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 保守的經濟學家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朱允煐對於市舶司是無比重視的,這就是大明朝的進出口貿易的視窗。這些地方必須是朝廷掌控,以後會不會進一步的放開還很難說,但是現階段他是不會允許太多的民間力量參與其中。

說到底就是現在的市舶司產出比較大,而且是在不斷的發展壯大階段。

這個時候當然是需要朝廷賺取最豐厚的利益了,而不是讓一些商人不斷的發展壯大。更何況朱允煐的三個舅舅在摩拳擦掌了,一些武勳也有意無意的得到了一些訊息。

他們對於南洋的土人越來越感興趣了,他們也希望將朝廷賞賜的土地給利用上。雖然現在的土地基本上都是在遼東了,可是開發出來的話,那也是一筆不錯的產出。

都是沙場上廝殺的,富貴都是靠殺人得來的,這個時候也就不要說什麼仁慈了。

只要不在大明境內做一些事情,朝廷是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這一點,皇帝的意思很明顯。

下朝後的朱允煐將六部尚書叫道了武英殿,他還有其他的事情要說。說是和市舶司有關,但是朱允煐也需要進一步的完善他的一些計劃。

朱允煐看到重臣們到來,直接問道,“新明銀礦,現如今如何?”

新明銀礦,就是東瀛那邊的石見銀礦了,這可是大明朝重要的白銀來源地之一。

嚴震直立刻站出來,這些事情他瞭然於心,“陛下,自銀礦發現以來,朝廷不斷增派能工巧匠,招募東瀛工匠。”

這是委婉的說法,朱允煐的四叔在東瀛開疆拓土,除了一些人是納入王國之外。戰敗的武士,反抗的百姓或者是一些青壯,那都是要交給新明銀礦衛所的。

朝廷給朱棣兵馬、糧食等等,自然是幫著朱棣開疆拓土。但是也不是不求回報的,新明銀礦自然是重點。所以除了大明朝派出去的工匠之外,很多礦工都是來自東瀛本土。

嚴震直繼續說道,“朝廷早已找到銀礦主脈,這些年也經常找到一些支脈。如今已經開出三百礦道,現如今尚有礦道在建、在開。朝廷也引入灰吹法等,白銀數量劇增。”

朱允煐微微點頭,只是問道,“現如今,每年送入大明多少白銀?”

鬱新立刻說道,“起奏陛下,每年送入大明白銀約一百四十萬兩,尚有五萬兩黃金。白銀五十萬兩歸入內帑,三十萬兩由宗人府、五軍都督府接掌。餘下六十萬兩,收歸國庫。”

一百四十萬兩,差不多也就是五十噸的樣子。而明朝的白銀一兩,差不多三十七克的樣子。

看著朱允煐在皺眉,嚴震直趕緊說道,“陛下,新明銀礦儲量驚人,朝廷尚未知曉新明銀礦到底能挖出多少金銀。且銀子數量不斷增長......”

朱允煐打斷嚴震直,說道,“朕沒有不滿,朕也知道開採那些銀礦尚需時日。”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雖然大明的工匠厲害,大明也不斷的在那裡投入資源。可是要說現如今一下子每年弄出來幾百萬兩白銀也費勁,實際上現在的開礦很多的時候就是用人命填,基本上不要指望機械化,能夠用上一些畜力就不錯了。

嚴震直松了口氣,朝堂上的這些大佬自然知道一些事情,尤其是朱允煐的一些嫡系。

當年老朱可是將東瀛列為不徵之國,大概是覺得征討東瀛不划算,也算得上是吸取了蒙古人東征東瀛的教訓了。那時候的大明,也就是和東瀛的南、北天皇做些貿易而已。

可是當時的皇太孫派人四處尋找東瀛礦藏,‘意外’發現巨大的礦脈。

結果就是當時的皇帝老朱、皇太子大朱立刻翻臉,不徵之國是不存在的。而且東瀛也是必須要徵,誰讓東瀛天皇沒能管好倭寇,而且沒有向大明稱臣納貢,已經番邦小國敢稱‘皇’。

可以說新明銀礦,那是英示皇帝的一個驕傲。哪怕戰事是太上皇安排的,可是這件事情很多人都知道,最大的功臣就是如今的英示皇帝了。

朱允煐緩緩點頭,笑著說道,“這就好,大明的白銀越來越多,銅錢也就可以收回來了。”

明朝好些年已經沒有增發銅錢了,本身銅就不夠用的。但是也沒有立刻廢除,只是每一次銅錢被收回來,基本上就是被拿去冶煉了,市場上流通的白銀和紙鈔越來越多。

這是好事,對於朱允煐來說是好事,誰讓大明是真的比較缺少銅呢,能少用就少用比較好。

朱允煐這個時候繼續問道,“戶部對寶鈔,可有什麼說法?”

