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7 必須慎重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當朱高熾和朱孟烷正式遞交國書的時候,大明朝的文武百官一個個的也都是與有榮焉。

雖然在洪武朝的時候,周邊也有一些藩國稱臣或者納貢,這似乎也是說明了大明王朝的強盛,隱隱的有著那麼一些個萬國來朝的盛世景象了。

但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是大明朝宗室在海外開國,這也不是此前的一些名義上的稱臣納貢,這裡頭的意義自然也就意味著截然不同了。

賜予國名,這實際上算不上什麼了不起的事情。當然在一些人眼裡,這更有意義。

不管是東日還是扶月,實際上這兩個國家的出現,也有其他不同的意義。

漢朝實在太遙遠,所謂的‘漢倭奴國王’等等,對於大明太遠了。而唐朝時期,東瀛派遣的遣唐使可是十多次,他們也是尊中原王朝為宗主國。

只是這樣的事情在南宋滅亡後,一切都改變了。尤其是當年忽必烈派遣使者到東瀛讓他們稱臣納貢時,被東瀛嚴詞拒絕了。至於忽必烈兩次討伐東瀛都失敗了,這也使得東瀛方面上下充滿了信心。

他們覺得不只是自身強悍,也有神風的保護,這極大提高了他們戰勝天朝上國的信心,從此不再崇拜中原王朝。

當初老朱建立大明的時候,也曾經派遣使者跨海到了東瀛。但是當時的東瀛攝政王懷良親王不僅扣留了明朝使臣楊載和吳文華二人,更是殺害了使團成員五人。

當然,這時候也是東瀛的南北朝時期,殺害大明使臣的也是南朝天皇。

哪怕此前佔據石見銀礦,或者是朱老四在東瀛開疆拓土,這都是大明興義兵了。

其實很多人也都明白,東瀛那邊早就不尊中原王朝了,尤其是在經歷了蒙元時期,周邊不少的藩屬國早就離心離德了。而現在呢,東瀛諸多土地被佔,朱老四和朱老六在東瀛開國,高麗也時刻都有覆滅之危。

現在的大明王朝,可不再是徒有其表,會讓周邊的藩屬國更加警惕。要麼是老老實實的遵從大明的意志,要麼就要做好大明天兵大軍壓境的準備。

這樣的大明朝顯然是更加強橫的,哪怕有些人覺得這是不行王化。只是也在一些人看來,這才是真正的天朝上國該有的樣子,可不只是什麼賜予一些賞賜予以安撫就好。

一張一弛不說,也是盡顯大明天朝上國的氣度和強勢。

洪武皇帝沒有做到的一些事情,英示皇帝看起來可以做到,甚至是看起來做的更好一些了。

只是在一些文武百官看來,他們的英示皇帝也不夠大氣,和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有區別。

因為按照一些歷史規矩來,如果藩國納貢,那麼中原王朝會回贈十多倍的財物,甚至更多。哪怕一些番邦小國納貢的物品看起來不值一提,但是為了彰顯中原王朝的富貴,回贈的賞賜那絕對是讓人心驚的,絕對是豐厚的。

其實早年間的洪武朝時期,也一度是這樣,一度也是予以豐厚的回贈。但是慢慢的,大明王朝對於周邊藩國的回贈,那是越來越少,甚至根本就不會予以回贈。

這樣一來也使得不少番邦小國會不滿,原本他們朝貢,那是為了得到一些利益。可是現在根本就無利可圖了,這些番邦小國也就立刻變臉,連名義上的納貢也不願意了。

馬匹三百、硫磺百石和瑪瑙百顆,東瀛刀三十,這是東日和扶月需要納貢的物品,每三年一貢。

而大明朝回贈布匹百匹、鐵鍋三十口,同時考慮到東瀛蠻荒,朝廷允許東日和扶月互市,將金、銀、牛馬、皮張、綢緞、布匹、釜鍋納入互市範圍。

毫無疑問,大明王朝的一些做法,和歷朝歷代有著很大的區別,以前的中原王朝對於周邊的那些藩國可是非常好的。但是現在大明不只是沒有予以豐厚的回贈,反而還是進行的‘商賈’。

