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日本的發展歷史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山本十七郎聽完肯林的話,馬上就想到了日本的過去,如果要成為一個歷史的風雲人物,那麼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讓這個時代的歷史成為一個臺階,只有等自己跳過這個臺階,讓自己跳過去,那麼自己也是一個風雲人物。

山本十七郎的夢想就是當一個日本的風雲人物,山本十七郎很清楚,日本的經濟發展也是一個臺階,特別是二戰以後,山本十七郎很清楚,就好像二戰時期的事情,就會讓人們永遠都記得,所以山本十七郎會抓住這一次的機會。

二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戰後初期日本實行的民主改革,推動其社會!本書轉載拾陸!k!文學網!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也對社會生產關系作了區域性調整,建立起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於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動力。

戰後國際形勢的演變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日本在憲法中被迫放棄戰爭權,以後又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美國的“核保護傘”,致使其軍費開支相當少,能夠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經濟的發展。朝鮮戰爭爆發前後,美國開始大力扶植日本,不僅給了它約6億美元的“特需”訂貨,而且將沒收的850家軍需企業歸還給日本政府,並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和援助,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湧入日本。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187年政府頒佈了全國統一的學制,強制推行小學義務教育。1947年又進行教育改革,將義務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國萬歲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達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達到7.%。在人才結構方面,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教育重點。在經濟恢復時期,為了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把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作為重點;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國家大力發展重化工業,就把培養中級技術人才作為教育發展的重點;70年代以後,日本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政府又把培養能自主開發新技術的高級人才和熟練運用新興技術的中級人才作為教育的重點。由於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採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貿易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強資本輸出。在引進先進技術方面,政府重視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動向,甚至利用產業間諜來獲取科技情報資料;同時在50年代實施審批制度,對引進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導,以避免重複引進,節約外匯。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的經濟實力和外匯支付能力加強,政府在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鬆。日本引進技術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實際需要,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國家處於經濟恢復時期,主要引進電力、鋼鐵、汽車、造船、機械制造等基礎產業部門的傳統成套設備和技術。50年代中期以後,尤其是60年代初開始,逐漸轉向以購買專利為主來引進新興技術。從70年代中期開始,為了實現從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又以引進尖端技術為主。為了對引進技術進行吸收改造,日本企業不惜花費鉅額資金,吸引優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改革創新。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1956年進出口貿易總額不過45億美元,1960年就達到85億美元,1965年又上升到166.1億美元,1970年躍升至近8億美元。資本輸出1970年累計達67.9億美元。

長期堅持推行高積累、高投資和強化資本積累的政策,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運行機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內容之一。高積累的基礎是高剝削率、高儲蓄率和低福利。戰後日本工人的本書轉載全本小說網文學網工資水平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最低,而且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勞動生產率。相反,受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民眾的家庭儲蓄率(即家庭儲蓄佔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卻是最高的,由家庭儲蓄形成的投資約佔社會投資總額的1/。此外,政府也進行鉅額投資,60年代政府投資佔到國內投資總額的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約0%。私人投資和國家投資兩者相加,使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從1955年的1700億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610億日元,0年內增長50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長期保持在1/左右,高於其他發達國家。資本的投資效率也一直高於歐美發達國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劇增長的投資推動了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山本十七郎本來就是經濟上面的人物,對於這些事情當然是很瞭解,而且現在,山本十七郎對於日本以往的軍事方面也很清楚,山本十七郎很清楚,有一次在與李強談話的時候,李強就詳細的分析過,在華夏還沒有攻打日本的時候,日本的軍事發展。

山本十七郎記得,李強當時說:“對日本海軍的這一發展動向,我們絕不能僅僅從日本艦隻噸位的提升簡單地進行觀察。相反,該艦的建造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防衛部門發出的一個重要訊號,那就是當‘有事三法案’、‘伊拉克重建支援特別措施法’等新的防務政策方案相繼在今年透過之後,日本自衛隊體制已接近崩潰,防衛力量的發展贏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間’;在防務體制從‘專守防務’轉向目前幾乎沒有什麼特別限制的‘海外派兵’之後,日本的軍事力量也正在加緊與防衛體制的轉變作出同步轉型。日本軍事力量結構的調整和發展,將可能成為今後日本防衛政策發展的新重點。”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綜合戰鬥力和裝備的高科技程度在東亞各國中,絕對是首屈一指的。日本作為世界級經濟和科技大國的地位,使得日本發展海軍具有充足的國力保證。但由於受和平憲法和自衛隊體制的約束,日本海軍的艦隻種類一直限制在護衛艦和驅逐艦上,海軍力量的發展規模也一直放在“日本周邊防御型”的戰略定位上。然而,老謀深算、善於捕捉時機的日本政府和防衛當局,從日本需要重新恢復所謂“普通國家”、讓日本自衛隊成為正常的、具有戰爭權的國家防務力量的戰略目標出發,可以說有階段、有秩序、有目的地一直在進行著改變自衛隊體制和調整日本軍事能力的變革。8月4日宣佈建造驅逐艦型航母,可以說,既是這一變革的結果,同時,也是這一變革正準備進入新階段開始。

