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九章 黃泉殿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我們擁有的資料雖然不多,但實際情況與搬遷後的村落實地調查告訴我們,此地決然不會有人居住。村落搬遷近乎三十年,田地都已經荒廢了。原有的灌溉以及飲水系統也同樣不可能完好。

此處是山岩地貌,下方深度可能要低於這裡的平均海拔,全是裸露的岩石,根本沒有辦法打井,而且幾十年的水土變化,這裡的耕地早就沒有辦法繼續耕作了,且不說雜草,就說它原本就不多的可種植土壤恐怕也都早已流失殆盡。

九零年遷村之後,記錄中是全村遷出,無一人留守,而且人口的登記表也是無一漏掉,那麼此地為什麼還會有人居住呢?

當時在山外的樑上,老莊就說過一句話,這村必定會亂出一種新高度,此時才看見些殘磚爛瓦,我們就已經知道多半了。

老莊所謂的亂,並非婆長裡短的人情世故,其實打眼看就知道,老莊說的是建築樣式和規劃格局。這閻武埵是名副其實的千年村,

那個當年發生事故的考古研究所的資料裡提到,這個村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其實這並不是誇張,同樣在世界各地有很多這樣的先例,如桃花源記中的故事一樣,為了逃避乏重的賦稅,所以不得已有些人背井離鄉躲藏進深山,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但閻武埵不同,老莊說過,此村並不是與研究所日誌中記載的類似。雖不知道老莊的說法靠不靠譜,但是那種怪異的奇絕景象我們都看見了,所以暫且認為這裡面確有一座古墓也並不異議。而後面的話則有些難以置信了,整個村子都是守陵軍的說法的確有些誇張。

三千多年的時間,如何才能有這樣的意志力,一直在這群山之中守護別人的野心三千年,恐怕這種約定都堅守不到第三代人。

這座村莊原本無人知曉,其浮出水面的原因也非常巧合,當年村裡有耐不住寂寞的年輕人,山路擋不住他們的好奇心,有人最後還是成功跑了出去。作為一個山中的放羊娃慢慢摸索,有人便發現了一種東西可以換取大量的金錢,而這種東西他們在自己的村落中簡直可以隨手拿來當夜壺。

這些東西便是繪畫有雲雷紋路的陶罐,當然他們不知道這些東西的真正價值,只知道可以用這些換取當世的大量等價物。

一通折騰這些人返回村子順走了大量的陶罐,但是這些人哪知道古玩冥器行裡的規矩,自己沒清沒楚的就找了個市場去賣。

八十年代,那是古董交易最猖狂的時段,很多個大墓都是在那幾年被盜墓賊刨開的,其中不乏很多因此被轉賣出國的文物。

所以在各大市場蹲守了大量的便衣,市場裡大多數的攤主都識貨,這東西,秦漢之前的物件沒可能是地上撿的,他們自己又心知肚明,旁邊就是便衣呀,這東西不敢收,惹禍上身。

幾個人搬著陶罐轉了一圈,沒人要,才正納悶,就給衝上來的幾個人按住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底下的攤主都明白,這些便衣也不識貨,所以突然捉人一定是暗地裡有人點了炮。

這些人被抓,最後交代了情況,但是當時法律已經出來了,古董這東西明清往後的可以交易,但是自個都不能毀壞。要是再往前的,甭管東西是誰的,它都不能作為商品買賣,拿回家收藏那也是不行的。跟何況這幾個人拿著的還是商朝的雲雷紋黃陶罐。

情況歸情況,但是法律不能觸犯,幾個人被拘留,東西則交給了當地的博物館,博物館派人研究,這一看便知道東西不簡單,之後才就有了閻武埵考古計劃的雛形。

下了山崖進了石林下的林子,氣溫就開始有些高了,我們的外套不透氣,一會已經滿是水。下來沒幾步,就已經看到了石頭堆砌的田埂,但是如我們所猜想的,這裡離開了人,土壤就絕不會保留太久,地面都是岩石,只要經過幾年的大雨沖刷,必定只剩下裸露出來的岩石。

密林的根系包裹著大量的石頭牆體,根系又蔓延到地上,鑽進了岩石的縫隙。將整片的樹木植被扯開,我們看見的必定是大片白花花的裸露岩石。

這裡建築的殘骸很多,我們隨便找了個大的,有專門的人幫我們清理開了藤蔓和根系。其中石頭磚塊便顯露在了我們的眼前。

這並不是一面牆,而應該是一根柱子,柱子很寬大,是方形的,整體全部使用的便是就地取材而來的石頭,石頭之間精密銜接,只是邊角風化的很嚴重,否則我們看到的一定是一根極為光滑的方形柱子。柱子後面沒有牆體,老莊看了幾眼,就撇開我們朝著對面的方向走了過去。

