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第 26 章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盛景意這想法還真不是臨時起意。

她們這種階層能接觸到的人本就不多, 能和太平書坊簽下契書全是託了徐昭明這個樂迷兼戲迷的福。

俗話說“靠山山倒,靠人人跑”, 既然想在這秦淮河畔安心排戲,她們不能把希望全部寄託在徐昭明身上。

說句難聽的,說不準徐昭明還會招來定國公的雷霆之怒。

所以, 如果能和天禧寺合作, 那自然是再好不過的。

今天去天禧寺走了一圈, 盛景意已經意識到這時代的和尚又有錢又有靠山, 還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別以為和尚全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出家人,他們手裡有了錢,也會到處投資,自家寺廟裡還會開展各種吸引香客的新舊專案。要知道最開始各種俗講就是從寺廟裡開始的。

當初為了讓佛教迅速在東方紮根, 和尚們可是編故事講故事的急先鋒!

要是能和天禧寺扯上點關係,錢就不說的,最要緊的是又靠上一棵大樹,比起從前可穩妥多了。

時下的官伎們可是不做那皮肉生意的,擱在後世這些姑娘們要麼是藝術家要麼是偶像演員,只要是對悲田院那邊真正有幫助的, 天禧寺應該不會拒絕才是。

盛景意算盤打得很好, 不過見她娘一臉的一言難盡, 她也沒把話繼續往下說,只準備回頭和玲瓏好好商量一下。她現在還太小,很多事都不好出面,還是得玲瓏幫忙跑跑才行。

盛景意這邊在規劃著新生意, 另一邊的寇承平卻在為《桃花扇》的刊印奔走。

這年頭雖然有很多盜版書商隨隨便便印書,可那都是挑市面上有的書來印,像寇承平這種正兒八經的書坊壓根不是想印什麼就印什麼、想賣什麼就賣什麼。

要不然當初朝廷打擊出版業時怎麼會讓他撿了個大便宜?

寇承平是真的挺喜歡這本《桃花扇》,所以第一時間叫人抄錄了幾本,親自送到負責管出版業的金陵國子監那邊,希望對方能儘快幫忙稽核一下,最好能呈送一本給韓府君。

寇家南遷到金陵多年,在金陵城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家,寇承平打了招呼,那邊的人自然客客氣氣地應下,準備自己先看一遍再送去給韓府君過目。

這一看,負責稽核書籍的金陵國子監官員卻是看到了下衙時分。

既然能監管金陵城出版業,這人自然也是文官出身,而且是在文壇上小有影響的那種。他拿到《桃花扇》後看了開頭,本以為是那些個老掉牙的才子佳人,看看這背景,又是秦淮河畔,又是青樓名妓,又是什麼送扇定情,不是那些個談情說愛的老掉牙話本是什麼?

不想隨著故事展開,負責人卻越讀越心驚。

民間出版其實沒多少禁忌,只三樣,其一是不能擅自修史,其二是不能刊印朝廷機密,其三是要“有益於學”。

第一、第二個好理解,這種東西歷來都是不允許私印的,第三個可操作的餘地卻很多,你說你的書是解讀經典,有很多獨特的新觀點,成,印!你說你的書詞藻優美,讀來可以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可以提高文學水平,成,也印!

具體就看你怎麼吹。

這《桃花扇》在“有益於學”這方面是說得過去的,作者方面有點小疑問,但有寇家做擔保,這個問題也可以忽略。

只是這書中所寫的王朝與風土人情皆與當世不大一樣,與過去歷朝歷代的情況也大不相同,負責稽核的人有點拿不準能不能放任它刊行。

當今陛下的壽辰在五月,要是這書印得快、流行得廣,到時說不準會流傳到臨京去,到時有人拿這個做文章,說他們金陵這邊在這節骨眼上印本寫人亡國的書,豈不是要糟?

可拋去這些顧慮,負責人對這本《桃花扇》十分喜愛,別人都下衙了,他還沉浸在書裡捨不得走。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本書表面上寫的是一個秦淮名伎與有志書生的愛情故事,實際上卻借他們的故事講述一個王朝的傾覆。

這些國家興亡之事,投射到一個小人物身上,就是她們幾經離合、家園被毀、愛情無望——所有她們想要的都會得不到、所有她們擁有的都會失去!

不管是李香君眼睜睜看著媚香樓焚燬在大火中,還是蘇昆生唱的那段“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都讓人久久無法釋懷。

比起空口說什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樣一個小人物反而更能牽動人心、更能讓人思考起若是遭逢亂世自己會面臨什麼樣的絕境!

這個叫“大明”的王朝維持了兩百多年,已到了強弩之末,外有強敵,內有奸佞,可謂是內外交困、風雨飄搖,與如今的南朝廷是多麼相像!

