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好的習慣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刑部尚書病重,禮部尚書如今身在大獄,看起來是對朝堂上不少的事情有所影響。但是在朱允煐的眼裡,這樣的一些事情也算不上什麼,不會影響朝廷的正常運轉。

甚至在老朱看來,這根本就沒事,他以前動不動就是六部尚書的職位當中缺了兩三個尚書,而且一缺還是好幾年。但是就算這樣也不影響朝廷的運轉,要知道那個時候可是廢除了丞相,六部尚書可是直接對皇帝負責的。

之所以過來,老朱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想要勸慰一下小朱。老朱對於這樣的事情司空見慣,但是擔心小朱掌權第二年就遇到這樣的事情有些慌了手腳。

在奏章批閱結束,朱允煐陪著老朱在宮裡溜溜腿。兩個人除了聊一聊朝堂的事情,也少不了要討論一些個宗室的事情。

比如說朱允煐的皇叔、皇姑可不少,有些現在才剛剛到談婚論嫁的年齡。包括那些個親王世子,這些人的婚嫁顯然不能是自己做出。哪怕不是朱允煐直接做主,起碼也是需要考慮一下。

就算是那邊有些郎有情妾有意,或者說上奏了一些事情,朱允煐也需要衡量一下。

“今個茹瑺給孫兒推薦了些個尚書人選,咱也在仔細考慮。”打發走十一歲的二十四叔,朱允煐對老朱說道,“黃觀能耐、才學倒是有的,咱覺得他太過年輕,不適合在朝堂上。”

老朱仔細想想,有些不確定的問道,“那人現如今還不到四十?”

朱允煐笑著點頭,對老朱說道,“他二十八中的狀元,現在才三十七。咱想著再歷練幾年,四十之後再回朝廷中樞也是比較好的。”

老朱微微點頭,對朱允煐說道,“是這個理,他現在年歲太小,若是現在就是尚書。這說不得能在任上做個二三十年,這可不是個好事。咱的尚書,做個幾年就能換。”

這是保守的說法,按照老朱的意思,有些尚書在任上做個幾年,該清除就清除。想著要在那些高位長久的把持著權柄,那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老朱不會讓那些人勢力做大。

朱允煐也繼續說道,“其實孫兒也是想著,要讓他下去歷練一番。”

聽到朱允煐這麼說,老朱忍不住皺眉,“說說,說說你是咋個想法?”

老朱雖然不記得黃觀的實際年齡,可是對於黃觀的才華和能力,他還是心裡有數的。在老朱的眼裡,這個黃觀還是需要重點培養的,這個人也確實是值得培養。

“皇爺爺,咱此前也仔細考量了,聽人講古、翻看史籍,也算是有點見識。”朱允煐開口,對老朱說道,“要說黨爭之事,還是兩宋時期最是激烈。”

黨爭之事,老朱自然是心裡有數的,兩宋的黨爭何其殘酷,老朱更是心裡清楚。

北宋的黨爭,真正比較激烈也是從宋哲宗開始,那是舊黨、新政之爭。真要是說起來,往前算大概是宋真宗開始,寇準和王欽若也沒少爭鬥。而之後的宋神宗時期,王安石代表的變法派與司馬光代表的保守派,將黨爭推到高峰。

朋黨之爭歷來是加劇朝廷內耗的罪魁禍首之一,帝王們費盡心思防止官員私下交往甚密,結成私黨,罔顧國家利益。

如果說只是政治理念不同開始黨爭,勉強還算可以接受。可是有些黨爭,居然是以地域、出身等等開始黨爭,這就顯得有那麼一點讓人無法接受了。

朱允煐則繼續說道,“皇爺爺,咱大明和兩宋不同,那些文官現階段是不要想那麼安逸,是不大可能高枕無憂。只要咱武勳一直保持活力,文官想要做大就很難。”

老朱也頗為得意和驕傲,對朱允煐說道,“咱在位,他們翻不起風浪。你在位,那些人也莫要都指望。就算咱兩不在了,估摸著也得有個幾十年、上百年,文臣才能真的硬氣起來,那還是咱皇帝、武勳不爭氣。”

就是這個道理嘛,武勳集團只要還有那麼一些出息,文臣就不要指望‘一手遮天’。

朱允煐這時候繼續說道,“文臣是不是做大,咱現在也不關心。咱現在想的,就是文臣多多的幫著咱治理天下。”

老朱認真聽著,而朱允煐則繼續說道,“咱想著,這些個文臣也不能一直都是久在應天府。那些個當官的,舞文弄墨是一把好手,錦繡文章也寫得好。只是這寫的好文章和當好官,那就算兩碼事了。”

