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 貪心不足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徐輝祖和常茂這個時候沒辦法心情好起來,雖然他們的地位穩固。一般的情況下,他們的家族肯定是要與國同休的,肯定是有著無比顯赫的地位。

但是這也絕對了他們代表著武勳,他們也確實和很多的武勳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朱允煐嘆了口氣,對徐輝祖和常茂說道,“當年跟著皇爺爺打天下的,多是草莽英豪,好多人都是來自咱淮西老家。這一個個的,都是苦哈哈的泥腿子。可是一代人做一代事,祖上雖說貧苦,但是到了子孫這裡,都忘了自己的出身了。”

徐輝祖和常茂都低著頭不說話了,很多的事情他們也都是心裡有數的。

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大明朝的開國之君以前是小沙彌、小乞丐,是餓死了爹孃、兄嫂的苦命人。

而大名鼎鼎的淮西二十四將,基本上就沒有什麼高門大戶。

徐達就是洪武皇帝的發小,就算出身農家。要說起來的話,僅僅比洪武皇帝的家世好那麼一點。起碼沒有那麼苦,但是也僅此而已,這就是不折不扣的泥腿子。

要是當初沒有響應洪武皇帝的號召,說不定徐達也就只是鳳陽的一個老農。

而常遇春出身貧苦農民之間,不甘心老死田間的它又一身武藝,也仗著這一身的本事曾經落草為寇,幹著攔路搶掠、入宅為盜。要不是因為覺得這樣的打家劫舍沒出息而投奔了洪武皇帝,說不定常遇春也早就被剿滅,只是一草寇而已。

所以也別說誰比誰出身尊貴,起碼在大明朝這裡,出身還真的沒什麼好提的。

皇帝的祖上就是農民,武勳之首的要麼是農民,要麼就是匪寇。這沒有什麼高門大戶,也沒有什麼顯赫的家世。最多也就是現在功成名就了,所以一個個的看起來有點高高在上了。

祖上出身低微,但是子孫未必就會認可那些,因為他們出身的時候,基本上都比較富貴顯赫了。他們已經成為了高高在上的權貴了,可不是農家子弟,不需要為了生存而在地裡刨食。

要是論起祖上,大明朝很多的勳貴似乎是不值一提的。但是在文臣那邊,確實有著不少家世比較顯赫的。要說詩書傳家,那肯定也是有的。

雖說經歷了唐末、遼金以及蒙元,華夏大地那些傳承悠久的世家力量幾乎被一掃而空。不過確實有不少讀書人看不上大明的皇家,也覺得大明朝的那些武勳不值一提。

真的要說起來,雖說現在掌控著文化傳承的也不再單純就是幾個世家了。

不過也確實要承認那些詩書傳家的讀書人,底蘊看似也稍微的厚實一點,他們有些時候也算得上有著那麼一些自傲的本錢。不管到底是誰坐了江山,他們也都有機會一直是士族,一直都是統治階級的中堅力量。

朱允煐看著徐輝祖和常茂,認真說道,“歷朝歷代都要文武有別,如今咱大明朝的勳貴也好,文臣也罷,一個個的都有些不像話了。此前胡逆之桉,怕是很多人也都沒能放在心裡。”

這也算得上事實,胡惟庸桉確實是不折不扣的大桉,是大明朝開國初期的第一大桉。但是很多人也都覺得,那算不上文武合流,那只是洪武皇帝為了削去丞相,只是為了削弱武勳的力量。

徐輝祖和常茂就有那麼點戰戰兢兢了,主要是皇帝的話有些重了,他們似乎看出來了皇帝的決心。皇帝現在要定下調子,那勢必就是要清理一批勳貴和文臣了。

這顯然不是什麼好事情,徐輝祖和常茂雖說和皇家牽涉很深,不過他們到底也是武勳的旗幟。

朱允煐可不在乎那麼多,因為皇帝有著皇帝的一些想法,天子有著他的一些規劃和佈局。

實際上這件事情也稍微的有著那麼一些意外,雖然他此前也授意練子寧去做一些事情。只不過那更多的是京察,只是大理寺卿的本分。練子寧的奏摺,實際上也確實出乎意料。

不過皇帝也需要因勢利導,很多的事情未必就是完全在他的預料當中。當出現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時,皇帝肯定也不能是驚慌失措的,皇帝要快速的做出決斷,要做出一些改變。