負責人只猶豫了一會,便帶著書去求見韓端。

韓端平日裡就住在府衙內,聽人說金陵國子監那邊的人求見,心裡有些納罕,不知道國子監那邊為什麼挑這個點來見他。既然人已經到了,韓端也沒耽擱,穿著便服出去相迎,和氣地邀對方坐下。

聽對方說明來意,韓端留下了對方帶來的《桃花扇》,又寒暄了一番,才起身送對方離開。

國子監是有負責稽核書籍的責任,不過韓端來金陵幾個月了,也沒什麼書非要經他過目才能印,是以他沒太關注這方面的事。

聽負責人說得慎重,韓端草草把晚飯吃了,拿起那本《桃花扇》看了起來。

韓端自幼好讀書,許多人都誇他能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他從不自誇,卻也沒否認外面的傳言,有個天才名聲在哪裡都吃得開,他又何必去澄清那些神乎其神的說法?

比起普通人,韓端看起書來確實很快,記性也比尋常人好,別人要看上大半天的書他只須一個時辰便能看完。他坐在燈下把《桃花扇》看完,掩卷嘆息起來。

這個故事在講香君的命運,同時也在講一個王朝的命運,無怪乎國子監那邊拿不定主意。

韓端垂下眼睫,燈光在他臉上落下淡淡陰影。從小到大,他都被灌輸一個思想:中原是我們的根,我們總有一天要收復中原。

可惜隨著他漸漸長大,才發現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就連身在那個位置的當今陛下,也不一定還懷有收復中原的想法。

韓端定定地看著手裡的《桃花扇》。

他選擇來金陵,為的就是集聚一批有志於收復中原的文武官員。等他回朝之日,他需要徹底掌握在朝中的話語權。

這條路不好走,他的一些打算在許多人看來甚至是大逆不道的,可只有掌握了絕對的權勢,才能讓朝廷上下真正為他所驅使。

這本《桃花扇》來得到巧,臨京那邊他不敢保證,至少在金陵城,他可以保這本書順利刊行。

等這本《桃花扇》傳到臨京那邊,想來該看的人都看過了,想銷燬不讓人看、不讓人傳唱也來不及了。

韓端收起國子監那邊送來的樣書,連夜寫好答覆意見,又叫人擬了帖子明日一早送去定國公府和寇府。

第二日一大早,徐昭明和寇承平都收到了韓端下的帖子,說是邀他們過府一敘。

徐、寇兩家情況與韓家相似,家鄉都在中原,算是比較堅定的北伐派,韓家向來與他們交好,兩家子弟自然也是有往來的。

不過韓端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與徐昭明、寇承平這種在外名聲荒唐的紈絝子根本不是一類人。平時徐昭明他們與韓端打交道都是跟在家裡人後面去的,從來沒有正兒八經地收到別人的帖子!

徐昭明乍一聽著韓端給自己送帖子,還有點不敢置信。

徐昭明拿著帖子翻來覆去地看了老久,興高采烈地跑去找自己兄長說起這事。

一直被人當小孩子看待的人,最喜歡的就是別人把自己當成大人,韓端這麼正式地下帖子邀請他,可把他給樂壞了!

徐家兄長見徐昭明在那傻樂呵,有些無奈,但也好奇韓端找徐昭明做什麼。

要討論學問、討論時勢,不是找他們這些當哥哥的更適合嗎?

徐家兄長心裡酸溜溜的,看著自家傻弟弟很不是滋味。

韓端可是二十二歲就已經出任金陵知府的朝中新貴!

要知道別處的知府都是從四品,金陵這樣的戰略要地,知府都要比別處高一級,是正四品官。

這種年紀的正四品,一百年也不一定能出一個!

本來他是昭康長公主之孫,算是外戚一掛的,偏偏他從小文才出眾,詩文寫得極好,又拜了頗有名望、弟子滿天下的大儒為師,士林從不把他當外戚看待,反倒把他當成自己的一份子,提起他來一向只有誇沒有罵!

這樣厲害的人物,他們簡直連妒忌都生不出來,只想和他好好結交一番。

徐昭明可不管自家兄長酸不酸,他到處擺顯了一通,又回去把自己從頭到腳拾掇了一番,見時辰差不多了便大搖大擺地出了門。

外頭天氣明明還挺冷,他手裡還拿著盛景意送他的桃花扇,一路招搖過市直奔府衙赴會。

不想到了府衙門前,徐小公子與損友寇承平不期而遇。

徐小公子抬眼看去,只見他家損友打扮同樣騷包得很,手裡還拿著同款扇子——哦不,扇子上的畫不一樣,倒也不算撞扇。

可扇子撞沒撞都沒差,外人一眼看去,都覺得這兩個人是一夥的:他們穿得差不多不說,還都在這春寒料峭的季節拿著摺扇邊走邊扇——他倆要不是約好了這麼幹,那就是腦子有同樣的毛病!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春溪笛曉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