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拜訪張家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二天辰時末,拓跋慎才帶著陸光從清瀟院中出發,他昨日來了清瀟院以後就沒有再回中音殿,而是留宿在這裡,與曹貴人聊到了深夜才回去睡下,是以第二日起的有些晚了。

到了止車門後,這裡已經停著一輛牛車,還有幾個將要跟著他一起出宮的內宦。這是昨日皇帝說了這件事以後,拓跋慎出殿時拜託了張瑁為他準備了牛車,牛車平穩又慢,最適合在人數眾多的城內駕車,而且陸光還要一路步行跟隨,牛車更方便。

張紹為什麼會借住在張彝家中,拓跋慎並不清楚,能到了借住的交情,想來不是兄弟就是親友,可是母親張嬪以前沒說起母家有個叫張彝的人,所以對於張紹和張彝是什麼關係,拓跋慎也迷糊。

帶著這個疑問,拓跋慎還特意去了白臺,調閱了張彝的資料檢視,張彝不是什麼尚書,鎮將之類的高官,所以他的資料也不是什麼保密型的,是以拓跋慎能輕鬆拿到這些檔案,不過也都僅限於表面上的,能見人的檔案,那種不能透露的,人家自然也不敢給他看,再說拓跋慎也不需要。

在仔細看過張彝的資料之後,拓跋慎才明白過來,原來張彝也與“平齊戶”有些許關係,他們家和母親張嬪母家一樣,早年都是祖上跟隨慕容德一起去的青齊的,有可能還會是同族也說不定。張彝的祖上張幸還做過慕容氏的東牟太守,後來在劉裕破滅南燕的時候,帶著家族人眾和一些東牟百姓一起投靠本朝,算是早期投效的功臣。可能在當時就與母親外家有淵源也說不定。後來外曾祖在投降並被遷到平城以後,兩家又親慕起來。至於母親沒說起與張彝家舊交的事,可能是因為母親並不認為張彝是同族吧!畢竟當今社會上,那些地方家族為了壯大家勢,就喜歡和同姓通宗,這種情況也得到了社會上的承認,像滎陽鄭氏,指的是鄭羲一家,可是如果有同姓鄭氏的非鄭羲家族的少年子弟在外說自己出身滎陽,別人就會把他當作鄭羲的族人而不會去深究到底是不是。這種情況很普遍,說白了就是互借聲勢罷了。

張彝家在哪裡,拓跋慎不知道,幸好張瑁也想到了這一節,給他安排的幾個隨從裡面有一個對平城的各個裡坊分佈大致通知。張彝的平陸候邸所在倒也清楚,在用了半個多時辰,走走停停之後,總算到了張彝家。

說起張彝平陸侯的爵位,有個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拓跋慎外曾祖張讜的爵位也是平陸侯,這也算是本朝的一大特色了,可能是因為都是出身清河張氏,所以朝廷才這麼封的,像這種爵位名稱相同的也不止清河張氏一家。

拓跋慎命令將牛車停在路邊,自己下了車,吩咐陸光進去通報,就說清河張氏故人子弟來訪。他現在穿著胡服,冒充清河張氏子弟不合適,會被守門人當作蓄意找事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張家的奴僕得了陸光的話,自然要出來看一看,見拓跋慎雖然面生,卻衣著氣勢不凡,很可能是大家子弟,於是進去通報。只片刻就出來說道:“家君有請。”說著就在前面帶路。

拓跋慎和陸光二人跟在張家奴僕後面,穿過前院後過了二層門戶才進了張家的正堂。

張彝和張紹此時正在接待兩位前來探望張紹的清河故交來客,張紹來他家已經三日了,從昨日起就有不少以前出身青齊郡縣和一些張紹交好的友人前來拜訪。今天一早又有兩位清河崔族故舊同來,本來張彝打算先陪著張紹一起去拜訪中書侍郎高聰,沒想到又來了客人,只能先把去高聰家拜訪的事放一放再說。沒想到剛剛招待崔家兄弟不久,水都沒喝完一盞,又得到門僕通報有本家的故舊少年子弟來訪。

“家君,客人到了。”奴僕先進去報道

張彝張紹和兩位崔氏客人這才陸續從坐床上起來。一起向著門外走去。剛剛聽到門僕說是張家故交子弟,又是個少年郎君,所以他們也沒有出去迎接,以為是哪家故交因故不能親自來拜訪,所以派了家中子弟前來致意的。不過現在人也經到了,再坐著就失禮了。

拓跋慎站在堂外,看見張彝等四個人走出正堂。雖然已經五年沒有再看見阿舅,拓跋慎還是一眼就認出了四人之中的張紹,快步上前長揖道:“甥慎拜見伯舅,伯舅在外五年,未想今日方得再見。”

張紹跟在張彝身邊一起出了正堂,看見拓跋慎後初時還覺得面善,畢竟五年時間,拓跋慎的變化有些大,張紹都有些認不得了。待見拓跋慎拜倒,這才明白過來是誰。顧不得拓跋慎皇子的身份,一把抱住拓跋慎,未及說話又鬆開拓跋慎,側身一邊還禮道:“殿下千金之體,下官豈敢受禮。”話音中微帶激動。

張彝在旁連看帶猜,也認出了拓跋慎,來不及給崔氏兄弟多做介紹,禮拜道:“下官張彝拜見二殿下,殿下屈尊駕臨,下官有失迎候,有罪。”

站在一邊的清河崔氏兄弟聽了張彝話中點明面前少年郎君的身份後,也躬身禮拜。他們今日連袂來訪,本來是想一來拜訪,二來看看張紹有沒有帶來清河家中的訊息,實在沒想到會在這裡遇到二皇子,他們現在還屬於中級官員,進宮的機會不多,再加上拓跋慎多是待在後宮,前朝無事一般又不去。所以並不認識拓跋慎。

四人把拓跋慎迎進堂中後,拓跋慎壓下心情情緒,看了看崔氏兄弟,問道:“未知二位是何名家?我阿舅久在外任,多年未歸,二位可是我家阿舅至交?”

崔氏兄弟對視一眼,正準備回答,一旁的張紹就道:“這二位是下官故舊,清河崔門高第。”

指著左邊的長鬚中年道:“這位是現任著作郎的崔光崔孝伯。孝伯現在秘書監奉命修國史。”

“原來是李秘丞僚屬。我與秘丞相交甚厚。”

“下官官卑職微,蒙陛下不棄前嫌,授予官祿,舔為李秘丞僚屬,得為朝廷效微薄之力。”(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