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 諡號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大明朝的金銀足夠,這自然是朱允煐敢在天子腳下、市舶司這樣的貿易重地放開了兌換銀票的原因最大的底氣所在。

更何況這麼些年來,朱允煐也沒少回收一些銀票、銷燬,也是在仔細的調查發行紙鈔的數量等等。所以現在想要看朝廷的笑話,那才是自作聰明。

再者就是現在銀行也就是在一些地方試點展開,只是積累一些經驗。現在可不是說全天下都放開了,朱允煐自然也就更加不需要擔心沒有足夠的真金白銀了。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朱允煐知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的道理。

現在只需要稍微的看一看銀行的發展就好,朱允煐也不需要時刻緊盯著這些事情。對於他來說,還有其他的事情需要關注。

經濟自然是無比重要的事情,民生也不能忽視。而武備或者吏治等等,哪一樣能夠懈怠了?

作為皇帝,這些事情也都是方方面面都要關注著的。尤其是出現一些不好苗頭的時候,朱允煐自然也就越發需要關注一些事情了,他可不能馬虎大意了。

還沒有上朝,朱允煐就接到了訊息,有那麼一些感慨著。

刑部尚書楊靖到底是沒有熬過去,這個通經史大義、博學善文的大臣,雖然年富力強,才剛剛四十出頭,就因為一場大病就撒手人寰了。

“楊靖有才,此前朝廷平定龍州之亂,也多是他籌措軍糧。此人更是父皇太子賓客,清廉賢良。”朱允煐搖了搖頭,頗為傷感的說道,“本覺得他可以為大明更多出力,可惜了。”

楊靖不只是一個清官,更是一個能臣,他在刑部尚書的這個任上做了不少好事,也是所謂的‘楊青天’。

朱允煐看向王承恩,說道,“你一會兒讓人去乾清宮,就說楊靖病故。咱的意思是讓他陪葬東陵,他到底是父皇留給咱的臣子。”

大臣能夠陪葬皇陵,這自然是無上的榮耀了。而按照禮制,楊靖是老朱時期科舉入仕,也是老朱簡拔的,這是老朱的臣子。真要說,陪葬也應該是去孝陵的。

只是朱允煐知道老朱的心思,也覺得楊靖到底曾經是太子賓客,陪葬東陵也沒任何問題。只是這樣的事情,需要告訴一聲老朱才好,哪怕朱允煐知道老朱肯定不會反對。

“看起來陳迪這個禮部尚書上任了,暴昭這一下也要正式成為刑部尚書了。”朱允煐搖了搖頭,準備去上朝了。“楊靖的葬禮,也都籌備,他的身後事咱得幫忙了。”

除了喪儀之外,對於楊靖這樣的重臣,肯定是要追封的。這可能不是一些人在意的,而對於很多的文臣來說,他們在意的是死後的諡號,這也是對於他們真正的官方蓋棺定論。

這諡號也不是隨隨便便給的,也就是那些社會地位較高的人才有。而且,這也是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這自然也會引起朝堂上的爭論。

“他到底是在父皇那邊任過職,可惜一直都沒能更高一步。”朱允煐想了想,有了主意,“太子三師夠嗆,但是追贈一個東宮三少,沒問題。”

三師就算了,東宮三師雖然現如今也只是一種虛銜,並不負責教導太子。只是這樣的一種榮耀,也不一定就是所有人都可以承擔。

哪怕楊靖是刑部尚書,是一品官。只是他距離三師,還是有些距離。

一個少師應該是沒問題的,楊靖是文官,正好給他一個太子少師的加恩肯定是沒有什麼問題了。

想著這些心事,朱允煐也來到了奉天殿。文武大臣們在這個時候也都已經到了,看到皇帝龍行虎步走上御階,自然也都知道新一天的早朝就要開始了。

在文武百官參拜後,朱允煐直接說道,“刑部尚書仲寧病故,想來諸位也要知道訊息了。”

朱允煐的訊息更快,當然是因為楊靖這樣的重臣過世,不要說東廠、錦衣衛第一時間彙報。包括此前差遣的御醫,也都是要第一時間彙報。更何況楊靖估計剛剛嚥氣,楊靖的子嗣就第一時間向一些朝廷部門報喪。

