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學校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民族女老師帶了很多東西,她說因為還沒有結婚,所以家裡會特別擔心她,每次回家都給準備很多好吃的。說要是結了婚,可能就當不了老師了,要在家裡照顧男人。

我當即就對這種風俗進行了批判,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我認為在南疆也是女性事業的墳墓,我和小老師開玩笑說,她長得那麼漂亮,找老公的時候一定要提要求,結婚後必須還要工作,最差也是調回縣裡工作,但不能當家庭婦女。

國家培養一個老師不容易,華雯說南疆農村的女老師幾乎全部是三十歲以下的,我覺得年輕化是個好事,但另外一方面也說明傳統對老師崗位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女人結婚後就必須在家裡是個不尊重女性工作權利的事。

“我在喀什搞扶貧,培訓的學員中有很多家庭婦女,結婚後就沒有再接受過教育,所以她們上課特別認真。是好事,但也是壞事,好事是她們看到了改變生活現狀的希望,壞事是正因為落後的習俗才導致她們很多讓從沒有工作的經歷,某種程度上也是深度貧困的原因之一。”我給女老師說道。

“你就別到處宣傳你的培訓學校了。米拉老師可是有自己理想的,她下個月要去上海培訓兩年,一年在大學裡學國語和專業知識,半年直接跟當地的老師做跟班學習,再半年會在上海的新疆班帶班。兩年下來,一般的小夥子不找,要找就要找個讓她工作的人。不然這麼多年的努力就白費了,換了是我,婚都不結了。”華雯可能怕我說錯話,趕緊給截了過去。

“我讓你工作還不行嘛,想幹到什麼時候都行,婚一定要結的,還必須是和我結。”我開著玩笑。

在我的建議下,我們又在巴扎上買了一些可能要用到的東西,然後去了華雯的學校。華雯的學校的確在我判斷的那個山裡,但不在我去的那個地方,還要往裡一些,說起來更偏僻。

因為這裡的山多數都是不長草的,所以人口數量少,這也是為什麼能透過居住地轉移提高生活水平,成本低,要動員的人少,為了讓人們放心,他們原有的破房子雖然不屬於他們了,但還是會保留一段時間,讓老人們可以有個回去看看的理由,之後會根據具體情況,該變牧場還是耕地或者就那麼荒廢著都有可能。

“姐夫,這幾年土地流轉很賺錢,剛見到你的時候,我以為你是做土地流轉的呢。”米拉老師在路上也是不停的在給我介紹且末的情況。

按她說的,實實在在做土地流轉的人大多都會泡在地裡,所以曬的很黑,又因為賺到錢了,所以開的車也不錯。

她說的土地流轉我之前沒有聽到過,她知道的也不是很清楚,大概是說吧一些不好的耕地或沙漠邊緣不能種植的地從農民手裡換出來,由專業的人員開發,用好點的地、補貼和政策傾斜去鼓勵外人去改良耕地,或者恢復草場,恢復肥力,總之就是把之前不好的地給開發成好地。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我對這個感興趣是因為我覺得阿里木江可是涉足這個,既然這邊有人做而且賺到錢了,說明阿里木江也能做,也應該能賺到錢,唯一不同的是,這邊更荒蕪,一些小綠洲更小,喀什的綠洲面積大,土地肥沃,人也多。

隨著路兩側出現禿山,車也在不斷的攀升,然後就是路過了我上次來的地方,再往上的路就覆蓋著積雪,我停車觀察了一下,積雪下的路面由柏油路變成了水泥路,路基下是碎石灘。

“華雯,這山裡的路不算艱險,就是有點遠。學生真的都要搬下去?住校和走讀對孩子來說區別很大。”我問。

“他們家也會搬遷下去,不過住校不住校和家在不在學校邊上沒關係。新學校有條件安排所有學生住校,必須要住校,考慮過家庭的影響,住校對學習來說更好一些,也能減輕家裡的負擔。”

由於看不見路面,我只能跟著一些馬蹄印慢慢的沿著路走,華雯說雪應該是這幾天下的,前些天下山的時候路面還露出過一部分。

峰迴路轉,前方出現了一個山谷,兩側的山明顯比之前的路上要高,山谷相對開闊。在達坂上就能俯瞰這個山谷,也能看見路曲折著延伸到了谷底。

山谷裡沿著穿過的路兩層分佈著木屋、土坯房,路的盡頭國旗在旗杆上高高的飄揚。那裡是個四方的院子,我估計就是學校。

整個山谷裡我數了一下,大約有十幾棵樹,一半是在學校的外圍。積雪覆蓋著路以外的田野,所以我暫時看不見這裡綠洲的大小。

“幾個月以後,這裡的人就會都搬走,我和米拉也會下去。新的地方路過的時候給你說過。”

我記得那一大片新蓋的房屋,當時還說在中心位置缺乏一個寬闊一點的能做商業中心的地方。路盡頭的學校大門並不差,反而是新油漆的,一種濃濃的南疆學校的味道在門口就體現出來了。把車開到門口,米拉老師用鑰匙開了學校的大門讓我們進去,門衛室一個保安聽到聲音也出來看了。

“姐夫,我們這裡小,前幾年人最多的時候聽說是七八十個學生,每個年級都有一個班,十幾個教職工。現在算上華雯姐,我們有六個老師,三個保安,管著三十個學生。”

我這才大概知道,因為近幾年人口扶貧搬遷等原因,這個地方的小孩子越來越少,人們逐漸搬去了生活條件和自然條件更好的地方。這三十多個學生也是周圍很大範圍裡的孩子匯聚起來的,等新學校能用了,這些孩子將從一個鄉村學生變為和縣城裡的孩子站在同一教育水平的學生。

為了集中優質資源,為了讓人們都享受到政策優惠,集中辦學是個方法。要不然,這三十個人,九個年級,平均下來一個班也就兩三個人。不說別的課,光是語數英就這些主課就能導致老師多於學生。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