聽到朱允煐這麼說,老朱自然是認可的,這件事情他也算得上是深有感觸的。

現在很多進入仕途的,現如今都是透過科舉,和老朱打天下時‘不問出處’還是有些區別的。

這些人做文章是很厲害,但是這些人當中也有不少都是從小就開始讀書,寒窗苦讀不問世事,自然也不瞭解民間疾苦,或者說是沒有太多的能力。

“咱現在就怕這些,要是咱的朝堂上都是一些個只會讀書、不懂世事的,那就難了。”朱允煐開口,對老朱說道,“所以咱想著,先不說六部尚書了,就算是那些個侍郎,也要為親民官。”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所謂親民官,這就是指直接統治人民的官,也即地方最基層的官員。這些位置品位雖卑怯事務繁劇,所有撫民、催科、聽訟、勸農等項,事無巨細,均在“親民”之職責範圍之內。

老朱眼前一亮,頗為認可的說道,“這個想法好,得這般做!咱打天下的時候不養閒人,一些名聲大的真做不來事。咱也開了不少科,那些能中進士的確實有能耐。只是要咱說,有一些人也就是那回事,知縣都當不好!”

“就是這個理啊!”朱允煐感慨不已的說道,“皇爺爺,一些三甲進士,那就是去當個知縣了。可是咱未來的侍郎、尚書,也該去州府歷練。”

朱允煐這算是打算改革一下文官的升官渠道了,他這是要開始制定一下大明朝的文官升級的體系、晉升方式了。

現如今有些趨勢了,三甲進士去地方。一甲或者是二甲當中有些能耐的,多半是留在翰林院,或者是在中樞開始任職,基本上一直都是在朝堂中樞打轉、穩步的慢慢提升。

朱允煐繼續說道,“孫兒想著,在朝堂上的這些人,多是攬天下之事。若是不瞭解地方,那就只能是辦些錯事了。到那時重臣都是庸官,天下如何能治理的好?”

老朱很開心,驕傲無比的說道,“咱就知道咱的英兒有遠見!這中樞官員,確實應該知曉治理地方之事,方能濟民安邦!”

必須要讓一些人接接地氣,必須要讓那些人去地方轉轉,而不只是空談,或者是制定一些看起來比較理想主義、缺少實際操作空間的政策。

至於說這些政策制定出來後會不會讓一些文官牢騷,朱允煐自然也就顧不上那麼多了。

其實也沒有多必要顧慮,想要立足朝堂的讀書人實在是太多了。或者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遇到那麼一些蹉跎、挫折也是很正常,也就是歷練一番嘛,也是有助於他們成長的。

折騰文官,老朱和小朱都是心安理得的。大概也是大明開國這麼些年來,文官們也沒少被折騰,自然也就不在乎現在多折騰一下這些人了。

最主要的還是希望有著一些真正的棟梁之才,這些人一旦歷練出來了,對於大明的江山來說才是最好的,這也是最重要的。

老朱的心情很好,主要就是因為他一直知道他的孫兒很優秀,肯定會成為一個出色的皇帝。而現在看看他孫兒的一些政策、遠見,老朱相信大明的江山肯定越發穩固,大明的盛世也越來越近了。

至於朱允煐這麼時候比較高興,自然也就是因為現在推行一些政策的阻力比較小,他可以放手施為,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這當然也值得小小的開心一下。

既然是這樣,當浮一大白了,老朱帶著小朱回到乾清宮去喝酒了,也要放鬆一下了。

小小朱咋咋呼呼的來了,跑到乾清宮就在喊,“高祖父、爹,你們用膳都不喊咱的?!”

看著有些在生氣的重孫,老朱連忙討好,“咱想著你今日該和你母后一起用膳,你表兄、表弟也在宮裡,咱也就沒叫你過來。咱這的規矩多,你們到這邊來玩的不盡興。”

“表兄他們晚膳前就出宮了,宮裡要落閘了。”小小朱伸出小手,對老朱說道,“咱今個可沒有玩,咱讀了好些書,下午還和表兄演兵來著!”

雙全和王承恩連忙伺候著皇太子洗手,給皇太子佈置碗筷,皇太子也是要在乾清宮用膳的。

老朱不講究,但是兒孫講究,他是很樂意的。對於小小朱愛乾淨這件事情,老朱更是欣慰。大概也覺得這是小朱教得好,小朱可以說是皇宮當中最愛乾淨的。

良好的生活習慣自然是需要的,而除了這些個生活習慣之外,朝堂上也需要有著一些個看起來比較健康合理的規矩、政策。

朱允煐可不能只是想著愛乾淨、洗洗手,他是皇帝,要治理的是天下、掌控的是朝堂!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