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東普魯士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基爾港……之後就是該準備到東普魯士,然後在那邊乘坐飛機轉道芬蘭,最終抵達俄羅斯民主聯邦。

早在1926年的時候,李奇就有了出訪俄羅斯民主聯邦的動作,但是受到了英國與法國的抵制。努力運作了將近兩年,李奇終於是能後在1928年的年初成行。

其實李奇訪問俄羅斯民主聯邦的最佳路線應該是走中東進行轉道,但是英國很明顯不希望出現這樣的事情。最終,他只能是選擇芬蘭。

的確,英國是希望德意志可以稍微“振作”,但不想看到德意志在國際上恢復影響力。英國需要的是將德意志打造成為“第二條防線”,因為波蘭中看不中用。英國亦是需要歐洲大路上有一家能夠牽扯到法國的注意力,他們在扶持西班牙,然後現西班牙的苗頭很不對勁。

是的,西班牙國內的情況真的不對勁,義大利的法西斯黨崛起之後,其實歐洲大6的其餘國家也有了一些法西斯黨的動靜,差別就是大與小罷了。偏偏,西班牙那邊的法西斯黨就是屬於動靜略大的一個國家。

西班牙開始變得越來越不適合英國扶持,英國只有將注意力轉到了剛剛戰敗不久的德意志身上,認為適度放寬對德意志的壓制,不失是一個制衡法國的辦法,不過卻是要掌握好一個適度。

夾縫中生存的德意志現在需要看的臉色太多了,最主要的還是看英國的臉色。英國放寬了對德意志的壓制,李奇怎麼也該打蛇隨棍上。比較重要的是,他需要親自到俄羅斯民主聯邦,吸引那些國家的注意力,好使那批黃金可以更安全地運回德意志本土。

3oo噸的黃金一到,到了1929年的時候,李奇佈置的那些公司就可以更加從容地入場。

世界經濟危機到來,李奇捲上個三五百億的美金算是過份嗎?絕對不算是過份!不過是從那些資本集團那裡稍微搶下一些湯湯水水,真正獲得大利益的還是美國本土的那些巨鱷,受到傷害的是普通家庭和一些中小型的公司、工廠。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李奇在即將到來的世界經濟危機中有野望,比他更加有野心的人卻多得是,比如已經開始在有動作的羅斯柴爾德家族。

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內部一些知情者,有建議與羅斯柴爾德家族進行合作,在世界經濟危機上大大地撈一筆。李奇連考慮都沒有直接否認。幹這麼一種事情,特別是以國家領導人的身份來幹,怎麼隱秘都不會為過,難道是要鬧得人盡皆知?

做好事可以大肆宣揚,幹壞事則就不必了。

蘇俄拒絕了來自德意志的好意,李奇對於和俄羅斯民主聯邦合作起來就不會有什麼顧慮。這樣做可以一舉兩得,在東面可以有個朋友能夠威懾蘇俄,還能依靠幫助俄羅斯民主聯邦建設基礎工業賺錢。

其實德意志在俄羅斯民主聯邦身上賺錢是比較次要的東西,有一個渠道可以進購廉價的資源,培養起一個盟友,比什麼賺錢都來得重要。

“領袖,蘇俄一邊在搞國家資源集中,一邊又在醞釀新的攻勢。”阿爾弗雷德.羅森貝格的手在一張地圖上來回比劃著:“他們醞釀的攻勢,從部隊的佈置看起來,像是要打破一個突破口?”

蘇俄是在斯大林的主張下搞國家企業,做法是沒收私人企業,然後歸於國家所有。有些私人企業可以得到補償,但是更多的企業則是……法權代表一顆子彈解決掉。

斯大林這麼幹對於國家肯定是有好處,本來反對的一些人因為又在搞什麼“政治正確”的時候也不敢再反對。

私人企業的那些人?在國家是不是能夠保證存活,國家能不能變得強大的前面,誰管他們的死活?另外就是,蘇俄死的人還算少嗎?每天都會有一批人被拉去槍斃或吊死。

每天都在死人的蘇俄,特別是有“階級清算”的這個大殺器,死人真的就不是一件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哪天開始不死人了才是值得奇怪。

