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魔法造就成功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託·富勒語錄

財富是智者的奴僕,笨伯的主人。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貧困,或者掙錢之不易,在當今中國這樣的社會,人們處在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之中,加上貧富懸殊加大,收入差距加大,而我們的文化又注重面子,所以虛榮和攀比在所難免。我總覺得虛榮和攀比是我們的特有文化現象,在西方國家就不是很明顯。比如有一位大學畢業生小譚,剛畢業參加工作不久就買了一輛POLO開著。有一次我說道,如果我長期住在北京的話,我會考慮買一輛QQ,又便宜,又省油。小譚覺得很不可思議,說道:“QQ多跌份呀,怎麼也得至少開輛帕薩特之類的吧。”還有一次,我剛從美國回北京,一個人請我見面談合作項目。到了那裡,他問我怎麼來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乘坐公共汽車來的。他馬上就變了臉色。我才意識到我回到了中國。我不明白我為什麼不可以乘坐公交車來,難道必須開一輛賓士來嗎?還有一個人開著捷達,在和他人聚會時怕人嫌棄,於是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般地告訴眾人,她的賓士拿去修了,所以臨時把她保姆的捷達開來了。還有一群年輕的女孩,在某KTV包間裡一起互相攀比誰傍來了一部新的手機,誰傍來了一枚戒指,誰則陪哪個老闆免費遊了一趟香港……

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自然會有很多人陷於對錢的苦惱之中:有錢人希望更有錢,沒錢人則苦心積慮幻想如何一夜暴富,由此衍生了一批批斬不盡殺不絕的貪官汙吏、奸商、刁民、暗娼。隨著三鹿奶粉和地溝油等大量假冒偽劣產品陸續被曝光,我們不禁要問問自己,這個社會還有沒有道德底線?

沒有信仰的人,會很容易成為金錢的奴隸,因為沒有信仰,人所剩下的那一點點本能就是享樂,所以金錢就成為了信仰。弗洛伊德說過:“我們整個心理活動似乎都是在下決心去求取歡樂,避免痛苦,而且自動地受唯樂原則的調節。”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能是唯樂的,假如人純粹受追求物慾的本能驅使,那和牲畜有什麼兩樣?

人對錢的慾望無止境,源自人對未來的不安全感,尤其是在中國,因為這裡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尚沒有西方國家完善,人們仍然需要為自己日後的不測和養老做準備。過去人們養兒防老,今天則需要拼命積累錢,越多越好。越多以後越安全。其實,只要你有才幹,有信仰,就不要怕沒錢的日子,你的錢都存在上帝那裡了。無論眼下什麼境況,都需要知足,隨遇而安。

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這裡我要寫的是這麼一個人:她從一個窮人變成擁有十億美元的富婆,她的每一分錢都不是貪來的——她也沒有任何機會去貪,而是一個字一個字寫來的。在她貧困的時候,甚至沒有錢交房租,她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寫作之夢。她編著最受兒童們歡迎的魔幻故事,而她心中也有一股強大的魔力,那就是她堅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她就是《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又一個“吸引力法則”的成功榜樣。

生於1965年的英國女作家J·K·羅琳可謂創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話。因為一部兒童魔幻小說《哈利·波特》,這個昔日窮困潦倒的女作家如今擁有的資產足以讓她富可敵國。她也是歷史上第一個收入超過十億美元的作家,她的收入達到五億英鎊,超過了英國女王(英國《經濟學人》),《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全球富豪榜把她列為全球第1位最富有的人。羅琳還熱衷於慈善事業。008年9月,她向她支援的英國工黨捐獻了一百萬英鎊,因為她認為英國工黨的政策有益於像她當年一樣貧困的窮人。

出版羅琳第一本《哈利·波特》的布隆貝利出版社(Bloomsbury)也不過是一家小型出版社,但是當時也只有這樣的不知名的出版社才會接受一個不知名作者的投稿。但是,到如今羅琳出版了七本《哈利·波特》系列叢書,被翻譯成六十七種語言,全世界總銷量超過四億冊。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已推出首六本作品的電影版本,電影票房收入皆在七億美元以上。羅琳在多年的窮困潦倒後終於可以享受一番了。

羅琳的富有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她花鉅款在蘇格蘭購置了一座古宅。這座古宅始建於1865年,位於蘇格蘭中部風景如畫的珀斯郡阿伯費爾迪附近。豪宅裡擁有兩間大廳、一間畫室、一間晨間起居室、一間餐廳和一個圖書室,附近是典型的蘇格蘭鄉村風光,綠草茵茵、花團錦簇、溪水潺潺、如詩如畫。據說,1745年斯圖亞特王朝的查爾斯·愛德華王子曾在這座宅第附近的一棵榕樹下避難,因此此豪宅還是一座歷史古蹟,頗有紀念意義。

富有的羅琳並不貪圖繁華的大都市生活,她沒有搬到倫敦或者紐約這樣的大都市,而是選擇在家鄉蘇格蘭的鄉下隱居。雖然貧困不再了,但是她還是想過著清淨、悠閒的生活。

構思哈利·波特這個人物,始自1990年。那一年,二十五歲的羅琳乘坐火車由曼徹斯特出發前往倫敦。火車誤點,但就是在百無聊賴的等待中,她突然來了靈感,腦海中出現了哈利·波特的形象——一個戴著眼鏡的、精靈般的文弱小男孩,眼鏡一眨一眨地衝著她詭秘地笑著。雖然一個字也沒有寫,但是她對這個人物早已經胸有成竹了,誰也沒有想到十年後這個人物竟然成為世人皆知的小魔法師。

