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關羽被稱為武聖是清朝推崇的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岳飛雖為武將,但其文學造詣亦是非凡:《滿江紅》之豪壯不下蘇辛;《小重山》之婉約,可堪溫柳。

同時,其書法亦有成就,尤善行草,《書謝眺》、《弔古場文》別具一格,大氣磅礴。

中國古代頂級名將:孫吳白韓;衛霍李嶽。

孫武吳起交相輝映;白起與王翦、廉頗、李牧爭奇鬥豔;韓信與項羽各為“謀戰”與“勇戰”代表;衛青霍去病合稱帝國雙璧;李靖李績揚名突厥。

唯有岳飛,一枝獨秀,才高同世眾將。

而南宋中興諸將,亦各有瑕疵。

張俊貪財;世忠好色;光世怯戰;沂中妒賢;川陝吳階吳粼兄弟居功自恃,不服號令。

岳飛功高蓋世,卻始終謙恭仁和,恪盡職守,猶如皓月之於群星。

高宗曾問岳飛,天下何時可定。

岳飛答曰:“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惜命,天下方可太平!”。

此言對於奸臣佞將是何等的震撼!

在清朝之前,岳飛的地位很高,而關羽的地位還不是很高。

但是滿清作為女真後裔,為了維護統治,逐漸抬高關羽地位,而岳飛則被漠視,甚至遭到詆譭。

在後世,“史學四大家”之一的呂思勉為汪偽政權服務,大肆鼓吹“岳飛非民族英雄之論調”,用以打擊國民之抗戰雄心,此乃賣國之罪惡行徑!

後世乃學術界仍有所謂的“公知”叫囂此等言論。

其心可誅!其人可殺!

於公於私,於國於家,岳飛都將能盡之事做到極致。

華夏有武穆此人,幸甚!無愧為千古完人!

…………

“嗯?原來是清朝故意抬高關羽的地位來打擊岳飛?竟然還有這種事情?”

洪武大帝朱元璋看到這裡,不禁發問。

早知道,在大明朝建立之初,他可是把岳飛當成武聖的。

雖然後來武廟被他撤了,可這絲毫不影響岳飛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元朝末期,統治者為了安定民心,重新修撰了史書,大力推崇了宋朝岳飛,甚至,將其生前的作為誇大描述,使岳飛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朱元璋不一樣。

他推崇岳飛完全是被其的氣質所折服,是真心欣賞岳飛的。

這點和元朝皇帝是不一樣的。

到了明代中後期,中原大地內憂外患,外有四方異族虎視眈眈,內有流匪山賊四處作祟。

加上朝中奸邪當道,整個明朝的處境就像巨浪之中的扁舟,恰似宋朝的絕境。

所以,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岳飛自然是鼓舞民心的最佳人選。

岳飛就這樣在官民雙方被反覆提及,其地位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被拔高。

朱元璋曾特地將岳飛列入歷代名將,將岳飛的祭祀待遇也提升到很高的檔次。

後來,徐有貞修建了一座岳飛廟,景泰皇帝親身前往題字。

明神宗統治時期,官方把岳飛放在與神同等的地位上,加封“靖魔大帝”,自此,岳飛的聲名就這樣到達了巔峰。

…………

“關羽?”

“清朝竟然會大力推崇關羽,竟然不推崇岳飛?”

“這是什麼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很不理解。

按道理來說,岳飛這般無敵,應該比關羽更適合才是吧?

…………

關羽這個人應當說是耳熟能詳婦孺皆知了。

關羽關雲長關公這個人物啊,在古代,尤其在華夏清代,他的這個地位比現在不知要高多少倍。

首先,有清一代全國的關帝廟大概有接近三十萬。

恐怕那個時候全國每一個村莊,平均就要有一所關廟。

關羽,在清代被稱為武聖人,跟他相似的就是孔子被稱為文聖人,可是孔廟的數量要遠遠少於關廟。

關羽在清代被大家推崇到什麼地方?

