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老牛舔犢,幕府將軍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看看你們,全都鑽到權眼裡!”

陶謙劈頭蓋臉把丹陽、泰山諸將帥,徐州諸官吏狠狠地訓斥了一頓。

這些些人中有不少都勸陶謙不要把徐州牧轉給劉備,陶謙一開始也深以為然。

萬萬沒想到,

劉備派諸葛玄,張昭來告知,請立陶謙長子或次子為徐州刺史。

要是陶商做了徐州刺史,曹豹、曹宏等丹陽諸將,將繼續因為三互法繼續被詬病:

“萬萬不可”

“大公子向來頑劣,能力不足、威望不足以服眾…”

“二公子性格懦弱,無尺寸之功…”

不可?老夫的兒子能力不足也就罷了,都當父親的人,如何頑劣、懦弱?

那個父親希望被人當著鼻子批評自己兒子?況且一旁還有兒子的兒子正給他扇扇子。

陶謙怒火中燒,這些人居然還是他屬下,這是要翻天啊!搶班奪權!心懷叵測!

瞧瞧張昭如何分解的:

“兩位公子當然不能與陶公、劉青州、丹陽各位悍將相提並論;刺史六百石,當然不能跟二千石的州牧、郡守相提並論。

劉青州說了,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以兩位公子的資歷,接替陶公做二千石徐州牧的確萬萬不可能,大公子目前任千石秣陵令,接替陶公做六百石徐州刺史理論上沒有任何問題。

只要多給機會,多加歷練,就能逐步積累功勳,十、二十年後足為郡守國相,乃至九卿之尊…”

張昭話說得漂亮,領(liu)導(bei)說行就行,不行也行!實際上,心中認為陶商、陶應都無足夠能力。

陶謙:“你是重德性之士,有你擔保,我這個做父親的有什麼不能認可呢!”

我的名聲!毀了!

張昭努力擠出一絲笑容,他性格剛烈,極不願意信口雌黃,即使刀斧加身,也面不改色。

可是,作為陶謙所舉茂才,兒子張承又是劉備嫡長子劉業之友,為了子孫後代,不論如何不能頂著陶謙、劉備兩位上司一起幹:“陶公明鑑!”

曹豹、曹宏、許耽等還要聒噪:“萬萬不可!”

陶謙一指門口:“滾出去!”

陶謙轉頭,排著張昭肩膀感慨:“商兒、應兒幼時紈絝,這幾年為徐州東西奔走,可謂浪子回頭金不換!”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張昭被拍得一歪,心想陶公不愧上將之尊,雖六十餘,依然老當益壯。急忙躲到三步外一拜,躲過後續二拍、三拍:“能力不足,可以鍛鍊,關鍵是要給機會!”

陶謙:“前面這些都是玄德所說?”

張昭愣了愣。

一旁的諸葛玄急忙說:“對,全都是劉青州交代,他說了許多,還回憶了昔日陶公為幽州刺史的往事,將他從白身提拔為吏,說什麼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張昭翻了翻白眼,我怎不記主公有說這事。

陶謙瞬間激動了,有那個老者不為故吏感恩戴德而開心?不盼望自己的孩子有所成就?不希望自己家門光耀、代代不衰?

“玄德,才是為我陶家殫精竭慮的忠臣啊!”

老牛舐犢,陶謙越想越有道理

是誰,使我兒陶商轉變陋習,力排眾議求青州發兵,使我兒得徐州百姓稱讚!

是誰,屢次救徐州於水火,援東國於危難,挽狂瀾於既倒!

是誰,託揚州刺史劉繇使用每年唯一名額,舉薦陶商為茂才!

“是劉備!

甘梅之婿,老夫外親,廿載故吏!

果然,人是故人好,人是親家親。沒有劉備出謀劃策,老夫沒法從幽州刺史升上谷太守!

沒有劉備居中串聯,老夫沒機會在北伐鮮卑中立下封侯大功,如燕然山刻石!