這些顯然就是一些人眼裡的不成體統,實在是有損天朝上國的國威。但是英示皇帝顯然不在乎那些,不在意什麼虛名,他一直都不覺得所謂的國威需要透過豐厚無比的回贈得以展現。

其實對於東日和扶月,大明王朝算得上非常友好了,要知道以前的韃靼,或者依然存在的瓦剌等等部族,大明王朝可是嚴格限制貿易的。

大鐵鍋等等,一直都是大明王朝的戰略物資,那些遊牧民族想要得到鐵鍋、食鹽等等,實在是太難了。而現在對東日和扶月,可謂是敞開了供應,只要他們付得起錢。

看起來到底是宗室的基業,雖然現在已經開國了,但是大明王朝對於他們還是比較大度的。

只是很多人也都可以看得出來,到底是開國了,也算得上是分家了,所以很多的限制也有。

比如說東日和扶月,要嚴厲打擊倭寇。其實大明開國之初的時候,倭寇擾邊的事情一直都在,洪武皇帝數次下詔也都是被處在內亂的東瀛給搪塞過去,甚至根本不在意。

歷史上也是這樣,在永樂時期結束內亂的東瀛‘稱臣’,倭寇也一度變少。可是到了明朝的中後期,大明不再予以豐厚,東瀛就立刻變臉,倭寇也立刻增多。

其實包括高麗那邊也是一樣,在李成桂強勢的那些年,東瀛的倭寇也一度不敢胡來。

所以說不管東日還是扶月,他們要確保倭寇的事情。要不然的話就要做好被大明申飭的準備,甚至是大明興兵。畢竟在釜山、對馬島,大明都是有駐軍。

更何況石見銀礦那裡,大明也一直都有軍隊駐守,絕對不會允許有人威脅。

在接受東日和扶月為藩屬國的時候,大明也承諾保護他們,會以便宜的價格供以軍械。同時也達成協議,自然也就是要將東瀛的天皇徹底的覆滅。

按照地圖來看,鳥根縣和山口縣被大明直接控制,因為這是對馬島可以轄制的,最主要的還是石見銀礦。而九州島和四國島,大部分屬於扶月。

朱棣自然不會那麼大方,他在東瀛經營的時間更久,扶月國不少地方都是他打下來的。但是他的東日,佔據本州以及還有沒有打下來的北海道。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尤其是接下來討伐盤踞在北海道的東瀛天皇,扶月可是要出人出力的,大明也需要給予一定的幫助。甚至扶月在東日面前,也算不上強大。

朱允煐比較大方,也是因為他希望看到自己的四叔、六叔有一番成就。可是朱允煐更清楚,如果不是他的皇爺爺各種有意無意的暗示,朱允煐也是沒辦法這般大方的。

說到底就是老朱對於他的子嗣,還是非常愛惜的,他也覺得大明家大業大,所以很多個時候也都是可以給予一些幫助。自己吃點虧也不算什麼,子孫後代過得好就行。

哪怕朱允煐很‘小氣’,有些時候也是斤斤計較,但是老朱顯然不是這樣的性格。

所以朱允煐也只能接受這些現實,大方一點看起來也是應該的,這到底是他的皇叔們。更何況在大明周邊建立一些藩屬國,也符合大明的長久利益。

為了一些個戰略目標稍微的吃點虧,一些短期內看起來吃點虧,也算不上什麼。目光長遠一點,朱允煐也一直都是這麼說服自己,不能只計較眼前的得失。

東日和扶月這兩個標誌性的藩屬國的出現,對於大明來說有著極其特殊的意義。哪怕可能有些人會對此有些不滿,只是現在看起來大勢已定,他們也沒辦法改變什麼了。

更何況英示皇帝的性格,英示皇帝的做事風格,很多人也是心裡有數的。

這也就意味著他們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習慣了這些就好,這就是一個不在乎所謂的天威、顏面的皇帝,這就是一個必須要得到實際好處的皇帝。

