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 皇帝和皇后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忙著朝廷大事的朱允煐可不知道他的皇后和妹妹們在惦記著給他‘改善伙食’,讓他可以有著一些水果打打牙祭等等。對於朱允煐來說,他要做的是一些不折不扣的大事。

對於大明朝的一些邊疆穩定計劃,對於不少地區的開發計劃,朱允煐在按部就班的進行著,很多的事情也確實不需要太過著急,需要那麼點時間。

尤其是對財政的事情,朱允煐是無比重視的。

朱允煐認真的在翻閱著資料,也越發覺得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比較重要。

宋、遼、金、元,甚至是現如今的大明,都是不再制定限田、均田之類的法令。這也就意味著封建法律對於土地私有制的干預大大鬆弛了。

簡單的來說就是宋朝法典《宋刑統》雖然還保留著唐律有關均田制的內容,但實際上已完全是擺設。北宋朝廷也曾規定官僚佔有土地的最高限額,一品官為三十頃,以後宋徽宗又放寬至一百頃。

可是兩宋時,已經達到了‘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金朝的時候,‘民田業各從其便,賣質於人無禁’。所以土地兼併在唐朝以前被稱為豪強、權貴等等,但是宋朝以後,公然稱之為田主,非但不受法律限制、打擊,反而受法律的各種保護。

朱允煐現在就是很重視這件事情,在大明朝需要不斷的開墾天地。

現在僅屯田就達八十九萬多頃,佔了當時全國墾田總數的十分之一。皇族、貴族的莊田,以及官田各佔墾田總數的十分之一。

按照老朱的制度,屯田起初是全部用於養軍的。凡軍戶都授予一份屯田,一戶約五十畝。考慮到有些地方土地緊張或者土地肥沃,也是有一些鬆動,低的可以時二十畝,而最高不可超過一百二十畝。

現在的屯田,每年定額上繳餘糧六石,作為軍隊的供給,其餘的“正糧”由軍戶自行處理。

“過段時間得再次清查耕地了,咱大明的稅收得改改了。”朱允煐喃喃自語,說道,“我發發狠,現在四億多畝地,我爭取開出來達到五億畝地。除了極少數的私有外,以後這些耕地就是要收歸國有了。”

土地兼併是大敵,農民沒有土地就沒辦法生存,就容易引起動盪。

“可是皇權不下鄉啊,我現在的土地收購國有是好事情。可是底下的貪官汙吏,或者是大族長等等,說不定就要出一些么蛾子。”摸了摸下巴,朱允煐有些擔心,“政策是好的,可是就怕底下的人把經給念歪了。”

真要是那樣,朱允煐少不了就是要殺人了,少不了就是抄家滅族了。

“人口的話,五千萬肯定應該有了。”朱允煐有些擔心,還是不夠啊,“土地現在基本上是夠,但是大明的人口增長越來越快了。不只是我皇爺爺能生,尋常百姓家也人丁興旺起來了。”

這自然也就意味著,朱允煐需要更多的土地了,這不能馬虎。

心狠,朱允煐從來都不是心軟的人。他只是在小事上看起來‘大度’,不像老朱那樣讓身邊的人戰戰兢兢。真的要狠起來,朱允煐也不在乎用一些人的性命去換江山穩固。

“稅制也是需要變了,現在稅糧差不多也就是三千萬石左右,平均下來的話,在七升每畝左右,百姓有一些壓力但是也能養家餬口。農業稅肯定不能取消,想都不要想。軍戶屯糧差不多在兩千萬旦,這就是五千萬的樣子。”

糧食安全暫時是不需要擔心,不管絲百姓的糧食還是軍人的糧食,可以保證。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布錦一百三十萬匹,絲綿三十萬斤。”朱允煐喃喃自語,很絲壓力,“雜稅太多,礦稅、鹽稅、商稅、市舶稅、農桑絹、魚課、寺租充餉等,這每一個可以去掉的。”

雖然沒有一個是可以去掉的,但是商稅需要提升。而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以後就不能絲單純的田賦,不再是夏徵麥、錢、鈔、絹,秋徵糧米、錢鈔、絹等物品。

“一條鞭,皇爺爺現在還在,可以開始改制。”朱允煐想了想,忽然笑了起來,“我去推行肯定是有阻力,皇爺爺去推行阻力雖然有,但是少了一些壓力。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雜稅,百姓也可以少被盤剝,入稅也容易。”

