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章 重組巴林銀行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1995年3月,巴林銀行的資產經過清盤重組,原本高達270億英鎊的規模,縮水至67億英鎊資產規模。

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家族,也是申請贖回資金,更別提其他的客戶了。

因為,目前巴林銀行暫時不能展開業務,更多的工作對於客戶的資金進行清盤。只要客戶要求取回託管在巴林銀行的資產,那麼,巴林銀行就會按照程式,將資產或現金轉移到客戶指定交割的其他金融機構賬戶。

當然了,客戶和債主也可以選擇繼續跟巴林銀行合作,但是基本上,只有極少數客戶,因為資訊不通暢,或是其他的原因,所以還未申請贖回資金。

但是,毫無疑問巴林銀行的規模,目前還是在不斷的縮水。

與此同時,由於業務縮水,臃腫的員工團隊,也進行大刀闊斧的縮減。整個巴林銀行員工數量,原本是超過5000多人,但在破產清盤的過程中,將會裁掉2000多人,裁員將會需要支出1億多元英鎊的補償。

加上為了彌補之前的虧空,恆生銀行需要繼續注入資金,才能讓巴林銀行重新恢復正常經營。

且,巴林銀行即使能恢復營業,至少也要需要半年以上時間,半年之內,只存在開支,而不產生收入和利潤。

保守估計,恆生銀行想要讓巴林銀行恢復營業,那麼付出的成本,可能要超過10億英鎊。且,投入10億英鎊資金後,獲得的也僅僅是元氣大傷的巴林銀行,業務規模能有之前的巴林銀行兩成的水平就不錯了!

且,由於業務規模縮水,而員工規模減少幅度卻不如業務萎縮水平。就算恢復營業,估計今年和明年,也很難賺錢。僅是員工薪酬和運營成本,保守估計一年就會虧損2億英鎊!

所以,全球的新聞媒體,也紛紛開始嘲笑恆生銀行跳進火坑裡面,接盤燙手山芋。

之所以,很多的金融機構不願意接盤巴林銀行,主要就是因為覺得投入和獲得不成正比。很多願意接盤的,也是提出象徵性的1英鎊的價格。

只有恆生銀行這個傻子,才會出2.25億英鎊的代價買下,之後,還需要付出更多的資金去救活巴林銀行。

也正是因為不經濟,遠遠不如自己新成立一家銀行划算,所以,市場上才罕有願意接手的。

但實際上,原本的巴林銀行的業務,其實恆生並不稀罕,恆生銀行僅僅是需要巴林銀行的金融牌照和品牌。

亞洲的銀行想要在歐洲發展客戶,是比較困難的。而如果收購一家原本名氣很大,就算暫時遇到困難,但是,用巴林這個牌子在歐洲發展,還是更容易被客戶和市場接受的。

……

“各位巴林銀行的同事們:

我是恆生銀行的ceo林偉中,之前,想必大家對我和是比較陌生的。再次介紹,恆生是香港的一家上市銀行,市值超過3000億港元,大於400多億美元的市值。年盈利能力也是超過40億美元。

而在6年前,恆生的市值規模僅相當於現在的三十分之一。也就是說,短短6年時間,我們成長了30倍,並且,不是資本市場泡沫吹起來的市值,而是,6年時間,我們的業績也同樣增長了近30倍,3000億市值的恆生銀行,並不比100億市值,又或者是30年前,1億市值時的恆生銀行更貴。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從恆生銀行成立1933年算起,至今也不過62年。但是,62年時間的發展和積累,使得恆生銀行超越了一個又一個金融巨頭,不僅僅比之前的巴林銀行掌管270億英鎊的資產更為雄厚。實際上,我們掌管的超過800億英鎊,且,目前還在快速的增長。

我們購買巴林銀行,是深思熟路,且並不是盲目的買下一家歷史悠久的老牌銀行這麼簡單,實際上,我們是準備做一件大事。如果,做成功了,不僅僅恆生銀行在全球的金融公司中的規模和影響力會提升,且巴林銀行的諸位,將會獲得遠遠比現在更高的收入和地位。當然,這需要我們一起努力,大刀闊斧,重新定義巴林銀行的業務,將一些不好的業務拋棄,集中精力,做一些在未來更能發展起來,且風險會比之前的業務更低更好的業務模式。

相對於巴林銀行主要服務於大客戶和富人,僅擁有少數的客戶而言,恆生銀行則是服務2000萬客戶,大部分都並不是太富裕。即使一名客戶僅存款1英鎊,我們也不會拒絕服務,且不會歧視收費,而是會享受最低廉的手續費。這在香港和歐洲都是很罕見的,不少的大銀行,甚至會拒絕小客戶,存款金額低,甚至會懲罰性收費。我們並不是這樣,任意金額存在我們銀行,就是我們的客戶,不會有任何歧視,即使你僅存0.1英鎊,我們付出的人工和維護成本遠遠不止0.1英鎊,但依然會歡迎這樣的客戶。

我們追求的並不完全的收入和利潤的增長,更多是為客戶服務,服務好了客戶,讓其體驗比其他銀行更高品質的服務之後,獲得越拉越多的客戶,收入和利潤不斷增長,這不過是副產品。

另外,恆生銀行更是一家不斷注重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的銀行。比如,我們在1990年,就已經在研發網際網路銀行技術,後來,正是靠著這個技術的突破,使得我們成為網際網路支付轉賬領域的創新者,從原本僅擁有不到100萬客戶,用了五年時間,客戶數量增加了2000萬人,平均每年獲得400萬新的客戶。平均每一天,我們要處理超過1000萬次銀行支付、轉賬流水。