這一次斯大林的做法已經算是非常溫和了,難得出現國家出資贖買的情況,之前都是派人到某個誰的家裡,敲開大門就是一句“跟我們走”,好了,沒有下句。被帶走的人,可能是會出現正在某個集中營,又或者哪天成為一具冰冷的屍體隨隨便便被埋了。

當然了,一些人才是真的不能隨隨便便就殺掉,要是什麼都是簡單的殺掉,誰來為蘇維埃的強大做貢獻,難道要讓那些剛剛翻身做主人的農奴去搞科技研究,去讓他們制定經濟展?想想就覺得不可能嘛!

“斯大林肯定是在痛苦越來越多所謂的中產者和資本家跑向俄羅斯民主聯邦。”李奇說這話的時候,怎麼都像是在幸災樂禍:“不跑是沒有得選,有可以選擇的地方,真的不會有人會選擇留下。”

事實!勞動總是有產出,有勞動就該有回報,習慣了這種理念的人,讓他們為了某個精神目標去奮鬥,除非是迫不得已,比如沒有完成指標就要死,不然會有多少動力怎麼可想而知。

現在是什麼時候?沙皇俄國也才崩潰那麼幾年。有相關知識和技能的人才,他們可不是在“洗~腦”的環境中長大,有更優異的生活誰不想過?另外,國家崩潰的時候,他們這些人可沒有少遭罪,要說有信仰蘇維埃的人肯定是存在,但……別指望所有人都是一個樣啊!

人性自私,總是希望能夠自己越過越好,然後在自己狀況變好的時候為國家多多出力。最為重要的是……蘇俄無法給一些人安全感。

“所以,高爾察克迎來了展期。”阿道夫.希特勒這次也會隨李奇出訪俄羅斯民主聯邦,是他極力的請求,說是要順道瞭解東歐是個什麼情況。他說:“赫爾曼已經以電報的方式與俄羅斯民主聯邦有溝通,獲知俄羅斯民主聯邦已經有一批關於空軍上面的人才。”

其實斯拉夫人在創新上面還是非常不錯的,他們的設計師亦是非常優秀,要不怎麼可能在面對操作者有限的知識,外加幾乎不保養的習慣,種種的劣勢下研究出適合文盲來操作的兵器呢?

德意志在維護和實用性上還是需要學習斯拉夫人的設計,然後再配合自己對精密的追求,期望能夠產生什麼思想火花,設計出適合的兵器出來。

到了基爾港,還是進行必要的慰問,幾乎就是重複在威廉港幹過的那些事情。然而,作為政客的李奇並不能表現出不耐煩的一面,需要好好地安撫海軍方面的人,又去民用港瞭解關於貿易的事情。

面對北歐的貿易,該是在經濟困難時期幾乎沒有變化的事情。很簡單的事情,李奇在暗中對北歐國家的滲透比較嚴重,之前還是在經濟上面,到了1927年時期已經開始向著政治進。

在北歐玩政治並不困難,特別是作為工廠老闆或是公司老闆,只要能夠提供更多的崗位,又或者是保證福利,對社會擁有貢獻,很輕易就能夠成為某地的議員。成為議員稍微熬上幾年,熬到了有政治資本,向著國家層面展則是需要更多的地方政治成績累積。

不過話說回來,李奇滲透了其實用處也不大,頂多就是保證資源貿易,一切只因為北歐的那些國家……工業能力真的是差到了一定的份上。

當然,或許滲透挪威是有用的,但是少數的間諜政客還是難以改變國家整體走向,特別是在戰爭時期選擇結盟上面。對於李奇或者德意志來講,在挪威培養間諜政客,似乎也就是在付出武力後可以更好地進行剝削統治。

對於瑞典,說一句天大的實話,李奇從來都沒有打算與瑞典進行軍事結盟,真心的就是沒有那個必要。

瑞典人口不多,位置不是什麼戰略區域,本身的工業基礎也不怎麼樣,結盟來做什麼?就是湊個數???