沒有劉備,陶商沒機會衣錦還鄉,做不了秣陵令…”

陶謙年紀大了,思想越發固執,越發念舊。這人啊,要認為誰好,就會看他事事順眼,越發感念他的好,兼職渾身上下無一不好:“老夫決定了,讓安東將軍與玄德,請他與劉揚州等共表商兒為徐州刺史!”

荀攸:“老牛舔犢,就算兄長開出鴆藥,陶公也不可能不同意吧。”

魯肅:“哈哈,軍師誤矣!主公明明開出了甜藥。”

隨著家大業大,位居中樞的荀攸也水漲船高,升級為軍師都尉。

劉備本來要封他做軍師中郎將。

荀攸認為劉備只是護東夷將軍,名字既不好聽,也容易被當成護東中郎將、護東夷校尉,若給他封官過高容易分散權威:“安東將軍雖然比不得前後左右將軍,也是真真正的重號將軍,勉強也可開設幕府。”

車騎、驃騎大將軍自然最高,如同三公,衛將軍其次,左右前後四方將軍又其次。在兩漢,四徵、四鎮、四安將軍當然比一般的雜號將軍高,依然是雜號將軍,例如張濟是鎮東將軍,陶謙安東將軍,劉表鎮南將軍。

劉備寧可捨棄徐州牧,也一定要安東將軍,原因是有個“東”字。

護東夷將軍雖也有個東字,卻主要侷限於海東和東部邊疆,要以護東夷將軍之名向青徐兗發出命令,鄭玄、孔融第一個不同意

--你才是東夷,你們全家都是東夷!周代之上才有萊夷、徐夷、淮夷…我們齊人是姜尚的遺部,是妥妥的中原人!

安東將軍不一樣,青州,徐州,揚州,兗州、海東,皆可名正言順置為麾下。

“幕府將軍?!哈哈,那你等就是‘入幕之賓’!”

劉備忍不住大笑。幕府將軍首先想到的是穿越前的某遊戲。其實日本有文化、有歷史的東西大多出自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出征為將帥,行無常處,所在為治,軍還則罷,所以將帥的府署稱之為‘莫府’,即沒府。到了兩漢,外戚多為開府大將軍,府署從臨時改為常設,就取幕簾、帳幕為府署之意,變為“幕府”。

荀攸對入幕之賓並無異議:“袁紹自稱車騎將軍,就是貪圖幕府之便。主公若身兼徐青揚三州刺史,三州不用幽州人、親屬為太守,根基如何穩固?”

盧植父子、夏侯博、張飛、祖茂、劉燾、田楷、田豫…荀攸、甄儼、趙雲…這些人與劉備相交一二十年,或名聲顯著、或能力過人、或武勇敢戰、或極有智計,皆可用之人。

要是侷限於三互法,因為老鄉、親戚等關係,不能用之掌握一地,卻不得不用關係遠、能力弱的其他人,不僅大大令人失望,還會導致根基不穩、叛亂頻發。

魯肅則沾沾自喜地想,荀攸與君候為外親、相識超過10年,如今我與他同時‘入幕之賓’,可見君候愛護、提拔、重用之意!想到此處,就進言:“大善,可仿大將軍幕府,設定長史、司馬、從事、令吏…又下轄東西南北中五部校尉,以統常備之軍!”

這本是因有之議,劉備、荀攸都點頭,卻被魯肅下一段話驚出一身汗來。

“大將軍之幕府,只重武事而少文事,譬如人只勇右腿走路,左腿跛弱!”

“主公有即有天下之志,當早為謀劃。”

“臣聞三公與郡國同,有各曹,西曹主管幕府內官吏、六百石以下管理署用,東曹主管各地郡守、都尉等遷除,又有戶、奏、辭、法、尉、賊、決、兵、金、倉…諸曹,及主薄。”

“主公可盡取三公府衙、大將軍幕府之優點,名為幕府,實則分曹盡署青、徐、海東、丹陽郡之兵事、民事、財產、律法、教育、禮儀、挖渠、土建…事,以為長久計。”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