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萬曆的三問(求推薦票)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例行的日講完畢之後,萬曆在文華殿召見了張居正、呂調陽、張四維等三位內閣閣臣、英國公、定國公、彰武伯以及兵部尚書王崇古。

“朕今天是想和你們議一議大明的馬政。朕近日閱覽《太祖實錄》、《太宗實錄》。”

”洪武、永樂年間,最多的時候有邊鎮軍馬、戰馬二十多萬匹、京城駐兵有軍馬、戰馬十六萬匹,加上其他官牧、官督民牧、驛馬總計有七十多萬匹馬。”

萬曆所說的,還僅僅是官馬資料。如果加上民間馬匹數量,高峰時期的全國馬匹量曾一度達到一百五十多萬匹。

“那朕想問問,現如今總共還有多少官馬?”

萬曆命令東廠對御馬監管理飼養的馬匹、草場、養馬的開支用度進行了清查,清查出來的結果讓萬曆感到觸目驚心。御馬監飼養的馬匹數量在不斷減少,但另一方面開支用度卻在不斷增大。

“皇上,大明之馬政,設有太僕寺,苑馬寺分理馬政。有軍牧、苑牧、民牧三種。”

“軍牧由屯軍牧養戰馬以供邊鎮所需,另京營、邊鎮所屬軍士牧養在役戰馬。”

“苑牧則是由苑馬寺管理充軍、戍邊人員組成的牧軍,在邊境地區的專門草場牧養馬匹以供邊鎮所需。”

“民牧則有戶馬法和寄牧法兩法。設馬戶飼養朝廷提供的種馬,每兩年繳納所生的馬駒,稱之為戶馬法。每年從戶馬法實行地區徵收的馬駒,調撥滿足京營所需後,又將剩餘馬匹寄牧於京畿地區的民戶,則稱之為寄牧法。”

張居正先向萬曆簡要介紹了目前大明馬政管理體系和一些制度。然後兵部尚書王崇古接著說道:

“現如今,軍牧已形同虛設,除了軍士牧養在役戰馬外,各衛所基本無力提供新馬。”

“朝廷在陝-西、甘-肅、京城、遼東設立了四個苑馬寺,每個寺下設六監、二十四苑。沿著九邊邊境地區,開設軍馬牧場為邊軍提供戰馬,苑馬寺歸兵部管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但苑牧也是弊病叢生,原劃定的養馬草場不斷縮小,牧卒生活困頓還要承受每年納馬定額的重負,因而大量逃亡。苑牧官吏設定日益臃腫,冗員耗費日益增多,但每年所得馬匹不到原有定額的四成。苑牧已無法提供足額新馬供邊軍使用。”

王崇古則是講述著官牧現在的狀況。在原有大明馬政規劃中,是按照”苑牧供應邊軍,民牧保障京營”的原則,但現在苑牧基本上靠不住了,那保障京營的民牧制度估計也好不了那裡去。

“那民牧現在如何?”萬曆接著問道。

“皇上,戶馬法和寄牧法民間怨言極大。民間養馬不僅要保證馬匹的健壯,還要保證定期的馬駒供應任務。否則不僅得不到免役糧的優待,還要賠償銀兩。因此隆慶二年,寄牧法已全部停止實施。”

”隆慶二年,變賣了一半的種馬,減少了一半的馬戶,所得銀兩已收歸太僕寺常盈倉。現在還有許多官員奏請,把所有的種馬全部賣掉。”張居正回答到。

“把種馬都賣了,那以後如果邊關發生戰事,馬從哪裡來?”萬曆很吃驚的問道。

“成化二年,南方不產馬,因此太僕寺折價徵銀,設定常盈倉管理馬價銀,臣建議北方也實施折價徵銀。變賣種馬所得銀兩、原劃歸太僕寺的草場地、養馬地所納稅銀均上解到太常盈倉。如邊境和京軍缺馬,則由太僕寺拔馬價銀購買。”張居正回奏道。

“那從哪裡買馬?”萬曆接著問道。

“川、陝的茶馬司每年茶馬貿易可得馬數千。大同、宣府以及西北、遼東邊鎮均開有馬市。宣府、大同、山-西在馬市以銀購馬,遼東則以米、絹、布等易馬。以上兩項每年估計可得馬兩到三萬匹。而且還可以用銀子購買民間的合格馬匹。”張居正回答到。

這是一個從表面上來看非常完美,並按照市場法則的政策。解決了兩個大問題,一是民間不願意替朝延養馬。二是如果官馬養得太多,則財政負擔過重。用購買的方法,可以省下備用馬和種馬的養馬錢,可以減少財政開支。

可是萬曆非常清楚,在這一政策下,不僅沒有使大明的馬政超好的方向發展,反而衍生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大問題,以至於最後明軍可用戰馬越來越少。

萬曆聽完之後,沒有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向各文武大臣問道。“那你們都認為買馬要比養馬好嗎?”