我們不知所措,便也跟了上去,很快一顆巨大的樹也被清理開。等幾個人忙完,我們這才發現,樹幹最粗不過一臂,只是因為這些臂膀粗細的樹枝將石柱牢牢包裹在裡面,所以現在看著才是一顆無比巨大的樹。

這根柱子幾乎與前面那根同樣粗細,其間間隔不過三十米,我抬頭往上看了看柱子,大概有十七八米高,往上越來越小,這樣才能保證整個柱體不坍塌。

老莊只是打量了幾眼,又撿起石頭敲了敲,便見到他再次動身,朝著對面繼續走了出去。我們都有些不解他到底想幹什麼,急忙跟了上去。這時候我倒是沒客氣,張嘴就問:“老莊,你這是帶著我們去哪兒。”

“求證個東西。”老莊沒回頭,他推開雜枝,走了幾步才聽見老莊的回應。

我有些不爽,想死纏爛打繼續問,還沒等我問出話來,一直跟在我側後方的田原卻小聲側耳對我說道:“他在找這些柱子。”

其實當我看見第二根柱子的時候,我就已經知道他尋找的重點了,只是不明白他找這些出來做什麼,所以田原的解答並沒有什麼用。

但當我回頭看了一眼石柱之後,她又繼續道:“這些石柱不只是單獨的建築,可能在幾千年前,它們還都是一座完整的木質建築,

這些柱子是木質基礎,木頭朽爛了,所以才留下這些。”

我一聽心說對呀,再一想,這小丫頭似乎學的就是這方面,而且老爹當時還不是個無名無姓的人。現有的資源不用,我非要去惹那個沒正形的胖老頭幹什麼。

隨即立刻問她道:“你是不是已經有什麼想法了?”

小丫頭露出一個得以的笑臉,半天才貼著我的耳朵說:“莊老師說的沒錯,這裡就是一座古墓,商朝的古墓,我們現在就在三生殿宇的最外層。”

“啊。”我驚訝了一聲,立刻扭頭看向她,隨即又回身看了一眼石柱,此時離開了原本的盲區,這才發現在石柱的頂端,似乎有孔洞,只是現在破敗,有些地方碎裂的沒規則,所以到底是用來安置木樑,還是崩塌出來的沒法判斷。

小丫頭說的三生殿便是三千世界六道輪迴中三千世界的指代,三千世界即為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六道輪迴有人道,天道,畜生道,惡鬼道,修羅道,地獄道。

商周之時就已經開闢了大量葬經的原始記錄,之後才有郭璞經過數年編寫出了葬經。所謂葬也藏也,事死如生自是從那開始便有的。

因為後室此種工程幾乎是勞民傷財的現象級產物,所以即使在權高位重也要收斂,只能依照原有的範圍經過縮減得到現在的漢朝以後那種並不怎麼壯觀的墓葬。

但商周或者更早就不一樣了,那是一個幾乎與神話共存的時間段,能看到的不能看到的紛紛亂亂都出於這個範圍,所以當權者對於死還是非常重視的,死其實對於他們,只是換了個地方繼續享受天下富貴而已。

所以我們現在所見的規模並不算什麼,真要趕上了,當朝的商王建造一座堪比當時城池的古墓都有可能。這裡說回石柱,三千世界六道輪迴,便指代的就是帝王陵寢外的九座牌樓。

葬經就有說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所以這種設定是非常必要的,其實詳細來說,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九座牌樓,前三為殿,後六為門。一連過了這九扇門洞,變也是陰間與陽間的區別。

這三殿六門也被稱之為斷頭門,商周前後,那是活人陪葬最猖獗殘忍的時候,只要是活口便出不了帝王墓,不管是工匠還是陪葬奴隸,都得死在這裡。但又害怕他們破壞陵寢內地設施,所以一般有死士在作為祭品的將死之人身後跟隨,這些人不能回頭,只要一回頭便會被死士砍下腦袋,直到走過這三殿六門之後,祭品死亡,死士也會自刎以殉葬。

這條路並不吉利,在我後來的研究中就有一種說法,凡是遇到有這種設定的大墓,盜墓賊都不能正著走,必須得背對著前方,面朝著背後退入三千殿六道門之內。否則便不會有一個活口能帶著腦袋過了這段路。但謠傳只是謠傳,畢竟有這些設定的必定是大墓,行內傳得玄乎,但實際能遇到這類吃一輩子的陵墓,是基本沒有可能的。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