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權臣評價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秦國拿下東郡,區域性切斷趙國和魏國的聯絡,將三晉攔腰截斷。六國合縱的重點是三晉合縱,齊楚燕不背後捅刀就算合縱成功,三晉中韓國力量弱,趙魏聯合出兵才是根本。現在趙國邯鄲與魏國大梁之間要繞開東郡和衛國舊地,三晉合縱乃至六國合縱的局面就很難形成了。

大局上更是截斷南北諸侯之間的聯絡,把天下一分為二,北方是趙、齊、燕三國,南方是魏、韓、楚三國,東方六國之間不能像以前那樣暢通無阻,也不似以前那樣容易發起合縱攻秦。總的來說,佔據東郡是“斷齊、趙之腰,絕楚、魏之脊”,截斷“山東六國合縱之腰”。

為了擴大東郡的範圍,蒙驁還拿下魏國的附庸小諸侯衛國,將澲陽納入秦國版圖。而衛國國君衛元君,遷徙到河內的野王,衛國名存實亡。

同一時間,燕趙之間的戰爭,燕軍慘敗,主將劇辛陣亡。事實證明燕軍朽木難雕,別說擊敗趙軍,即使暫時牽制趙軍都難如登天。

雖然一年以後,趙國的龐煖最後一次合縱攻秦,蒙驁也輸給了龐煖。但是呂不韋這一著截斷中原的戰略,可以說拊背扼喉,他給以後秦始皇統一中原創造了一個有利條件。

秦國拿下魏國東郡之後,呂不韋聲威大震,其在秦國的地位已不亞於當年商鞅、魏冉等人。

呂不韋的核心封地是東周舊地,以洛邑為主的衛星城,食邑十萬戶,人口七十萬。洛邑這塊地不大卻人口眾多、交通發達、經濟繁榮。呂不韋家僮(僱傭兵)上萬,軍費龐大,開銷巨大。只有他這種富甲天下的,才抗得起鉅額軍費開支。

對於怎麼看呂不韋這個歷史人物,現在社會上持否定意見的不少,給予肯定意見的不多。大多認為其不過是一個投機的商人,靠投機贏得政治上的新生命,從而飛黃騰達。更有甚者認為,其不過是一個利用女人謀取政治地位的人。

其實,從其人、其事、其學、其書來看,呂不韋還是一個值得肯定的人物。至少要比以後唐朝的魏徵、房玄齡等的功績要大得多。呂不韋在今天並不為人看重,對其褒揚的話很少,這些大概與其生長的時代以及當時特定的一些社會關系和矛盾衝突有著一定關係。呂不韋的得意期是在秦國還沒有統一六國之前,依然是諸侯爭霸,連年征戰;思想方面則依然是百家爭鳴,各種代表思想唇槍舌戰,舌辯之士合縱連橫,相互間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至於為謀取個人和集團利益,相互進行惡毒攻擊的場面並不少見。這樣的大氛圍下,一個人的政治功績或者社會地位出現此消彼長的局面就很正常了。因為相互間利益的衝突,要詆譭一個人實在是太過於容易。

而呂不韋就是在這麼一個年代,先是經商,後是在朝廷政事上拋頭露面、嶄露頭角。最後還不甘寂寞,招攬了數千門客、舍人,還作天下文章,將諸子百家思想融於一體,匯成《呂氏春秋》,不可避免地就要得罪一些人。這些在其掌權時,別人當然敢怒不敢言,一旦失勢,眾口鑠金,就很難說了。商鞅、吳起當權時,也曾進行轟轟烈烈的改革,一旦失勢,卻幾無葬身之地。這樣的情況下,靠詆譭呂不韋求得自己利益的人就大有人在了,如此一來,客觀評價呂不韋的就自然少了。這只是其一。

另外,呂不韋在最後萬般無奈之下,採取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一點,似乎各種歷史記載都大同小異),引起各種猜疑就更多了,所

以攻擊的人就會更多。加上一些政敵的攻擊,利益的對立以及秦王政迫切需要消除呂不韋當權時的影響,樹立自己的威性,命令謀士或者一些謀士見風使舵,造謠毀壞其形象,掩飾其政績,也是可能發生的。秦王政不是還發了一道詔書嗎:“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與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就憑這一道詔書,好事者就大可以顛倒黑白。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呂不韋是一個商人出身,在那個時候,商人並沒有什麼地位,“重農抑商”,一些士大夫階層都看不起呂不韋的出身,對其加以鄙視和牴觸也是可以的。這樣一來,正如郭老所說的那樣:“一個朝代的歪曲謬傳,到二千多年後的今天,呂不韋要有一個適合的公論可謂難矣(郭沫若《十批判書》‘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

從史書記載來看,記載呂不韋事蹟的並不很多,只有《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鑑》等有所記載,並且寫呂不韋的篇幅並不多,散見於各種歷史事件的穿插中。後來,明朝馮夢龍編寫了一本《東周列國志》,也曾對呂不韋有所描寫,不過該書的似乎更著重故事的編撰,感性化過多,說的有點懸乎。到今天,也有一些描寫呂不韋的小說,但大多都是一些傳聞透過塑造加工的故事彙集而成,雖然吸引人,但均不足以成為依據。倒是時下電視劇《亂世英雄呂不韋》中,為呂不韋說了不少好話。

對於如何評價呂不韋,社會各界一直褒貶不一。近來,法制日報記者在採訪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孫大洲時,孫大洲發表自己的看法時說:“其人其事可議,其功不可沒,其學其書不可廢。”當是中肯之言。