有一句話曾說,關羽是儒釋道三教並尊,士農工商四民同戴。

幾乎所有華夏古代能想像到的手工業和其他小作坊,比如說什麼修腳的剃頭的、做生意的、典當的、租賃的等等等等一百多個行業,他們都以關羽為祖師爺。

哪怕在後世很多地方很多這個行業,他拜祖師爺都是把關羽給拉出來拜的。

在華夏軍事史上,關羽自然是很強的一號,但也未必排的了前幾名。

可是後來這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關羽已經逐漸從凡人上升到了神的層面。

大概有十幾位皇帝,對關羽進行了二十幾次加封,把關羽從一個侯變成王、變成帝、變成聖......甚至配享到各個朝代的廟中,而對於關羽的推崇,是到了清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以前的故宮,就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位時候的故宮。

在那個故宮裡面,供奉了大概十幾位神仙,但是把關羽的位置擺在最高。

擺在了努爾哈赤祖先的那個位置上。

按道理來說,關羽不是一個漢人嗎?那可是響噹噹的漢人啊!

為什麼清代統治者對於關羽這麼推崇呢?

首先是清代的前幾位統治者。

努爾哈赤、皇太極還有多爾袞。

他們雖然是滿人文化不高,但是對於漢人文化是特別的喜愛。

但是也由於是滿人文化不高,所以你讓他讀一點諸子百家這個經典著作恐怕難。

但是讀一讀像三國演義這種小說還是比較容易的。

所以在宋代有一句話叫“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說他這個學問太差,就懂半部論語就把天下給治理了。

但是在清代可有一句話叫“半部三國打天下”這個事還真是真的。谷

清代的前期統治者,就是一邊看著三國演義這個通俗小說,一邊用三國裡的智謀跟明軍對戰,最後把整個中原給吃了下來的。

喜愛三國成為清代統治者,推崇關羽的第一個原因。

但是接下來在事情演變過程中,有一天突然有一些滿族發現,這個歷史的畫像上,這個關羽關雲長這老爺子,怎麼跟咱這努爾哈赤這個,咱們這皇上長得這麼像。

這倆人都是個標準的大長方臉,都是這個標準的丹鳳眼和臥蠶眉,但是神情都是非常的莊嚴肅穆。

只不過呢努爾哈赤是白臉,關羽是紅臉,所以後人就把努爾哈赤稱為白麵關公。

甚至有人說,說努爾哈赤這一生的征戰以及最後的結局,跟關羽關雲長非常像。

所以有人就穿鑿附會,說這努爾哈赤即便不是這個關羽關雲長託生的,起碼也是關羽下凡來人間呆了那麼一段了。

因此上清代的前期統治者,就非常願意把努爾哈赤和關羽並論。

因為畢竟明末清初的時候,關羽在整個華夏人老百姓中,那也是享有相對比較高的地位和忠義、勇猛這樣一些優秀品質的。

那麼作為一個外族入侵者來講,他是非常想把自己的統治者,打造成有一定親和力的,這樣有備於他統治。

其實類似的事以前發生過。

舉個例子說,唐代剛剛成立的時候,唐代統治者姓李,所以他們就把自己跟道家的創始者,老子李耳相提並論,說我們唐代統治者那就是李耳的後世。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所以我們也是君權神授,於是努爾哈赤獲得了白麵關公的稱號。

那當然各地的大小官員就更願意去造關廟,因為在他們心裡造關廟其實就跟造努爾哈赤廟沒太大區別。

這樣既能討好當地百姓,又能夠討好上級領導,這個事何樂而不為呢!

那麼當然到了清代差不多穩定住了統治局面之後,事情又發生了變化。

清代穩定住了統治之後,它急於透過一種方式跟廣大的中原地區,跟華夏人民有一種心理上的溝通。

讓大家覺得我們雖然是外族入侵過來的,但是畢竟咱們以後可就是一家人了。

民族可要融合,那麼怎麼融合呢?

他需要推崇效孝義、推崇忠義。

這個時候他當然也需要推出一些人來作為忠義的代表。

那麼挑選古代的各種武將,自然關羽是比較好的。

大家也說了岳飛其實也不錯啊!

沒錯,其實清代統治者對岳飛也還是不錯的!