鬱新這個時候立刻回答,“起奏陛下,這些年來,民間對於寶鈔越發接納。如今共有七類寶鈔,由一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百文、一貫。”

這也就是寶鈔的面值了,按照老朱在洪武八年發行寶鈔的規定,一貫等於銅錢一千文或白銀一兩,四貫合黃金一兩。

實際上這也是調整了的,老朱一開始發行的寶鈔面額都比較大,是從一百文起步直至一貫。可是這麼些年下來,朝廷對銅錢的限制越來越多,所以小面額的寶鈔就出現了。

如今大明寶鈔歸戶部和工部,兩個部門聯合方能掌控造鈔屬。而且這裡面還有二十四衙門當中的銀作局、印綬監參與,宗人府也時不時的要派人過去監督。

朱允煐微微點頭,強調道,“汝等要記好,莫要讓人造假。若是發現假鈔,嚴懲不貸。造假者入獄、抄家、殺頭,不可輕罰。且不可請改幣名、形制,莫要讓百姓憂慮。“

實際上明朝的百姓對於紙鈔一開始的接納度不高,或者說現在也是差不多這樣。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黃金、白銀或者銅錢,那才是硬通貨。紙幣這些在他們眼裡,基本上也就是一張紙,他們也擔心朝廷說不定什麼時候就不認紙鈔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也就是非常考驗政府的公信力了。

所以這些年來,納稅的時候也是可以用紙鈔。和朝廷做生意的話,朝廷是不發黃金、白銀的,只發紙鈔。

看似霸道,只是這樣的推行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好在紙鈔是可以流通的,朝廷這邊也是認可的。

看到鬱新等人點頭,朱允煐繼續提醒,“記得要倒鈔,各地設行用庫收換昏爛鈔。凡票面金額、文字可以辨認的都可以繼續使用,不許對用舊鈔買貨者提價。”

這就是回收了,一些爛舊的紙鈔,朝廷肯定是要收回來的,這也是需要銷燬的。

朱允煐可不希望看到市面上有著很多的新鈔、舊鈔夾雜在一起使用,或者是說舊鈔在一些人眼裡就是沒有實際的面值。要不然的話,很有可能導致通貨膨脹。

鬱新這個時候立刻說道,“起奏陛下,此前朝廷早就設行用庫兌換舊鈔。收攏紙鈔銷燬、下撥,皆有戶部並三法司、宗人府監管。”

對於鬱新這個回答,朱允煐還是比較滿意的。紙鈔的製造、回收和銷燬等等,這都是需要嚴格的控制的。不能讓舊鈔票無法流通,朝廷回收和銷燬的紙鈔,也必須要記錄在案。

說到底就是朱允煐不希望看到大明朝的紙鈔造成通貨膨脹。

歷史上的老朱時期的紙鈔還算是比較流通,可是等到朱棣篡位後,不斷地北伐、不斷的花錢。他就一個勁的加印紙鈔,這也導致民間開始不認可紙鈔,大明寶鈔的流通度和公信力越來越差。

對於這些情況,朱允煐自然還算得上是比較滿意的。雖然他多少也明白,這些人是’報喜不報憂‘,多少也是說著一些最樂觀的情況。

但是不管怎麼樣,紙鈔的接納度越來越高,流通越來越便利,這自然也是朱允煐樂意看到的事情。

這個時候嚴震直說道,“陛下,製造一文、五文、十文紙鈔,朝廷......”

“你要記好了,朝廷製造紙鈔,不為賺錢。”朱允煐立刻打斷,嚴肅無比的說道,“小額紙鈔尚且要造,這樣百姓才好使用。”

現在製造一些小額紙鈔,確實是一些個虧本的買賣。只不過朝廷不能只是想著製造紙鈔的成本,朝廷需要看到的是紙鈔能不能流通,有沒有給百姓帶來一些便利。

更何況說句難聽的,紙鈔那可是由朝廷發行、印製,這顯然也就意味著紙鈔這些東西,朝廷不要底線的話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只不過這肯定是不行的,雖然對於經濟不是特別瞭解。但是朱允煐一直嚴厲反對大肆印製紙鈔,他可不希望大明紙鈔到時候有成為一張廢紙的一天。

“朝廷有多少白銀、黃金,印製多少紙鈔。”朱允煐再次嚴肅強調,說道,“莫要貪心,若是朕知曉有人擾亂此事,定嚴懲不貸!”

說起來朱允煐還是比較保守的,他以前到底不是學經濟的。再者就是’一國財政‘,曾經學的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等課程,也就是一個皮毛。

保守一點沒有什麼壞處,因為朱允煐不希望一下子邁開太大的步子,不希望惹出一些亂子。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