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武帳岡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宣武場的西邊,就是武帳岡。武帳岡之名,單從文意上就可以看出,就是個小山包。劉宋元嘉年間,因為在其上樹立武帳以便講武,武帳岡的名字也由此而來。後來為了加強建康外圍的防禦,還在武帳岡和宣武場的西南方不遠處建了一座主要用來屯兵的小城,叫做宣武城。宣武城與同在建康北部的南琅琊城,白石山的白石壘共同組成了建康北區的防禦體系。

因為今日要參加講武活動的人太多,靠近宣武場附近的車馬充斥道路。再看看周邊的山包和田間地頭上前來觀看講武的建康士民越來越多,拓跋慎吩咐找了個偏點的地方停了車後,才和李彪等人下了車,往宣武場外的南旌門走去。

剛剛走了才十餘步遠,便見蕭子卿帶著幾個隨從軍士快步走了過來,拓跋慎與李彪等人互視一眼,一同迎了上去。

待與蕭子卿見禮過後,蕭子卿才說道:“陛下以貴使遠來做客,主人不能不盡禮,是以遣子卿前來請貴使一同登臺觀禮。”

“陛下垂愛,豈敢不受”

拓跋慎等人知道,蕭賾這次講武,有威懾他們的意思。拓跋慎與李彪等人身份不同,李彪是單純的臣,拓跋慎則有子的屬性,年齡雖然有很大差距,但是意義不一樣。既然是有針對性意義的閱兵活動,自然要給他一個能夠全程觀感南朝武力的好位置。

與李彪等人跟在蕭子卿後面一同到了武帳岡下,經過蕭子卿的解釋之後才進了武帳岡下。進來之後抬頭往岡上看了看,只見岡上張了三個大帳,中間一個立在最高處,長度約有三十餘丈,另外兩個分列左右,比中間的主帳小不少,大約在山崗往上三分之二的位置,在左右兩個軍帳下還設有五層階是用來觀禮的觀禮臺,觀禮的時候按照官職大小站位置。因為正當天氣炎熱的季節,所以三個大帳只有帳頂,四面都可以通風。

蕭子卿問過軍將之後,才知道蕭賾已經與文武官將早已上了武帳岡上休息去了。這一路上走了一個多時辰,夜間的氣候雖然不如白晝,但是所有人都汗流浹背了。

繞過三個軍鼓臺,蕭子卿與拓跋慎四人踩著木製階梯上了岡上,直到帳臺下,才看見在外面看起來透風的大帳深處竟還設了幾個帳中帳,主帳的前後進深也有近二十丈寬。

蕭子卿依階上了主帳,就看見蕭賾穿著白紗單衣,背對著帳外,正在小帳中左側的劍架邊站著,左手拿著一張紅線金漆弓,右手正搭著一支帶雉尾鳴鏑的漆紅長箭。在他的下首,侍立著大司馬·豫章王蕭嶷,竟陵王蕭子良,左僕射蕭鸞和御史中丞沈約幾人。

小步上前,蕭子卿拱手高聲道:“上啟陛下,北使已到,正於帳外待召!”

蕭賾將金漆弓放在架上,又將手中長箭插回箭囊,返身坐在主位上,道:“快請北使進帳。”

拓跋慎幾人都整了下衣裝,跟著蕭子卿進了小帳,施禮道:“外臣見過陛下”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蕭賾進前一步,笑道:“使臣多禮了”。指著左側的矮幾示意拓跋慎等人坐下。

拓跋慎謝過之後,與李彪共據一案,又對著蕭嶷等人微微行禮後才坐下。

等蕭嶷等人都還禮坐下後,蕭賾說道:“數日未見北使,卻於豫章王處,多聞北使之名。”

拓跋慎微微看了看正笑對他點頭的蕭嶷,趕緊拱手道:“外臣無知,發一時激憤之言,還望陛下海涵。”

蕭賾擺擺手道:“豫章王性歉正衝和,道德文章為我家魁首,等閒士庶亦不能及。不想卻為邀幸小人所欺,朕今已責之。外使勿怪。”

“豫章王殿下寬容雅度,有長者風,外臣多有耳聞。小人諂諛之行,豈敢怨望長者。”

蕭賾微笑頷首,不再說這個話題。

因為蕭嶷兼任大司馬一職,是名義上的第一武臣,所以他昨日就派人宣召了蕭嶷進宮,說起將要於宣武場講武一事,卻聽蕭嶷說起在長寧陵偶遇拓跋慎的事,更得知了拓跋慎所出字謎一事。他倒是沒有生什麼氣,倒是對拓跋慎的隨機應變急智頗為欣賞。

他們家本來就是靠著武力奪位,這一點根本遮掩不住。而且自從永嘉南渡以來,士人鄙棄名教,崇尚虛玄,皇權的威勢又因為士族地位的上升受到嚴重挑戰,士人在士風上保持著不少骨鯁之氣,不慕取名利的高士頗有不少,世人對於這些不攀附皇權之人也是稱讚有加。所以一些追念舊朝的人只要不是公開反對朝廷,寫寫詩文發發牢騷朝廷一般是不管的。拓跋慎也不過是在字謎中埋了個小刺而已,蕭賾笑笑也就過去了。

“外使來京邑數日,觀我朝風氣如何?”

“建康內外風氣燦然,端的是君正臣賢。邑邑之風,誠可追比元嘉治世”拓跋慎答道

他自謂這話倒也不完全是吹捧話。南齊自從建立以來,與本朝雖然幾次小有衝突,大的戰事卻沒有過。加上蕭道成和蕭賾都是知道民間疾苦的人,蕭賾在體恤民眾上雖然還不如蕭道成,但也非劉宋能比。南朝在經過劉宋末年的數次內部戰亂之後都久思安定,三吳經濟發展在南齊建立的十二,三年中得到一定的恢復和進步,雖然南朝整體上還比不上元嘉二十七年之前的繁盛,倒也頗有成效。

蕭賾聽了拓跋慎的讚譽之詞,連連笑道:“此皆朝中群賢效力王事之功。”說到這裡,蕭賾頓了一下,道:“家國盈富,久安長治,實乃朝廷,黔首之福。此情亦望貴國與朕共圖之!”

“外臣敢不聞名”拓跋慎起身長揖道

蕭賾抬手示意拓跋慎安坐,說道:“使臣本月來的正巧,適逢本朝夏苗之禮。循禮導化,古之舊俗。使臣來此做客,此等大事本朝豈敢隱而不告,是故今日請使臣前來觀禮。”

“外臣久仰華風,請旨使南,亦望得慕風儀。陛下見召,使外臣觀前賢舊事,誠為幸事。”

蕭賾說的什麼適逢之話,拓跋慎當然知道根本就不是。夏苗雖然也是春搜,夏苗,秋獮,冬狩四禮之一,但是歷來重視的都是春搜,四禮也不會年年都舉行。怎麼會有適逢之說?(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