但是畢竟岳飛這個話好說不好聽,畢竟岳飛當年打的可是他們清代的祖宗。

所以與其推崇岳飛不如推崇關羽。

對關羽的推崇就這樣一直到清代末年,到了最高峰的狀態。

光緒年間給關羽上了二十六個字的諡號,這個諡號比慈禧太后的諡號還要長。

清朝在入關之後效仿明朝,對關羽崇奉有加。

順治帝將其列入“群祀”之中,每年五月十三日致祭,意在於利用關羽的神話力量鞏固其統治。

雍正三年,清廷追封其為三代公爵,“增春、秋二祭”。

五年,又重修京城白馬關帝廟,將關羽祖、父三代木主供奉廟中,並制定五月十三日祭儀。

乾隆五年清廷又對關羽及三代的祭儀進行完善和確定。

由此至道光年間,關羽祭儀沒有明顯變化。

乾隆三十三年又將京師地安門外關帝廟正殿和大門的藍瓦改為黃瓦。

六十年其已被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

道光八年,關羽封號增至十四字,稱“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此時的關羽已經成為忠義勇武的典範、道德人倫的楷模和“御災捍患”的神靈。

關羽成為清王朝統治的神異法寶,其道德形象,可以引導臣民的價值取向,其神威力量,可以震懾被統治者的反抗。

在清朝前期,“神道設教”為鞏固帝國統治發揮了重要的社會功用;到了晚清時期,朝廷愈發依賴關羽神靈來維繫搖搖欲墜的帝國大廈。

晚清時期,關羽祭祀由“群祀”升為“中祀”,其政治神聖性也在王朝政治急功近利的迫切需求下急劇膨脹。

咸豐年間,清王朝內憂外患。

因為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久伐未平,鹹豐帝寢食難安,急切盼望神靈奇蹟出現。

在這種心態下,HEN省城開封因太平軍改變戰略而解圍,林鳳祥、李開芳所率北伐軍因嚴寒而失敗,也就輕而易舉地被演繹成清廷印證關羽“神靈助順”的鐵證了。

…………

“他娘的,岳飛的地位竟然不如關羽高?憑什麼?”

“憑什麼?就憑關羽厲害啊?”

“關羽是厲害,但和岳飛比,還是有差距吧?”

“比如呢?比如哪些呢?”

“我告訴你,首先,關羽的功績不如岳飛。”

“關羽是一個傑出的先鋒,卻不是一個優秀的統帥,縱觀關羽的一生的戰績,前期攻襄陽、斬龐德、降於禁、困曹仁,固然是不錯的,但後期卻敗績累累,勝績欠缺。”

“而岳飛則是三軍主帥,是沙場上的全才,岳飛一生戰功赫赫,北伐中成功收復了襄陽周邊六州以及洛陽周邊,紹興十年,岳飛更是劍指開封,對國家、對歷史都有著傑出的貢獻。”

“另外,關羽在勢力範圍上也完全不能與岳飛比。”

“作為主官,關羽管轄的區域只有南郡、武陵、零陵三個郡而已,而岳飛的管轄範圍則包括了湖北和河南開封以西的全部地區以及河北的女真佔領區,二者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

“最重要的是,關羽打的那屬於華夏內戰,而岳飛對抗的則是外族入侵,所以岳飛不僅是名將,還是民族英雄,在人們的心中更加神聖。”

“岳飛的主要功績就是對抗金兵,保護河山,清朝滿族統治者是與金國女真人同宗的外族入侵者,他們自然是不允許百姓把岳飛這樣的民族英雄作為偶像的,解決辦法就是另外推選出一個武聖人代替岳飛。”

“選誰呢,如果論戰功,華夏有孫武、吳起、白起、韓信、王翦、衛青、霍去病、李靖、李牧、徐達,以及項羽、郭子儀等應該是更好的人選,為什麼偏偏選中了關羽呢?”

“在我看來,原因除了關羽在民間知名度高,更重要的是清朝統治者只熟悉關羽,對於其他名將,他們可能都沒聽說過。”

“滿族人是少數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入關以前他們基本不瞭解漢文化,也沒讀過什麼書,但滿清皇族卻都喜歡讀《三國演義》。”

“在我們看來,《三國演義》只是小說,根本不是歷史書,但清廷卻對其有很深的感情與認同度,所以,清朝統治者有意推崇關羽為新的武聖人選。”

“當然,我並沒有貶低關羽的意思,關公無疑是值得尊重的一代名將,我只是想說明:關羽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經過後期加工塑造的,關羽的武聖身份則很大程度上是清廷捧出來的。”

“你要這麼一說,好像還真是。”

“清朝如此推崇關羽,自然是有他的原因的。”

聽到有人這麼說,其他人頓時明白了過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