確切的定論。

除此之外,曹操墓中的機關也是讓人大開眼界,曹操本身就是一個盜墓高手,然而他的墓也並能逃出盜墓者之手,可以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吧,曹操墓中的機關就是虛冢,虛冢是秘葬當時的一種,又稱假墳、虛墓、虛、潛藏、淺埋,就是製造若干假的墓穴,而將真屍藏地隱匿起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雖然依舊沒能逃脫被盜的命運,但也足以看見古人的智慧。其次就是由於一些地理,化學等因素而導致的一些古人也從未想到過的機關。

如“伏火”,這種墓被稱作“火坑墓”,是南方特有的一種墓葬。據分析,可能由於墓室裡埋藏的有機物分解,形成一種可燃氣體——沼氣所引起的,神秘的馬王堆漢墓就是一座著噴火古墓。

眾所周知,無論設定多少機關都是為了防止盜墓賊盜墓。

而陳淵現在就有些悲催了。

【沒想到以前的古人做機關的技術這麼好啊。】

【這不得不說我國古代的墓葬文化的發展歷程。最早的人類可能起源於距今300萬年或400萬年之前,有生就有死,那古時人類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水友們倒是問起了他們最關係的。

陳淵也在仔細思考。

“其實在舊石器時期,人們透過在屍體周邊撒赤鐵礦石粉象徵血,代表人們已經有意識地安葬死者。新石器時代,墓穴為長方形或方形的豎穴式土坑,男女隨葬品不同,表明社會分工的不同。後期社會貧富差距過大,墓葬隨葬品的差距也越來越明顯。

夏商周時期,等級制度明顯,隨葬制度也無一不體現死者生前地位。“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層,士兩重”。西周時期出現合葬墓,將夫妻兩個分別放置在緊挨的墓坑中,這就是“異穴合葬”。商周時期的隨葬品以青銅禮器為主,以鼎為核心,鼎的多寡標誌著墓主人身份的高低。小型墓中多隨陶器,酒器減少,食器增多。

春秋時期,依然遵循著西周時期的喪葬制度,到戰國時期,禮樂制度被完全顛覆。同時隨著地區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發展,各地墓葬制度出現地區特色。有些統治者階級的墓在地面上出現墳丘。貴族墓中的隨葬品無論數量,質量還是種類都達到空前的水平,隨著漆器的發展,隨葬品中漆器的數量也隨之增多。而下層貴族以及平民中,隨葬品多為彷青銅的陶器。

秦漢時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更加強烈,厚葬之風也由此興起。秦始皇陵就是其中代表,秦始皇陵規模之宏大,隨葬品之豐富,都可稱得上是世界奇觀。”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