朱允煐就是這麼做的,雖然練子寧的奏摺讓朱允煐有些意外,不過他確實需要這麼做。而且練子寧的這次奏摺掀起的波瀾,也符合朱允煐的一些預期,符合他制定的一些國策。

清理一些武勳,這也是朱允煐此前就有的計劃,本來是以徐輝祖借張榮走私桉為藉口。

但是現在看起來就不需要考慮這些事情了,他完全有其他的理由去處置一些人了。而這樣的一些藉口,也不再是單純的清理一些武勳,也是要再次的敲打一些文臣。

對於文臣或者武勳,朱允煐也不會單純的依賴某一方的力量。對於武勳的持續強勢,當然需要打壓。而對於文臣時不時的試探,朱允煐自然也是需要嚴厲的去敲打一番。

徐輝祖和常茂大概是知道了皇帝的態度,他們大概也能夠猜測到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些什麼。只不過對於他們來說,這個時候大概也做不上什麼了。

確保好自家不要在這個時候出什麼么蛾子,這是非常重要的。哪怕他們是皇帝的母族、是太子的母族,這些也確實是他們榮耀的地方。但是這一切,在某些時刻也對於他們來說有著更加嚴苛的要求。

這個時候低調一點不說,也需要約束好一些人,這才是他們應該做的事情。

對於常茂和徐輝祖,對於他們的一些覺悟,朱允煐還是比較放心的,他相信這兩大武勳的領頭人有著自知之明,相信他們肯定知道應該站在什麼立場。

這些事情也根本不需要朱允煐多說什麼,他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他不只是勳貴的皇帝,更是大明朝的皇帝,有些事情他也必須要這麼做。

在徐輝祖和常茂告退之後,朱允煐對王承恩說道,“召六部尚書過來吧。”

王承恩也沒有多說什麼,他知道自己只需要做好陛下交代的事情就好。這就是他的本分,他可不能替皇帝做主,甚至不能去干涉、影響皇帝的決策。

吏部尚書茹瑺、禮部尚書陳迪、刑部尚書暴昭、兵部尚書鐵鉉、戶部尚書王鈍,以及代理工部事務的黃觀。

可以說現在的大明朝還是有著一批精兵強將的,這些人裡頭也算得上都是比較正統的讀書人,有南方人也有北方人,甚至還有少數民族。有正統科舉出身的,也有不是正統讀書人出身的。

比如說鐵鉉,這就不算是正統科舉出身,他是由國子生被選授禮部給事中,也曾經有主政地方的經驗。而這一位,實際上也是元朝回回人後裔。

茹瑺和暴昭,也都說由國子生被選。王鈍呢,這就是科舉出身了,只不過是在元朝就中了進士。黃觀倒是正統科舉出身了,大明朝的二十四年的會元、狀元。陳迪呢,就算功臣之後。

不拘一格降人才,朱允煐看起來是這麼做的,也有些英雄不問出處的意思。當然他這樣的做法肯定也讓一些讀書人有些怨言,雖說大明朝這六部尚書,本質上都是讀書人。

但是這六部尚書的組成,也不是完全科舉出身,這就有些降低了科舉制度的重要性了。

如果說是開國之初倒也算了,那時候各種草莽英雄不算什麼。但是現在大明朝開國三十餘年了,現在文官的升遷體制看似是成熟了,只不過也讓一些‘有識之士’擔憂。

科舉的重要性被動搖了,這對於很多的讀書人就算一種打擊了,影響了他們的權利和地位,這自然也就是動了他們的乳酪了。這些位置,本該是他們的基本盤。

不過這些人大概也是有些得隴望蜀了,要知道在元朝的時候,將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而元朝官員基本上來自一,二等。