呂不韋至少有幾點值得肯定:一是呂不韋很懂得研究市場,會做生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至少是一個知名的大企業家。本是濮陽人的呂不韋經過奮鬥,成為家累千斤的陽翟大賈,可知他是當時新興的富人階層。他經商往來於趙國的都城邯鄲和秦國的都城咸陽,經濟活動範圍跨越現在的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各省,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這個沒有一定的經營能力和經濟能力是無法支撐的,但是呂不韋做到了。當然,呂不韋具體是作什麼生意,不知道,大概是耕田、珠玉,或者都有吧。不過以呂不韋的經濟活動能力,當真是可以稱為國際貿易商人的。

二是呂不韋是很有戰略眼光的,也就是說很有遠見的。他看出了經商使自己並不能取得很高的政治地位,相反還要受人歧視。於是,一直思索如何擺脫這種局面,直到遇見秦王孫異人,他立刻產生了“奇貨可居”的想法,然後他緊緊抓住異人這個棋子,從異人入手,棄商從政,這些說來容易做來難,但是呂不韋成功地做到了,說他是一個謀略家並不過分。

三是呂不韋是一個政治家。姑且不說別的,單是在莊襄王子楚的三年裡,以及秦王政沒有正式主政前的九年裡,呂不韋實際上是把持朝政,朝廷大小事皆決於其手。倘若呂不韋只是一個經濟投機分子,胸無點墨、不學無術,秦國又豈能蒸蒸日上,兵強馬壯,不論外交、軍事、以及經濟發展都取得很大的成績,為秦王政的統一天下打好了鋪墊。所以,呂不韋對於秦國有定國立君發展的特殊功績,並且對於秦國的統一舉足輕重。

四是呂不韋是一個大家,或者稱之為雜家吧。呂不韋深諳一個道理,要想使自己思想得以

流傳,勢必要藉助一種思想或者是書籍的流傳這個載體,才能使自己不至於如過眼雲煙。於是,他招攬門客,專門著書作文,最後由他統一編撰,於是有了流傳至今的《呂氏春秋》。當然,該書不是呂不韋一人所寫,但是,經過他的統籌,篩選,肯定是要符合他的思想的,所以,不妨把《呂氏春秋》看作是呂不韋的思想的反映。該書包羅萬象,融匯百家,決不是沽名釣譽。雖然秦王政不以為然, 並沒有按照上面所說的辦理,一味崇尚法家。但是可以肯定是,秦王政肯定還是讀過該書的,以秦王政的實幹思想,只要能夠幫他統一六國,他還是會理智地加以參考的。但是他為了消除呂不韋的影響,樹立威性,對外否定《呂氏春秋》也是可能發生的。但是《呂氏春秋》是一部流傳下來的好書已經毫無疑問,就是現在,其中的一些觀點仍然對我們有借鑑價值。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五是呂不韋的攻關能力。他為了讓異人當上太子,當上皇帝,達成自己從政的願望,他奔走於趙國和秦國之間,遊說於秦國的高層人士之間,遊刃有餘,最後不僅達成了他對異人的許諾,最終也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實在是難能可貴。

對於評價呂不韋最感艱難的地方,是由於呂不韋在是死後為一些莫須有的事蹟所掩蓋,關於呂不韋詳細生平可考證的地方並不多。通常是以《史記》和《戰國策》為準。《古文奇談·略記》記載:有太史遷熟讀《國策》(即戰國策),方有一部《史記》。以此來看,《戰國策》當是研究呂不韋的第一手資料,至於《史記》和《戰國策》兩書記載有出入的地方,大概是司馬遷經過考證認為要補充,或者是有不同說法姑且記之,留給後人看吧,至於《資治通鑑》也是綜合兩部書的說法,看來司馬光也認為兩人的記載各有千秋。

呂不韋的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235年。秉承父業經商。等到呂不韋在趙國邯鄲遇見異人時,應該是正直意氣風發的時候,躊躇滿志。在生意上已經小有成就,在當地具有一定名氣,至少是在當地頗有聲望。否則,異人雖然只是一個落難王孫,不得志,“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但總還是會擺擺架子。如果呂不韋只是一介平民,在當地沒有一點影響,異人是不會見呂不韋、並相信他所說的話的,畢竟那個時代還是有等級觀念的,特別是異人作為一個王孫,大可沒有必要理會一些無名之輩。

呂不韋一見異人就認為“奇貨可居”,可見,呂不韋不僅對異人的情況很瞭解,而且對整個秦國的局勢也是有所瞭解的,這個從他遊說秦國的上層人士所說的話可以看出。同時,也可以看出青年呂不韋具有相當的野心,否則平淡的一次一面,也不至於就認為奇貨可居。只有在那個時候以前,呂不韋就已經不甘心做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商人,一直在尋找機會改變這種局面,並且已經瞭解天下形勢,才有可能發生他見異人的那種感覺。對於呂不韋見異人認為奇貨可居,各種史書記載大都大同小異,沒有什麼不同之處。

其實,呂不韋的確有著一個政治家的頭腦,一看見異人,心裡就已經有了一個譜。認為異人就是他棄商從政的切入點,發現自己利用異人不僅可以改換門庭,還可以贏得政治地位時,他開始了自己的計劃。

呂不韋此時的想法就證明了他非常明了當時秦國的形勢。所以不論是他見異人還是到秦國去遊說太子面前的紅人時,他都處於主動地位。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