茹瑺表情沉重,作為吏部尚書的他,也是在開朝前才剛剛知道這個訊息。哪怕楊靖重病許久,很多人也都知道楊靖情況不太樂觀。但是始終也是抱著一些僥倖,希望他可以渡過難關。

當然也有一些人可能是心裡竊喜,楊靖病故可以空出來一個高位,一些人可能也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升官了。一個蘿卜一個坑的,前頭的人不騰出來位置,一些人可就沒辦法替補。

只是現如今,還是有不少人肯定是要表面難過,該做做樣子的時候也是需要做做樣子。

朱允煐這個時候開口說道,“仲寧奉法遵理,政績卓越。其人在刑部任上,量刑平允、不偏不倚,可謂活人無數。如此良臣病故,朝廷痛失棟樑!”

朱允煐的話讓不少人感覺到激動,雖然也有為死者諱的傳統。只是皇帝這樣的評價,也說明了楊靖確確實實是一個非常有能力、有政績的良臣,這絕對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

“吳王行事無度,怕是不妥。徐王素有文名,令徐王前往楊府弔喪。”朱允煐直接開口,也算得上是定下一個基調,“令內帑出黃金百兩、銀千兩,仲寧清廉,喪儀自有朝廷承擔。仲寧家眷,朝廷也該贍養。”

這一下也使得一些文臣激動,皇帝這樣的表態讓不少人心裡開心。這大概就是朝廷尊重賢良的表現吧,君王如此尊賢,這當然也會讓一些人產生‘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的心思。

朝廷贈以葬儀等等,這其實算不上特別誇張的殊榮。不要說一些重臣了,就算是一些品級還算比較高的文武,他們的身後事,朝廷或多或少也是會有些表示。

看著文武百官,朱允煐繼續說道,“追贈仲寧太子少師、陪葬東陵。”

這一下也讓一些人有點意外,楊靖如果陪葬孝陵,大家覺得說得過去,這到底是太上皇提拔、重任的大臣。或者是在為當今皇帝修的長陵,也說得過去。

只是如今是陪葬在‘先皇’的東陵,這就稍微有那麼一點不太好了。

朱允煐看得出來底下文武的心思,不等他們反對就說道,“仲寧早年兼太子賓客,掌侍先皇贊相禮儀、規誨過失。父皇在時,也曾多次誇讚仲寧。如今仲寧陪葬東陵,也是一段佳話。”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既然朱允煐都這麼說了,自然也就沒辦法繼續反對下去了。因為楊靖的履歷當中,還真的有曾經在大朱門下的經歷,要說楊靖是‘三朝元老’,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更何況很多人也都很清楚,在老朱建立大明之後,不只是為了推崇皇權,恢復了預造壽陵的制度,並且對漢唐兩宋時期的陵寢制度作了重大改革。

老朱此前可是定下過殉葬的制度,也就是朱允煐登基後才給廢除了。

至於皇陵的一些名稱,基本上也都是老朱的心思。其實按理來說,老朱和馬皇後的陵墓肯定是‘祖陵’,但是老朱早早的定下‘孝陵’的名稱。不只是因為馬皇後諡號是‘孝慈’,也是為了彰顯‘以孝治天下’之意。

而大朱和常氏的陵墓被定為‘長陵’,主要還是因為朱允煐登基了,追封他的父母為帝後。要不然的話,大朱這個‘常務副皇帝’的陵墓也只能是‘懿文太子墓’,他畢竟沒有登基。

老朱給小朱選址的陵墓,老朱此前屬意是‘定陵’,意思自然也是‘定鼎天下’之意。只是朱允煐一聽就急了,他可不想幾百年後被拖出來挫骨揚灰。

還是‘長治久安’更好,所以朱允煐的陵墓也是被定名為‘長陵’,在孝陵西側。和長陵一左一右,也算得上是可以在百年後一直陪伴在老朱的跟前。

這可是老朱最驕傲的事情之一,甚至朱允煐覺得老朱還是在慫恿著小小朱呢。說不定以後不存在所謂的明皇陵集中在北平的昌平黃土山,而是要集中在紫金山了。

只是這些事情,朱允煐覺得不需要強求。畢竟以後肯定是要遷都北平的,不可能是等到皇帝駕崩了再千里迢迢的運回來。朱允煐覺得也就是等到他駕崩後運回紫金山就行,老朱估摸著覺得兒子、孫兒在身邊就行,重孫在不在其實未必那麼重要。

朱允煐掃視一眼文武,說道,“仲寧病故,諸位愛卿認為該是何諡號?”