我們可以簡單回顧一下。1991年的海灣戰爭時,日本就以“國際貢獻論”開始醞釀和討論海外派兵。由於當時“pko法”並未在國會中及時透過,日本象徵性地派遣了一艘掃雷艦前往海灣地區。1年之後,隨著1999年“防衛指標關聯法”和001年“反恐特別法案”的透過,日本海外派兵在小泉政府“無禁區的結構改革”的旗號下獲得了實質性的進展。001年的阿富汗戰爭時期,海上自衛隊就曾派出軍艦到印度洋,為美軍進行提供後勤支援;00年月底,日本在支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同時,向海灣地區派出了“村雨級”宙斯盾驅逐艦,配合美軍戰爭行動時的情報搜集工作。

從掃雷艦到宙斯盾艦,這不僅是日本自衛隊協助美軍海外軍事干預行動能力的提高,以及日本自衛隊海外派兵的實質性發展,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和自衛隊體制鬆動正在同步進行的日本軍事力量嚮往“國際貢獻”的軍備能力的發展。日本想要打破自衛隊體制,就不會滿足於自衛隊現有的軍事力量結構。因為,既然日本政治和日本民眾可以接受日本防衛力量在反恐和“國際貢獻”的前提下視和平憲法為無物,實質性地改變“專守防衛”的防務體制;那麼,在已經按照新的原則和制度來構建的日本防衛力量,就必須同自我期許的新“角色”相適應。因為,既然要講“貢獻”有能力才能有“貢獻”,日本軍備的發展似乎也就順理成章的了。

日本政治在採取行動時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善於抓住時機為自己的行動取得合法的名義,然後不斷地在其中摻雜“私貨”,一步一步地在“合法外衣”的掩蓋下向著更為戰略性的目標靠攏。回顧日本90年代初以來的防衛體制變革歷程和日本政界主流的防衛政策思想,我們不難發現,海外派兵的實質性鬆綁也好、放鬆武器使本書轉載全本小說網文學網用的自衛隊“自衛”定義修訂也好,或者是擴大日本中央政府的軍事行動權力也好、還是加強日本軍事力量的戰爭能力也好,有關這些問題的討論和想法,其實早就進行了醞釀和鼓譟,早就構想好了準備採取行動進行諸多“突破。”不同的時期,日本會非常巧妙地利用所謂的臺灣問題、朝鮮導彈和核計劃問題以及反恐問題,借題發揮,大做文章。但對日本的政治家來說,這些問題,卻都只是籌碼或者“機遇”,而不是這些問題使得日本不得不想要推行新的防務戰略。

9.11事件後,反恐成為了“國際貢獻論”新的支柱。001年1月反恐特別行動法案的透過,打破了日美安保同盟只著眼於“周邊事態”的原有規定,而將美日軍事協力擴充套件到全球範圍。00年10月朝核危機出現後,日本政府更是“如獲至寶”,在抵禦和防範朝核威脅的藉口下,打破傳統防務政策“禁忌”,加速推進日本防務政策和防務力量新的轉型和發展。00年6月6日,日本參議院最後透過的“有事法制”三法案,表面上是應對朝核問題和朝鮮威脅的措施,但實際上,從1977年福田內閣開始,“有事法制”就開始提出。1999年“周邊事態法案”透過後,“有事法制”就開始加速立法過程。反恐也好、還是朝核問題也好,都不過是日本90年代以來既定的防務制度和防務力量變革的“臺階。”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從日本今天的防衛政策的變化再回過頭去看日本90年代防務問題的政治歷程,我們不禁感嘆日本政治的這種“預謀在前、行動在後”的高深技巧。199年,小澤就提出了國家強大就必須取消“專守防衛”原則的“修憲論”;1998年,龜井靜香就開始公開主張“普通國家論。”只不過短短幾年的時間,小澤和龜井當年的言論就幾乎已經變成了現實。1999年,當時曾揚言日本應該擁有核武器的防衛廳政務次官村上因為“失言”而被迫辭職;現在,同樣公開主張日本應該擁有核武器的內閣官房長官福田康夫卻安然無恙。如果再讓我們看一看日本現任防衛廳長官石破茂曾說過日本也應有權“先發制人”時,恐怕只能這樣設想:石破的觀點究竟需要多長時間就會被日本政界真的變成實際的防衛原則?

各國本來完全有權決定自己的防衛政策以及自身防衛力量的建設方針,其他國家似乎本不應該過於“敏感。”但日本防衛力量的發展和防衛體制的轉型,卻是中國人乃至整個亞洲都必須高度警惕和防範的問題。其原因不僅來自於中國等亞洲國家曾是日本侵略戰爭受害國的悲慘歷史,更是因為日本直到今天依然偏執、依然頑固、依然缺乏自省意識的錯誤史觀。日本右翼政治勢力一而再、再而三發出的否認侵略歷史、崇尚軍國主義時代的所謂“日本精神”以及今天愈演愈烈的民族主義情緒,都讓我們不得不對日本軍事力量長足發展後究竟將在亞洲地區和平與穩定中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產生難以消除的疑慮。

7月4日,筆者在接受日本朝日電視臺採訪時,曾被問及一個問題:華夏認為日本軍事力量怎樣發展才不會對中國構成威脅?筆者的回答很簡單,日本有權做出自身的防衛力量安排,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最關心的不是日本單純增加了幾艘軍艦,或者新增了多少飛機,而是日本防衛力量的使用原則以及日本防衛政策的戰略內涵。如果日本繼續堅持錯誤史觀,繼續強調日本在世界事務中毫無正義原則地扮演美**事干預行動的忠實追隨者的角色,在臺灣問題上繼續保留濃厚的“皇民情結”,日本防衛政策的一舉一動,都將永遠是我們關注的物件。(全本小說網 )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