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挽救大漢最後一策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毫不在意幾位高官懷疑的目光,劉備昂首侃侃而談:“小子在太學讀書和做郎官時,查閱一些資料。河北幽州遼東郡戶約六萬,人口約二十八萬。河北冀州魏郡戶約十三萬,人口約六十九萬。

中原豫州汝南郡戶約四十萬,人口約二百一十萬。中原兗州陳留戶郡約十七萬,人口約八十六萬。

江南揚州丹陽郡戶約十三萬,人口約六十三萬。”

劉備繼續說:“初到雒陽,才看到這些資料時,小子就以為汝南郡面積最大,陳留郡其次!以為遼東郡只有陳留郡三分之一面積,以為丹陽郡比魏郡小呢。”

眾人皆哈哈大笑。

曹鼎指出劉備的錯誤:“大錯特錯,陳留郡面積最小!魏郡差不多。

汝南郡的確很大,與遼東郡接近,大約有四個陳留郡、魏郡那麼大,但也不是最大的。

總而言之,丹陽郡最大相當於5個魏郡,遼東郡、汝南郡其次,陳留郡、魏郡最小。”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劉備:“依據孫武的說法,既然丹陽郡的面積相當於5個魏郡或陳留郡,人口即使不是魏郡或陳留郡的5倍,也不應該比他們少啊?”

曹鼎:“老夫曾在吳郡做過太守,與丹陽郡相鄰,你這個問題,問老夫算是問對了人。陳留郡、魏郡幾乎都是平原,丹陽郡多山地、丘陵、沼澤,氣候炎熱,所以人口較少。”

劉備:“小子開始時也如尚書令一般作想,直到去年有一段時間到九江郡剿匪,發現淮陵丘陵地區,一樣有人耕田種地,才發現水田的收穫多時可以達到粟麥的兩倍!而且江南能做到一年兩熟,陳留郡二年三熟,魏郡一年一熟。小子因此認為丹陽郡完全可以容納200萬人口!”

曹鼎:“不可能的,丹陽地近山越,山越人多勇猛能鬥佔據了不少地方。丹陽的漢人若多了,一定會與山越人發生爭鬥,爭鬥就有死傷,有死傷人口就上不去!”

劉備:“尚書令說得極正確。若僅僅依靠丹陽本地漢人,或許需要上百年,丹陽等江南地區才能接近黃河以南的人口密度。

同時陳留、汝南等中原郡,人口密度又太大,一旦發生旱災、洪災輕則人民流離,重則聚眾對抗官府,更嚴重的。最嚴重的是學陳勝吳廣,起兵造反。

臣以為,不如遷移司隸、豫州、兗州、徐州、冀州等地之民,充實揚州和荊州的中部、南部,既能緩解災害,更能為國家開墾田地,還能避免流民聚集鬧市,一舉三得!”

楊賜率先搖頭:“異想天開!南方卑下潮溼,丈夫多早早夭折,把北方和中原士民遷移過去,不等於流放嗎?誰會願意去?”

劉備:“不願意去可以給優惠政策嘛,例如三個人給100小畝田土,六個人,給200小畝,再免除頭三年賦稅,想去的人一定會很多。”

楊賜:“你認為遷移多少人去合適?”

劉備:“陳留郡八十六萬人,遷移十萬比較合適,最少把零頭遷移過去吧。整個兗州400萬人,遷移十分之一,40萬人畢竟合適!前漢從高祖到孝武帝,多次遷移關東富戶到關中居住,這一方案正是效仿之前的國策!”

如果繼續循著原本的軌道發展,數年之後的黃巾起義,十數年之後的諸侯混戰,中原與河北地區都是戰亂的重災區,人口損失十分驚人。到三足鼎立之時,中原、河北加起來竟然只有不到四百萬人口,還比不上戰前兗州一州!劉備真心地認為,應該遷移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人口南下,既儲存了漢文明的人口和文化,說不定還能大大減少黃巾起義的規模和帶來的人口損失。

楊賜用手指敲打著桌面:“好大的口氣,要知道武帝時,遷移山東之民入關中,一次頂天也不過數千戶,幾萬人。你一口氣就想遷移兗州40萬人。

豫州還有700萬人,徐州近300萬人,是不是還得遷移100萬人?”

楊賜指著劉備的鼻子:“如此規模之遷徙,簡直聞所聞問,見所未見。劉玄德完全是譁眾取寵,貽笑大方。”

盧植連忙呵斥劉備:“還不快退下!”

劉備深深三拜,就在眾人以為他將順勢退下去之時,堅定地站在原處慷慨激昂說:“諸公,小子劉備,為中山靖王之後,有一言,請諸公斟酌。

當前,河北、河南腹地,已經到了富者連田萬、千畝,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程度。

加上連續數年氣候不調,百姓年年遭災,帝國年年救災,財政早已入不敷出。

小農多有破產,或賒兒賣女,或湧入雒陽、陳留等大城與人僱工。

富者則囤積居奇,錢雖越來越多,糧食產量卻多有下降。例如去年,揚州多地大雨,原本能種植一季稻穀,加一季瓜果或粟米,結果只種植了一季。河北、河南、西北則大量減產。

草原亦乾旱,檀石槐一統草原後,控弦二十萬,與大漢邊境線超過五千裡,在草原人眼中,北面是苦寒之地,南方是留著蜜汁的富饒之地,故而從幽州遼東郡到幷州河套地,從涼州北地郡到西域長史府,處處烽煙!

如果氣候繼續如此,恐怕不出十年,陳勝、吳廣之吼,綠林赤眉之事,將會重演!

小子劉備看來,與其次次災害都花錢救災,不如將無地或地極少者率先遷走,或南下揚州、荊州,或北上幽、並、涼州。

無產者、流民、異族三者,向來是戰爭的導火索,此一遷移之計,既能填實邊緣地區,消減草原人與山越人之影響力,又能開發揚州、荊州,最多十數年之後,為帝國之糧倉、賦稅財貨之倉。”

曹鼎質問道:“劉玄德,你知不知道要用多少錢?國家這幾年災害眾多,哪有錢遷移?別說140萬人,就是14萬人的遷徙也無力支付!”

劉備:“140萬當然不可能一年就遷走,而是花五到十年的時間徐徐圖之。孟子雲無恆產者無恆心。首先遷走和安置無地、或者地少無恆產者,有了地,則不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國家就會更穩定。”

黃巾起義給人的印象太過深刻,雖然現在不顯,但只要幾年時間張角等“有心人”就會浮現,他們之所以能輕易煽動百姓,一方面是因為大漢的土地集中程度過於嚴重,階級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則或許是中原地區人口過多,例如陳留郡,佔據水陸要衝,從事手工業、交通運輸、甚至外郡來打零工的人口太多,如同乾柴,一點就著。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