哪怕一些人覺得這是皇帝的‘小家子氣’,也不得不承認大明王朝得到了諸多好處。

內聖外王,英示皇帝似乎也是做到了這一點。

只是他這個‘內聖外王’不是‘莊子’裡的意思,不是那種內備聖人之至德,施之於外,則為王者之政。

對於大明的子民,不管是洪武皇帝還是英示皇帝,都當得起愛民如子。但是對於周圍的一些藩國或者蠻夷,他們基本上都是實行王道,發自內心的看不上的同時,也動不動要打要殺。

對於這些藩屬國,或者不納貢的國家,大明王朝可是真的各種壓制,死死的壓制。這麼些年也沒少接到各種部族、藩國的請求,也讓不少的讀書人覺得大明皇帝應該解救那些人。

可是結果呢,該封鎖的繼續封鎖,該限制的還是限制,大明可不會因為一封言辭懇切、語言卑謙的國書等等就給那些國家各種好處。

朱允煐心情很好,帶著朱高熾和朱孟烷拜祭社稷壇,這就是朝廷大事了,是盛大的儀典。哪怕一開始老朱似乎是不樂意參加,好似覺得這般搶了孫兒的風頭。

可是呢,到底是當皇帝的,而且還是當爺爺的。朱允煐只是稍微勸了一下,老朱就穿著冕服興致盎然的帶領著宗室子弟、文武百官拜祭社稷壇,因為這是不折不扣的大事。

這樣的盛事,自然也不存在只是拜祭社稷壇,也需要盛大的酒宴、等等。

坐在龍椅上的朱允煐心情很好,對旁邊的老朱說道,“皇爺爺,你且多等幾年。再過幾年,孫兒覺得該有更多藩屬國使者入朝參拜。”

老朱老懷甚慰,對朱允煐說道,“那好,咱就等著。咱覺著過幾年,你其他一些個叔父,也是該遣使入朝請求冊封、入貢了。高麗那邊,估摸著也快了。”

朱允煐笑著開口說道,“是這個理,七叔、十二叔、十三叔,還有十五叔,都有意無意問了咱。十七叔就不說了,為了想要高麗之地,連允熥的主意都在打,想要讓允熥幫著說好話。”

老朱哈哈大笑,隨即說道,“那這麼說來,你這些個年輕些的叔父,一個個的都是有些心思了。咱現在看看,也就是你五叔、十一叔沒這心思。也是,這兩個一個是想著要在大明安享富貴,一個惦記著錦繡文章,他們不想出去咱能想到。”

朱允煐笑著說道,“其實尚炳和濟熺多少也有些心思,只是他們到底是做侄兒的,估摸著也是覺得若是叔父們都不願意去,才輪的上他們。”

老朱想了想,說道,“若是讓你叔父們過去,那也合適。只是咱也明白,秦王府、晉王府,到底是就過藩的,家底子足一些。真若是按照咱來說,這一趟高麗之地,需先予曾就藩的親王,他們多少也是知道些兵事。”

朱允煐笑著點頭,說道,“咱也是這般想的,這到底也是穩妥一些。”

小小朱不甘寂寞,怒刷存在感,“曾祖,咱覺著就算是封國,也該是要考慮德行。咱宗室裡頭有咱這樣的賢良,也有咱二叔那般的紈絝,可不能馬虎了。”

老朱故意逗著小小朱,問道,“紈絝?你二叔那般的紈絝過去了也沒事,到底不是在咱大明境內,就算出去了,也不是要去折騰咱大明的子民,你心疼個甚?”

小小朱想了半天,才說道,“四戰之地,沒個賢良的國主,肯定一直亂。”

老朱笑著開口,說道,“咱垠兒到底是有見識的,若是沒個賢良的國主,還真沒辦法治理好一個亂世。是該讓賢良的宗室過去,要不然就算打下來了江山也守不住,那可不成。”

實際上就算是讓一些宗室過去,壓力也不會小。畢竟那些個藩國,到底也是異國。哪怕周圍的一些國家受漢文明、儒家文化影響很深,但是到底也不算同根同源,還是有很多差距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也就意味著需要一個有能力、有作為的君主,這樣才不會二世而亡,甚至是一世而亡。

大明朝辛辛苦苦的打下一些土地,可不是為了讓人去耍一下威風就行,這是需要‘長治久安’,這才是無比重要的,這也是符合大明利益的事情!

所以選派宗室,當然需要重視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