在愛丁堡的若干間小咖啡館裡,羅琳開始寫《哈利·波特》了,當然她最經常去的咖啡館包括尼克爾森咖啡館(Nicolson’sCafe)和大象咖啡館(TheElephantHouse)。據羅琳自己介紹,她之所以選擇在咖啡館中寫作,是因為帶小女兒出門是讓小孩保持睡眠狀態的最佳方式。有謠傳說她的公寓沒有暖氣,所以她去咖啡館寫作。羅琳說那完全是荒謬的猜想,因為她不可能租住沒有暖氣的公寓。

007年十月,我有幸來到蘇格蘭愛丁堡,住在著名的皇家大道上的一所由中世紀古堡改建成的酒店式公寓中。這條大道至今仍然保留著中世紀的歐洲風貌,據說有很多建築至今還有鬼魅出沒,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靈異愛好者。白天,我遊蕩在這條大街上,走在鵝卵石鋪成的道路上,和一個個琳琅滿目的古玩店、時裝店、咖啡館擦肩而過,遠處是威武雄壯的愛丁堡古堡。我想象著羅琳的腳步,和她筆下的那個小魔法師,如何在這裡誕生。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愛丁堡雖然比倫敦更有情調,但是生活條件遜色很多。蘇格蘭的經濟不如英格蘭,人們收入偏低,但是消費堪比倫敦。一聽可樂,在美國需要一個美元,在這裡就是一個英鎊,即兩個美元,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羅琳在咖啡館寫作時候,據說沒有錢點餐,所以時常只是點上一杯卡布奇諾,大約需要一兩個英鎊,然後就開始她的寫作。

她每天都在那裡寫,不像現在的作家都用膝上型電腦寫作,她是手寫,然後再用老式打印機。時間一長,咖啡館裡的人開始好奇,在好奇之餘還有些同情:為何一個孤零零的弱女子,每天都在這裡不停地寫東西,難道她以為她會成為莎士比亞嗎?她穿得很樸素,看上去有些營養不良,所以人們同情之餘,會為她叫上一杯卡布奇諾。

《哈利·波特》第一集寫完之後,她沒有錢去影印和列印手稿,只好自己用一臺老式打字機將全書列印出來,形成兩本厚厚的書稿。她以前從來沒有出過書,所以不認識任何出版商,甚至不知道應該寄給誰,畢竟那個時候網際網路沒有現在這麼普及。

有一位極有熱心的讀者,名叫布朗尼·埃文斯(BryonyEvans),讀了頭三章後,大加讚賞,竭力向克里斯托弗·裡特文學經紀人公司推薦(ChristopherLitterLiteraryAgents),希望該經紀人能來代表羅琳和出版商洽談。經紀人將稿件推薦給了十二家出版社,竟然無一例外,全部被拒絕!

然而羅琳沒有放棄。一年之後,倫敦一家小型出版社——布隆貝利(Bloomsbury)的編輯巴利·康寧漢(BarryCu

ingham)終於同意出版,並預支一千五百英鎊的稿酬。最終能夠出版此書的原因,要歸功於出版社主席的八歲女兒愛麗絲·牛頓(AliceNeton)。在父親給她閱讀了第一章之後,她馬上迫不及待地索要第二章。

儘管出版社同意出版,編輯康寧漢勸羅琳找一份白天的工作,因為出版兒童書籍不可能賺大錢。緊接著,1997年羅琳收到來自蘇格蘭藝術委員會的八千英鎊獎金,以鼓勵她繼續創作。1998年,美國舉辦了拍賣會,一家公司以十萬五千英鎊的價格拍得《哈利·波特》的美國出版權。1997年,布隆貝利出版公司只首印了一千冊《哈利·波特》第一集,其中有五百冊發行給各個圖書館,今天,這些首印的《哈利·波特》價格已經上漲到兩萬英鎊上下。隨著《哈利·波特》的出版,此書頻頻獲獎,並一版再版,羅琳也接二連三推出了續集。後來的續集甚至在剛剛發行後的二十四小時之內僅僅在美國和英國就銷售了上千萬冊。

1998年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斥巨資購買了《哈利·波特》的電影改編權,為已經一夜暴富的羅琳又增加了一大筆收入。羅琳的生活也已經今非昔比,她甚至可以決定《哈利·波特》的電影導演,甚至可以要求製片公司全部啟用英國演員,並全片在英國拍攝,還甚至要求可口可樂公司為片中“植入性”廣告而向慈善機構捐款一千八百萬美元。

羅琳是魔法的創造者,正是她心中的魔法,給她帶來日後的巨大成功。她的意志、決心和周圍支援她的朋友,在她體內造就了一股強大的能量,逐漸地吸引來了全世界能夠幫助她走向巨大成功的因素。

羅琳語錄:

失敗使我的內心產生一種安全感,以前透過考試也沒有的安全感。失敗讓我看清自己,以前我從沒認識到自己是這樣的。我發現,我比自己以為的,有更強的意志和決心。我還發現,我有一些比寶石更珍貴的朋友。

只有到逆境來臨的那一天,你才會真正瞭解你自己,瞭解你結識的人。這種瞭解是真正的財富,雖然是用痛苦換來的,但是它比我以前得到的任何證書都有用。

我們不需要改變世界的魔法,我們自己的體內就有這樣的力量,那就是我們一直在夢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