諡號,在大明朝可不陌生。比如說朱允煐的岳父徐達就是‘武寧’,這基本上也確定了大明朝的武將最高的諡號就是‘武寧’了。而朱允煐的外祖父常遇春的諡號則是‘忠武’,大名鼎鼎的岳飛在南宋時就被追諡‘忠武’。李文忠諡號‘武靖’,沐英諡號‘昭靖’。

武將的諡號,實際上現在看似沒有具體的嚴格限制,但是墨守成規的一些東西也可以看出來了。

和此前的朝代不同,尤其是現階段,沒有嚴格要求武將諡號第一個字必須是‘武’。

只是大家也都明白,常遇春和沐英的情況特殊,所以基本上也就是稍微特殊一點。而其他的武將,基本上也都是諡號第一個字為‘武’,肯定也不可能超過徐達了。

而文臣這邊,諡號的規矩還沒有完全定下來。

大名鼎鼎的李善長死後沒有諡號,大朱的‘老師’宋濂也沒有諡號。劉伯溫,依然沒有諡號。

這也再次證明了大明朝開國之初有著的武貴文輕,武將們一個個的諡號該有的都有。而文臣的話,現在的楊靖幾乎要成為第一個被官方認定的重臣予以諡號。

這一下也使得不少文臣激動起來了,要說他們對於地位不滿,這是早就有的事情了。

開國之初,武勳們沒少在他們面前耀武揚威。那些驕兵悍將們,也沒少排擠、打壓這些文臣。可是沒辦法,太上皇本身對文臣就不是特別喜歡,文輕武貴的現象一時無法扭轉。

一瞬間也有不少的文臣激動的要流淚,他們覺得是真的冤枉了當今天子。

當今天子還是皇太孫的時候,很多人聽說過他早慧,地位尊崇等等。但是在那個時候,也都聽說了皇太孫不親近儒家、喜歡武事等等,甚至有著一些‘離經叛道’的言論、行為。

可是現在再看看呢,明朝官員的俸祿提升,先不說是當今天子已經再次提上日程。在前些年的洪武朝時,很多人也都知道當時的皇太孫也沒少為了提升文武俸祿和洪武皇帝爭論。

除此之外,六部尚書被升為一品,文官集團的地位得以上升。現如今,也要開始給文臣諡號了。

要是,要是當初英示皇帝沒有削了衍聖公的待遇,要是英示皇帝能夠多多親近、重視儒家,說不定現在士林裡就要傳頌英示皇帝的英名了,這簡直就是最儒家的聖君啊!

有趣的戲碼在這個時候也開始上演了,給楊靖諡號,這看起來也不只是對楊靖的蓋棺定論。這些,實際上也是文臣集團的地位提升的一個證明。

所以一定要給出上諡,更何況皇帝也是承認了楊靖的一些功勞,這也就名正言順了。

這一下朱允煐覺得自己好像是沒有什麼事情了,關於楊靖的諡號的爭論,這個時候也越發激烈了。或者可以說在朱允煐確定給楊靖諡號的諡號,文官們集體跟打了雞血一般了。

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這是他們進一步提升地位的表現。

如果能夠透過給楊靖諡號這件事情確定大明朝文官系統的諡號制度,在很多文臣看來這不只是關係著自身的利益,這說不定也是他們青史留名的一個好機會。

文臣們在這個時候看起來很激動,這大概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他們被壓制的太久了,任何一個看起來能夠提升他們地位的機會,都足以讓他們心潮澎湃。

至於這到底是朱允煐打算再次拔高文官集團的地位,或者是只是想著制衡,或者是其他心思,大概也就是朱允煐自己心裡有數了。

441 諡號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