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漕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陶謙見遠處烽煙漸息,知道曹操是真退走,不是誘敵之計,心中本高興十分。

可想到前些日子的承諾,就倍加不捨,眉頭皺成川字。

次子陶應問道:“父親所憂者何?”

陶謙:“當初讓徐州是因為為父老邁,懼怕身死而你等無依靠。如今身體尚好,這是讓還是不讓?”

長久品嚐權力滋味,日常生活起居、治軍政皆有人服侍,甚至有時只需要一個眼神,就會被伺候得渾身上下都舒適寫意。

久居上位的大官習氣形成習慣後,突然轉變為無官一身輕,談何容易。

陶謙:“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荀攸:“陶謙口口聲聲、屢次三番言讓徐州,沒想到曹操一退,竟然沒了動靜!”

荀攸脾氣好,張飛就沒那麼多顧忌:“老而不死是為賊,陶公越活越糊塗!我看啊,兄長救他反倒是件錯事!”

任旐,諸葛玄都是都尉之職,距離太守只一步之遙。任旐等得頗為焦急:“若非君候守徐州,下邳、郯城未必能守住。陶公此等做法,大失人心!”

就是一向謹慎的趙雲也頗多牢騷:“以廣陵一郡之地,做上萬士卒之餉源地,委實有些侷促委屈。”

諸人之中,張昭為陶謙所舉薦之茂才,只有他不肯說陶謙一句壞話:“君候已得了廣陵郡,泰山郡大半、琅琊郡小半,陶公絕對算不上吝嗇…”

“可也絕對算不上慷慨!”

諸葛玄打斷張昭:“安置流民、修建江淮運河消耗不小,又有袁術自稱徐州伯,陶公此舉,豈非給袁術頗多遐想,使曹操頓生覬覦之心!”

“你!”

張昭吹胡子瞪眼,卻也只能生幹氣,誰叫諸葛玄都比他資歷更老,出仕更早,功勞更大,官職更高:“還請君候決斷!”

“決斷?你們繼續。”

一群人各抒己見,劉備卻不以為意。

最初他也怒不可遏,只一兩天便想清楚:

後漢有三互法,天下大亂,三互過分複雜,兩互依舊必須。陶謙任命曹豹暫領下邳太守就是違規,頗受人詬病,只是陶謙性格頗倔強,並不在意世人評價。可劉備一直打著盧植之徒、鄭玄師侄名號,不能不在意士人品議,要是劉備做了徐州牧,張飛豈能安穩做廣陵太守?

此其一

袁術自稱徐州伯,就是向世人表明態度——陶謙百年之後,徐州牧必須讓給他。要是陶謙讓給劉備,依照袁術不肯吃虧的急性子,最多半月,一定整兵數萬攻下邳郡、廣陵郡。只為個徐州牧之虛名,丟了裡子,與袁術立即開展,明智否?

此其二

為修江淮運河、安置流民,投入了大批糧食,數十萬流民每月消耗可謂天文數字,從去年12月至今年五月,已消耗超過200萬石糧食!要知道曹操這兩月拼命剪除東海、下邳、彭城三郡國之冬麥,一個廣陵、數十萬流民災民,就已經掏空了青州府庫,再加三郡國,恐怕食之不能下嚥!

此其三

陶謙不給徐州牧,劉備這會還真不想要:“諸葛君、張君,請替我到郯城走一趟,去要官!”

諸葛玄、張昭面面相覷,張昭急忙勸道:“不可,不可令親者痛,仇者快!”

“非求徐州牧”

在眾人疑惑到極點的面容下,劉備淡淡的說:“陶公另一個官職為“安東將軍”,你兩之任務,是務必請他出。”

諸葛玄奇怪地問:“一個空頭雜號將軍銜,又有何用?”

他哪知道以將軍份位統領徐州,三互法之問題就迎刃而解。

……

廣陵郡消耗的200餘萬石糧食,主要來自於樂浪、帶方、東萊、北海,揚州、夷州,還有不少來自於日本。

挖江淮運河之丁,除給予銅錢獎勵外,還給予每月2石多糧食,這是軍隊的標準,不僅夠上工的1名男丁吃飽,還可以勉強讓家中1名婦女或老幼,不至於餓死。活命之恩,這些衣食無著的流民當然湧泉相報,絕大部分幹活都相當努力,以至於江淮運河主體工程從原本3個月的工程,縮短到2個半月完成。

除了中原流民,廣陵需要安置的又增加了大批躲避戰亂的幽州、冀州人。他們同時也帶來了大批糧食、貨物、財產。幽州本土自平定張舉、張純之亂後,維持了約5年和平,冀州之民多逃難至幽州。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接連不斷的流民湧入,使淮陰港、廣陵港每日糧食進出,平均不少於3000石。

換成後世數量,不過幾十噸,幾輛車就可拉走。

可後漢不行!

如果用馬車牛車運輸,以每輛馬(牛)車載重1噸算,馬車牛車日行百里,半日行50裡,每天各需要40輛馬車連續不斷的運輸。如果淮陰的糧食從東萊走陸路運來,東萊淮陰距離800裡,共需要800除以50乘以40,既640輛馬車。

南方多雨雪,道路泥濘,數百裡驛道上,數百輛馬車,統籌管理極其困難,若是有幾輛壞在路上,或者遇到山賊,整個運輸,都可能會卡在驛道上。

水運就輕鬆得多,

從東萊膠州港到淮河口海運600裡。冬日多北風,南下順風晝夜200裡,北上逆風晝夜100裡。劉備軍最大船約萬石,600裡,3條便夠了。從淮河口到淮陰,河運距離近百里,逆流而上需要兩天,順流而下1天。用千石船,9條便夠了。若要加快速度,逆流而上仍然2天,到達淮陰當天晚上順利而下,6條千石船便夠了。

除管理和時間上的原因之外,糧食在路途上消耗更是差別巨大。

100噸,需要100輛馬車牛車,需要至少200人和100匹牛或馬,牛、馬食量5倍餘人,相當於花費700人的糧食。且不說海上行船,海船借風力而走,船員不會太累,1條萬石船,載重百餘噸,最少只要50到100個船員。

相同運量,糧食在路上與海上的消耗成本相差最高能達到10倍以上。河運,當然效率不如海運高,但在大規模運輸上,也遠遠高於驛道運輸。

僅僅因為大量糧食運輸,就使淮安、廣陵(江都)兩縣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這才是之後重點關注之基業,而非被打成破爛的徐州中北部啊。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