控制但又不與瑞典結盟才是正確的,可以作為一個外貿中專的貿易國,又可以安穩地獲取礦石,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事情了。

與之瑞典相同“待遇”的國家還會有幾個,其中就有瑞士和葡萄牙。

瑞士肯定是要被列上“不徵之國”的名單,這個國家山地出奇的多,氣候還非常寒冷,打下來無法增加工業實力,亦是無法獲得什麼資源,難道是要打下來建立一個“國家”級別的銀行?

葡萄牙卻是有許多值得操作的地方,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不與之結成軍事同盟,但又會區別於瑞典和瑞士,畢竟德意志海軍真的需要在歐洲西大6的最遠端擁有海軍基地,法國並不是最好的選擇,葡萄牙才是最佳的選擇。

對於芬蘭?李奇是打算與之進行某種程度的合作,就是不知道這個“時空”蘇俄會不會再有“冬季戰爭”?估計是很難再有了,畢竟蘇俄沒有搞定高爾察克,有一個俄羅斯民主聯邦在東面,蘇俄該是什麼神經才會去打芬蘭?

蘇俄現在最大的敵人無疑是俄羅斯民主聯邦,要知道很多時候內戰可是比國戰要殘酷上非常多,需要直至有一方完全的倒下才會算是有了結。

“領袖!”約瑟夫.迪特里希走得比較快,他比較急促地說:“來自柏林的加急電報。”

柏林?電報?李奇是帶著茫然拿過電報,看得時候臉上的茫然沒有減少,反而是增加。他說:“來自蘇俄外交部的訪問邀請。”

一大片人腦子裡估計只剩下“……”的省略號。

“什麼意思?”赫爾曼.戈林完全就是懵了的表情:“來自蘇俄外交部的訪問邀請函?”

李奇其實也是有些懵,因為這完全是太令人意外了。他愣了有一小會卻是笑了:“蘇俄那邊是在賭氣啊?”

還真的是有點像,因為這份邀請函是蘇俄的外交部單獨邀請,要是換做另外一些國家,有了外交部的邀請其實已經夠了,但是蘇俄啊,是蘇俄啊!

蘇俄的外交照會需要來自政~治~局的署名才會具備效益,也即是被蘇俄國家層面的認可,缺少了政~治~局的署名,信不信等李奇真的要出訪,蘇俄就該不承認有邀請出訪這麼一回事?

“真是一個……”阿道夫.希特勒滿臉的嫌棄:“沒有國際信譽的國家啊!”

別說,蘇俄沒有國際信譽,那可真的是全世界聞名遐邇。所以啊,蘇俄也別怪人家不與之交朋友,誰敢跟一個為了“政治正確”隨時能夠改變國策的國家。一個前一秒說還債,下一秒又說不還的國家。誰特麼敢隨隨便便相信啊?!

蘇俄鬧成現在這幅國際情勢真的怪不了誰,除了他們的主義天然性上與各個主流國家對立之外,就是在拒絕承認條約上面惹的詬病最大。全世界一致認為,換個政權就可以不承認之前的條約是在起壞頭,要是都這麼玩,那簽署條約做什麼?政治和外交是在過家家?

“那我們……”阿道夫.希特勒遲疑了一下,突然笑了起來:“給個正式的回應,願意接受蘇俄外交部的邀請?”

李奇也在笑,不管蘇俄是在搞什麼鬼,答應下來等於又是將主動權掌握在了手裡,不管事情的進展是什麼樣,不會吃虧就是了,或許還能有意料之外的收穫。

“我們的普魯士被割裂了。”赫爾曼.戈林突然冒出了一句:“波蘭這個忘恩負義的國家,他們不止一次違背條約。我們的情報系統顯示,波蘭在自由市安排了駐軍。”

一時間,原本還在說話或者笑的人全部靜下來。

波蘭嗎?還真的是德意志身上一塊揭不去的傷疤,而似乎這個傷疤還是一些人主動遞上刀子,然後被那把刀不止捅了一次,說起來除了丟臉就是活該,難怪德意志的民眾會對那些容克集團從追捧到厭惡。

“我們會算賬的。”阿道夫.希特勒無比的認真:“是的,我們會算賬的!”(未完待續。)8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