“皇上,臣認為馬市交易和茶馬貿易,卻實是比自己養馬要好。一來可以解決軍馬戰馬的來源,二來可以藉此羈縻北虜各部。”。新入閣的張四維,趕緊先出來表態,支援張居正的建議。

張四維是極力主張與俺答部的互市政策,靠著四處奔走遊說,促成了互市,並得到了當時的首輔高拱的器重,走上了仕途高升的第一步,當時高拱就想舉薦張四維入閣。他又深知張居正主張的對北政策是外示羈縻,內修戰備之策。

“臣,也是如此認為。”

王崇古、呂調陽、定國公徐文壁都紛紛表示支援張居正的意見。

“臣認為,馬政切不可如此輕率。雖說養馬不如買馬,但如果有大戰發生,一戰下來馬匹折損不知多少,到時候買馬能來得及嗎?”英國公張溶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

隨即彰武伯也說道:“臣,贊同英國公所言。”

萬曆此時看到有了不同的意見,然後接著說道:”馬政即戎政,馬政興衰關係到大明的軍隊的戰力和邊防的穩固。張先生所提之策,朕有幾點不明。”

“一是太僕寺常盈倉中的馬價銀,如何保證不會被挪作他用?”

萬曆提出了自己的第一個疑問。太僕寺改徵馬為徵銀之後,常盈倉實際就成了除太倉國庫之外,管理馬政專項資金的小金庫。這裡面有一個非常大的制度上的漏洞。馬匹要想大量的挪用肯定不現實,但是銀子想要大量的挪用就很方便了。

本來是買馬的專項資金,到了後來一旦國庫太倉沒錢了,大家都把主意打到了這個小金庫上。戶部、工部、兵部都從太僕寺借銀子。崇禎年間累計挪用太僕寺常盈倉的存銀達到一千兩百多萬兩。銀子都沒有了,哪裡來的馬。

萬曆此言一出,張居正的臉色一下就變了。這是他的確沒有想到的一個制度上的大問題。他現在是首輔可以保證在票擬的時候不批准其他部門借支挪用,但他的繼任者,他敢保證嗎?而且如果以後皇上把主意打到這筆錢上呢?

“二是為何現在以茶換馬價格越來越高,但所獲好馬卻越來越少?現在的馬市雖然以糧、以布、以絹等物易馬,以後會不會也是一樣?”萬曆提出了自己的第二個問題。

王崇古和張四維聽到之後,也是感到背後一股涼氣在冒。茶馬貿易實際從宣德年間就開始走向頹勢。根本原因就是茶馬貿易是官方壟斷,巨大利潤背後,就有大量的勳貴官宦參與到走私之中。

官茶定價根本就不是按照市場規律來的,其主要目的是想透過貿易來達到政治上的控制。官茶自然就幹不過私茶,因此官方就很難獲得好馬。

新開放的馬市,雖然交易的品種多了,但如果沒有有效管控和合理的政策,以後難免會走回茶馬貿易的老路。

”三是邊鎮缺馬,太僕寺只管拔銀,那購馬由誰來管?購買之後誰來點驗?”萬曆提出了自己的第三個問題。

萬曆知道這個問題以後會更加恐怖,把銀子拔給邊鎮由邊鎮購馬之後,漏洞百出。直接快速催生了邊軍的另一種腐敗,吃馬的空餉。

邊鎮的軍官們拿著銀子並不是馬上買馬。這樣買馬的錢在手中,養馬的錢自然省下來貪掉了,等到上頭派人來點驗馬匹的時候再買馬來湊數。後來發展到極致,軍官們竟然自己養著一批馬,把自己養的馬再賣回給軍隊。

萬曆問了三個問題之後,整個文華殿內都是靜悄悄的。張居正在想著如何從制度上去完善,好回應皇上的問話。定國公張溶和彰武伯心裡則覺得非常高興,認為皇上是支援了自己的觀點。

王崇古和張四維現在則有點膽戰心驚,他們兩是當初這個互市政策的主張者和支持者。他們很清楚如今的馬市之中,依然存在著大量的走私行為。雖然皇上現在沒有明講走私問題,但是肯定是有所指。現在依託馬市的一些走私行為,和他們自己背後的家族都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ps:新書期急需推薦票支援,各位看書的讀者大大,請把你們手中的推薦票砸向我吧。書友群(677040317)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