還是不能兩稅法,朱允煐對於攤丁入畝、一條鞭法更喜歡一些。只要執行的比較好,對朝廷、對百姓都省心不少。

至於說如果出現貪官汙吏,或者是一些官吏橫行不法等等。朱允煐實際上也很清楚,這絕對不是那麼容易就根絕的事情。

哪怕老朱是那般強力鎮壓、打擊,可是一些官吏依然敢貪贓枉法。就算是放在後世,也有不少人一旦有了權柄就想著牟取個人的利益,這樣的事情也確實是長久的鬥爭。

作為皇帝,朱允煐肯定是不能因噎廢食的,他肯定是不能只看到了一些不足之處。他要看到的是整個天下,他要看的是大的方向正確,是對於大明江山有利的政策。

這些個事情確實是需要仔細考慮一番的,朱允煐知道大明現在根底比較紮實,他可能不需要擔心有點政策的變動引起天下大亂。但是賦稅這樣的事情絕對不能馬虎,朱允煐也不希望他希望可以減輕百姓負擔的政策變成勞民傷財的政策。

仔細思考許久,朱允煐也就準備回宮休息了,勞逸結合這樣的事情對於朱允煐來說還是比較重要的。

剛回到東宮,朱允煐就看到徐妙清在盤點著禮物,這讓朱允煐有那麼點小小的詫異。

看著一塊不小的血珊瑚,朱允煐問道,“這個咱記得,這是咱皇爺爺留給咱的,怎麼就給搬出來了?”

“衡王生辰,臣妾這個做皇嫂的,總該是要表示一下。”徐妙清笑著,也是在調侃,“外頭也就知道你最寵允熥,臣妾也知道徐王與其母妃當年行事無度。只是衡王,到底是陛下弟弟。”

朱允煐點了點頭,說道,“也是,咱是不喜歡呂氏,對允炆也沒甚好感。但是好歹也是咱的弟弟,是父皇的子嗣,咱這個當大哥的還是要顧著點的。”

徐妙清跟著說道,“衡王暫且不說,允熙馬上生辰還在前頭。”徐妙清提醒著朱允煐說道,“雖說臣妾不能干涉朝堂,但是臣妾到底也是朱家的媳婦。允熙的冊封親王的事情,陛下也該記在心裡了。”

宗室的生辰本來就不是小事,尤其是朱允煐的這些弟弟。哪怕是同父異母的弟弟,該照顧也是要照顧,要不然外頭還有人說朱允煐這個做大哥的苛待弟弟們呢。

更何況大朱第五子馬上是虛歲十歲了,自然也就是要冊封親王了。老朱的《祖訓錄》可是擺在那裡的,雖然改了不少,老朱、大朱和小朱有意無意的也好幾次沒按祖訓錄辦事,但是其他宗室得聽話啊。

十歲冊封太子、皇太孫,親王或者承襲國公、侯爵,這當然也就是‘理論上來說’。

老朱以前還好,基本上是及時冊封他的兒子們為親王。就算是當初的朱允煐,在沒有冊封之前大家也不好稱為‘皇太孫’,也就是老朱的偏寵,老朱和馬皇後有意無意的喊著,親近人才敢稱個‘太孫’。

可是小小朱呢,被冊封為皇太子的時候才剛剛學會走路、說話,朱允煐前頭登基立刻就冊封小小朱為太子,就像老朱當年稱帝立刻冊封大朱為太子一般。

“這個事情咱知道了,咱到時候去趟他們那邊。”朱允煐笑了笑,開玩笑說道,“咱要過去,他們怕是生辰都過得不舒坦。”

徐妙清立刻笑著說道,“若是尋常生辰陛下不過去也就罷了,反正也是賞賜了些生辰禮物。只是今年不同,老五到底是要封王了。尋常百姓家的男孩,九歲也要慶生。”

朱允煐立刻樂了,對徐妙清說道,“這些事情咱也知道,咱九歲的時候可是大慶。皇爺爺和父皇特意帶著咱去前朝,要知道咱那時候韜光養晦,可是不願意在朝臣、勳貴跟前露臉。”

徐妙清就是笑笑就好,朱允煐虛歲九歲時大辦壽宴,那可是比起當時的皇帝、太子的壽誕還要排場。她這個中山王嫡次女也是到了宮裡跟著慶祝,她也看到了後宮裡的妃嬪對呂氏敬而遠之,當時代理後宮的李淑妃也是在忙著討好朱曦、朱玥。

至於朱允煐說的韜光養晦、不願意去前朝什麼的,那是朱允煐‘自我感覺良好’,那時候誰不知道太孫地位堪比皇太子呢,誰不知道太孫那時候手裡實際上是有兵權,只是太孫在有些方面行事低調而已。

“對了,既然老五也要冊封親王了,你幫著給他選個正妃。”朱允煐開口,理所當然的說道,“記得,不可是武勳。”

這也是變動了,老朱的大多數皇子的正妃都是勳貴的嫡女。可是在朱允煐冊封為皇太孫之後,他的那些皇叔們的正妃開始從文臣、世家大族或者中低級武將家挑選。

徐妙清自然是連忙答應,這也是皇后的職責。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