也就是在元朝末年的時候,漢人、南人,才能夠有些許為官的機會,還只是微末小官。

但是在那個時候,絕大多數的讀書人看起來都是很順從的,也沒有太多的要求。但是現在呢,大明朝給了他們更多的優待,只是這些人還是覺得有些不滿。

大明朝沒有優待讀書人,這本來就是不少讀書人有怨言的。現在讀書人的入仕渠道也受到了一些影響,這個時候要說沒點怨言,那才是不折不扣的假話。

也別忘了,皇帝對於讀書人的打壓,也根本不只是當初衍聖公的地位、顏面被一掃而空。

也是現在入朝為官的,還有一些工匠,一些當初不入流的小吏。

毫不誇張的來說,洪武皇帝和英示皇帝,真的讓讀書人的諸多特權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可是他們好似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因為這兩位天子實在是太霸道了一些。

六部尚書被齊齊召見,這自然也就是了不得的大事了。再聯想到早朝時的事情,更加讓人浮想聯翩,一個個的看起來也有些憂心忡忡的樣子。

真的是要有大事發生了,這個時候也需要更加的謹慎一些,絕對不能在這個時候出現什麼亂子。

他們是皇帝的臣子不假,不過也同樣代表著文官的利益,也想著要制約皇權。

哪怕現在做一些事情不太得力,不過也不該只是淪為皇帝的應聲蟲,該有自己立場的時候,肯定也是需要有著立場。

看著齊齊到來的六部尚書,朱允煐問道,“早年間太上皇就立下規矩,士子就好好進學就是,莫要妄議國政。這才多少年,這些事情就給忘了?”

六部尚書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些規矩確實是洪武皇帝制定的。一開始的時候,這些政策也是執行的比較堅決,很多人也都是心裡有數的。

只不過這麼些年下來,對於這方面的限制,其實也是在不斷放鬆的。

更何況很多人也都是心裡有數的,他們也不會高談闊論。只是在讀書人聚會的時候,也不可能單純的就是詩詞歌賦,或者是切磋學問。在有些時候,讀書人在一起也喜歡指點江山。

只要不是太過火,很多人其實也都是不在乎這些事情,看起來也確實沒有那麼多好忌諱的。

不過這些事情,到底也是和早年間洪武皇帝制定的規矩有悖。現在皇帝要是真的拿著這件事情說事,很多人估計也就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在法理上這肯定不行,因為洪武皇帝早年間制定了律例。情理上也不好說啊,英示皇帝到底也是洪武皇帝的孫子,當然也就需要維護洪武皇帝的權威了。

看著不說話的六部尚書,朱允煐冷哼一聲。有些事情朱允煐也是心裡有數,只是很多的時候他樂意裝湖塗而已,有些事情也確實沒必要時刻上綱上線。

只要不是鬧的太過分,朱允煐也不在意。其實就算是制定這條規矩的老朱,對於很多的事情也是心裡有數,他在位的時候也沒有對於一些讀書人的聚會太多的限制、苛責。

看到六部尚書不說話,朱允煐將練子寧的奏摺扔了過去,“看看吧,看看咱大明朝的讀書人是如何的憂國憂民。這還沒有居廟堂之高,一個個的怕是都有些按捺不住了。等到他們入仕為官,那還了得!”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聽到朱允煐這麼說,六部尚書也都表情凝重,皇帝已經毫不掩飾的表達了不滿,話裡話外也確實毫不掩飾的有著那麼一些諷刺。

那就需要更加的慎重了,其實六部尚書也很想要知道皇帝因何在早朝上大發雷霆。

看起來謎題很快就要揭曉了,只不過這個時候大家未必都是多麼的輕鬆。因為他們一個個的也都很清楚,當他們看清楚奏摺裡的一些事情後,必然就要面對暴風雨了。

當茹瑺看到國子監祭酒捲入其中,他就知道這件事情,怕是沒辦法善了了,他大概也知道皇帝暴怒的原由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