如果按照傳統的銀行模式,即使我們的員工數量增加到10萬人,也未必能服務這麼多客戶。但是,我們絕大部分的服務,都是在網際網路上完成,不需要人工,僅透過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既提供了高效率和高質量的服務,正是因此,恆生銀行目前的員工數量僅有1.3萬人……

由於,恆生銀行的網店足夠多,客戶足夠分散,且業務非常頻繁,提供大量的交易資料,所以,我們可以擁有足夠的資料來分析客戶的風險。每筆交易,我們都能追溯,卻恆生銀行的員工,交易必須是在監控鏡頭面前進行,所以,任何一名員工,進行了每一筆交易和工作,都能按照時間進行追溯,也正是因此,恆生成功透過這種制度,來避免了員工監守自盜。所有的恆生員工,都是透過監控鏡頭和錄影,來避免自己犯錯誤,罕有不在監控鏡頭面前完成的工作。

巴林銀行作為一家金融機構,未來是一定要跟恆生接軌,所有的員工和管理層,需要監控鏡頭下,清清白白的工作,從而違法違規的交易,這對所有人和公司都是更好的!這些監控鏡頭,將會聯網,備份在伺服器上,所以,今後總部想要瞭解任何一個網店的監控,都是可以呼叫的。

除此之外,我們各項的業務,都需要合規,不要將鑽空子,沒有制約,當做是便利。我們的員工需要制約,不能出現第二個裡森。

假設,當初裡森有足夠的制約和監督,那麼,相比他很難犯這樣的錯誤。正是因為縱容,導致他在錯誤的路線上越走越遠。

監控和合規,僅僅是一部分。今後,在制度上,我們也會砍掉大量的不透明,難以控制,且員工容易犯錯的業務。

就如,巴林銀行就存在大量會導致員工犯錯的業務,大量的員工不斷的在市場上金融投機,這本身就是巨大的錯誤。

舊的巴林銀行,存在大量低技術含量的交易員,每天就跟散戶一樣,在市場上不斷的進行交易,大量的交易員,進行高風險的衍生品交易,這是導致巴林銀行鉅虧的主要原因。

裡森這樣的拿著公司的錢,進行槓桿投機的僱員,之前的巴林銀行是大量存在,基本上,一半的員工,從事的工作跟裡森差不多。加上,風控、監管方面的不足,導致巴林銀行在短短幾年,就被裡森摧垮了!

實際上,按照過去巴林銀行的業務模式,我相信,即使沒有裡森,今後也會出現類似的人,摧毀巴林銀行。無論巴林銀行的資產規模有多少,只要陷入高槓桿的投機,都會迅速的再一次破產倒閉……

亞洲有個以賭場為經濟支出的城市,叫做澳門,澳門最成功的賭場老闆何鴻總結經驗想要不輸錢,唯有不賭!

金融投資行業,也是一樣,投資者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虧損,以及避免虧損,而虧損最快的方式,無疑就是高槓桿投機,放大了風險的倍數!

10倍槓桿,僅需要波動10%,就會輸掉所有的本金!20倍槓桿,那麼僅需要5%的波動,就會死無葬身之地!因為,這種高倍槓桿的投機,已經談不上是生意或投資了,根本就跟賭徒在賭場下注沒有任何區別!

只不過,你假裝自己在投資,並且,自認為自己的資深熟悉的金融行業人士,跟賭徒不一樣。但實際上,裡森那樣的交易員,大量的進行高槓桿投機,跟賭博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因為高槓桿承受不起波動,所以,根本不可能去做類似於巴菲特那樣的長期持有,分享公司經營成果的價值投資。因此,恆生銀行入主巴林銀行,今後我們會砍掉所有自營資金投資金融衍生品的專案。這些專案,我們認為風險超過我們的承受能力,今後是不能拿自己的錢去進行這種賭博。

今後,巴林銀行的業務,將會集中在商業銀行業務,也就是存款、貸款,且,業務形式,將會大部分是透過網際網路來完成。客戶一開始註冊,需要現場和實名,但是後續,既可以使用傳統的銀行服務,也可以直接在網際網路上申請服務。

此外,巴林銀行原本的主營業務我們也不會放棄,不過,逐漸是以公募基金業務、證券經紀業務為主。

公募基金業務,主要是以指數基金為主,被動化的投資指數基金對應的成分股,由客戶申購基金份額,我們將會收取低廉的服務費用,類似於美國先鋒集團的那樣的完全是以成本低廉,管理成本也很低的指數基金為主。先鋒公司的模式,代表基金行業的主流,被動化投資的指數基金,對於基金經理要求較低,且大量的交易,都可以用程式自動進行,規模做大,利潤未必會低。

另外,則是證券經紀業務,證券投資永遠的經久不衰的遊戲,甚至,對於很多人而言,是一輩子都熱衷的遊戲,各種電子遊戲的粉絲的忠誠,都未必有證券投資那麼持久。網際網路時代來臨之後,經紀業務也是可以透過網路渠道來自動完成,需要的人工會不斷的減少,所以,也存在薄利多銷的機會。

總而言之,未來巴林銀行,更多是為客戶服務,投資的客戶的事情,我們透過對客戶提供最貼心的服務,不斷的更新服務使用者的技術和方式。透過網際網路的方式,不斷的擴充套件更多的客戶。網際網路券商、網際網路基金平臺,網際網路銀行,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只有擁抱網際網路,走在其他同行前面,這樣巴林銀行才能浴火重生,獲得更好的發展前景……”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香港大亨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